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投票调查一下大家大学期间每月花费情况 -- 故园湾里

共:💬133 🌺90
  • 投票信息

    多选,参与 418 / 0

    0
    48/0
    0
    43/0
    0
    58/0
    0
    18/0
    0
    4/0
    0
    2/0
    0
    85/0
    0
    35/0
    0
    15/0
    0
    22/0
    0
    47/0
    0
    4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丫是该去死了,我19~20就开始打工养活自己了~
    • 家园 98年入学,在杭州

      十足的寄生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家里还算宽裕,生活费没有上限,记得基本上账上保证有3千以上的流动资金,所以期末时候如果哥们如果手头紧,就到我这儿贷些没有利息的款,下次开学的时候还给我。当时不会管钱,对每月的生活费不是特别的留意,但是除了吃的好点而外,没有去什么高消费的地方乱花钱。

      大一的时候住在山上,没地方花钱,大概一个月500元左右,主要是吃饭和交通费。

      大二,大三搬到本部,大概700月一个月。

      大四在外面住,每个月就上千了,杭州房太贵,学校附近一间房至少200到300每月。

      不过同屋的哥们也有家境不是特别好的,经常6毛的青菜加4两米饭就是一顿饭了,一个月两百的生活费就够了。我当时在贵阳的同学说他们那儿最贫困的学生大概一个月生活费40块加30元左右的学校补贴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

    • 家园 【原创】光有善良是不够的

      重庆卫视记者邱朝举,在自己的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457531&PostID=7629050)中刊登出一名他帮助过的贫困大学生的信件。这名叫张海清的大学生在信中说:有一对曾经资助过他两年的母女,在他上大学后停止对他的帮助,双方从恩人关系反目成仇。这对明星母女被曝出是孙俪和她的妈妈邓女士。邱朝举给自己的文章起的名字叫做 “为什么善良的种子结下的都是变异的果实”。邱的这一个题目是很有道理的。问题问得很好。可惜,绝大多数的网友都关注于“挺孙”,"反炒作", 而没有从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从广大网友的评价可以看出,决大多数人都认为张海清错误地理解了什么是"捐助". 把从孙俪母女得到生活费和学费看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不适当地开口要更多的钱.邱朝举认为"张、S之间其实不存在真正的“恩怨情仇”,只是缺乏沟通的将误会而已。他们之间谁都没有错,但为什么谁都没有错的结果是彼此之间成为了路人?这是当初他们之间谁都没想到的结果。"

      从网上能看到的主要材料就是邱朝举的博克中的文章,这里,先假设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真实的.我个人的感觉问题的关键是"契约与管理".

      中国人是习惯于人治的,总相信人的善良,相信别人会以和我们相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相信潜规则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同的人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光靠亲情,爱心来维系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涉及到钱的利害关系, 就不是太适合了.形成契约形式的管理规则显得特别重要.

      错误的种子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种下.

      邱记者说:"上海那位女教师跟张海清自愿结成帮扶对子:一个发愤读书,一个解囊相助。女教师每月从上海给他寄来生活费,每学期给他寄来学费。为了方便二人之间联络,也为了减轻他的经济负担,她甚至给他寄来了长途电话卡。"

      张海清说:"当从老师手里拿过邓阿姨寄给我500元捐款的那一刹那,我的双手在颤抖,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 邓阿姨还是耐心地跟我讲话并在电话中说要我努力学习,她和姐姐愿意承担我所有的学杂费用,直至我大学毕业,要我从今以后不要再担心学费了,一定帮我圆大学梦!接电话后的那晚我因兴奋彻夜失眠,根本无法相信上天会给我这样一个机遇!让我读大学!那晚我想了一晚上我的大学生活!后来阿姨多次在信件中写到帮助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大学毕业,并要求我报考时考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去出人头地,我心中比较现实的大学理想也就从那时开始。这期间,SL姐姐也跟我通过电话,并鼓励我努力学习并给我寄来一些辅导资料,真的很感动她们的帮助!"

        

      从事情的发展看,孙俪母女很可能真的说过要资助张海清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而张把这样的鼓励错误的当成了一种无条件的承诺.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读书.因为他只是拿奖学金,在当地属于低收入阶层,所以他的小孩在上学,医疗保险等方面都得到一些优惠和减免.比如,在学校吃饭就是完全免费的.每年只需要递交一份简单的申请表. 但是这里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免费的期限只有一年,第二年必须重新申请.

      2, 不管你的收入多低,并没有任何保证说,你的小孩肯定得到减免.(决定权在本区教育局食品部).

      3, 对家庭收入情况必须如实填写.

      4, 在申请中有规定, 如某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前填写的相差了50美元以上,必须重新填写申请表.

      我不知倒违反了3,4条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会因欺骗罪坐牢?

      张海清得到钱的时候,并没有同时签署一份契约. 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捐款的支配权在他自己,而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如邱记者说的:"(邓老师)她把张海清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呵护、安慰、鼓励,凡是她在电话里说不清楚的或者她鞭长莫及解决不了的,就打电话给我,详细述说情况,希望我出面帮忙。" 这有些过了. 张海清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觉得: 这钱好拿.老太太好对付,只要一叫苦就有帮助.

      其实捐助人不应该对被捐助人的生活介入得太多,捐助不是领养.

      应该向被捐助人强化这样的概念:

      1,捐助人有权随时停止捐助.

      2,捐助人有权了解和规定捐款的使用细节.被捐款人有义务定期如实汇报.

      3,捐款人有权了解被捐助人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财政情况.被捐款人有义务定期如实汇报.

      4,还有很多人也需要帮助,而钱是有限的.

      而捐款人也需要注意:

      1, 钱,物不要给得太多, 不要试图给他塑造一个全新的环境. 你要做的只是给他一个机会. 让他能和别的同学平等的竞争.

      2, 不要期望太高. 家贫,努力并不是学习好,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

      3, 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邱记者在电视片《希望在山区》(9)巫溪篇说张海清是"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山区学生", "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贫寒的家境得到高中老师的同情,给他减免了部分学费,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又成了问题。" "班主任欧老师不仅时常接济他的生活,还找到学校门前一家小食店的老板, 为张海清找到一个打小工的机会,这样,他每天在课余时间来这里干一些理菜、洗碗之类的杂活,虽然没有工资,但是一日三餐终于有了着落。  食店经营者 史绍翠:反正我们这里也需要这种人,让他在这里做点小活路,帮忙洗点碗哪,刮点洋芋皮呀等等,就是说,供他三顿饭,供他一日三餐。  班主任 欧远见:这样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能够潜心学习。"

      从这一段描述看,张海清的学业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处于绝境之中.如果没有外界的介入,他很有可能能够完成高中学习.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是是靠自己的劳动努力.这应该是正道.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电视报道而改变了.

      我猜测当金老师和孙俪母女决定资助张海清的时候, 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介入.有相当多的具体问题可能没有处理好.

      比如: 张海清需不需要资助? 有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

      如果认定张海清需要资助, 应该资助多少? 资助哪几个方面? (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只资助学杂费和能解决温饱的生活费).

      如果学校已经减免了张海清的学杂费,资助人是否还应该承担这一部分的费用?

      如何避免一个人同时接受多方资助? (这个可能只能通过专业机构统一账号来完成)

      资助款项应该如何管理,如何发放? (应该有专业机构管理,学杂费直接交给学校,张海清只需定期领取生活费. 张海清说:"从老师手里拿过邓阿姨寄给我500元捐款...", 说明这个环节可能处理得不好).

      我的猜测是:由于有多方的捐助,张海清一个月有相当的一笔钱可以自由支配.远超过捐助者的本意. 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管理,捐助者们是不完全知情的. 这种局面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张的过错. 但是如果这是事实的话, 这钱对人的扭曲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以前拼死拼活也挣不了几个钱. 现在,只需要维系好和捐助者和老师,记者的关系就行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一切可能将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在捐助者面前,尽可能地加强和他们的联系,希望能得到他们更多的帮助(不光是钱). 特别是长期的帮助. 同时,尽量搞好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关系. 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有这个必要吗?自己挣了钱,捐款是不是就没了? 捐款拿到的钱,能拿到手的,就是我的!

      这就和贪污腐败一样,西方国家的贪污腐败少一些,并不是因为人的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有制度的约束和监督.

      中国人常说:救人就到底,送佛送到西. 总希望能够功德圆满.在捐资助学的问题上,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应该还是:救急不救贫.

      捐助应该是一个短期行为.高二的张海清当初符合资助标准,并不等于他第二年,第三年还是符合条件. 环境在变化,人也在变化. 完全有可能他原来家境贫寒,后来有所改善. 原来品学兼优, 后来有了改变,不再适合进一步学习.

      以结对子的方式,使得捐助长期化,人性化,而不是强调时效性,规则性是捐助失败的主要原因. 接对子表面上降低了成本,因为没有契约和管理监督, 很容易出岔子.

      过多的关爱和资助可能把人领入一个与他的实际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位完全不符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是很容易被扭曲. 张海清就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

      一方面,张海清是一个基本完全靠资助的穷学生,另一方面,捐助又以一种变相的形式阻止他自强自立.

      作为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我们可以从道德上要求张海清比一般同学更艰苦朴素, 可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又有足够满足自己不低于一般同学的生活水平的钱可供自由支配.

      在张海清一边,他陷入了一个困境. 他如果勤工俭学,收入反而可能减少. 如果省吃俭用,拿着钱不花,有违捐赠者的本意,也违背人的本性. 那么,他一个月应该花多少,300, 400 还是500,600?

      张海清并不是到了上海才面临这些问题的. 只是在巫溪的时候,捐款人太远, 矛盾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一个人,抵挡不住金钱和物质的巨大诱惑,其实很正常.读一读张海清以前挣钱的艰难,也许你会同意这一点.

      一开始问题可能还不大, 可是久而久之,我们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

      毕竟道德从来没有底线, 一个人就这样改变了。

      孙俪母女鼓励张海清上大学,并承担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 这本意是好的,但是否妥当,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张海清高中毕业以后就已经成人.应该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他家庭困难,赚钱养家也许是最现实的第一选择. 如果真的想读书,也可以缓几年再读. 直接上大学意味着对捐资的继续依赖. 上大学也不是成材的唯一途径.

      就是上大学,也应该鼓励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价廉物美的院校,不应该片面追求北京上海.

      大学有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用捐款支付全部学费和生活费不利于奖勤罚懒.

      买相机,手机都是不必要的.

      我决没有指责金老师或孙俪母女的意思.她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了.值得我们学习.有一些东西是现在社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需要我们共同来改变.

      从外国的情况看,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慈善机构是必须的. 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关键词(Tags): #捐助#孙俪#道德#规则
      • 家园 的确, 缺乏规范化的操作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来负责所有的捐助或受捐?比如事先登记那些人需要被捐,感兴趣的人可以指定或非指定的方式进行捐款等等,捐款的一部分用作必要的管理费用。通过这个机构来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监督。不过显然路还很长

    • 家园 89-93年上的大学。

      89-93年上的大学。

      在北京。

      学费一年250,公寓费一年300。

      一个学期父母给500,一年就是1000,学费另给,但公寓费在1000里,这样一年就只有700元可花,加上17元/月的副食补贴,还要刨去书本费,手头很紧。其实家里的情况挺好,也能多要,3000一年都不难,但是我姐姐84-88年在西北上的大学,一个月生活费30-40就很宽裕了,所以家里就认为我的钱够了,我也不愿意再向家里多要。

      钱不够就要开源节流。

      先说节流。那时宿舍里6个人,4个(包括我)经济尚可,另外2人家里很穷(这也是我不愿向家里叫苦的原因,因为更穷的都能坚持),大家感情很好,经常集体活动,包括吃饭和出游。这就出现了费用问题。出游要分摊费用,吃饭大家的菜色差很多也很尴尬,一起吃那两个人又不愿老占便宜(只是刚开始),所以我们四个人就把生活水平自动降到和那两个人一样,天天青菜萝卜,生活费自然就够花了(最少一个月只花了30元),只是粮食费的厉害。那时还要粮票,多亏友好宿舍的女生省下粮票接济我们。当然后来(大二之后)大家熟了就好了,我们想吃肉就买肉菜,生活费少的就买一份素菜,大家一起吃,觉得很自然,不会有占便宜吃亏的感觉。

      那时一份肉菜1。5-2元,一些素菜比如炒白菜萝卜之类的0。5元,一些半荤菜如肉炒蒜苗1元,省一省还是顶的住的。出游大家就自带干粮饮水,尽量不在外面吃饭。后来大家钱多一些,偶尔在饭店吃饭,6个人点3个菜,喝白酒(主要是二锅头,啤酒喝尽兴了花费不少),然后用菜汤下饭,吃的也很高兴。

      其他方面,我不抽烟,很少买衣服(除非必要),也没有什么花钱多的嗜好,除了买书。

      光节流不够,还要开源。我从大二就开始打一点工。在饭店刷碗,卖海报,包场放录像,当家教,甚至还去火车站当搬运工。挣的钱一部分补贴一下自己的生活,其他的都作为宿舍集体经费大家吃喝玩乐。尤其是大四,挣的不少,简直就是花天酒地(只是和以前的生活对比),每周都有聚餐。现在真是很难想象,那么一点钱就可以产生那么大的欢乐。

      那时候学生的贫富差距没有后来那么大,我接触的贫困生都属于自尊心比较强的,也比较敏感,年轻人有时候不懂事,贸然去接济他们反而会把关系搞僵。有的宿舍不像我们宿舍这么谨慎,结果搞的关系很不好,以至于要调宿舍。

      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由于家庭原因,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极其贫困,即使学校免了她的学费,书本费,公寓费,还提供了贫困补助,但她仍然吃不起食堂的菜,多数时候是在食堂买馒头,自己用煤油炉熬一些玉米菜糊吃,这种情况直到后来她找到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才有所改善。当时有不少同学想要接济她,结果没有成功,还搞的很不愉快。这件事后她和其他同学的关系都不太好,不过和我的关系不错,这要归功于于我的没心没肺。

      我也喝点水?

      • 家园 90年代初1-2年的时候大伙的差距还不大

        一来基本家庭收入一般都有限,学校的补助一个月36还是很大的一笔收入,这对一般的农村同学尤其是。食堂要粮票,东西便宜,记得米饭不要钱,馒头2分, 菜也就是3-4毛的水平,这样一个月花不了多少,但以后就不行了。

      • 家园 居然没人催,不过既然喝了水还吃了饭,继续。

        其实大一的时候我和她没什么接触,只是听人说她很难相处,听过也就忘了。直到大二的时候,我们试验分在一组,我有一次晚饭后去她宿舍要试验数据,一边抄数据一边聊天,无意中说到我晚饭没吃饱,她就随口说她晚饭煮了一锅玉米糊,还剩半锅,问我吃不吃。说完她也愣了,同宿舍的也愣了,只有我一个傻小子大喊端上来。

        连锅端上来,我就着锅吃,因为她的锅比我的饭盆大不了多少。一边吃还一边挑毛病,挑火候不够,挑盐放的太少,还挑糊糊里只放白菜帮子太单调,还可以放一些芹菜叶子,反正食堂后面的垃圾堆里都有(大家都知道她的菜是是垃圾堆里拣来的,她也不瞒人,其实也瞒不了人)。话说完了糊糊也喝完了。

        放下锅,打着饱嗝(毕竟刚吃的饭),开始和她探讨用煤油炉做饭的问题,因为班里只有我们两个有煤油炉,只不过她是用来熬糊糊,我是用来炖肉,没什么共同点,说了半天只有一点相同,就是都要看着。她是因为熬糊糊不搅和容易糊锅底,我是因为在男生宿舍炖肉太危险,有一次炖肉时传达室有我的电话,多说了两句,回来锅都刷完了。

        这之后她好象开朗了很多,这一点我没什么感觉,只是其他女生这么说。反正集体活动她也开始参加了,还竞选过一次班干部,不过没选上。

        当时念书的时候没感觉,后来想想很佩服她,不要说别的,光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的饭在哪里,这个压力我就未必受的了。她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学业,成绩中等偏上,很了不起。

        后来我当过几年班主任,当时根据学生会的调查,如果在食堂吃饭,最低标准男生150元,女生120元,低于标准就会营养不良。同时还发现有30%的学生基本就是这样的水平上下,另有2%的学生远低于此数,只有50-60,当时食堂馒头0。2元一个,这么多钱只能保证一天8个馒头。实际上有几个男生就是如此,一天8个馒头(早2中3晚3),就着食堂的免费汤和一点廉价辣酱吃。其实他们在国家的贫困补助之外,还有我们也在外面拉的一些捐款做校外助学金,本不用过得这么惨,但他们家里更穷,连这个生活水平都到不了,所以还得往家里寄钱。就是这样,他们中还是有人在领了国家补助和一份校外助学金后,拒绝领第二份,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得到帮助。说实话,以我个人而言,在常年这样贫苦的生活自下,几乎不可能拒绝这样名正言顺的资助。

        (当然也很不象话的,这里就不倒人胃口了)。

    • 家园 97年进入的大学

      呵呵 在内陆省会

      学费2000 生活费 月350~400吃饭+杂用

      (我早上1元的2个包子

      中午 饭0.4+荤菜1.2+素菜0.5

      晚饭 饭0.5+荤菜1.5+素菜0.5(好的荤菜有1.5~2.5的)

      夜宵 2~3元(烧烤或者混沌)

      周末跟同学下馆子

      不喝酒 不抽烟

      但是买书很多

      托前总理的福,那时候很多单位把单位的图书馆旧书拿出来处理

      地摊上,尼克松回忆录才2元一本。

      ~~

      很少买衣服。

      有时候买鞋。

      ~ 5.1或者10.1年年都出去旅游

      跟学校摄影协会

      300~400的开销。

      ----

      深刻检讨自己,

      本科从来没有证件打工过。

      一个实足的寄生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