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忠肝义胆惊天地,辽左英魂泣鬼神-明末军事家孙承宗 -- 温相
“孙承宗重新出山,担任蓟辽督师。作为“堡垒战术”的祖师爷、宁锦防线的创建者,孙承宗当然继续大力修城。锦州已经被袁崇焕重新修好了,孙承宗就再接再厉,加固大凌河堡。
大凌河堡快修好的时候,皇太极就带着大军打过来了。这是崇祯四年的七月。
之前打宁锦大战的时候,皇太极还攻了三次城。这次打大凌河堡,金兵根本就不攻城,上来二话不说就给包围起来。明军在里面修城墙,金兵在外面修城墙,还挖壕沟,彻底给你围死——你不是喜欢守城吗,我就让你守个爽。
大凌河的守将是祖大寿,人送外号“飞毛腿”——不是古人送的,是今天的网上明史爱好者送的,意思就是他跑的快。当年金兵打广宁,围攻西平堡的时候,王化贞派兵去救援,孙得功先跑,祖大寿第二个跑,虽然速度比孙得功慢了半拍,距离则远远过之,他从西平堡南下一口气跨过大凌河、小凌河,经过宁远,渡海向东,直接跑到觉华岛上去,才觉得安全;后来袁崇焕被抓,他又从北京城跑回锦州,一口气跑了一千多里。这不是飞毛腿是啥?
被围起来以后,“飞毛腿”也跑不动了,只能干瞪眼。
努尔哈赤打宁远,只围了两天就撤了;皇太极打锦州,围了二十四天也走了。袁崇焕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的坚城大炮战术用的好。毛文龙牵制无功,杀了就杀了。结果毛文龙一死,后金绕道千里去打北京就不说了,打大凌河也是来了就不走,一口气围了三个月。
孙承宗跟袁崇焕比起来有一点强,就是敢派援军。但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孙承宗连续派了四次援军。第一次是离大凌河堡最近的松山堡的两千守军过去救援,有去无回;第二次是吴襄带着他那领了八万人的军饷才养出来的三千精锐,再加上别的地方抽调的三千人前去救援,因为天气原因没怎么打就退兵了;第三次还是这六千人,被皇太极带着两百亲兵就给打得溃不成军。吴襄率先逃跑,也因此被崇祯逮捕下狱治罪。第四次,是从关内调集了三万多军队前去救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皇太极还嫌援军来的不够多,自己找了一批金兵,假装成明军来救援大凌河,一路冲杀眼看就要杀到城下了。祖大寿一看,援军大胜,金兵溃败,赶紧带兵出来接应。结果走近一看,全是金兵伪装的,被杀的人仰马翻又逃回城里去了,从此打死他也不敢再出来。
祖大寿在大凌河堡里面弹尽粮绝,吃完了粮食就开始杀马来吃,马也吃完了就开始杀人,先把施工和后勤人员给杀来吃了,吃完之后还有一些蒙古兵,也给杀了吃了。最后剩下的都是关宁军自己人,没办法,只能投降。副将何可纲反对,祖大寿就干脆利索的把何可纲也给杀了。这样,大凌河里面的一万多守军全部投降后金。
大凌河之战,也就标志着孙承宗堡垒战术的破产。因为它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在野战能力不行的情况下,敌军长期包围你的堡垒你怎么办?
答案是:没有办法,只能坐以待毙。
对此,毛文龙在天启七年五月的塘报中就说,后金有个王子声称:“西边(指宁远锦州)全靠几个火器,兵如死鬼,点阅时东挪西补。马匹用来驮载柴火过日。我今只带三千人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
毛文龙挑选这段话来写进塘报里去,就是借后金王子的口,告诫皇帝和袁崇焕——关宁军这样一边吃空饷、不训练,就想依靠大炮城墙来防守是不行的,人家一把你包围你就完蛋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5a7ff30102w9mc.html
这句话是关键啊。
所以熊廷弼和王在晋都先后选择了“三方布置”的战略,第一就是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在山海关修重城,加强山海关防御力,第二就是加强笼络辽西侧翼的蒙古部落和渤海水军,让蒙古人和女真人为敌,发挥明朝水师优势时刻保持截断后金退路的有利态势,第三就是加强东江镇,实现对敌袭扰。其中第二第三实际上都是对敌袭扰,但是第三点还可以保持明朝在辽东的陆上军事存在,牵引撕裂后金内部。而这三点合在一起就是解决被包围的问题的:弄一条敌人包围不了的防线。
整个战略的效果就是布置一个大口袋,后金要么就不来,来就要钻口袋。
然而这个战略居然被废了。
明朝在屡战屡败的背景下,竟然依然不将后金当作一个认真对待的对手。
这块大肥肉瓜分的人不少。
张居正人家也是帝师出身,老张那是命都不要了就要学生好。明世宗、明穆宗算是识人。
孙承宗也是帝师出身,老孙那是命都不要了也得要钱。明神宗、明光宗在这事上算是坑了子孙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事其实也不能太怨他们。
实际上天启时代的明朝已经决定了,用王在晋的方案。结果老王在前线想辙,老孙在后方想辙。后方在朝中说话管用,前方远离中央说话没人听,结果后方就把前方的意见否了。后来事办出来一看不行,明熹宗别无选择,只能下决心拿下自己的老师。当时袁崇焕其实就是老孙的背锅侠。后来明熹宗以“暮气难鼓”为由撤了老袁,实际上就是在逐步废掉老孙的战略。只可惜明熹宗死得不是时候。最后老孙还是想出山,弄到最后死于兵火,那简直就是自己作出来的。
老王在崇祯初复出以后压制老孙,不是没有理由的。
可惜老王这帮人势力不够硬,压不住老孙。
话说崇祯这个人吧,太幼稚了。比如说杨镐这人,他爷爷不杀,他父亲不杀,他哥哥不杀,他给杀了,这事儿办的,简直就是莫名其妙。那意思好像他比他们三个人都英明。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唐宣宗再世。
其实明朝灭亡与崇祯个人的缺陷关联很大。
网上老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说明朝必然亡于满清,所以崇祯怎么努力都白搭。这些人的文章思路看着很眼熟,大体上和那些极力鼓吹诸葛亮全知全能的造神运动一致,都是用一些非常牵强的东西搞循环论证,总之就是耍无赖。其实明末社会发展压根就没到必亡的地步,纯粹就是自己折腾死的,完全是人祸。当年越王勾践是什么情况?越王勾践三年惨败给吴国,自己去给吴王当奴隶使唤,干了三年才回国。结果到了越王勾践十五年就打败吴国,到越王勾践十九年就彻底翻盘,勾践二十四年灭吴,区区二十年实现了绝地大反击。从这个经典事例可以看出,十来年时间已经足够翻盘了。结果崇祯执政十七年,明朝亡了。所以根子就是明朝统治集团的问题太严重,特别是执政首脑不能正确执政,人祸重于天灾。
实际上明熹宗执政时间再稍微长那么一年半载的,事都会好很多。因为就连陕北民变很大程度上都是崇祯搞出来的。连续几年旱灾本身就是民变的时候,但是天启时代硬是没出事。等崇祯一上去,历史上那么多搞以工代赈的先进事迹他都不看,好家伙,裁撤各地兵员、裁撤各地驿卒,直接就是弄出一堆反贼出来,全是反着来的。我原先还在疑惑,大家一直都说裁撤驿卒导致李自成造反,可是为什么张献忠这些人也造反,而且后来看到李自成后来还投军去了,怎么也造反了。看到崇祯当时裁撤的不光是驿卒还有驻军我才知道,这哥们一门心思全在节流上。崇祯这个人做事有严重的想当然的问题,看问题不深刻,而且做决定太草率。
明熹宗于天启七年八月去世,次年改元崇祯。所以实际上从天启七年八月开始,明朝很多政策都是崇祯影响的了,到天启七年九月兵部尚书崔呈秀辞职、十月魏忠贤被弹劾、十一月魏忠贤自杀,这个时候崇祯已经完全掌握政权,然后就是崇祯元年裁撤镇兵驿卒,在灾区好好混饭吃的李自成就这样被裁撤了,成了下岗职工,很快又欠了当地举人的债,被县令吊起来打,这个时候他老婆开始找出路,跟别人通奸去了,于是李自成杀了债主、妻子,逃走去当兵。然后当兵不发军饷!结果就在崇祯三年奉命进京增援北京的路上,李自成杀了军官,造反去了。其实李自成这段经历有一点戍卒叫、函谷举的意思。只是李自成造反十几年,好多次甚至被打得全军覆没,起来响应的人其实也不算很多,可以看出当时明朝远未到了秦末大起义时那种分崩离析的状态。崇祯自己不会玩,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这人呢,就是不能太幼稚了,太幼稚的人多大的盘子都能被自己搞砸。
但他肯定知道这些事,只是不敢掀开这个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