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李广、卫青、霍去病小议(一) -- 菜刀也是刀

共:💬61 🌺6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楼主好文,但心存疑问

关于尚武精神。

如果说后来的上品经济逐渐发达中原日益富庶导致中国人逐渐丧失了开拓进取精神的话,那么霍去病为代表的贵族身上的尚武精神就不大好解释了——他们出身高贵,成长阶段家族地位稳固,地位和财富都相当优越。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斗志昂扬,渴望在艰苦的边塞建功立业。而通常的情况则是,底层穷困之人更渴望通过战场上的功勋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大家如果吃得饱饭,战斗热情通常不会很高。

这就非常奇怪,还望大侠赐教!

家园 这个问题挺复杂

就霍去病而言,他的出身并不高贵,他舅舅卫青绝对有资格搞忆苦思甜讲座。作为新贵,他少年时的富贵主要依靠姨母卫子夫的地位和舅舅卫青战功维持。一般来讲,新贵为了在老贵族中间站稳脚跟,一定要有比较突出的业绩,另一方面,处于上升时期时,也容易心高气傲。汉代尚武精神较浓,贵族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狩猎,获取功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战争。所以,年少气盛的霍去病在汉武帝和卫青这两个狠人不经意间的刺激下,醉心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也是很自然的。何况,当时就连汉武帝的男宠都志在边疆。

后来的贵族不是完全没有封狼居胥的梦想了,而是他们没能力去实践了。强敌荡尽,歌舞升平的年代,贵族生活渐渐趋于更加精致文雅,原来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娱乐活动渐渐完全娱乐化。所以后来的贵族在文化造诣上更高,更有情调,但是一般适应不了粗重的工作了,武夫就变成了下等人的专利,尚武精神自然就流失了,纵然偶尔会有个别的狠人出现,但大趋势难以扭转了。

下层人一般一直向上进取的动力,就算吃饱了,还有很多人想吃得好。不过正因为不少下层人进取的动力是谋得个人的富贵,所以他们中不少人的价值观更偏重于个人,较重个人的私利,有时候就会出现贵族出身的无能,下层出身的有能力但比较贪婪自私这样的窘境。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维持一个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良好,有责任感的阶层是维持强盛的必需。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身富贵的人衣食无忧,如果他们舍命上战场,往往是为了相对更高等级的信念,比如对国家的责任。但是一个不能保证温饱的穷人上战场,动机可就说不定了,可能只是为了生存,可能为了出人头地,也可能也是为了对国家的责任等等。所以我觉得某一时期贵族的情况更能代表这个国家当时的文化倾向。

家园 受教了,上花

一个国家维持一个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良好,有责任感的阶层是维持强盛的必需。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可以理解为中产阶级是国家的脊梁吧?

家园 差不多吧

而且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中产阶级。

现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不像以前那样愿意从军了,所以美军的构成也开始出现变化了,移民兵、雇佣军都出现了,看看吧,看看他们会不会重蹈覆辙。

家园 关于匈奴的政权架构

冒顿单于击败了强大的东胡,匈奴开始让中原的帝王失眠。但其内部的组织仍是松散的原始部落联盟,这种联盟的致命缺陷就是动员能力的严重依赖单于的能力,缺乏继承性。至于纪律性……游牧民族在这方面可圈点的不多,我就不说啥了哈~

冒顿单于在白登并没有一举消灭刘邦的打算,我对历来的解释——即认为陈平用计游说阏氏,然后一股枕边风救了刘三的命——的解释深表怀疑。联想此兄用爱妾当靶子及把亲爹的命不当回事儿的前科,很难想象他会在关乎民族前途的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守区区一女子的左右。参照整个匈奴史,有几个让女人参与重大决策的例子?愚以为真正的原因在于,由于内部组织的松散,一旦中原陷于战乱,各部落在相当辽阔的战线上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迅速做大,必然导致部分强大起来的部落萌生自立门户甚至取而代之的野心。反之,在统一的中原这个看得见的敌人面前,战斗力强大但松散的各个部落必须聚集在单于麾下才有可能有所斩获。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单于的地位才是巩固的。

真正完成了由部落联盟向游牧国家过渡的是冒顿单于末期或老上单于,在完成内部的整合后,匈奴的战斗力开始井喷。

高皇后七年(公元前181年)

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馀人。

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公元前177年)

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杀略人民。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

发车骑八万五千,诣高奴击右贤王;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右贤王走出塞。

孝文皇帝中六年(公元前174年)

匈奴单于遣汉书曰:“……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

后顷之,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公元前169年)

匈奴寇狄道。

太宗孝文皇帝下十四年(公元前166年)

冬,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孝文皇帝下二年(公元前162年)

匈奴连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郡万馀人。上患之,乃使使遗

匈奴书。单于亦使当户报谢,复与匈奴和亲。

孝文皇帝下三年(庚辰,公元前161年)

是岁,匈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

孝文皇帝下六年(癸未,公元前158年)

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太宗孝文皇帝下七年(公元前157年)

夏,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宫。

孝景皇帝下二年(公元前148年)

春,二月,匈奴入燕。

孝景皇帝下六年(公元前144年)

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孝景皇帝下二年(公元前142年)

三月,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

摘自《资治通鉴》

引用部分是匈奴犯边情况。可以看到在冒顿遗书汉朝后进攻愈发凌厉,由原来的不时进犯到“连岁入边”,由人数不详的进犯到“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按:数万人口在中原算不了什么,但这在个数字对于军队来说规模已经很庞大了,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已经相当夸张了)

说明此时的匈奴政权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协调能力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步,因此才能在国书上自信满满地说“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和炫耀武功“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个人以为其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到较为完善的游牧政权乃至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质变便发生在这一时期。此后的匈奴已经开始从单纯的军事较量向政治军事外交全方位的较量,从袭扰掳掠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权力的争取,战略的制订更加着眼于长远,战线更是广阔得从大兴安岭到接近中亚,较之以往和其他仍处蒙昧状态的少数民族要更加难以对付。

家园 希望分析一下匈奴和蒙古弓箭的区别
家园 别具一格,好文
家园 一点商榷之处

李广的儿子是卫太子的岳父

李敢被霍去病射杀后,卫太子左右一伙人打着保护烈士遗孤的名义接李敢女儿等人于自己保护之下似乎才是李家和卫太子交集的开始吧

家园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李广是偶像派,卫青是实力派,小霍是偶像加实力派。

家园 一个疑问

关于李广与卫青是否有过节,太史公似乎也不甚了了。《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广死后,其子敢(已积军功至关内侯,拜郎中令)因“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之”,从这里看,似乎李敢对李广与卫青之间的过节是知情的。也就是说两人之间有过节。但李敢击伤卫青之后,卫青的反应却又很令人费解,居然“匿讳之”,不事声张。我想这不会只是因为敢女为太子中人。霍去病替卫青报仇,杀死李敢后,朝廷没有追究,至少可说太子势力尚弱小。不足忌惮。那么卫青若与李广有隙,又为何要“匿讳之”,而不进一步报复?

家园 主要是跟人的性格有关

李家父子都是火爆脾气,所以李敢跑去找上司卫青打架很正常。

卫青的性格特点就是隐忍,对外形象就是乖巧的好孩子。李敢击伤了他,他却不追究,一方面可能是他不希望两家的关系彻底破裂,但更重要的应该还是他为人就是这样,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对不起李广的地方,表面上看,他的行为没有任何可指责的,谁说李广就一定要做先锋不可做侧翼?而且李广自杀也没有他的责任,失期是很严重的罪过,汉代一样是讲究部队间的运动配合的。如果他追究李敢的问题,也很正常。所以,卫青确实是个老好人,而且他不只在这一件事情上这样,是一贯如此,太史公以此作为典型,因为这是最极端的例子。故此,太史公说他柔和。

霍去病就不是这样了。霍去病杀掉李敢却没受到任何追究,以及他的异母弟弟后来的飞黄腾达说明卫霍家族当时政治上是很稳固的(因为有最珍贵的人才),政治考量不足以让他们不敢复仇。(另外这一事件侧面证明霍去病家族观念很强,如果不是死得早,卫青和霍去病的势力会大得多,戾太子很可能会是另一种命运)

当然,如果按阴谋论角度看,卫青故意借刀杀人……但看不出有搞得这么复杂的没有必要。

家园 霍去病其实就是特种部队了
家园 李陵部下有荆楚豪杰,李广部下哪有?出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写的明白,将丹阳楚人(荆楚材士)的是李广之孙李陵。

李广部队的习性更近似匈奴人是没错,但和荆楚豪侠之士有个姥姥关系……

家园 好文 ,支持下
家园 这些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打击到境外的军事力量

打仗不能在自己国土进行,就得打到别人那去,要是当初打印度到新的里就好了,不过作战太危险。

打越南就在敌国领土,这就比较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