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最喜欢的一个电影片段... 希望河里也有朋友喜欢 -- 煮酒正熟
梅花傲雪
很多时候更甚,mit上更多的是问候别人妈妈,youtube则时不时要问候人家全民族,全主义了,呵呵。
维京人的悲剧气质,斯拉夫人的深沉,东正教的凝重……大概也只有那片白雪皑皑的土地上才能产生出这样的文化
他们的独立战争,没有法国人帮忙,还不知道什么样呢,呵呵
希腊时代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暴统治,罗马时代对不臣服的日耳曼人和凯尔特部族的屠杀,往往都是灭亡全族收场的。后来的查理曼在处置不肯改宗的萨克森人时,以剑来量小孩高度,超过的就砍头。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亚洲国家只不过步入现代文明比较晚而已,和欧洲比较古代谁残忍,还真不好说。
即使是近现代的欧洲国家,在对待欧洲国家的时候也许留一手,但在对付他们称为“野蛮人”的亚非拉国家的时候,就不同了。他们互相之所以客气,只不过是因为一种制衡而已。一旦摆脱了外在力量的制约,他们就会突破文明的那层外衣。
尽管如此,上次听到德军在阿富汗的“骷髅门”事件还是让我颇有点惊诧,呵呵
跟爱情一样,呵呵
至少在三十年战争时代以及之前,和亚洲在这方面的差别似乎比后来要小。(“中世纪中晚期”不知道兄台何所指,当非普法战争时期)
也许东方是集体主义观念强一点,但似乎没有大到那种程度,明朝时候,在满清压迫不那么厉害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城市投降于满清。
欧洲三十年战争时候,同样有马格德堡大屠杀这样的事例,全城顽强抵抗以后城破,数万人被杀个精光,战争中德国人口损失三分之二,一万多个村庄和城镇被毁,包括繁华的城市比如马格德堡之类,这也仅仅是四百多年前的事。
兄台所述亚欧的差别的确也多少存在,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欧洲国家的战争往往是相同观念之间的各势力的斗争,而亚洲发生的很多“全民玉碎”则不
然,比如南宋对蒙古的例子,那是两种文化的斗争,明末江阴之所以拼死抵抗,是本来已经投降,在清朝强制推行剃发令之后才造反的;日本战国时代全城军民都死硬不降的,则往往以狂热的一向宗教徒居多。
不同观念的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则非常的“全民玉碎”了,到了现代,不是还有苏德战争么
旧势力都是慢慢消亡的。
一个电影的说法拿来做论据?那只不过是以个人的一种表现方式罢了,聂耳创作国歌的时候借鉴了马赛曲的一些东西,这个也只是一个创作者本人的视角。个别人的说法可以归纳成我们中国人是完全可以对法国国歌产生共鸣和认同感的这样代表所有人的说法吗?
卡萨布莱卡看了那么多次,我根本就没意识到那群人唱的是马赛曲,直到看到你这个帖子我才知道。每次看到那个场面的时候都没在意过,所以几乎不记得这个情节。那个电影最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什么演员的演技,看那个片子第一次看到英格丽葆曼,大失所望,她也没吸引我,那个男主角隐约记得是个秃头。那个片子看了很多遍的原因是听那个主题曲,就叫卡萨布兰卡,里面有什么接吻了,做爱了,热的夏天了,年轻联想翩翩,最喜欢的是那首歌,为了那首歌才看的那个电影,不是电影是录像。后来街上有了这首歌的磁带就再都没看过了。那首歌是马赛曲我到今天才知道,什么调子我还是不知道,我今天还在上法语课,也没因此对马赛曲产生任何感觉。我小时候是学校鼓号队的小号手,吹的水平不高,我能在那里的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妈是学校的老师。音乐修养谈不上,但是确实对那个马赛曲一点印象都没有,什么调到现在都不知道。
说句让朋友们不开心的话 --- 我不认为我们的国歌充分表现出了我们中国人的胸怀和气质。她太单薄和轻飘了。我是看了地主的帖子才看到你这个帖子的,国歌是什么时候写的?她单薄轻飘?
国歌不只是要让你这种饱学宿儒,音乐大师看明白,最重要的是要让普通百姓有共鸣,儿童也能学唱,也能明白。
算了,见仁见智吧。
如果是在1944年的上海的酒吧,如果有人唱起义勇军进行曲……
音乐本就出于感性,共振于人的情绪和灵魂。以看似纯理性和中立的“专业音乐”眼光去比较国歌,就像以尺寸大小去比较油画,毫无意义。
人性本就是情感化的,人类因此而伟大。
那是部好电影,但那些老美该抽。
对我而言,最棒的国歌有且只有一首,他和着我的灵魂,永远在心底回响。
如果是千万人同唱呢,这气势只怕万夫莫能敌也,心声是至高的配器。
大道至简。
如果我是德国人,那就不计任何代价也要把他干掉,鼓动能力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