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侃九十年代初的中国足球 -- 网师园
自从81年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上中国在狮城以1:2负于打法野蛮逼抢凶狠的新西兰以来,就一直有这个心理恐惧了。所以韩国队才会长久以来是中国的苦主。
其实中国队以前技术还是很不错的,但自从抢逼围的成功之后,路越走越偏。抢逼围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上手又很容易,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申花的成功自然被很容易被大家所效仿,大家都抢逼围,申花的抢逼围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大不了大家一起抢,谁怕谁。可惜了那几只南方走技术流的队伍,天生身体素质劣势抢不过北方球队,怎么办?引进北方球员,也打抢逼围!于是乎,就更没人注重技术了。从小时候开始,教练就偏好身体素质好的年轻球员,长此以往,就成了现在这个局面,身体素质上去了,技术都丢光了,根本找不出几个能和前辈相提并论的人。同时,也引发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超龄问题。显然,超龄球员身体素质会更好一些。这些要说起来,就是很大片大片的文章了。
那支辽宁队相当于辽宁大连联队,里面N多后来大连队的球星,实力超群。不过这次比赛也算是老一代球员的谢幕式,辽沪当时场上的不少大腕后来在开始的联赛中因为各种原因风光不再了,孙伟后来还是转会回大连了,跟着也退役了。
上海队那次比赛李龙海(好象是这名字)表现很好,被吹捧了一阵子,不过世事无常,可能因为被吹晕了,李成了倒徐干将,被一拍子拍死,后来只好在甲B乙级混了,而且也不知道是因为上海人的外地恐惧症还是上海足协宁可在手里闷死也不放人的政策,倒徐失败后的那些人都没去外地甲A俱乐部。他们绝对算是最衰的,甲A联赛的开办绝对是给以小撮人先富起来的机会,当时中国培养足球专业运动员的单位很少,同期国奥队全国选拔时有资格的好象就百十人,他们这些正值运动生涯高峰期的机会多好啊!参加甲A收入和以前那根本就是不同数量级。这帮衰人中最衰的应该是唐全顺,老唐曾拿过全运会或旧联赛(反正这些比赛也是一码事)最佳射手,据他说奖金就几百块钱,后来没混几年退役,靠专业知识干起了赌球的营生,事发后进了提篮桥接着给政府和难友讲球
京沪职业化以来第一次交锋是上海主场,上海4:3赢的,俺怎么记得最后一个球是邓乐军进的?那场比赛安看得现场,还是主席台附近,角度超好,北京队队员技术很好,这从他们传接球的处理就能看出来,可惜架不住对方狼多,杨晨因为范志毅楞没抢到一次第一落点,上海进的球中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小范带一帮兄弟从北京队后场中卫脚下抢到机会的。还有一球是上海远射砸守门员李长江脸上反弹再被跟进队员打进的。北京队员明显被上海队员的狠劲吓住了。后来第二轮北京主场赢了上海,好象还是个大比方,进了4,5个球,徐执教的时候北京上海是谁主场谁赢,比赛也都很精彩,经典的至少有北京的9:1,上海的雨中榜首争夺战。不过这种地区对抗到底不如欧洲的地区德比大战,再加上中国足球商业化也不高,双方没什么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现在火药味已经淡多了
延边就是职业联赛以来最早特大黑哨"保卫成都"的受害者,其他据俺自92年起六七年对甲A的关注,他们也没受过什么裁判的优待。裁判天怒人怨的事干得多了,谁还怕一破坏民族团结的帽子。
不过足协倒的确不怎么以独断专行的恶霸作风对待延边,成都之战延边明显消极比赛处罚不痛不痒,97年左右某次甲A最后形势混乱,第5,6名以后都有降级之险,稳保级的延边后来比赛经常不用心踢,上场的老的老小的小,足协也没说什么
不过后来折返跑的时候比较衰,没碰倒汽水瓶子,从此退役了,不过他那时年纪也不小了。
倒徐的都是年纪大的球员,比较年轻的好象就一个邱京巍。
这个同学又是听他朋友说的,这个朋友原来是上海某体校的,有些上海队队员他认识人家,人家看他眼熟
好象是一开始李龙海也想跟着林志桦郑彦唐全顺他们一起造反的,后来被劝住了,就作为队中为数不多的老队员留了下来,没想到最终因为体测还是没打上联赛。
这么多年的事情了,我也是因为那个倒霉的瓶子才依稀记得这件事的。当时新民晚报里写道:李龙海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只瓶子
12分跑步说了,此跑根本和踢球时的跑动不搭界,摸瓶子游戏倒是反应持续冲刺能力,可你干嘛让人用手?
记得陈耀东好象摸瓶子是弱项。
还有老兄记得甲A的一次体能测试规则出BUG吗?当年吉林有一场比赛没办法了让守门员符宾去打中锋,还好老符争气没对比赛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否则他可是没参加过体能测验啊!全国人民也是过了几天才反应过来的
有的说这个考试对足球专业运动员,就象给物理专业大学生考初中历史,虽然专业不对口,但要是考不及格也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方的意见和你一样,足球是变速短程+折返跑,好象足球运动员的肌肉走向都和练长跑的不一样。跑不及格很正常。
我其实是有点倾向前者。羽毛球也是不停变速短程+折返跑,但他们过12分钟跑肯定很轻松,所以足球运动员没理由过不了。但同时也否认不了有高洪波这样的特例存在。
插一句,其实老上海队那帮人那时候离开也就对了,就他们的体能,除了王钢张卫华,其他人是打死也过不了12分钟跑的。
苻宾的事情没印象了。我以前也就看看有上海队的比赛,不过也有近十年没有怎么看过了。
特能测试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评价他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时间因素。
94年职业联赛开始之前中国足球正处于一个低谷期,不仅仅是成绩差,球员们的表现也不够好。在球场上“一慢二看三通过”,几乎是一边散步一边踢球。不仅场上表现差,场下的训练效果也差,很多球员对待训练并不认真,在球场上的直接反应就是体能不足,很多人连坚持一场比赛都难以做到,到了后半段技术变形的情况很常见。
兵败伊尔比德之后全国球迷对于中国足球的失望达到了极点,足协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当年开办职业联赛的口号之一就是“将球迷们请回来”。怎么请?成绩短时间之内没有机会(第一个机会是亚运会),只能从联赛的表现入手了,首要因素就是训练。
十二分钟跑这个东西对于足球训练合不合理先不说,它至少反映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够在一场激烈的现代职业联赛中踢满全场,那么跑完十二分钟跑不成问题。可是我们的情况呢?我想很多人应该对李红军有印象,这个边后卫在首届体能测试中的惨状我至今记忆犹新。众所周知,边后卫的体能消耗是比较大的,他们理应有足够的体能储备,李红军作为国内当时数得上的球员依然表现如此,当时的针体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国内反对十二分钟跑的主要代表其实就是郝海东。作为前锋的他号称自己意识好速度快,每场的关键跑动少,并且说如果是罗马里奥来中国也会被废掉。对于这种观点我举一个例子:今年的欧冠决赛上因扎吉的跑动距离超过了一万米。我不知道当年20来岁的郝海东和三十多岁的因扎吉比起来还有什么话说,作为最优秀的机会主义前锋(理论上这个位置的跑动要求最低)之一,因扎吉显然没有被废掉。
十二分钟跑实施之后效果其实还是挺明显的,各支球队不得不为了体能储备而认真训练。那些著名的老大难后来也没什么为难的了,显然所谓的困难其实就是短练!每年我看到这些人抱怨体能测试耽误了战术训练的时间就不仅替他们脸红:亏你们说得出口,只一年干什么去了?考前突击还有脸抱怨。。。
12分钟跑和三从一大可能有它自身的缺点,这一点中国的所有项目都可以抱怨,唯独足球没有资格。因为他们连基础的要求都没有达到,何谈其他?
45分钟,五千米到六千达标,这才能体现运动员体能合格的同时技术也不变形得要求。
12分跑3200米(好象是这个数)达标,就是铁人也不能用足球运动中运用的姿势达到。足球运动中对抗时跑步不能是匀速跑,要时刻准备变速变线,而长跑运动保证速度的同时不浪费体力,所以跑步时动作要轻柔,上身少摆动,脚下动作要轻,想想王军霞的动作,非常轻灵,但这样根本不能踢球,加速度不行,人家是傻子也知道你的意图了。所以各队当然不可能把12分跑作为日常训练项目,谁长跑练到宗师级了教练也就该让他转业了。从技术角度讲练这个就是浪费时间。
李红军的例子刚好说明问题,92年全运会时吉林队可是号称东北风(东北虎被辽宁占了,他们还很不服,辽宁根本没老虎嘛),最被看好的黑马。原因就是他们采用全攻全守的打法,力拼中场,满场都是他们的人,当时国奥新外教说他们都有一颗强健的心,李红军作为核心且位置是边卫显然不可能跑动少。你举那个因扎吉的例子能说明什么?90分钟跑10000米就能保证12分钟跑3000米?况且郝董事中国足坛少有的长青树,绝大多数长跑比他牛的足球运动员踢一辈子没一场比赛比他发挥好,还更早就适应不了比赛的激烈度退役。这正说明了长跑好的踢球不一定好,踢球好的长跑也不一定好,用长跑检测足球运动员水平就象比武时要求双方肌肉要发达一样,都是不懂技术的外行干的事
98年还是99年,鲁能那时候已经接手了,开始穿那个橙色球衣的时候,电力符号,呵呵。暑假回去的时候特意带了一套回学校,穿了2次,第二次就受伤休息了2个月。
过不了关,扑到老纳怀里大哭.后来AC米兰访华对阵国安时,老金把他借去,表现很出色.李红兵嘛!最深的印象是首届戴拿斯杯决赛对韩国时,点球大战是李打了个冲天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