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文革时期的杀人分尸事件!上 -- 观望者

共:💬36 🌺7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话说,貌似“上”就把故事讲完了,还有“下”么?
家园 关于粮票的事,

我们这里居民就是22斤单位的28斤,其它的和你说的一样.农村那里的分粮只有每人一百多斤,少的几十斤的都有,那时候亩产才三百来斤,而且我们这里每人平均就几分田,还要上叫公粮,计划粮支援粮,还有要完成副食和经济作物.比如你要每年完成棉花或者麻多少才有布票.还要完成多少花生才有食油票.还有煤油票等都是要完成经济作物才有的.农村在文革最后几年好象有自留地.还有一些无主地和自己开荒地自己可以种一点东西.那时候农村一般就是上好家庭就吃粥(希饭,)一般这些希饭可以望穿秋水一样的裼透.条件最好的加点番薯.我们这样冬季种番薯,产量不少.现在我们这里骂人都有未拉干净番薯屎的话了.其实那时候农村要是按照那个产量是吃饭都有问题,还要完成国家那么多的计划内和计划外.

我表哥在农村,他们那里都是良田,也比较多才有一百多斤.其他的还不好说呢.

还有粮票的事,温暖这样干打铁等重活的一年还有一次补帮.我们这里我没见过地区票.只有县票和省票国票.国票在我们这里买米比票值大点.所以金贵,我们这里就一个粮店是买普通县票的.一个粮站那里才可以用省票买米.国票一般不多见,这有部队那里的人有.

省票还可以到食堂去吃饭,买面包和其它的食品就用省票.国票我家最多的时候有过十斤,是父亲单位补助来的.这票一直留到八十年代没.国票和省票要到那个粮站签字才可以买到.这一直到八几年但是这样.

我们这里粮店的米分三种.9分1的是碎米.1角4分2的是平常的大米.不要粮票的四毛二的是高价米.(八几年才见).

平常一般都配一定比例的杂粮.比如1毛7的面粉或者四分钱的木薯.

居民一般过年的时候居委会会有补一点过年的米,油的东西的票.七八年的时候试过每人可以买而斤猪肉.(不要票.在居委会那里买!)

我家我妈妈没有单位.她的粮票就是22斤一直到八八年都这样,我的后来也是22斤.....

家园 这里还很多事没讲清楚,

死个人是怎么死在我们那里的.还有就这警察去核实死者身份等.晚点的时候再说

家园 兄弟,我是请斑竹帮忙转阿
家园 谢谢!河里有人对政治太敏感了.

我这里就是说一些比较平常的事情也上政治帽了.是悲哀还是无奈我都搞不清楚!

家园 无妨,习惯成自然 :)
家园 城镇没工作的居民最低到二十二斤是有可能的。

  按五五年那个标准(这可以说二十多年基本没变,三年困难时期变没变不清楚):

  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二十五斤;

  也许我把南京的一般居民记错了。

  但农民如果一年只分一百多斤口粮是绝对不够的,如果是现在多吃点副食还差不多,那时可是副食比粮食还没保证。只有这点粮食是要饿死人的。

家园 双手双脚赞成啊
家园 饿死人那个年代就没有了.

农村那里里能分一百多斤还是不少的.饿不死人那个时候已经有自留地了.再有就三月份的时候冬种作物也年分点番薯.但饿就是肯定的!农村人那时候生活真的很艰苦....

我父亲的粮票就是54斤.而且还有补贴.一年有时候有一百斤左右所以我家粮食够吃.那时候要是家庭有一个人有粮食公给的就好点.要是全部在农村那就很麻烦.我见过这样的事.在六月的时候有人偷还未收割的稻谷....我们那里很多人看到,但没人喊抓贼.大家都在看,我母亲的话.要是有口饭吃谁会偷未成熟的稻谷...

这些事我感觉不应该提得太多.....

家园 好长~~~~~~~
家园 老兄啊,农村一年分一百多斤口粮可不是玩笑啊:)))

没错,那差点就会饿死人。“饭不够,水来凑”,你试着去想一下一个5岁左右的小孩,一气能喝6土碗玉米糊糊,肚子鼓成个啥样。我老家农村当年的惨况,说出来确实难以令人置信。与这个伙计说的很相似,人多地少(后来包产到户时每人只有7分地与田)还有运动折腾,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

家园 这样改如何

发生在道光125年,或康熙200年的×××案件。

这样就不会给WG抹黑了。

家园 看来这一百多斤不包括番薯。

  那时番薯也算在粮食里的,记得当时粮站卖番薯是要折算粮票的。

家园 农村那里的番薯是冬种作物,不和稻谷一起分,

而且有些自留地那里也有点.紧张是肯定的,但61年后就没见饿死人这事了.粮站那里有两年是按比例配番薯等.这个要粮票.但农村那里人要是有坡地多的地方那他们多种番薯就好点.我们这里水稻主产区.就要求交水稻.在说我们这里的自留地都留的比较多.所以就好点.我老家那里一大对书记死了很多现在大家都还说他好就是他瞒报了一些田亩.大家多分点自留地!我们这里农民要是想买食用油,还要交花生多少才可以......

家园  我正想说呢

至于搪瓷口盅,当时并不金贵,一两块钱就能买到。印了字的可以算比

我家好几个文革时期留下来的搪瓷口杯,我的刷牙杯子就一直是那个,上书:xx公社xx纪念。这个杯子我从学会刷牙一直用到出国,从80年代到21世纪。

补一张新时代的搪瓷口杯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