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我明白兄台的感受。但是您没有经历过我们那种大学前的教育。考试机器们也是人。他们进到大学里以后,束缚一下子减小了,那么正常的孩子本应该有但一直被压抑的天性,情感,兴趣,除了考试机器以外的作为正常人的个人意识,就慢慢成长起来了。这些是在中小学欠下的帐,在大学里,不免要多补一些。而且他们失去了考大学这个在中小学时期仿佛可以天长日久指导他们前进的目标以后,会迷茫。这样,等他们的欠账还完,方向重新找到,那么恐怕一两年已经过去了,而他们在您说的课目上,未免下的功夫不够。但是您有没有发现考试机器们在大学里呆上一两年后,就不那么像机器,不那么土,不那么不近人情,综合素质也高了一些呢?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啊。中学时山东的老师把每一步都设计好,每天日程安排得死死的,学生只要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去运转就行了。而且编程还是老师包办的。
大学呢,就算还会保持苦行僧般的自律而不会因为束缚消失而失控,起码编程得自己干啊。考试机器们本来就被训成机器,不知道怎么自己学习,而且转弯也比较慢,适应起来也慢啊。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古往今来,杰出的中国人,北京地区出现的还真的很少。湖南,江浙,四川,江西一带似乎多一点。我闹不懂有什么内在原因。
抑或根本没这回事。
楼主说的都是大实话,当年俺考了650上了同济,女友比俺少积分没被同济录取,好好一对鸳鸯就这样被拆散了。就冲这个我也得声讨一下这种制度。
大城市里面,素质超烂的也认识不少,好的也不少,外地来的一样,好的坏的都有。
而且从我的同学里面看,大城市的并不突出,真的各方面都玩得好让人佩服的,反而是几个大省来的。
碰巧赶上了?
当然了,大城市能上我这个学校的,分数也不一定比其他省的低。
高考的残酷性基本上体现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我当年就是考七门的,对我个人是好事,因为我博而不精,每门都不错,但是也没哪门特别拔尖的.唯一的坏处,最后一个下午考两门,饿死了.
俺就巴不得改成理化史政地生全考...
结果还是考五门...
我在上海一比较著名的大学读的书,我们班学习比较差的同学里面京津沪的同学占的比例比较高,而学习好的同学则来自湖南,江西,河南,浙江,江苏,辽宁,黑龙江比较多,上海的也有.
另外农村同学的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看不出所谓的素质对大学成绩和将来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城乡差别比较大的方面是农村同学几乎都没在大学期间找到女朋友.
在您和这位老师看来,高分考生不能保持优秀的话就代表他们高考成绩有问题,是作弊得来的。(您也承认有跳跃哈......)
我想我们要讨论的是高考地域的不公平性。或者说不公平性是确定的,没什么好讨论的,关键是为什么京沪等地的高考既得利益者宁死不愿意承认这点,总要找出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来掩盖不公平。连我们成绩不够优秀都要拿来攻击。再说了,谁告诉您我们考分考生成绩都不优秀?您做过什么样的调查,能把数据列出来么,还是象您说的根据“经验”就得出这样一点都不跳跃的结论
您的推理才真够跳跃的......
既然游戏规则是分数,那就应该以分数为唯一的准则。
国家(不仅仅是北京或者上海)的钱建立起来的大学,难道不应该对全国人民一视同仁么。
这是小学生都理解的。
大学里面的成绩和这个有什么关系呢。
追求进入大学游戏规则的公平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表现是两个问题。没有联系。
又回到了楼主的话。
人无完人,教育制度也是这样,承认就好了,死撑个什么呢。
仔细想想,比较可能的途径:
(1) 回本省当老师,努力把那个学科搞好
(2) 多挣些钱,捐资省内大学
(3) 想法改变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这个就难了。
不过这些只是可能而已,我问问我自己毕业了愿意回国否都找不到答案。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