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们怎么会选了布什?” -- 晨枫

共:💬81 🌺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没有办法谈

      在北美接触的现象就是"在美国的瞧不起在加拿大的,在加拿大的看不起在美国的".如果晨枫老大现在在加拿大,这个言论对在美国的人难以接受,因为这个和现实接触的情况有距离,在现实接触中,911和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改变绝没有IT对美国的改变来的巨大.美国社会对911以后的政策反思也在进行当中.

      当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理解有误.但是总的感觉一方面美国人确实相对比较自信,另一方面老美根深蒂固的对任何政府机构(并非国家)的不信任,这是对认识老美社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对于WASP选择布什,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对2004年民主党候选人Kerry的不信任,Kerry被共和党描述成为一个摇摆不定的政客,同时Kerry给独立选民的感觉也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客,没有自己的意见,只有指责,这种候选人你能相信吗?

      • 家园 美国和加拿大的差别没那么大

        加动和美国东北新英格兰、加西和美国Pacific Northwest之间的差别可能比新英格兰/Pacific Northwest和中南部“红州”之间的差别还要小。

        美国人不信任美国政府,只在设计到猜谜油盐酱醋时才如此,对国家大政和外交、安全政策,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可能还超过中国人。

        Kerry可能不可信,布什同样不可信。记得布什的第一次就职演说吗?Compassionate Condervatism,对穷人和世界别的国家的人民的compassion到哪里去了?

      • 家园 确实,当时Howard Dinn给我的感觉比Kerry强多了

        当Kerry被推选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后,我就知道小布赢了,尤其那个竞选搭当,以及两个人的做秀,漂白牙齿,这都什么玩艺?

    • 家园 偶有些商榷

      2000年选举布什的普选票低于戈尔这个没问题,但美国大选比的是选举人票,争议的关键是决定了佛州27张选举人票的极微票数差距是否合法?所以最后是法律诉讼定输赢,而且自始至终,所谓重新计票也没有出现戈尔翻盘的情形(类似这种总统赢了选举人票却没赢普选票的前例在美国有七次,并不是很低的比例。选举人票归属的争端也不是第一次出现,19世纪末克里夫兰连任失败就是这样,甚至比这一次的争议还极端)。

      所谓“美国梦”upward social mobility是否有减退的迹象?没有看到具体的相关数字我不是太确定,但偶记得前些年的IT大潮中一夜成名的人也不少啊。

      另外,下面这句话有点不同想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到顶峰。这时的美国是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天堂,是世界上普通人想望的地方。

      1,如果二战末是顶峰,那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变天算什么呢?2,就美国生活方式对世界上其他地区人民的吸引力而言,当时比不比得过共产主义恐怕很成问题,不然也不会有一波一波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众多共产革命成功了。值得注意的是40年代后期的美国还没有彻底废除种族隔离,离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也还早。

      至于“美国在世界上的道德优势和实力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个“顶峰”的曲线,纵观战后这些年更像是锯齿形,70年代越战加水门的低谷怕是比现在还要低,但接下去却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里根革命”。

      投票率的波动:在美国真正意义上普选权的确立,至今也不到百年,在这些年中投票率也是涨跌互现,以六十年代到现在的统计来看,大致是两头高(60年和现在)中间低的样子,但差距不大(中间那些年,1992年选举是个高峰,那一次可是民主党赢了)。

      二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平民精神也反映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基本上是以互利共荣为主旨。这也是美国道德优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美国越来越陷入和别国争利,美国的道德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没看出有太大的区别,也不觉得过去的美国“更有道德优势”,比如60年代。

      所谓“诺曼底感恩”当然是没什么道理的话----法国也帮过美国的立国之战。

      最后一段似乎在描述一种“长时段趋势”,但是就中期选举来看,众多评论都认为新保守主义已经退潮,看看现在浮出水面的08年候选人,即便共和党内也是麦凯恩/朱丽安妮这类温和派,里根/小布什这样的“基要派”不见踪影。

      说点题外话:俺觉得即便是两党的“基本盘”,也存在执政多年后的“松动现象”。1992年(共和党执政12年后)老布什败选很大程度上是佩罗的“分票”;而2000年(民主党执政8年后)戈尔的败选也和纳德尔那关键的1%有关(同样重要的因素是克林顿丑闻的影响)。

      • 家园 嘿嘿,看来目的达到了

        最近积分老是不涨,于是就变着法子骗跟贴、骗花了,看来目的达到了。哈哈。

        2000年布什的普选票和选举人票问题,不管怎么算,布什的得票都是在接近50%的地方,而不是30%,这才是我的本意。换句话说,布什大体得到一半美国人的支持,这应该是不错的。

        upward social mobility不是少数人发财,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切实的机会大幅度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90年代苏东波不是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好例子,同期的IT风潮同样如此。历史上大规模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19世纪下到20世纪上的美国是最好的例子,人口中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或许近20年的中国也可以作为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一个正面例子?

        美国地位确实不能用简单的“钟形曲线”来套,但个人认为,不管再怎么锯齿形,美国的顶点已经过去,接下去可以有小高潮,但更高的新顶点的可能性不大。以前写过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篇小文,贴出来供海天兄批判,哈哈。

        维多利亚主义的终结

        • 家园 美国人的负债不谈,但是过去10年的生活水平提高很明显

          我才来美国的时候,去美国朋友家里面,也跟他们谈起来,对于一般的物质享受有个基本的概念。美国人的平均房屋面积在过去15年增加了20%左右,买的车高级了(BMW,Mercedez不再是少数人的车辆,而是大部分有工作的中产家庭都能负担的车),日用消费品因为中国制造的原因将以前昂贵的消费品价格以倍数幅度拉下来。如果要说中国人20年来物质享受的增幅比例大,那美国人在绝对价值上增幅更大。

          顶点过去与否现在还很难说,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科技浪潮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局势有什么改变,当然美国会为前几年的错误付出代价。美国的地位要看下一代的表现,纽约时报最近的教育版就有一个这样的报道。美国的中学生两极化非常厉害,杰出的中学生(而且不是少数),在中学就把大学前两三年的理科课程全修读了并且取得好成绩,造成了大学课程对他们来说很沉闷。美国的中产家庭中竞争最激烈的是孩子的教育,好的公立私立中学的课程教育是20年前甚至10年前同样进入常青藤的学生们无法想象的。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不看平均,而是看有没有一定人数的精英在拉动。只要这个国家还有一个为数不少的精英在不断挑战超越自己,而且没有另一个条件差不多的国家让这些精英流失,就不会进入一蹶不振的地步。低潮当然会有,不代表说低潮以后还是低潮。

          • 家园 美国过去10年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得到中国廉价产品补贴的结果

            这一点在另贴《维多利亚主义的终结》里谈到。这不是真实的提高,也难说到底能不能持久。类似的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也发生过,当时的美国就是现在中国的角色。

            一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不在于少数精英的创造性,而在于大多数人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还是看英国的例子:英国少数精英的水准和创造力至今依然不衰,按人口比例来说,一点也不比其它强国差,但今天的英国无可置疑地滑入了二流强国的位置。

            • 家园 有几点不同意

              英国虽然是“二流强国”,但是英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绝对处于一流国家。

              英国处于被美国代替,美国被谁代替?中国平均与精英人口教育素质都比美国低,资源匮乏污染严重,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在未来要经历挫折是必然的,然后社会怎么过渡还是个问题。现在中国跟美国的负债贸易情况就如1929年前大衰退英国对美国的情况,你可以去看看29年的衰退对美国的打击大还是对英国的打击大。美国在1929年具有的相对条件,中国都不具有,所以发生世界性大衰退时,美国不会是最受打击的国家,而中国却缺乏这个能力抓住机会崛起。

              过往每个强国的崛起,都有赖于海外新发现的土地,新兴殖民地,美国是最后发现的新大陆,这个地球上已经不会产生新的能源原材料新大陆。所以现存的秩序比以前更加难以挑战。

              中国在没有内需的情况下,除了继续补贴美国,还有什么其它的选择吗?当然这个补贴有一天会中止,但是现阶段,拿印出来的钞票换物质补贴,不拿白不拿,享受了再说。

              你怎么知道美国缺乏总体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 历史上的整体生活提高都是靠科技提升,没有电力、通讯、种种我们引以为常的因素,大家还是活在人力为主的社会,怎么剥削也是枉然。

              • 家园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

                那中国和美国简单地逐条对比没有意义,肯定有很多地方不一样。靠发现新土地、新资源崛起的模式不再有效,但不等于今后就不再有任何国家可以崛起了。中国的内需已经开始成为不能忽视的中国经济的动力,陈经、参将、葡萄等大家早有叙述,我就不献丑了。

                关于美国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我想我们还是告一段落吧,显然我们没法互相说服。求同存异如何?

        • 家园 可能有些误解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你所说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更侧重美国内部问题。

          我提苏东变天是针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到顶峰。这时的美国是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天堂,是世界上普通人想望的地方。

          1,就对内而言,我不认为民权运动(60年代)以前,二战结束时的美国在upward social mobility方面表现的比民权运动以后更好。

          2,就对外在意识形态上的感召力而言,我认为苏东变天时候的感召力比二战结束时更大。

          现在的感召力,当然比90年代初下降了,这个我没有异义。

          • 家园 应该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1,就对内而言,我不认为民权运动(60年代)以前,二战结束时的美国在upward social mobility方面表现的比民权运动以后更好。

            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主要受益者是少数民族,而upward social mobility的主要受益者是所有民族,但少数民族权益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只有多数民族受益,但这不妨碍社会的大多数人受益,因为多数民族本来就是多数。

            2,就对外在意识形态上的感召力而言,我认为苏东变天时候的感召力比二战结束时更大。

            个人认为苏东波的时候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和西方感召力积聚的结果,而不是这是感召力达到高峰。否则“滞留效应”也应该保证这感召力继续N年,而不像现在这个样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