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米格的天空(一) -- 晨枫
其实中国使用I-15和I-16和日本海军舰载机零式11型(A6M1)交过手,当然战斗结果是中国空军的耻辱,中国战斗机被击落13架,受伤11架,10名飞行员牺牲!而日本战斗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也就是晨兄所说西班牙内战时出动的“速度较快但机动性平平的伊-16和机动性优良但速度较慢的双翼伊-15”。伊-15马力700,最大时速360公里,升限12000米,续航能力750公里。伊-16马力1000,最大时速480公里,升限11000米,续航能力650到800公里。两机均装备7点6毫米机枪4挺。
另有两款轰炸机,不知中文如何叫?不认俄文字母了,看到有用英文字母替的,好象叫CB、SB?伊-15和伊-16有被叫做N15、N16?
没有见到用N的。
他是真专家,不能找我这冒牌的
顺便请教一下,IL-2叫Shturmovik,查来查去不知道原意,原意到底是什么?就是强击机的意思吗?还是和冲锋什么的沾一点边?
可能是打不出俄文字母用英文凑吧
И-15、И-16;我也不会打俄文字母,总算七找八找从网上找出字母,拷上来了事所说的两款轰炸机是СБ、ДБ
不过据说是从德语“斯图卡”转过来的~~~
可能是从德国引入的单独执行对地攻击任务飞机的理念。
CB----斯波
DB----德波
俄语的И和英语N是完全相反的~~~
阿尔滕姆·米高扬本名阿努沙万·米高扬,阿尔滕姆其实是他的小名,但叫着叫着,大名阿努沙万反而没有人用了。阿尔滕姆是亚美尼亚人,于1905年8月5日出生在现亚美尼亚的Sanahin地方的一个木匠家庭,离斯大林的格鲁吉亚老家只有100多公里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米高扬一家惧怕土耳其人再来一次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迁离距离边境不远的老家,到山里去了。在那里,小阿尔滕姆第一次看见了飞机。这是一架因为故障而迫降的法制法曼飞机。小阿尔滕姆在飞机上爬上爬下,看得如此如醉,立志航空的种子就在这时播下了。十月革命后,阿尔滕姆在哥哥阿纳斯塔斯•米高扬的影响下,组建了当地的共青团组织,但没有走上职业的革命道路。哥哥作为斯大林的战友,在20年代初在顿河的罗斯托夫地区担任党的领导时,把弟弟接了过来。阿尔滕姆进了一家农机工厂的技校,在校时成绩优秀,毕业后直接留厂当车工了。
阿尔腾姆·米高扬
1924年,米高扬到了莫斯科,由于出色的车工技艺,很快在有名的“迪纳莫”工厂找到了工作。不久,米高扬得了肺结核,但大难不死,在工厂铁哥们的照顾和帮助下,恢复了健康。1928年,米高扬应征入伍当步兵,复员后,又响应共青团的号召,由苏联空军赞助,于1932年进入著名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学习。
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是茹科夫斯基一手缔造的,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和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工业高级人才,至今依然是进入俄罗斯空军和航空工业高层的必经之路。但30年代初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有点像50年代的中国大学,一半学生来自高考生,另一半是“调干生”,来自部队,有飞行员、军官、机械士等。另一方面,教授中不乏早期航空科研先驱,具有自己的第一手研究心得,而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院派学究。这个混合的学习环境对思想活跃和贴近实际很有好处。米高扬的数理基础不好,但他发挥了特别专心致志和不屈不挠的优点,很快赶了上来。
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不是光说不练的地方,学生都要学飞行。米高扬经常和同一个游泳班上的安德烈·科切托夫搭档学习飞行,后者日后成为米格设计局的主要试飞员,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米高扬还在业余时间,自己到莫斯科飞行俱乐部学飞行。在波-2上放单飞后,他特别注意比较波-2的实际飞行特性和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这使他以后在工作中特别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米高扬还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捣鼓自己设计一架飞机。他们大胆地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和推进式螺旋桨,也就是螺旋桨在机尾往前推,而不是通常的螺旋桨在机头拉动飞机。飞机起飞重量只有250公斤,样机成本15000卢布,大批生产成本可以降到5000卢布。在设计方案得到教授们的肯定之后,又有3个同学参加了他们的小组,米高扬就成为小组的领头人。在意外淘到一台破旧的25马力发动机和获得一家家具厂捐赠的木质螺旋桨后,飞机装配起来了,也飞起来了。但在第四次飞行中,破旧的老爷发动机自我爆炸,飞机栽了下来。幸好高度和速度都不高,飞行员没事,飞机也没有太大的损坏。但这时大家都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没有心思再捣鼓了。37年时,米高扬毕业了。
米高扬特别心仪高性能飞机,要求分到和战斗机有关的部门,果然如愿以偿地分到了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波利卡波夫是30年代苏联战斗机之王,当时苏联的主要战斗机基本上都是他的设计,包括主力战斗机伊-15和伊-16。米高扬没有直接到波利卡波夫的设计部门,而是被安排到生产部门担任交货前的质量检验。在这个岗位上,米高扬和生产与设计部门都有广泛的联系,经常和设计部门的人员讨论技术问题。米高扬以对机械和航空的独特的敏锐,经常提一些非常到位的建议,很快得到设计人员的器重。不久连波利卡波夫也听说了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把他调去解决新型的伊-153战斗机的航炮震动和发动机过热的老大难问题。米高扬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很快,米高扬在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里青云直上,升任伊-153项目的副总之一。 也是在这里,他遇上了波利卡波夫的副手之一米哈伊尔·格列维奇。
米哈伊尔·格列维奇
米哈伊尔·格列维奇年长于米高扬12岁,于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库尔斯克地区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1910年时,格列维奇进哈尔科夫大学学习数学,但因为卷入学生运动,只读了一年就被开除出大学,并被流放出国。格列维奇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继续学业,这是一所13世纪就建立的大学,曾出过文艺复兴诗人彼得拉克,教皇乌尔班5世和本笃13世(臭名昭著的阿维农教皇,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最终失败)在没有成为教皇前都在这里的神学院当过教授。此后格列维奇到图卢兹的国家高等航空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l'Aéronautique et de l'Espace)继续深造。这是法国所谓的grandes ecoles之一,是比普通大学更高级的精英学校。1914年格列维奇回俄罗斯探亲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之后的十月革命和内战打断了他的学业,直到1923年,他才在哈尔科夫技术大学的航空系毕业。1928年,格列维奇到引进的法国专家Paul Richard手下工作,参加设计鱼雷攻击机TOM-1。TOM-1计划取消后,格列维奇曾设计了苏联第一家旋翼机,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曾饥不择食,农业机械、矿山机械、船舶,什么都设计。1936年时,格列维奇被派到美国商洽引进制造DC-3事宜,回国后加入波利卡波夫的设计局工作。
米高扬在就读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期间,曾在哈尔科夫的飞机工厂实习一年。这段在哈尔科夫的共同经历成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的交集,把他们两人拉到了一起。年轻的米高扬冲劲十足,富有领导才能,善于出主意;年长的格列维奇办事沉稳,经验丰富,长于审视主意。两个人一拍即合,成为好朋友。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在观看飞行表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总比我以前莫名其妙的老是天花板倒吊强多了~~~
上花
俄文И发音是“依”,好象是俄文战斗机(或是驱逐机)的打头字母,与И相应的英文字母是I,所以英文资料都写作I-15和I-16。
2款轰炸机СБ-2和ДБ-3,是快速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的意思,发音是“斯波”和“特波”,转换成相应的英文字母是SB和TB。
前几天看到有河友说“SB轰炸机”名字起的强悍,那是又按拼音来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