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 上 -- 萨苏

共:💬173 🌺36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天的帖子就这么多回复

      萨大的号召力真不是盖的。

    • 家园 【原创】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 下

      李运昌犹豫(假如敌军刚到没有投入攻击不是预谋的话),大概因为他考虑到这一枪打出去只怕结果是鱼死网破。从种种情况判断,八路军虽然是预设伏兵,但它的兵力并不充裕。

      马家峪之战,到底有多少八路军参战至今是个谜,楼下有一位朋友提到马家峪的烈士墓,假如能够到那里考察一下参战八路军部队的番号,那将对此战的考证提供极好的证据。

      日军的说法,围攻的八路军共计“三千余人”,这肯定是被打昏了头。从伏兵出色的隐蔽,强悍的攻击来看,这肯定是八路军的正规部队而不是地方民兵,按王外马甲兄说法要是昆山支队那样的“土八路”看见鬼子不管不顾就是一顿枪,关东军也不会吃这么大的亏。这个地区的八路军主力是李运昌部,到1945年出关东北,也不过八个团,这还是经过好一阵扩编整顿以后的兵力,1944年的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最多能凑出四个小团来,动不动出三四千人围攻关东军一个联队,那李运昌不用三回就会把主力打光,还怎么在这块地方混呢?

      何况日军也没法一个一个数八路,这数字只能说是日军为了面子“夸大匪势”。

      从此战前后的情况分析,八路军这次埋伏,本来的企图并不太高,抚宁一带是冀热辽根据地的腹地,换句话说八路去热河是到鬼子的后方越界折腾,鬼子到马家峪,也是进了八路的地盘寻衅,不教训一下说不过去,当地驻守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以中队为单位,除了留守的他可能想日军尾随追击的也就大半个中队,这也是这一带双方比较常见的战斗规模。恐怕李运昌想不到要面对一个联队装备精良的关东军。

      要是这样,八路军的伏兵正规军可能在一个团左右,加些地方部队。总兵力是日军的五六倍,打个伏击比较靠谱。以当时的武器装备差别之大,这个配置八路的兵力并不太多。可是现在情况有变,八路的总人数还少于日军,真面对面的打,恐怕就要吃亏了。您说八路不是情报灵通么?别忘了关东军是热河鬼子,李运昌本事再大恐怕情报系统还发展不到“满洲国”去,要是本地的独混第八旅团,大概也就不会出这种失误了。

      八路兵力不足,一方面可以从此战中八路军的火力得到证明,另外,如果李运昌手里真有三千多人,大概一交手就冲出去肉博了,将近两个对一个,加上八路拼刺先开枪的怪招全歼关东军一个联队的可能性都有。

      要照正常情况,大概八路也就偃旗息鼓,悄悄的撤了,没便宜的买卖八路一向不大作的,可鬼子玩出这个野地大阅兵,架枪等开饭的怪招,那就是勾馋虫了 – 这也要怪日军不知变通。这军容整齐的确很体现部队的水准,但荒山野岭的你搞这么正规给谁看呢?

      所以八路军一咬牙,送上门来的肉怎能不吃,就打了。。。

      真打起来的结果让人大开眼界,抗战时期日军的战斗力之顽强有目共睹,关家垴一二九师十倍精兵打冈崎大队都打到彭刘两帅对拍桌子,现在打一个联队,结果如何呢?

      整个的一面倒。《兵队的陆军史》记载,此战日军遭到袭击后,几乎当场就垮了下来,先是被八路有数的几挺机枪扫倒一片,接着建制就乱了,“完全陷入中共军的围攻之中,在中共军的弹雨之下,唯一可作的就是伏在凹地上挨打”,大多数日军士兵根本不能反击,只是仗着训练有素,迅速自行在山地寻觅隐蔽的地方躲避八路军凶猛的射击。

      日军并非没有组织反击,但这回关东军可没有野狼峪那么威风,几次攻击都被八路军轻易打了回来。

      轻易就给打回来?八路军又不是超人,怎么有这样大的本事?难道关东军是银样蜡枪头?这并不是关东军的战斗力不足,而是因为两个特殊原因。

      第一, 关东军对当地地理不熟,根本没有找对适合突击的要点,这一带平原山地间杂,山区属于太行燕山余脉,山势险峻,当地称为“砬子”的陡壁比比皆是,路都找不到,谈何突击呢?第二,日军部队能拿到枪的太少了,大多数人的枪还在一边架着呢,那里是八路军重点的打击目标,为了拿枪被打倒的日军遍地皆是。

      此战,日军统计阵亡八十四人,含五名军官,负伤一百一十四人,含一名军官(日军称为“将校”,我认为还是翻译成“军官”为好),而八路连一具尸体都没留下,就是因为关东军被打得实在太窝囊。

      万般无奈之下,日军联队长只能用无线电明码呼叫附近日军前来救援。

      这一节的文字,日本作者写的光芒四射的,就是这段救援了。原来,日军在马家峪附近有一个据点,驻守了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一个小队,二十四名士兵,接到求援电报,这一个小队的日军不顾敌众我寡,立即“默默地”收拾出发,向日军被围处发动了敢死队式的冲锋,终于将八路军的阵地撕开了一个缺口,将被围的关东军抢救出来。“二十四个人救了两千关东军”,日本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原因是这些独混第八旅团的日军士兵是和八路军多年交手的“百战精兵”,“自然淘汰”的超级战士。作者的意图就是想说,和八路军这样的部队作战,必须采用久经训练的精兵,有实际作战经验的士兵,才能够事半功倍。

      表面上看这结果的确让人瞠目结舌,其实仔细想想却也自然,这一个小队的日本兵不过是恰好捡到了大红包。

      发红包的应该事李运昌,实际上八路军的计划不可能是全歼那一个联队的关东军,毕竟兵力对比在那儿。李运昌牙好,胃口好,身体好(九十五岁还能当黄埔同学会会长),但还没好到这个地步,前面说了,他的兵力不足,否则早就冲锋肉博了,有多少人干多少事,能够从日军身上咬下一大块肉来,李运昌应该知足。日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那是措手不及被打懵了,日军虽然突不出来,但死了这么多人,也开始渐渐稳住阵脚,被打倒的虽然不少,抢到枪的已经越来越多,这个仗继续打下去要变成啃骨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八路军的装备水平不适合久战,最要命的就是子弹不足,八路打完仗有个习惯就是到处捡子弹壳 – 好让兵工厂重新装药翻造阿。就算是主力部队一个人能有二十发子弹就是豪富,像这样大规模的伏击战,再打下去李运昌就只能靠扔砖头解决战斗了。

      没办法,这就是国力水平的差别。

      于是,日军这一个小队的援军一打上来(李运昌也不可能知道他只有一个小队),八路军就顺水推舟的放开了一个口子,让日军往外跑,围三缺一是我国古代兵法之一,李运昌在黄埔军校肯定学过。

      所谓李运昌有意“围三缺一”,会不会是老萨的臆断呢?恐怕不是,事实上前面的战斗经过,在你克我服翻译的“春兵团”作战纪录中都有类似的纪录,但《兵队的陆军史》里面,关于马家峪之战,还有“春兵团”作战纪录中没有记载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才揭示了这次战斗真正的结局。

      那个小队的日军,在救援以后发出了兔死狐悲的感慨 – “关东军啊,太绝情了。”

      [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