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也说文革和改革 -- northeast
我赞成这个。
毕业的医生。我有点奇怪的是,这种医生在山区县一级的医院里都不少,为何你看过的“名医”连这种资历都没有?我的这个判断是基本基于个人经历的,特别是比较了加拿大的所谓的西方正规训练出来的医生的水平的。加拿大的医院,无论从设备到规模到治疗水平,比起国内的同级医院是差得很远的。我这个判断是得到过一个在两边的医院都当过医生的专业人士的支持的。我真的很难想象那些医生中诞生过班廷。
这边的很多医生,整个一个赤脚医生的水平。他们对很多病的认识甚至没有我GOOGLE两天后知道得多。我猜这是这边的制度造成的,他们完全就是被宠坏了的汽车工人。
拿最高的几个领导来作为讨论文革期间出身论和血统论的依据是很不充分的。
用这么几个全国都没有几个人有胆量和能力去质疑和批评的人来否定血统论和出身论的巨大影响,这也不公平。
“家庭出身”“亲属关系”这两个项目,恐怕很多60-70年代出生的网友都还有较深的印象,虽然这个项目在80年代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小的时候填写“家庭出身”一栏的时候倒还比较高兴,因为说起来我家里几代贫农,还有烈士。不过前两年我父亲来探亲的时候偶然谈起他的经历,才真正感觉到这两个项目在一定时期的实际用途。
我的爷爷有兄弟六人,老大16岁就当了红军,牺牲在长征之后(有人在长征路上见过她)。因为这个关系,我们这一大家子解放后在村子里过得还好。我父亲也顺顺当当的当了兵,去了福建。在部队里呆了几年之后,成了提干对象,于是部队开始发函外调。结果那是是文革早期,他的一位舅舅被打倒了,结果外调信一回来,我父亲提干的事情就黄了,只能收拾行李回家。为了这事,他再也没有去看过他的舅舅。
这事情还是发生在出生很好的人身上,只是倒霉碰到了亲属“有问题”而已。
事实上,就是文革之前,“出身”这个东西就已经有了一定影响。我的舅舅是64年考的大学,他的成绩很好,想报解放军电子学院(成都的那个),结果因为家庭成分“较高”(中农上),被告知没有资格被录取,只好改报了武汉大学。
他们一般毕业于四川医学院(以前的华西医大,现在的川大),重庆医学院,还有南充的一个医学院(这个我怀疑是专科,好像叫过川北医学院啥的,但不肯定)。那时中国的学制不是很稳定,经常变,但医学院的学制一般比其它专业的长一点。文革前的一般还比77年后的长一点。
有一点我没说清楚,我说的是在那个时代行医的医生,不是在那个时代毕业开始行医的工农兵学员或赤脚医生。还有就是八十年代后新毕业的医生水平也很不错。
所以经验就差。
抽血的过程,国内华西医学院附院的护士的水平和熟练度以及对整个流程的控制(消毒的处理之类), 加拿大再过二十年都追不上。
国内的大夫开药的勇气和份量,有的时候实在是有点让人佩服。
说到医生的水平,实在是有点参差不齐。我亲眼见过一位资深博导差点被校医院的庸医活活医死的。
排名是比较靠前的,那时哈军工第一,然后是北航成电西军电啥的。
俺老爸当年出身不好,上这种学校是没指望的,他有个表哥就上了成电,把他羡慕得不行。俺一高考,老爸就不顾俺的志愿吧俺塞到这学校了,其实俺就是少考任何一门课都能上这学校的。搞得俺现在见了清华北大的人都不好给人家攀校友:)
我妈妈早一年,就没事。
尽管他们俩填表的那些出身什么的内容完全一样。
先别忙下结论,先看当年一个当事人的所见所闻:
那是高干子弟红卫兵“西纠”的黑据点。坑害了不少人。
具体地讲,应该是北京女一中和男六中(两校挨着)为据点的前“西纠”(“西城区红卫兵纠察队”)私自设立的刑堂。那里关押了不少所谓出身“黑五类”的人。其中一些人被活活打死。动手的大多是男六中的(老)红卫兵,而出折磨人馊点子的却主要是女一中的(老)红卫兵。也是自那以后,才深深体会了“最毒不过妇人心”的说法。
“东纠”(“东城区红卫兵纠察队”)和“海纠”(“海淀区红卫兵纠察队”)与“西纠”是当时(1966年9、10月间)在北京出了名的反动血统论疯狂推广者和所谓的“红色恐怖”制造者。其成员骨干全部是十三级以上高干子弟。其组织纲领号称是要维持北京正常秩序,然而,其全部行为特征就是在转移文化革命运动的大方向,把“破四旧、立四新”庸俗化为毁坏珍贵历史文物,把批判走资派,以无产阶级占领上层建筑,打破资产阶级控制的局面为目标的“斗、批、改”,篡改为打老师批同学抓右派,挑动群众斗群众,将水搅浑,借以保护并效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真可谓不遗余力。正因如此,很快走向其反面,遭到广大民众的抵制和唾弃,并引发中央文革出面宣布解散“西纠”“东纠”和“海纠”。那些主要成员后来就是“联动”(首都老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的骨干力量,其标志是左臂佩戴宽过四寸的红袖章以示其资格为“老”红卫兵。也正是这个“联动”开始公开以肆无忌惮打砸抢的方式来反对文革。1967年的大部分时间,北京各中学里发生的那些流氓式打砸抢多半是与“联动”的猖狂活动有关。
我是北大附中六六届初中毕业生。66年8月下旬,我就亲眼目睹了我校红卫兵组织“红旗战斗小组”的那帮高干子弟们疯狂殴打学校党支书刘美德,在校南门口将她剔了阴阳头,还要再往她头上浇污水,极尽侮辱人之能事。也是那段时间,(据我同班同学“红旗”骨干王亚军所透露的)他们还根据海淀区公安局提供的名单线索到外面抄家,也曾抓人回校在高中楼(至今该楼仍然保存着)里刑讯逼供。差不多同时期,某天清早进校,亲眼见到一对中年男女横尸高中楼外,据同学说是地主,被“红旗”兵们在前晚活活打死。这是就我所知,文革期间,北大附中仅有的死人案例。
至于那个反动血统论的对联,原始于66年6月中,北大附中“红旗”的人,初三(六)班的刘京扬,写出来骂同班一位出身“黑五类”的女生,引发巨大争议。
该对联原本是这样的:上联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下联是“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是“代代相传”。
“红旗”的人此时已掌权,并受到工作组的支持。他们趁机全校鼓吹煽动,并组织各班讨论。我所在的初三(四)班,“红旗”势力极强。宫小吉,钟解放等都是“红旗”的核心骨干。宫是“红旗”的宣传部长,钟则是初三年级的头头。
班里开会时,钟亲自督阵,“红旗”成员们纷纷表态热烈拥护,还想强加于人,要求大家都表态支持。我当时年轻气盛,第一个站起来公开反对。我就盯住一条:如果是代代相传,还怎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没有阶级,没有政党,没有国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大同世界。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红旗”兵们群起攻击。我则据理力争,嘲笑他们居然不知道共产主义该是我所描述的样子!不信?去读毛主席的书,某篇某节写得清清楚楚。他们无奈只好问坐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工作组组员,得到确认后,顿时如泄了气的皮球,说不出话。这一下,班里出身非“红五类”的同学们也开始纷纷表态认为那个对联不合适。钟解放最后狠狠地说:就是不能代代相传,也是基本如此!于是乎,“红旗”兵们总算找到了下台阶,大声附和“基本如此”。此次班会原始目的只好不了了之。
次日晨来到学校,走上初中楼(现已不复存在,被一栋高大教学楼替代)三楼,迎面贴在四班教室门边走廊柱前除了两边对联,横批成了:“基本如此”“鬼见愁”。我心里明白,他们另加“鬼见愁”,不就是想示威,找回前日失去的面子么?自那以后,我就成了“红旗”高干子弟红卫兵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那个对联后来有过不少版本,不过原始故事就是我上面叙述的。横批的改变则百分之百源出我班的那次班会结果。
……
看了你的引文,我还是没有看出来有多少人敢去质疑中央重要领导的出身和血统。
其实就是老毛自己的出身,也绝对不可能是中农的。他家那个条件,给个富农都可能不够。
那个著名的对联就是贴在北航大院西南角北航附中的大门对联的。
红旗战斗队也是韩爱晶领导下的北航造反派组织。
另外北航附中三个高中生在69年偷渡到缅甸支持缅共的国际主义武装斗争,结果二死一伤。
究竟是谁在文革期间大谈出身论和血统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至于你所说的“质疑中央重要领导的出身和血统”,文革期间这种事也不少,多找找那时候的批判资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