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龙芯的前景----嵌入式领域与桌面领域 -- 隆飞
有人透露过龙芯大约出过3、4次样片,每次约3k。按公布的新闻来看,龙芯盒子1000台是最大单一批量,10k足足可以满足当前消耗量了。
按我当年的经验,头几批样片或多或少会有bug,只有傻瓜才会屯一大批将来做纪念品。
如果你有确凿的更新的数据,我愿意更改我的估算。但我觉得数量级大致应该差不多,也应该不会影响我对龙芯单价的估算。
罗云彬,呵呵
办公文字编辑排版,有openoffice或abeword,根本就不是一般的文本编辑器handle的的范畴
其实我就是因为龙芯的产业化策略才开始注意它的,我的看法同风北客相似,龙芯在产业化方面很幼稚。同一条路当年我就走过,现在还有人再重复,都把投资方当大傻瓜呀?
当然你可以说通过网站可以买到龙新产品还不是产业化了吗?当年太监了的产品还有几百套扔在地库里,你要吗?对了,当年的产品好像叫“龙蛋”,貌似龙芯兄弟哪,这下有人该知道我是谁了。
河里讨论龙芯这不是第一次了,你可以搜搜看。当年那些情绪激昂的支持者们是否都成了龙新的用户?为什么不见他们再来支持你一把?
第一次在西河潜水也得追究到去年下半年了.
所以我不知道之前的讨论是个什么光景.我也不知道"龙蛋"是啥.听起来似乎是基于龙芯的一个东西?如果你乐意赐教的话,我洗耳恭听.
我之所以会跳出来维护龙芯,是因为我确实觉得这玩意不错.我身边的同事,就在龙芯的平台上面做开发.从龙芯的用户手册和数据手册以及我同事的反馈来看,这玩意也不是如大家说的那么不堪.
龙芯的产业化是很幼稚.但是毕竟起步了不是?再看看你和风北客的发言,风北客说,龙芯就会挣指标挣荣誉,不知道做点产业化的事,最后还举了个例子说可以做成EEE PC那种.可是事实呢?本来龙梦就在做这个么.基于龙芯的EEE PC已经在预定了都.
而你,一直就说龙芯就只有龙芯2E那1000台.事实是这样么?那1000台06年刚出就卖光了,连龙芯2F的盒子都出来好长时间了.
EPIC is an extension to VLIW and it relies heavily on compiler technologies. Currently, it can not offer as good performance as Out-of-order superscalar architectures, like Intel Core architectures. So far, Itanium processors are pretty good at floating point workloads but not good for general-purpose integer programs.
反复强调经过他们的编译器优化编译以后,性能会有怎样惊人的提升。不过我认为这种模式,其实有点作弊和实验室味道,并不适合一般的通用市场,软件兼容方面问题爆多,我后来工作碰到hp机器的问题,基本都跟安腾上的软件兼容问题有关。
从我知道的情况看, IA64的是X86的后续, 就intel当时的野心,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在桌面和入门级服务器市场混了,希望打入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和高性能计算机市场,那么从32位向64位过度就是必然的。而当时在小型机市场上已经处在跟跑阶段的hp,也希望能有新架构的cpu来改变他的窘困。此外,从市场角度考虑,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就是类似当年大型机的死亡,小型化的廉价高性能系统,会是未来的主流。这2家联手,需要发个大炮仗,所以要提出一种比较前瞻性质,革命性质的架构。问题在于,intel对高性能服务器市场缺乏经验,hp对低端x86市场认识不足,对软件兼容性问题认识不足,(可以理解,以前基本都是专用系统),对开发高性能cpu也缺乏经验,这样的前提下,必然要采取一些相对比较激进的做法。他们采取了一种略微作弊和非市场的方式来设计IA64,放弃软件的兼容性,期盼通过软件和硬件紧密配合来达到较高的指标,这从技术上来说是比较有噱头的, 这也就是当初安腾系列一直鼓吹架构先进的由来。 这个所谓的先进也只是针对当时的x86而言是个伪革命性或者相对革命性的进步,但是和当时的alpha这些芯片比并不是革命而是追赶。
而AMD选择的是另外一种模式,也就是兼容x86的x64模式, 在制造工艺进步以后, 现在x64和IA64比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性能问题,而在软件上能保持兼容,市场方面大获成功,连Intel也不的不买X64的授权。历史证明,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能做到兼容性问题的厂家往往都是赢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x64在做到不输于IA64的性能的同时还能做到软件的兼容性,可以看到AMD的设计至少不比ia64落后。
大概就是安腾系列启动的时候, 那时候alpha把hp打的满地找牙, 某地客户因为不满意alpha高昂的价格,决定使用hp来代替,在组织厂商进行实际应用对比性能测试以后, hp马上被扫地出门,因为当时测试结果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时hp在那种状态下采取的激进的冒险行为。
在整个安腾系列的开发过程中,质疑声就从来没有停过。所谓革命的设计,至少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只是一个市场失败的噱头。而高技术高性能的代表alpha的死亡,则到现在都让很多人扼腕,我个人和alpha颇有渊源,接触到的第一个生产系统就vax,由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生产,10年前,我甚至有一个自己专用的alpha工作站,哈哈。
安腾采用的是有序执行技术,这与之前流行的乱序执行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对编译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译器自行安排指令的执行顺序.所以编译器对于安腾的重要性,比编译器对X86的重要性要大的多.这应该算作充分利用安腾架构的特色,而不能算作作弊.
不过这也是安腾在市场上失败的原因.客户现有的应用,不可能都重新编译一遍.而安腾对X86指令集的兼容性又是建立在性能损失的基础上.客户大量现有的应用无法在安腾上获得优势.
所以现在安腾只能在超级计算机中一显身手了.
另外一个哥们cluter(?) 跑去微软开发了NT。
vax在大陆是有引进生产的,另外当初如果dec不被compaq收购的话,原定是打算在大陆合作生产alpha,如果那样的话,产业的格局和今天会有不同。
离开太久,复习太少。大学时摸过,后来就无缘了。
- -- 系统屏蔽 --。
I don't agree with you that compatibility is the reason why Itanium is not successful in the PC market. Even if applications can be recompiled for Itanium processors, the performance will not be better than out-of-order architectures especially for general-purpose integer applications, such SPEC INT benchmark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main performance bottlenecks are irregular memory accesses (or L2 cache misses) and hard-to-predict branches. At this time, the EPIC/VLIW compiler techniques (prefetching and predication) are very effectitve for regular code such as SPEC FP but rather limited for irregular code like SPEC INT. Professor Wen-mei Hwu's IMPACT group did a detailed study "Field-testing IMPACT EPIC Research Results in Itanium 2" o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