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国际形象及其它 - 与酒兄商榷 -- 润树

共:💬85 🌺19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倒不能一概而论,80年代以后,几乎人人能看的参考消息,

当然全是好消息。

六七十年代的,骂"共匪"的话,的确在上面有,为了作批判用。

家园 那个时候确实不是最敌视

从西方民众角度考虑,最敌视,感觉最负面的时候就是八/九 之后的几年

之前大多数时候有个苏联在前面顶着,它老大哥气太盛,西方媒体不遇事也就不拿中国扎筏子,哪像现在,自己掉茅坑里都说是中国人做法咒的。

家园 所谓国际,主要就是指的西方国家,那些鄙视几毛国家有什么意义

当然,那个时代还要加上华约国家。这是有她们的实力决定的,什么事,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要考虑这些国家的态度,咱那些只能在联合国开会时起哄的兄弟国家有个屁用。

我不知道你怎么会认为这二十几年给外人负面印象的东西,比前三十年可能还多一些。当然,如果是说那些第三世界国家是有可能,咱拒绝再当冤大头了嘛。

阿尔巴尼亚本来就是个超级孤立的国家,美国,苏联不算,邻居南斯拉夫她也反,做贼心虚,或是受迫害妄想症发作,阿的主要精力就是修碉堡,也光荣的成为欧洲唯一一个最不发达国家。和这样的国家交往俺都觉得丢人,还好小平同志也是这么想。

家园 有趣的是,阿尔巴利亚的伟光正还分几派,还要搞清洗
家园 别的不说

鸡毛鼻屎之类的措辞,希望修改。否则作为版主保留进行处理的权力。

家园 妙!

哪像现在,自己掉茅坑里都说是中国人做法咒的。

家园 我觉得至少在6,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比解放前

大大提高了。记得我以前看一本德国人写的书,好像是邓尼茨回忆录之类的(不过我记不清了),是在六七十年代写的,里面在前言或是后记中说道,“当然,德国是不能和美国,苏联还有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比的”。这说明,在6,70年代,在外国人眼里,中国至少是一个世界强权,这笔解放前是强太多了。

家园 已改,现在没脏字了,嘿嘿
家园 口服心不服啊,不惜把自己的标题都弄得莫名其妙

这次我不介意放你一次,下次可别指望狗官手软了。

家园 问题在于

不管你主动还是被动,你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还有思想观点的潜移默化:

我说中国在毛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国际形像负面、被孤立,当然是站在国际主流社会的角度这样说的。......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西方国家比亚非拉更能代表国际主流社会。

照酒兄的这个观点,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西方国家在世界上进行殖民统治的时候,由于这是所谓的国际主流社会的所为,因此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如果不想被“主流社会”抛弃,只能接受被殖民。两个字:荒唐!

另,不知酒兄是如何给主流下的定义?

家园 花,好文!
家园 逐条回复:

关于:

不管你主动还是被动,你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还有思想观点的潜移默化

回复:

不管我们喜欢还是反感,我们国家自立国之日起,就一直在接受西方文化还有思想观点的潜移默化。马列主义是西方的思想吧?现在我们哭着喊着搞了十几年的“与国际接轨”,难道不是在主动地接受西方社会的行为方式吗?

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接受西方有益的部分来补充我们社会文化中的缺口,是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壮大自己的正确做法。

关于:

照酒兄的这个观点,是否可以这么认为?西方国家在世界上进行殖民统治的时候,由于这是所谓的国际主流社会的所为,因此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如果不想被“主流社会”抛弃,只能接受被殖民。两个字:荒唐!

回复:

如何对待国际主流社会的思想观点,有两个关键点 ---

(1) 要看看这个主流社会有没有形成一种道德共识。

殖民主义年代其实并没有什么“国际主流社会”,只有一群“殖民主义列强”,它们完全是一群殖民者动物和捕猎者,根本没有形成什么道德共识。

(2) 要看看这个主流社会的道德地位怎么样。

如果主流社会是一群强盗,毫无道德可言,再把他们的思想观点当回事 那的确是“荒唐!”,但50年代之后的国际主流社会、尤其是北约阵营,由于一系列因素(二战、联合国,以及其战后的很多行为),其道德地位是比较正面的。

家园 有一点肯定是负面的,而且是绝大多数时候负面印象的由来

家园 呵呵

看来嫌贫爱富是主流国际社会的主流标准.

家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恰好前段看过厦大周宁写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一书,很是认同,所以这里跟着掺乎两句。中国形象,是指中国在外界眼中的映像,与大家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实际现实的体验和认知是不同的。周宁写道“20世纪西方文化中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交替出现,一个乐园般光明,一个地狱般黑暗。西方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现实“差距”如此之大,使你时常难以相信他们谈论的就是那个现实的国家。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有时中国的现实越糟,在西方的中国形象反而越美好。”他对建国后西方的中国形象变化概述如下:

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迅速从光明陷入黑暗。红色中国在西方想象中,几乎成为一个被专制奴役、被饥饿困扰的人间魔窟,它不仅威胁着现实世界,也威胁着人们关于世界与人的善良的观念与信仰。

这种情况在50年代末已经开始出现转机。60年代开始,西方的中国形象重新表现出一种美化、乌托邦化倾向。在“左翼”思潮的影响下,红色中国变成了“美好新世界”。西方那些来红色中国“朝圣”的知识分子热情地宣告,在中国,人类看到未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在世界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类。他们在那里看到人类的未来与希望。

70年代中叶,美好的红色中国形象出现破裂。西方人发现左翼知识分子在中国看到的“美好新世界”,完全是一个“骗局”。真相是“中国那些漂亮的开放性城市和富裕的专供人参观的公社制造了一个安逸平静的假相,在这个假相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混乱不堪的国家”。

西方清算美好的中国形象,从经济与政治两个领域开始。经济领域的核心事件是60年代初的饥荒,政治领域的核心事件是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饥荒证据解构了“巨大的物质进步成就”的神话,文化大革命的暴露又解构了“政治平等民主,道德高尚质朴”的神话。西方视野对“文革”灾难的关注,一直延续到80年代,成为80年代中国形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在西方人看来,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它对文化社会、人的破坏与迫害,似乎只有法西斯时代可以与之相比。近10亿人在疯狂的个人崇拜鼓动下爆发了一阵持久的歇斯底里式的破坏症,千年文明遗产毁于一炬,千百万人的生命被碾作泥泞,革命过后,偌大的国家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荒芜一片。

中国的改革开放消息,复活了西方古老的市场神话与基督教民主神话。首先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复活了古老的“中国市场”神话——10亿中国人都喝可口可乐,抽万宝路,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奇迹!其次是中国的改革复活了普世民主政治与普世基督教的神话。传统的基督教与现代的民主政治的“传教士”又借着教英语、传播科技、慈善事业这类四个世纪以前耶稣会士已经使用过的方法,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西方人欣喜但也不无怀疑与忧虑地期望中国变成一个民主与基督教国家。

8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确出现了一次“小阳春”,但这只是乍暖还寒时节,而且,不论从20世纪还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七个世纪历史上看,80年代的中国形象都不能算是光明的。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与改革开放的迟疑,都使8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成为70年代后期开始、90年代继续的邪恶化趋势的总过程中的一次小间歇或小调整,中国形象的否定性的下落趋势并没有改变。

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新保守主义强烈的意识形态化视野中结束。改革开放以来十年积累起来的可能好转的中国形象,在80年代末荡然无存。9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中,中国似乎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东方专制社会,那里践踏人权、政治腐败、道德堕落;它的经济的确在发展,但这种发展不再是可喜的,而是可怕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量”。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中国威胁论”的新“黄祸”背景下结束。

可见中国形象,除了中国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展示给外界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着外界观察者自身所处文化的影响。《文艺报》上的书评写道“他认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对地理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与想像;二、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三、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述或象征。一位西方作家关于中国的描述,与其说明中国,不如说明作家本人和他所代表的某种文化心理;与其说明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知识,不如说明西方人关于中国的想像和这种想像所意味的他们文化潜意识中的某种自足结构。”

这些年来,中国在变,外界也在变,而且两者变化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说几十年来或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是好的或者坏的,显然失于片面了。我在读《天朝遥远》以前,看到书名就想“这有什么好说的?西方主流都是片面地认为中国如何如何”。读后想来,我之前的想法不是一样片面吗?

大家讨论中国形象如何如何,我想心底里都是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变好。只是好的定义,千差外别,所以才致讨论如此激烈,河里一时激起片片涟漪。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