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所知道的一些浙江小老板的创业发家史(一) -- 月色溶溶
还有中国美院呢,从前的浙美。
不过这个牵扯到地域之争, 咱们还是打住为好。
至于以农业补贴工业,江浙的比例数是比较低的,但绝对数是不低的。举个例子,2006 无锡市95.38亿的农业产值,苏州的177.5亿的农业产值还是有点意思的。农业的发展还是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大一些。
看来我自己还是冲动了,本是反对地域之争的,却也自己先进来了。
没办法,这可能跟我的家乡洛阳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有关。。。
叶檀:根子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当地的经济脱离了任何秩序的管束,其实像农奴制一样,是在某种潜规则的默许下进行的。中国经济两张皮,撇开那些高科技、资本市场,最深层的实体经济领域是按照丛林规则在运行的。
王琳:中央与地方税收分立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剧增,地方不甘为中央打工,所以对境内的违法行为放之任之,而更关注于GDP等政绩工程。
何雄飞:之所以出现窑奴,是与当地地方经济不发达有直接关系的,正是因为来钱的渠道太少,人们才会歪着门子想榨取血利。
叶檀:人口密集且不具备人力资本优势的地区容易发生这些事。黑窑事件,表明当地的经济是自足的,没有任何的管束,一些人就以奴隶制来代替。说一句残酷一点的话,如果政府不管不顾,甚至助纣为虐,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都会回归包身工制。
-------更多的请看http://news.sohu.com/20070625/n250757614.shtml
人家就是专家,昨天我在这说的昏天黑地其实也不过就是这个意思
江浙的成功主要原因当然是离不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但是外部的帮助同样也不可忽视。相对于内陆省份,沿海省份的地理优势在外贸和吸引外资方面是相当明显的。国家在外贸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但真正能享受到这些政策好处的其实只有少数沿海省份而已。压低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客观上看是以原材料为主的内陆省份向以工业为主的沿海省份的一种变相输血。
83年还是84年,我跟老爹回文成(山区县,距离温州市区约100公里)乡下奶奶家,纯大米饭也只是我和老爹两个稀客才能吃上。其他人除非过节,也只能吃掺了红薯、土豆的米饭。记得当时小姑手里就是一碗土豆片,我还觉得那东西香,非要抢过来吃。
所以经商的多~其实要找缺点哪里没有,但是大体上江南是中华富庶之地应该没有争议吧?经济发达绝对不是靠这几年所谓政策倾斜和沿海吧.
其实你单说浙江老板怎么发的也就是了,非得拿个山西老板出来做引子,山西老板也不全是开黑砖窖的啊.
其实你也很难保证没有浙江人在山西开窖子.
不知道河里有没有记者,等查出浙江人也在山西开黑砖窑的时候最好帮我问一声:为什么不在浙江啊别的全国各地开啊?不敢吗?跑那么老远去山西开...
至于我为什么会拿山西做引子,那是因为我就是那么想才想写这篇帖子的,很奇怪吗?
浙江针纺和成衣以及轻工制品,是其比较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如果想创业,脑子正常的人必然会琢磨如何有效利用自己地区的比较优势,而不是放弃既有优势而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山西开什么砖窑。这好比让日人放弃电器商品而改向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发展牧业。
浙江的这种比较优势,缘于两宋以降这千年来的经济活动传统,以及风土人情。木办法,浙江人就是巧、细致,也勤快,缝纫、成衣就是比很多地区的人有优势。90年代初起,北京的缝纫和成衣定做市场基本上就让浙江、江苏等省份的人给垄断了,浙江人似乎比例最大。
大家和气为重。一句话把别人顶在南墙上。
山西人也不是报道的那样坏。
偷渡到了这个地方,发现钱很难挣。
于是纠集几个弟兄,找到比较偏远的小镇里面。几乎每个小镇子都有中国人开的服装店的。
问店家,我要买你的店,连货在一起,十万块好不好?
小镇子生意虽然不多但也不是很差的,十万块不过是一家店两三个月的净利润,店里的货也不止这个数字。当然不卖。
第二天再去,问,五万块卖不卖?
昨天还出价十万呢,今天五万,不卖。
第三天去了就不走了。
于是多少天没生意。
于是就把店白送了。
这也叫创业成功么。
所以据说现在南非小镇子上的服装店基本上全是福建人开的。
20多年前了,在隔壁县,我爸爸承包了一个砖窑厂,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妈去看过他一次。吃住都非常简陋,住的是毛竹搭的工棚,工人们住通铺,烧窑师傅和我爸爸住一间,吃是自己烧的。烧窑是份技术活,烧窑师傅是从江苏请来的,工资比我爸爸还高。骂工人当然会有,打则闻所未闻。工人做不好,不肯做,让他走人就是,打他做甚?
1997年浙江省就禁止新建、扩建粘土砖生产项目,今年初还通过立法全省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瓦,城市规划区禁止生产空心粘土砖。原有的砖窑在逐步清理关闭中,现在市县一级已经清理整顿完毕,正在清理乡镇一级。在现在想开个砖窑都没法开了,到山西开个小煤窑还差不多,开砖窑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