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1) -- 钟子麟

共:💬67 🌺16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对反对意见的看法

1、华野的行动时间,我军集结也好,开进也好,都是在自己后方进行的,张灵甫从何而知?除非破译了我军密码,他只能在打响之后才能知道。我从集结时间算起,已经是作弊行为了。

A.飞将军不要忘了,除了谍报侦察队,74师当时一个重要情报来源是解放军俘虏,张灵甫是从当天下午俘虏交代中得知解放正在大规模集结,人数可能有二十来万。当然,这时他对集结的具体情况是不清楚的,但可以断定上级的情报所谓坦埠附近没有共军主力满不是这回事儿。

2、王克己回忆,74师怕奇袭、包围、夜战,下午3点就开始做晚间战斗部署,和张灵甫收缩部队的时间正好合拍,算不算一种理由呢?25师还在黄斗顶山,74师侧翼暴露,正是奇袭、包围、夜战的好对象,第二天重打一遍固然不好玩,总好过晚上被人收拾吧。

B.我在《上山》一节中的看法是,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此解读,从他的角度也属合理,但是由于职级所限,他对师部后来决策的背景过程未必了解,所以我认为参谋长魏振钺和邱维达的说法更接近事实。

3、对面解放军的动作,是典型的趁对方撤退发动反冲击的行为,这个机会是张灵甫送给对方的。他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已经和黄斗顶山的25师拉平了战线,除非张灵甫被吓破了胆,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

C.撤到岸堤、马牧池一线时间大约在傍晚过后,解放军的穿插进攻刚刚开始,情况还看不出大坏,但后来的不利情报不断传来,两翼侧背的山头陆续发现或被解放军占领,黄百韬25师也弃阵逃跑,还“看不出有什么强化他继续撤退的理由”吗?

4、关于汤恩伯的命令,我们应该先看张灵甫的报告,张灵甫的报告有两点:一是突破困难,二是友军不配合(侧翼压力大正是从友军不配合来的)。汤恩伯的回电也是两点:一、74师继续进攻,二、友军积极行动确保74师侧翼安全。那封电报不是只针对74师一家,对25师、83师、7军、48师的行动都有指示,并派李延年来协调,正是对张灵甫日间报告的答复。

钟兄认为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似没有理由支持。

5、钟兄对我那几个为什么的分析理由也显牵强。张灵甫如果13日夜里曾要求撤退而上级不许,经过了一夜,敌情只会更严重,这点对他来讲应该是常识,那么他夜里肯定要先做好两手准备,而不是“按预定计划发起向坦埠进攻的战斗号令(邱维达语)”。

综上,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理由不足。

D.上面说了,张灵甫下午从俘虏处已经了解到当面共军在集结,人数之多出乎意料,在向汤司令叫苦报告友军不配合的同时,您认为他会不报告俘虏交代的这样重大的情报吗?好吧,如果说推断张灵甫收缩期间曾向汤报告新的敌情理由不足,那您认为张灵甫夜间曾继续要求撤退也理由不足就有点奇怪了,请注意这不是我的推断,邱维达已经说得很清楚,夜间情况恶化后,张灵甫又作了报告,但汤恩伯不信,并要派李延年上来督战,这不是很明显是汤恩伯不许他撤吗?其实呢,汤司令那晚也意识到了事态严重,有意停止行动并试图通过国防部直接报告蒋介石,此有毛森作证(但他似搞错日期),这也可以证明张灵甫夜间确实向汤提出过继续撤退要求,所以魏振钺说国防部不信也是有根据的,说不定就是汤恩伯在电话里这样告诉张灵甫的呢。

我的观点:

13日白天,74师推进到佛山、马山、桃花峪一线,而25师和83师没有跟进,致使74师侧翼暴露,张灵甫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忍痛放弃了白天夺取的阵地,收缩回重山、岸堤、马牧池一线,拉平了和25师的战线,消除了侧翼威胁。张灵甫向上级申诉,上级同意了张灵甫的处置,并做了新的安排。

部分同意.但傍晚的撤退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那么简单,理由见上列A和B。

13日夜间,25师,83师部队被解放军逐退,74师侧翼重新出现了危机,为避免夜间行动混乱,张灵甫采取了固守现有阵地,同时继续向上级申诉。上级受理了张灵甫的申诉,向友军查问,友军撒谎,蒙骗上级。张灵甫判断,目前的危机不至于产生致命影响,至少第二天白天,友军就会跟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遂安心准备第二天的攻击行动。

部分同意。但夜间与汤司令的交涉中应该提出了继续撤退的要求而不获准,理由见上列D段。

张灵甫申诉时说的迂回包围,我认为是对突出部的浅纵深渗透,而不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他采取的拉平战线和就地固守的措施,针对这种判断是合理而正确的。

入夜时的报告应还不能判断是大纵深的穿插包围,因为彼时解放军刚开始推进,但半夜的情况已经不同,然继续报告交涉仍无结果。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在《上山》一节中的主要观点就是一点:张灵甫13日晚已经察觉解放军动向而不是通常所谓的“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如梦方醒”,而他的对应受到了上级的限制乃至制止,汤司令又向他拍胸脯保证解决两翼友军配合问题,以至张当晚迟疑而不坚决。

关键词(Tags): #张灵甫#74师#孟良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王牌悍将张灵甫传》(节选《棋逢对手-涟水故事之一》6)

对于华中野战军来说,从保卫涟水的角度,一战涟水无疑是一场大胜仗,它不但保住了涟水城,使得华中低迷的局势为之一振,也为华中区的领导机关转移山东争取了时间,同时给风头甚健的张灵甫当头一棒,破除了整编第74师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此,中共方面大力宣传报道,欢呼“涟水大捷”的胜利。

十一月六日,新华社华中前线发出电讯稿,报道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就涟水保卫战与涟南追击战发表战绩公报:“战斗自十月十九日至十一月一日,历时十四昼夜,共毙伤俘敌军九千余人,包括七十四师张灵甫部五十一旅全部,五十七、五十八两旅各一部,及二十八师李良荣部一九二旅大部。”

可能是由于情报误差或者为战时宣传所需,公报中所称全歼74师51旅并不确实。不过一战涟水“歼敌九千余”后来成为不少军史著作广为认可的权威数字,并且将其中六千左右归为74师的损失,三千左右为28师192旅的损失。《涟水保卫战》一书有一张战绩统计表,具体列出敌毙伤人数为八千四百六十四人,俘虏七百三十六人,证明了“歼敌九千余”之说。在这九千余人中,根据华野向中央报告的《涟水保卫战战况》,五千余人应是截止十月二十七日的涟水保卫战的战果,那么其余约四千人,应该是后来涟南追击战的战果。不过由军事科学院编著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第二卷)》(一九九六年版)在叙述涟水保卫战时,对于前面将近十天守城战的具体战果未有提及,只确认了涟南追击战的歼敌数为两千余人。

按照当时的战绩公报,按理说这样的大捷足以与苏中“七战七捷”中的任何一捷媲美,可是粟裕对战果却不甚满意,战役结束的当天,他在向中央和陈毅等人的报告中对战役检讨说:“涟水之战,由于部署欠妥,方针未明,部队往返调动,不仅在战略战役上处于被动,战斗上也处于被动(敌兵力、火力均已展开,且一部已突入城内),故我伤亡较大,俘虏不多。三十日晚继续进攻南岸之敌时,该区敌已构成据点网,逐村抵抗,节节后退,也未达大量歼敌目的。现敌已退至钦工、马场、王家口、席桥之线,构成更顽固之据点网顽抗,拟在固守待援。我为避免消耗,争取主动,决定停止进攻该顽,以便对另一敌开展攻势。”(1)后来谈到一战涟水,粟裕在回忆录里自承,就战役本身而言基本上是一个消耗战,华野自己也损失了六千余人,还牺牲了10纵司令员谢祥军。谢祥军是十月二十四清晨在该纵84团察看阵地的时候腹部中弹负伤,由于后方医院远在三四十公里以外,没能得到及时抢救,后送路上又遭遇飞机沿途轰炸延误了时间,在半路上不治身亡,年仅三十二岁,他是三年内战期间华野在战地牺牲的级别最高的指挥员。

陈士榘则毫不讳言一战涟水未能达成战役目的:“这次集中的部队不少,经过几天苦战,虽给敌人以严重打击,但未能达到全歼第七十四师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七十四师系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王牌’,战斗力较强,其部队队形密集,装备精良,很难分割。此次作战不但未能达到歼灭敌人,阻止其东进,收复两淮之目的,而且由于山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离开了陇海路东段,南调沭阳一带,敌人即乘机占领了兰陵,并控制了陇海铁路东段大部地区。”(2)华野在涟水有所得,是以山野在山东有所失为代价,陈士榘当时是山东野战军的参谋长,他从山野的角度衡量得失,对一战涟水评价低调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灵甫对战役结果有何说法呢?一般战史均无提及。薛岳在战役过程中曾经向蒋介石和陈诚等人多次发出战报,上报74师在涟水作战中的进展。据这几份战报所报称的战果,74师各部战绩惊人,51旅和57旅毙伤共军人数合计过万,58旅因作为后方预备队参战不多,仅得毙伤五百余人的战绩(3)。至于74师记录的自身伤亡数字,据解放军总政治部整理的涟水之战《敌档和敌俘提供资料》的统计数据(4):74师51旅伤亡最重,达千余人,57旅伤亡近千人,58旅在后来的涟南追击战中才正式接战,故损失较小,解放军方面也仅称袭击该旅172团一个营和旅工兵营,并将该旅一个警戒连歼灭,故前述三旅共计伤亡为两千多人。加上192旅的损失,国军方面在一战涟水的损失,估计约在四千左右。

这一阶段,徐州绥署的关注焦点在鲁南,薛岳命张灵甫进攻涟水,也是意图用74师吸引华野和山野的主力南下,把对方牵制在苏北,以策应徐州绥署在北面乘虚而入的行动,单从这一角度而言,薛岳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一战涟水打成这样的结果,对于“常胜将军”张灵甫来说却是难以启齿,即使不说是一场灾难,至少对他自信心是一个沉重打击,这一当头棒喝,让张灵甫从“淮阴大捷”的飘飘然中清醒了不少,他开始重新认识和评判对手真正的水平和实力。整编第74师在事后写出一篇“作战经验与教训”的战役总结,把“上下轻视‘匪’军,对可能增援之‘匪’军,未加计算在内”列为第一条败因,并引用孙子兵法“攻坚则暇者坚,攻暇则坚者暇”自诫:“今后对敌情之估计,不可过低。”结论是今后“对‘匪’作战,在战略上应稳扎稳打,在战术上应兴旺盛之企图,采包围迂回之行动,各级指挥官特别应当机立断,以收围歼之效。”总结的几条最主要的失败原因,一是骄傲轻敌,低估对手实力,二是主攻方向地形不利,一遭反击难以立足,三是两团制之旅,形成重点困难,指挥上颇感不便。张灵甫到底对共军刮目相看了,他承认棋逢对手,认真总结了对手的优点,认为对手敢于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优势,部队调动神速,战斗意志顽强(5)。从此,张灵甫在作战上稳重小心起来,不再肆无忌惮横冲直撞。一战涟水能够使张灵甫这样躬身自省,悉心研究对手的长短,达到知己知彼,也算是他及时亡羊补牢。

一个月后,整编第74师尚未来得及舔净自身的伤口,张灵甫又再度率军北上直逼涟水城下,他结合刚刚吸取的经验教训,又上演了一场“二战涟水”。

关键词(Tags): #张灵甫#74师#涟水#粟裕
家园 钟兄对双方损失的统计有什么看法?

国军自称的

74师51旅伤亡最重,达千余人,57旅伤亡近千人,58旅......损失较小,

前面说过因为伤亡惨重,一向“霹雳手段”的张灵甫也动摇了因此未能抓住共军同样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继续进攻,而且这是战役中间的事情。如果三个旅中最多伤亡的不过千余人,能否动摇张灵甫的决心?

双方统计结果不一致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上述统计数字是事后共军对国军俘虏调查的结果,时间上的不一致往往会造成标准上的不一致,不足为奇。但是凭直觉,74师伤亡两千五六百人,对于一个全员2.8万(我看到过74师兵员数字不一,这个是最低数字)人的整编师,似乎不太应该影响其进攻决心?

家园 我是这样看的

华野以前的歼敌9千之说,我在文中已经分析,前面5000是27日公布的数字,那追击战中至少该有4000。但粟裕却说:“三十日晚继续进攻南岸之敌时,该区敌已构成据点网,逐村抵抗,节节后退,也未达大量歼敌目的。”现在军史确认的追击战果是减半:2000余人,不知军史对前面的5000为何未与确认,想必也是有疑问的了。假设参照推断也是减半,为2500,那么总计约在4500左右,与国军的统计就相差不多了。

国军方面的损失,前面74师占了大头,应有2000余人,至于追击战的2000余人,则192旅占了大头,因为192旅在这一阶段遭遇到华野优势兵力的围攻损失不小。74师满员多少说法不一,根据国军关于军队整编的统制表所列编制数,我认为不计后方补充团的话,满编在2.5-2.6万左右,而且编制与实际兵员并不一致,74师出南京时就不满员,一线部队6个步兵团,满员才1.6-1.7万,扣除其中非步兵和非战斗人员,枪兵人数就更少些。而起先张灵甫用于正面攻击的是两个团,一天伤亡近千,就占了一线战斗兵的1/4了,当然肉痛,所以停顿了一下,换防了。

家园 钟兄的意见似嫌牵强

A.74师捉到解放军俘虏,是12日,而不是13日,钟兄以此为据说解释74师13日的行动,似有些不妥。

关于12日的敌情,一兵团判断坦埠以南有我军两个纵队(战斗详报),张灵甫也认为当面只有我军的两个纵队,就是再加一个也可以应付(邱维达回忆)。也得不出张灵甫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

B.王克己说74师怕夜战、奇袭,说的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不是13日当天的表现,这里也不存在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何解读的问题。

另外,邱维达和魏振钺也未提及74师为何在下午撤退,只有邢炳威说74师怕夜间被袭主动撤退,和王克己说的74师怕夜战吻合。这里不存在邱、魏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的问题。

C.一纵一师13日夜攻占黄斗顶山,拂晓时被25师夺回,天马山、覆浮山、牧虎山出现敌情,是14日清晨前后才发现的。显然张灵甫没有理由认为他需要13日夜里继续撤退。

D.此处钟兄仍认为俘虏是13日捉的,故理由不成立。张灵甫并没有向上级报告我军已经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纵深穿插,邱维达也没有说过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而且,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又谈何“明显汤恩伯”不许他撤呢?

叶飞回忆,一纵在向纵深猛插时,74师也在收缩,他亲眼看到对方的运动,对方却以为他们是25师,连口令都不问。这就是警觉到我军穿插时应该有的举动?

家园 呵呵,那就继续说明我的看法

A.74师捉到解放军俘虏,是12日,而不是13日,钟兄以此为据说解释74师13日的行动,似有些不妥。

关于12日的敌情,一兵团判断坦埠以南有我军两个纵队(战斗详报),张灵甫也认为当面只有我军的两个纵队,就是再加一个也可以应付(邱维达回忆)。也得不出张灵甫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

我并未作出过12日张灵甫已经判定上级情报完全错误的结论,其实我认为12日他对情报还将信将疑,或者认为只要友军次日跟上他可以应付,所以当汤司令傍晚发出继续攻击命令并督促两翼跟进后,师部虽有争论,他最后还是决定次日执行命令。但我也说了,战况是动态的,一天的时间战况的变化很多时候大的得足以奠定胜负,张灵甫的判断也不会是静态 不变的。12日的战斗不算很激烈,74师主力大部渡河全力展开攻击是在13日,至13日下午战况已然不同,当天也继续有俘虏抓获,还有谍报队的情报,不过这些还不足以让张灵甫判明解放军的真正企图(因为对方正在调动中,行动还没有开始),但以他的作战经验,从对方重兵集结来者不善中嗅到危险,并非难事,于是他的对策是放弃白天费力夺取的几乎全部阵地,一下子收缩至汶河。

B.王克己说74师怕夜战、奇袭,说的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不是13日当天的表现,这里也不存在王克己对张灵甫的命令如何解读的问题。

另外,邱维达和魏振钺也未提及74师为何在下午撤退,只有邢炳威说74师怕夜间被袭主动撤退,和王克己说的74师怕夜战吻合。这里不存在邱、魏的说法更接近事实的问题。

我们的不同看法主要在此,您认为张灵甫这么做只是为了避免夜战中吃亏,而我认为这样大幅度收缩已经不是74师对解放军作战的常态,而是张灵甫在知难而退。试想,一场战役总会持续多天,进攻方好不容易夺取阵地,理当坚守再图得寸进尺,即使怕夜袭而夜间收缩也应在合理范围,断无主动全盘放弃阵地之理,否则每每次日重打一遍,进攻方如何才能有所进展?而张下午和入夜后向汤恩伯的报告、交涉,也证明他强化了撤退意向,我说的邱维达和魏振钺说法更接近事实,是指他们说上级不信张的报告而坚持命令他继续进攻一事,而这些已是下午之后发生的事,邢炳威们是不清楚的。

C.一纵一师13日夜攻占黄斗顶山,拂晓时被25师夺回,天马山、覆浮山、牧虎山出现敌情,是14日清晨前后才发现的。显然张灵甫没有理由认为他需要13日夜里继续撤退。

下午情况尚可时已经自行决定撤退,入夜后情况持续恶化的情报不断,我认为他更有理由向上要求继续撤退,如果夜里撤退太危险的话,至少争取上级改变命令,那他可以连夜准备撤退,而事实是,他被令连夜准备进攻。至于他有没有要求,见下段。

D.此处钟兄仍认为俘虏是13日捉的,故理由不成立。张灵甫并没有向上级报告我军已经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纵深穿插,邱维达也没有说过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而且,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又谈何“明显汤恩伯”不许他撤呢?

13日本来就继续有俘虏俘获,这是事实,有解放军参战军官的回忆为证,不是我的个人推断。邱维达明确说张灵甫是夜判断“入暮后在师的两侧地区,发现解放军强大纵队有向整七十四师进行包围迂回模样...” 并据情向汤恩伯报告,您何以认为他还没有向上级报告呢?如果说一定要出现“大纵深穿插”字样才算,“包围迂回模样”就不算,那我无话可说了。邱维达的确没有明说张灵甫要求撤退而汤恩伯不许,但他说汤维持原命令,要张“稍安欠燥”,张灵甫在向汤“燥”什么?我认为应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 “李延年来督战也是早就决定了的,不是当天晚上的临时决定”,不知您据何得知?邱维达明确说是夜里汤要张“稍安欠燥”后告诉他派李上来督战,显然这是汤临时的决定。我还看到资料,邱维达没明说的情况,当晚在汤恩伯身边的毛森说了:汤恩伯连夜向国防部请示是否变更作战计划但遭到拒绝,于是才决定派李延年来督战,这可不是什么早就决定了的。毛森是次日陪李延年上前线的当事人。

叶飞回忆,一纵在向纵深猛插时,74师也在收缩,他亲眼看到对方的运动,对方却以为他们是25师,连口令都不问。这就是警觉到我军穿插时应该有的举动?

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我还见过有作者这样演义,说张灵甫看见山下的部队,对副师长笑说黄百韬有长进了。这实在是想象力太丰富,张的指挥部在汶河南岸东面的高家岩麓,1纵的出发路线远在西北面,张灵甫能隔着崇山峻岭亲眼看见1纵的部队那真是千里眼了呢。

Anyway,飞将军的意见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对13日下午张的决定的出发点还有不同看法,不过也对我原来的观点也作了有益的校正,仅此,这一番讨论对我就很有意义了。再次谢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家园 几点看法

1、13日和张灵甫部交战的是9纵,最多再加上4纵,敌情并不超出12日的判断,以此判定张灵甫已经知道对方重兵集结,理由不足。

2、关于放弃阵地一节,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另外说说我的看法。

13日,25师占据黄斗顶山,而83师龟缩于大坪,鼻子山一带,74师实际处于右翼无友军掩护的地步,被迫收缩右翼,连带中路亦不得不收缩,其左翼仍控制旧寨、黄鹿寨。

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收缩,则74师右翼就有被从汶河附近挖断的危险。

3、对付大纵深穿插和浅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术手段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张灵甫是否发现了我军的大纵深穿插企图。

对付大纵深穿插,一般的手段是从突破口的两翼发起反击,封闭突破口,将进入我方纵深的敌军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封闭突破口,则受到侧翼威胁的部队必须迅速撤退,以免被包围歼灭。

如果张灵甫估计到我军由对其纵深合围的企图,即使上级没有批准他撤退,他也应该一面命令部队严密注意周围的动静,一面做好撤退准备,一旦情况有变可以迅速处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将领应有的素质。

钟兄认为“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须知,军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其情绪的变化是随指挥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所有的下级都不警觉,就要问问上级是怎么“有动于衷”的了。

74师13日晚的表现,很难说张灵甫对我军直插他身后有什么样的警觉。

家园 对几点看法的再复

1、13日和张灵甫部交战的是9纵,最多再加上4纵,敌情并不超出12日的判断,以此判定张灵甫已经知道对方重兵集结,理由不足。

2、关于放弃阵地一节,我部分同意你的看法,另外说说我的看法。

13日,25师占据黄斗顶山,而83师龟缩于大坪,鼻子山一带,74师实际处于右翼无友军掩护的地步,被迫收缩右翼,连带中路亦不得不收缩,其左翼仍控制旧寨、黄鹿寨。

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收缩,则74师右翼就有被从汶河附近挖断的危险。

华野对各纵队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命令是在12日发出,部队真正大规模调动应在13日。12日晚张从俘虏交代已知有二十来万解放军在附近集结,当晚他还不能确信,所以13日遵命继续渡河进攻,但是13日进一步的迹象和情报的再次证实,他已不能无动于衷,如果他此时仍与12日晚持同样看法,则不会认为自己有多大危险,也就不可能放弃阵地大举后撤。74师傍晚至入夜的全线撤退就是他相信解放军重兵集结知难而退的反应,此一证明足矣,当然也包括友军不及时跟进的因素在内。

3、对付大纵深穿插和浅纵深迂回包围的战术手段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张灵甫是否发现了我军的大纵深穿插企图。

对付大纵深穿插,一般的手段是从突破口的两翼发起反击,封闭突破口,将进入我方纵深的敌军包围歼灭,如果不能封闭突破口,则受到侧翼威胁的部队必须迅速撤退,以免被包围歼灭。

如果张灵甫估计到我军由对其纵深合围的企图,即使上级没有批准他撤退,他也应该一面命令部队严密注意周围的动静,一面做好撤退准备,一旦情况有变可以迅速处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将领应有的素质。

棋是一步一步走的,如果上级夜里能够变更进攻计划,那撤到汶河未始不是准备之后撤退的前奏,您也认为“这是个谨慎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部署”了。问题是,解放军的主要穿插突破口不在74师的阵地,1纵主要针对25师,所以张深夜得到报告说25师弃阵,立即向汤、黄报告核实,答复您已经知道了,说没这回事,凌晨还夺回阵地来着,貌似25师正在积极掩护没被突破的样子。黄百韬没有遵命率主力与74师同步行动,13日晚至14日25师又未作积极抵抗,以致让1纵在74师西侧汶河南北直至界碑附近的山头轻易建立走廊地带形成切割包围态势,黄百韬对此战失败难咎其责,所以邱维达才说,黄比李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战后老蒋在检讨会上对黄连骂“该死”。至于张灵甫没有顶住上级压力而出现犹豫,我在以前的回复已经说过,而整理俘虏供词的解放军也认为他的犹豫是由于顾虑国防部命令在身的缘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们事后诸葛可以轻巧地说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当事人来说抗命不从不是那么轻松的,不要说抗拒上级已经再三书面和口头重申的命令了。战后国军将领的相关检讨,有一点就指高级指挥部不掌握一线战况,命令往往比战况滞后脱节,今后应给予前线指挥官更大的处置权。

钟兄认为“下级不警觉不等于上级也无动于衷”,须知,军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其情绪的变化是随指挥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所有的下级都不警觉,就要问问上级是怎么“有动于衷”的了。

74师13日晚的表现,很难说张灵甫对我军直插他身后有什么样的警觉。

看来这点我们还是难以达成共识。张有什么样的警感,我在上贴关于他与汤恩伯的交涉中已经谈过,试想,如果他毫无警觉,那该象许多书里一直盛传的那样,当晚蒙头大睡做次日扬威坦埠的美梦好了,为何汤司令半夜三更还要他“稍安欠躁”?可见张军长“警觉”得都睡不着,因上级不听他的而在那里对汤司令发“躁”呢。作一诛心之论,汤要派李延年上来,协调友军是一方面,也未始没有监督张灵甫必须遵命进攻的意思呢。

关键词(Tags): #张灵甫#孟良崮
家园 我认为我们可以各自保留意见了

除非能找到一兵团和74师当晚来往的原始资料,恐怕我们的讨论只能到此为止了。

家园 师太好文!
家园 可是蒋介石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整个解放战争中一直不断在犯的错误:

平时不把杂牌军当人看,遇到重大战役时又希望杂牌们比嫡系还卖命。

家园 【转移阵地】节选二《临蒙公路之战》

转发到西西河主版《青史微言》连载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35915

家园 【新书发布】张军长的传记改名出版(附照片)

这本书陆陆续续写了三年多,如今终于修成正果,由团结出版社于今年1月出版,图文计四十万字,四百十六页。团结出版社是民革中央的下属机构,民国题材是它的一个主题品牌,所以老钟的选题有幸能入大编的法眼。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网上许多民国军史同好的关心,在河里与网友的讨论互动中也获益匪浅,恕不一一具名,在此一并鸣谢!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封面照

点看全图

具体可参见团结出版社网站

http://www.tjpress.com/bookinfo.php?id=117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恭喜了,鲜花敬上。
家园 共产党给国民党说话的机会;看看马英九怎么评价左权、杨靖宇

我们比国民党大度,先交货;看看国民党给不给钱。

过去国民党在野我们不说什么,过两天小马哥要上台当总统了,8.15和7.7看看他怎么说共产党抗日。

有来有往吗!我们这边可是有赵登禹路和血战台儿庄。

共产党也不能热脸贴冷屁股不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