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戏迷史(一) -- 月色溶溶
小时候曾偶听《碧玉簪》听到不肯移步。那年好像才读三年级。
我更迷京剧。父亲爱听戏。《锁麟囊》《空城计》《宇宙锋》自幼耳熟能详。他去世后差不多十年我都不忍再听京剧,直到前年母亲来和我住了一段日子才敢重拾。
送不了花了。在心里给溶溶送朵小红花吧?略表心意:)
从小看的就是所谓的草台班子,要自己唱戏养活自己的班子,是体制外的存在。
家里地处嵊州边上,自然是一水的越剧。有公家花费的,比如逢年过节,或者集市时候,如果没有个戏班子热闹,那简直就没有体统了。也有私家的,比如那家长辈大寿时节,晚辈孝敬大戏,免费请合村邻里看戏。唱戏一般是三天,隆重些也有五天,再往上就少了,大约戏班子也吃不消这么连轴转吧。
上面这些是免费的。也有收费的,那是戏班子联系好了场地自己过来唱戏,要卖票的,不过看的人也多的。小孩子反正一略免费。我们早早的吃了饭,直奔后台化妆间去,看演员隆重的上妆,还有各种华美的冠带服饰,运气好些的还可以给各位演员举举镜子递递物件。看戏也都是在戏台子边上就地坐了(出将入相那里,有胆量的小孩才会去,我就从来没去过),往往随着演员走台不知不觉挪到中间,然后被正经看戏的大人拎回边上,每出戏总要来上好几回。戏班子来还有一个好处,不但村里热闹非常,各种买卖货郎特别多,而且可以名正言顺的翘课——晚上看戏到半夜,自然到第二天下午才能去上课。不过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只能看一场,所以小学生们得看好节目单,选自己最喜欢得才能够尽情得看完全本。
可惜小学毕业就离开村里了,此后就再也没有看过草台班子。并且只能够听戏看电视居多,看现场演出是非常难得,要隆重对待的大事情了。
我小的时候其实对戏剧都没什么兴趣,但是那个时候吃的东西不多,所以对何文秀回家数菜好生的羡慕(不知道记错了没有),他一顿可以有那么多的菜。我就总是想听清楚到底是什么菜。听多就喜欢上了。
我前女友会一段“西湖山水还依旧”,那时候常常让她唱来听。可惜现在山水依旧,人已分飞了。
访妻是很好听。
赵志刚的何文秀和沙漠王子都有自己给自己算命的一折,都很喜欢听。
我是从小跟着老爸听样板戏的。木办法,少年就是那个时代。粉碎那个神马神马帮之后,老爸就不怎么唱样板戏了 --- 毕竟 传统戏的文化积淀 和“戏味儿”,岂是样板戏可比?
越剧我听过整部红楼梦,是在一个上海阿姨家。那时候小,只记得那阿姨哭得死去活来的... 后来也断断续续听过一些段子
觉得京剧 越剧 是中国一北一南两大亚文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
不过,觉得国家文化部门和社会对戏剧还是应予更多关心和投入。其他小剧中如果顾不过来就算了,京剧 越剧 的地位和在文娱领域的竞争力都应再提高一些。在欧美国家,听歌剧、百老汇歌舞剧 绝对是 high-end high-class 的文娱活动,人们会有较为正式的着装,比较精英化。这方面中国应向欧美国家学习,保护好自己的国粹瑰宝。(有人大概会批评我精英主义了,呵呵,爱谁谁吧~~)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 我虽然也算喜欢京剧的,而且也能听出点儿味道来,国内举报的业余京剧大奖赛上的选手表演,我也能知道谁味道更正更醇,但自己却是万万唱不出那个味儿的。要知道俺的英语语音语调、流行歌曲的模仿能力都是比较好的,却就是唱不出那个味儿。老爸正相反,唱什么歌都是戏味儿,呵呵。溶溶MM好像比较全能哈?什么时候你也贴段儿你唱的流行歌曲?
唱京剧要走丹田气,咱们就是跟着哼哼,在嗓子里滚滚,没经过师傅调教,肯定不行的。
以前很多观众到戏楼看戏,一大部分是看情节,听故事,还有一小部分是听唱腔,看艺术,现在文盲少了,书都可以自己读了,故事大家都能自己讲了,京剧大部分的生存土壤也就失掉了,所以京剧要发展,就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有一点文化的积累,把后面那一小部分壮大起来。不过中国现在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已经很多了。长安大戏院好多年轻人,就是他们应该把老戏楼的规矩改改,把吃食,八仙桌什么的撤下去,那个就不用继承了。
俺喜欢这个.
很同意老寞说的要注意传统文化教育。这方面社会、新闻媒体,以及政府,能够做的事情很多。这一两年国内出现的“萨苏”现象,就是个好兆头。当国内形成以关注、欣赏传统文化为时尚、高尚的风尚时,很多依托于传统文化的东西也会重新焕发出青春来
简单说就是把戏园子变成戏院,把看戏变成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