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故事――从前总书记说外语谈起 -- 无斋主人
“我想问一句,在清代的历史上又有哪一位平民的子弟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进入仕途呢?而且,一路做到正二品的官衔呢?大概也是没有。“
这个名单可以开一长串,袁世凯可以算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一个科场不授的穷书生,一路做到了正一品。
过客重重说的是平民子弟。你的话也经不起推敲。
我的历史不行,所以,我就摘抄一段《北洋军阀史话》中的袁世凯的家世。
“袁是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名世凯,字慰亭,别号容庵。他出生于清咸丰九年
(1859年)八月廿日。出世的地方是项城县北的张营。因有捻军,袁家遂徙居张营东廿
里,筑寨聚处,称为袁寨。袁家在陈州府是一个世家,他的父亲袁保中(字受臣)在地
方上位列钜绅,剿办捻军期间,筹办团防,平捻有力;袁的叔父是袁保庆(字笃臣)一
向追随世凯的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是淮军中剿平捻军最有功勋的名将,最后官拜总督。
袁保庆随袁甲三转战皖豫两省,颇著功绩。
袁世凯排行第三,他的父亲因为自己兄弟袁保庆征战在外,年已四十还没有儿子,
而自己却子女很多,因此便把袁世凯过继给袁保庆,为其养子。
袁世凯过继到叔父家以后,颇获宠爱。他天性聪慧、好强、有决断,六岁启蒙,他
的启蒙老师也姓袁,是个不第秀才,名叫袁执中,也是袁保中的远房族弟。袁读书写字
虽然悟性很高,却极不用功。
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庆在山东做道员,袁时年八岁,也随养父一块到山东,袁
保庆替他请了一位老师王志清为他课读。过了两年,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袁亦随同
前往。同治八年(1870年)袁保庆由扬州调到江宁(即南京),这时袁世凯生父袁保中
夫妇和他的长兄世敦(字厚甫)、次兄世廉(字清泉)都迁到南京来同住。保中和保庆
俩兄弟对袁都很溺爱,所以他虽和两个哥哥一块读书,却极不用功,时常逃学,这时他
不过十二三岁,善骑悍马。业师曲沼颇擅武艺,教以拳术,袁便以驰马试剑为乐。同治
十二年(1874年)五月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他生前好友刘铭传、吴长庆来给他
治丧,并把袁送回原籍项城。”
《北洋军阀史话》这本书对袁世凯的早年有过详细的记载
,袁世凯花钱很大方。袁世凯后来投靠吴长庆,作者说也是靠着袁家以前和吴长庆的交情,而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像俗语中说的,百足之虫,虽死不僵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扔个小鹌鹑蛋。:)
唐历任驻日参赞、公使与亚洲司司长。直到1992年,他才从日本公使的职位上调回中国升任部长助理,1993年又升任副部长。
可是写文章的人,在文中所夹杂的某些论点不敢苟同。
“后来的斯大林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无不如此,“共产主义”只是他们用来蚕食分解中国领土的幌子而已。可惜毛泽东要用十年之久才认清了苏联的虎狼面目,再用十年才学会了古已有之的“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幸的是今日中国的外交又因人造的爱憎而呈现“远攻近交”的态势。”
当时苏联的胃口和当时美国的胃口比起来小多了,也更愿意帮助我们,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重。
腐儒治学,食古不化,“远交近攻”一策是给第一强国用的,我们是第一强国吗?秦用“远交近攻”,一统六国,齐用“远交近攻”,身死国灭。毛用的是三国中的“联弱抗强”之计,一开始苏弱美强,联苏抗美,越战后美弱苏强,反其道而行之。现在苏联解体了,自然要联俄抗美了。
“如果毛泽东能少读些《资治通鉴》,虚心学习“曾纪泽思想”,就不会将珠峰南坡让于尼泊尔,领土赠送缅甸,铁路建到坦赞,放弃对日索赔,以换取什么“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真实谎言。”
军事中有地利之说,居高陵下好处多多,可是珠峰能驻军吗?能住人吗?能种地吗?送于他人,一得大方、二不损已。
南亚以印度最强,并且和我们有利益冲突,多布棋子牵制它不好吗?
建铁路到坦赞,我们是怎么回联合国的,非洲有很多资源,我们现在有些企业也正在那里发展,比如说华为。没有当年的基础行吗?
蒋早放弃对日索赔,你不能去查一查书吗?
这好像和历史不太一样吧?
http://www.beiyang.org/mrt/yuanshikai.htm
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曾祖父袁耀东是庠生,生子四人,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教谕;袁甲三是进士,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凤三是庠生,曾任禹县教谕;袁重三是生员。袁树三有子二人,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官至盐法道。
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两女六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当捻军王庭桢部占领项城城东新兴集、尚店等地,扬言将攻打县城时,袁保中组织团练对抗,在城东北40里险要处另筑袁寨,举家迁入。
袁保庆于同治五年(1866年)从家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因年老无子,便过继袁世凯为嗣。年方七岁的袁世凯随袁保庆至济南。七年(1868年)冬,袁保庆以道员发往江苏差遣,袁世凯随往,侨寓扬州,复移南京。袁保庆在江苏受委办理督标营务处,后又任江南盐巡道,与驻守浦口的淮军将领吴长庆过往甚密。由于咸丰年间,太平军围困吴长庆之父吴廷香于庐江,吴廷香派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救,袁保庆主张救援,袁保恒则认为兵分则弱,力主不救。为此拖延日久,庐江被太平军攻陷,吴廷香被杀,从此,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十二年(1873年),袁保庆因霍乱死于南京,吴长庆渡江视敛,抚棺痛哭,与刘铭传一起帮助料理后事。见到袁世凯时,均器重之。
袁世凯扶柩回项城后,对他的教育责任转到袁保恒、袁保龄身上。这两个在京做官的叔叔对他的影响,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十三年(1874年)春,袁保恒已官至户部左侍郎,回籍探亲,把袁世凯带到北京,聘请名师教导。在内阁中书任上的袁保龄认为袁世凯天资不高,浮动异常,对他的督导尤为严厉。
光绪二年(1876年)秋,袁世凯回河南参加乡试,不第。年底,和沈丘于姓女子结婚,时年17岁。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刚刚调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凯一边读书,一边帮他办事,学得不少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夸奖他“办事机敏”,是“中上美材”。时华北大旱成灾,袁保恒奉命到开封帮办赈务,带袁世凯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办、参佐一切。四年(1878年),袁保恒感染时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移住陈州。大约就在此时,袁家分析家产,袁世凯于袁保庆名下,得到一份丰厚产业,自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荡不羁,经常追欢逐乐。还组织“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自为盟主。此时,正在陈州授馆的徐世昌于袁世凯结交,拜为金兰,从此成为袁世凯毕生重要的谋士。五年(1879年),其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因他集款独巨,张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奖袁世凯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同年秋,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落第。
袁世凯屡试不中,又以事积忤族里,众欲苦之,家乡不能再住,乃率旧部数十人,于七年(1881年)四月,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密友吴长庆。吴长庆将他留在营中读书,袁世凯谦抑自下,时作激昂慷慨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踏上了仕途。
当今太上的素质的确令人不敢恭维,老朱也是个演员政客,不过,这种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家胸臆的文法……哈哈哈!
还是看谁笑到最后的好啊,哈哈。
发达国家的市场、资源都从你这里出,谁能让你自己玩独立自主?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军事,第二步是经济,第三步才是制度。没有小日本,照样有美国英国杀进来。蒋介石捞个战胜国领袖的名声,美国吉普车不还是照样大街上撞死中国人白撞,还强奸女学生?
拿着民主当万能膏药的朋友,真应该和印度的学者多交流下,那边现在还在痛骂尼赫鲁,怀念钱德拉·鲍斯。没有老毛当初不分青红皂白一统杀人,今天的中国还不定多少个自由邦呢?拉美穷人的房子现在也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还不是祖祖辈辈给美国老爷种香蕉和咖啡?砍了的热带雨林乖乖孝敬美国老爷,阿根廷的牛肉自己人吃不上几口,都卖给了谁?
还是那句话,看谁笑到最后吧,历史总是公正的。
不过纠住一点不放,不计整体而已。
原文前面一部分是很有道理的--外交专才,不必以听得懂看得懂外文为耀,这只是一个工具。
办洋务以熟于条约熟于公事为要,不必侵占翻译之职。臣将来与外国人谈论公事之际,即使语言已懂,亦候翻译传述,一则朝廷体制应该如此,一则翻译传述之间,亦可藉以停顿时候,想算应答之语言。”
后面关于伊犁谈判的故事讲述也很清楚精彩,对新中国的外交点评则尔尔--我赞成楼上清徽兄的评价,其文中下部分对主席的一些外交行为的辩解稍有不同意见,但不损大意。
文中各种借吹捧古人,贬低开国领袖,夹带各种私货故且不论。只说对历史知识的浅薄:
不知此言何来?从当时最重要的科举角度来说李鸿章是正经进士出身,左宗棠只是举人;从参与平定洪杨之乱的角度,左宗棠从湖南起家,在湖广总督骆秉璋幕府中做师爷,李鸿章差不多时间开始在曾国藩幕府中做幕僚,左宗棠被诬险遭诛杀后被曾国藩推荐创建楚军,李鸿章差不多同时被曾国藩推荐创建淮军救援上海;两人作巡抚、总督的时间都差不多,何来左资格老之说?
明清官场谈资格必论进士及第的时间,年兄、年弟或同年,左一介举人何能与进士谈年资?
何况,左平定陕甘靠的是谁?是李鸿章的原部下,淮军大将刘铭传。
说我红朝开国太祖不如腐败无能的晚清君臣?岂非更加可笑!左宗棠虽然进兵收回伊犁固然功大,曾纪泽固然在其中颇多作为,然而何能与太祖领导下的王震进新疆,硬是从苏联口中把伊阿塔三区收回;张国华谭冠三兵进西藏;志愿军兵进朝鲜,打得联合国军退守三八线,从此中华大地再无外国武力入侵;此等功业相提并论?太祖若真不如晚清君臣,又何来虎口夺食的收回旅顺大连?又何来与苏联的领土争端?又何来“珍宝岛血战”?清末以降,多少败战求和?多少割地赔款?区区一二名臣一件功劳就能超越开国领袖之伟业?荧火之光何能与日月争辉?
此文作者不过是仍然做着翻案史学,借以夹带私货,行那历史虚无主义而已。
左宗棠西征靠的是老湘营刘松山刘锦棠。
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并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回民起义军击毙左宗棠爱将刘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鸿章入陕督办军务。左宗棠唯恐李鸿章抢功,指使手下奏报陕西“匪患”已经肃清,则李不必西来。李鸿章也不想自讨没趣,因此派刘铭传前往。左宗棠对此也深表不满,不愿刘铭传插手其中。刘铭传自然对左宗棠的阻挠也不满,此时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随时密报左宗棠军情的密旨,因而对左宗棠上奏不实之处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内情,与刘铭传交恶。后来刘铭传到台湾督办军务时,左宗棠进行报复。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