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遭遇战--我和中药 -- 绿之法皇
病人当天脑部手术后卧床哼哼,很虚弱,睡前一支人参煎水服下(应该是老山参,参须很长,据说要3万多),次日病人醒来精神非常好,可以下地走来走去的,胃口大开,一天吃6顿,持续一周左右,又回到卧床状态,一个月后去世。
现代植物提取物可以用来作为药物的,基本属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啥叫次生代谢产物哪?就是这些产物不是植物生长必须的东西,当然,也不是代谢废物。这个要稍微解释下这个专业名词。首先,植物要生长必须自己制造很多物质,比如说各种糖类,纤维素(分子构成上也属于多糖,您理解成糖也没问题,尽管吃起来不甜),蛋白质,维生素啥的。这时候植物自力更生,依靠阳光为动力,土地和空气为原料,自产自销顺便繁衍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讲,动物,包括人都是掠夺者。吃荤固然被鄙视,吃素也好不到哪里去,嘿嘿。一个不爱吃菜的人的怨念。植物合成的这些物质,就是用来成长(制造更多细胞和替换衰老细胞)和繁殖(开花啊,结果啥的)。相对这些物质,植物还会合成其他一些不能用与这些需要的。有同学说了,也不尽然吧,比如花蜜和花的色素,植物没有这些也一样开枝散叶不是。这个说法是错误地,或者不十分准确。为啥哪?首先说花蜜是啥?花蜜就是工资,是植物付给帮他们传粉的昆虫的。听起来新先吧,大自然里没有活雷锋。人家昆虫也不傻。干活可以,但是不给人家点甜头谁来啊。昆虫吃花蜜的同时身上会沾到花粉,但是由于一朵花的蜜不够。看看植物也挺狡诈的吧,一朵花喂饱了,哪头啥虫子还在很多花朵间穿梭哪,那也就没有传粉了不是。大部分植物花的颜色是为了让昆虫可以方便的找到花蕊的位置。我们用眼睛看到的花和昆虫看到的那是相当不同。那形状和阳光下明朗的颜色就是昆虫眼里的首都机场阿。花瓣上的脉路就像机场跑道上的指示灯光,如果有字,我敢说那一定是告诉昆虫,花蜜就在这里。谁说蜜蜂勤快,没花蜜你看人家去不?
人类到底是什么时候认识到,并且开始使用植物次生产物的,恐怕没有记录了。但是这些物质无疑极大的帮助了当时的人类,比如治病保健,比如说生产生活,还比居家过日子。记得有天法皇和女朋友逛街的时候看到了一件不错的皮衣,然后不知怎么地就聊到了皮革制作上。法皇就说以前人有使用植物提取物处理毛皮的。这个居然还让我女朋友大吃一惊。在详细解释了来龙去脉后,法皇就趁机教育她说,你看植物多好啊,在给我们制造氧气的同时还帮住咱们的祖先保持着对时尚的追求,所以你还是应该少吃点植物,多吃点动物。嘿嘿,邪恶吧。当然这最后是胡说八道。但是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和她一样不太了解植物次生代销产物的来龙去脉,因为她还是国家重点大学的生物专业本科生哪。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以前一段亲身经历,那还是法皇小学的时候。有一年迷上了在课外时间养蚕,还煞有介事的每天做着观察日记。看着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成就感。但是有一天,法皇惊讶的发现,原来放在冰箱里的桑叶不知为什么腐烂了,一时间又找不到新的桑叶来源。眼看着养在鞋盒子里的蚕宝宝要断了顿,一时间没了主义。然后我妈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她说,首先从腐烂的桑叶里挑一些受害程度轻的,然后在去附近的大榆树上摘点新鲜的叶子。但是蚕吃了那种叶子不消化,很容易腹泻死掉,所以还是剪成小条。当时法皇也就信了,起码老妈当年还作为知青下过乡,这些经验总是有的。于是法皇赶紧把筛选过的桑叶和榆树叶都剪成小细条混在一起喂给蚕宝宝。还不错,蚕宝宝们吃的很开心。结果第二天一看,傻了,开始有死掉的蚕宝宝了。结果和我妈说的一样。等到新的桑叶拿到的时候,鞋盒子里可就没剩几头了。现在看来,法妈的确实接触过养蚕并且还有一定的经验,要不怎么会说出蚕吃榆树叶死后的样子哪。当时法皇同学直埋怨自己榆树叶处理的不够仔细,再有就是混合的比例不对。但是要是现在法皇遇到这个问题,就回说。恩恩,其实榆树叶不管切多细,洗得多干净,蚕吃了也得死。原因就是植物的自我防卫功能。
植物不同于动物,没有爪牙可以撕咬,也没有腿脚可以逃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植物对于昆虫和昆虫幼虫的掠夺就毫无办法。打个比方,植物就好象大学食堂的大师傅们,每天辛勤地把面粉加工成馒头。但是每天都有一群学生,一天三次,还有不少人间或还要搞点宵夜吃吃,而且从来不给钱也吃不够。您说哪里的学生这么牛?这只是个比方不是。那么这种情况下大师傅们就郁闷了,都你们吃了,我们每天吃啥。为了这帮学生吃不爽,大师傅们纷纷站起来开展了斗争,有的往米饭里掺沙子,有的吧馒头蒸的和砖头一样,更有的往里面加辣椒,加巴豆,加砒霜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再生猛也受不了,纷纷抱头鼠窜祸害其他食堂去了。当然食堂的大师傅不会这么干,但是植物会,而且必须会,不然早就在其他生物的消化道中湮灭于历史舞台了。也有人问了,植物干吗不能都产生有毒的东西,这样不是没有昆虫敢来吃它了吗?是啊,是没有东西来吃它了,可是植物也饿死了不是?当然昆虫,特别是幼虫,为了生存自然也有相应的办法抵抗或者中和这些毒素。但是由于这种对抗的系统非常复杂,因此昆虫幼虫基本都只能具有很少的抗性系统。大家现在偶尔在电视里看到病虫害报告的时候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虫害都是和它危害的植物相联系的。比如说什么松毛虫啊,棉铃虫啊。就是这个道理。
注明一下:请勿转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现在的药用植物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植物某些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特性来达到需要的药理学效果的。最后再说一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下人是怎样利用次生代谢产物来实现医疗保健目的的。本来法皇想选一种植物来说,不过后来觉得还是用一个大家最经常接触的另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来做这个例子。这种药物就是青霉素。首先说青霉素是什么,青霉素是青霉产生的一种物质。按照生物分界理论来说,青霉属于真菌界。青霉和很多所谓异养型微生物一样,都是自己不能通过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必须通过分解其他有机养料过日子。于是青霉为了抑制其他菌种和它争夺养料,便进化出了青酶素这种独特的物质。细菌中有一大类会在菌体的外面产生一层外壁,从而保证细菌生存。这种菌体如果失去了这层外壁,就会死亡。青霉素正是通过模拟这种外壁组成分子来破坏这种外壁,从而导致了其他菌种的无法繁殖甚至生存,进而达到独占资源的目的。
当然这么说有点晕是吧,我们还是打个比方吧。假设有这么一块土地,好像传说中的那片流淌着蜂蜜和牛奶的圣地一样。当然我们也能设想它是长满了馒头的土地,或者长满批萨饼,汉堡包,麦辣鸡翅,也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而定。这块土地没主,谁来都行。于是乎空气就送来了那么许许多多不同种族人,其中就有这青霉一族。大家都是一来就甩开腮帮子猛吃,吃饱了就繁衍后代。但是不管是这些细菌还是他们的后代,都要住在房子里。您可以设想这些细菌好象蜗牛或者寄居蟹那样。没房子就没孩子,甚至自己都没法子活。这里的房子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细菌外壁了。本来大家都是按照这个程序在行动,在这片土地上默默的用繁殖占领着地盘。但是青霉一族的人不同。它们也努力的吃啊生啊的,但是一边吃的时候还一边制造假建筑材料往四处乱扔。其他族的人确没有办法分辨出这些假的建材和真的建材,只能一股脑的全拿回去盖房子。结果这种假冒伪劣建筑材料简直比低标号水泥还恐怖,那房子是砌一座塌一座,砌一堆塌一片。回头看看地上的材料,还是搞不懂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于是好不容易吃的馒头,都用在这种水中堆沙塔的无用功之中了。再抬头看看,除了青霉一族那里,其他的也都是一底鸡毛。于是一气之下,就只能挂了。然后青霉一族,一边大吃超生,一面继续向四周倾倒着假冒建材,等待着新的牺牲品。
青霉这种无耻的品行无疑是可鄙的,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是那样珍贵。为什么哪?细菌感染曾经是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大敌。就在两三百年前,一道小小的伤口都可能送掉一条彪型大汉的命。究其原因就是细菌感染。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类上皮系统的密切保护,我们是不用担心被细菌感染的,甚至在我们的消化道里还寄生着某些菌群帮我们吸收食物里的营养物质。即使有个破皮出血啥的,人类自己的免疫系统也可以搞定。当然由于免疫系统的强悍程度是直接和体质成正相关的。因此强壮的人对于这种感染的抵抗能力就是比身体差的人强。但是身体好也罢坏也罢,一旦这两层防御体系被细菌突破了。那么人体在它们的眼里与他们寄生的其他有机物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更加得美味。人体的内部集体环境就像我们刚刚所说长满馒头的大地一样。这些细菌就会进入一个吃馒头,盖房子,生小细菌,小细菌再吃,再盖房子在生小小细菌的状态。由于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杀死这些细菌,这些细菌只要很短时间就可以通过倍数分裂达到令人恐怖的数量。所谓蚁多啃死象,不要那些说那些细菌分泌的毒素,吃也把人吃死了。要是在三百年前,人到这一步基本就完了。最多发发烧,试图通过提高体温来抑制细菌的繁殖。但是过高的体温反过来又会影响了人体很多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很多正常的机能。到了这份上,人要不在高烧中失去知觉的死去,要不就是在细菌的侵蚀中万分痛苦的死去。在这里让我们缅怀一下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并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谢意。正因为有了青霉素,一切才变得不同。为啥哪?因为注射了青霉素,本来快乐生活的细菌突然发现自己又开始盖啥塌啥了,结果菌口数量也提不上去了。与此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巨噬细胞等防卫力量却因为不具有细菌的这种外壁结构,因此增长不受影响。此消彼涨,人类的免疫系统终于把体内的外来细菌消灭干净,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在病毒感冒的时候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因为病毒也没有那层外膜。也许有的同学问了,你讲了这么久进化,进化,难道其它菌是傻的?不是说假冒伪劣吗,人家就不能找个法儿利用这些假冒建材?或者起码进化出什么能力来识别青霉素哪?法皇这里肯定您的说法。这种能力就是抗药性。说到抗药性,恐怕有要新开帖了说说了,又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正是抗药性的存在使的青霉素已经远没有刚刚发明的时候那么好用了。因此法皇在这里也帮助宣传一下: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慎用抗生素,以及按照疗程使用抗生素。
注明一下:请勿转载
感谢大家的支持,对于错字我这里再一次深表歉意。我也很讨厌文章中的错字和别字。以后绿一定会加强审稿。但是有时候能力所限也请大家原谅。毕竟立刻出身,最近这两年也很少用汉语写过这么长的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既然大家这么热情的回答,那么我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提纲写。不过由于最近比较忙,这个周末还要去做实验。所以进度可能有点慢,希望大家包涵。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 系统屏蔽 --。
首先道歉下,因为上个周末必须在实验室里加班,最近花粉过敏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所以周末没有更新,非常抱歉。以后一定注意进度,坚决不在公共场所建立烂尾楼。好了,正文开始:)
简单说,复方就是中药中那些一个药方包含了很多味药材的方子。为什么说中药就一定要提复方哪?因为复方在中药现有的药物典籍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相比下的单方不过是冰山一角。但是目前对于复方的研究却远远没有单方那么火,起码本人知道的是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复方在科学化的时候遇到了诸多问题。
首先,如果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复方不过是更加复杂的单方。因此对于复方中有效成分的确定更加困难。而且由于复方所基于的药物学原理,使得现代医学没有办法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实验。相反的,对于复方中有毒成分的态度,现代医学有着和中国传统医学截然不同的态度。由于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上的。因此它也只相信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打个比方,中药有说利用童子尿作为药引的。但是现代医学就绝对不承认这是药物。因为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含氮废物,学生化的应该都了解所谓哺乳动物中的鸟氨酸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含氮废物来源于氨基酸这种人体必须物质。但是当这二十多种氨基酸完成了它们的生物化学循环后,一部分将被分解。氨基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在完全分解后,碳,氢,氧的代谢都好办,呼一口气就跑了。但是氮的代谢可就费了大劲了,要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和生理过程最后以尿素的形式由尿液排除。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含氮废物对于人体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毒性,因此生物体才会如此劳神费力而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些废物。如果你让一个医生相信在摄取这种废物有什么意义,那么除非你有新的发现和证据。起码根据目前的知识,这种做法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而且目前的科学研究也相信,并且支持一种观点,就是有害物质是具有积累作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机体接触到有害物质,或者有害反应,它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损害而不会如同EVA的心灵屏蔽一样,对于无法穿过屏蔽的损害可以完全忽略。于是我们看到很多行业都有对有害物质接触的严格要求,比如医院的放射科,生物学实验室。这些地方之所以要有定期体检都是有定期检测的,目的就是对有害物质对人体累积的危险做一个监控和预测.现在据说连在电脑前工作的时间也因为屏幕辐射的关系而有了新的限制规定。因此作为治疗用的药物必须是没有毒性,或者起码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药物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有毒性,那么这种毒性起码在积累上万次以后对人体依然是无害的。看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说了,谁说现代医学的药物都是无害的?化疗里不是大把人掉头发。但是我要说的是,现代医学使用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这种低效疗法是因为她的对手,癌症细胞太强了。也正是因为癌症细胞比正常细胞就强了那么一点点,也就癌细胞是长得快,因此现代医学才没有更好的手段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也因此才没有一个有效的疗法。所以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几千的疗法绝对不是现代医学喜欢的和常用的。也因此现代医学有很大一块是在癌症研究上,希望找到新的方法与技术。
注明一下:请勿转载
中药有效是个毫无疑问的事,但有些中药有毒也同样是个板上钉钉的事.中药在毒理学上,不说落后,至少是相当的不严谨的.就算是单方,哪一味药,用多少剂量,人会有什么反应,到多少剂量会有生命危险,出现什么症状应停药,什么症状要如何急救,与什么样的药物不能同时吃,这个是许多西药的说明里都有的,单方中药都有吗?至于复方,就更是个问题了.这个方面多下点功夫,再严谨些,只有对中药有益的.
经典培养基加FBS?这些东西价钱国内和竞争对手怎么比来着?
我们买的是G家的DMEM和胎牛。反正当初养细胞的时候做过对照,用结果向老板嗷来了培养液,但是血清最后还是搭配用的,其中就有四季清。因此有时候有黑胶虫感染,我们那是那么叫那种微生物的。所以感叹下。绝对没有广告的意思。
这个这个,法皇解释一下?
是不是说GIBCO的比竞争对手贵很多?
就是培养细胞中会出现的一种黑色圆形微生物。比细胞小很多,但是不是破碎的细胞器。至于来源已及名称均为坊间流传,来源不详。四季清应该是国内的一家制造血清的公司。价钱便宜量又足。至于G家的货应该是贵,但是贵多少就不清楚了。毕竟我只是负责用,不负责买。嘿嘿。
中医,也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在有毒物质上的看法是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这里我也就不将自己的看法了,因为我说的和大家说的一样没有权威不是,因此这里的说法基本按照我读书时候一个老板的说法(注释下,大学里管导师都叫老板),相信他的中医学知识足够权威了。当然谈这个还是先谈谈中药的药理。
首先中药在药物作用机理上是按照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理论进行描述的。中药讲究很多。首先就药物分类来说中药的药性是按照所谓性和味来分的。然后在服用以后又讲究升降,浮沉,归经.当然这里我就不展开了,相信河里找出大把懂这个的易如反掌。法皇还是不要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当然现代医学目前肯定是没有办法证明这些观点其中的任何一项的。原因就不用多说了,比如你说药物四性,但是显然化学上无法看出哪个分子应该是归属哪一性。而且中药本身对于一种药物其性和味的描述也存在问题,甚至矛盾。当然这个瑕疵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理解:毕竟中药过了这么多年,期间又不断有人增删,加上以前医卜不分,于是就留下了目前这种混乱的现象。再说到中医对于人体结构和现代生理和医学的不同也就不说了。只能说古人的观测方法或者手段和现代人不同,要不除了外星人还真没有好的解释。毕竟<黄帝内经>指导中国医学实践不是一两百年的历史了,对于很多中医学理论的来源和理论,恐怕只能归于所谓的传统实践这种不能说明任何事情的说明了。
当然因为现代医学没办法证明,因此在中药申请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自然就有了问题。毕竟要让FDA接受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新药物学,不管人家机构多么先进也不大可能。尤其是无法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出作用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大了。我现在也十分纳闷,为什么中医对疗效哪怕非常显著的药物也不接受双盲实验的检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双盲法.有时候也不能说老外求全责备,因为双盲实验的很多结果即便是一般人看来也是匪疑所思的。因此私下里我也很不明白为什么中药不接受这种实验方法。毕竟药物有没有疗效可以拿来检验。而且说老实话,我也看不出双盲的设计思路有什么问题。而且既然很多药物都通过双盲实验,中药去试一试也没有什么问题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目前似乎没有听到有中药进行双盲实验的报道。
于是中药继续着以理服人的道路。但是很快这种道路又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据说还是和FDA有关。大家知道,现代药物一定要进行药物毒理实验。药物毒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发现药物本色的毒性,进而了解毒性的性质及程度,和损伤已即这种损伤是否可逆,或者能否防范等。至于其中的原因和意义想必大家都清楚,就不展开了。而据说在FDA有一项实验是将药物的成分放大后检验其毒性。当然这种放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增加,否则的话,正常人给他喂个二斤切糕也得出毛病。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基于上面说的有毒物质的累加效应。如果一种药物成分放大个几万倍都没有毒性,或者没有明星毒性,那么一般人用这种药,一次只用那么几万分之一的话,就算一辈子累加下来也不会造成由这种药物毒性引起的其他疾病,这种说法想必大家都是能认同的。
有人说了,这中短期实验也不能保证长期结果也相同啊。您说对了,所以现代药物还有个中长期药物毒性实验,以及药物跟踪不是?
但是我们知道很多中药成份即使是来自天然的,也 有毒,这方面例子不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问题是这种时候这些成份连起码的急性药物毒性实验都通不过。因为有的药方里据说还回含有少量的砒霜成份,那东西的LD您不知道,武大郎怎么死的您知道吧?那就成了。对于这些成份中医当然有解释了,当年教我们的老板就说过。中药复方讲究君,丞,佐,使。虽然有些中药里面有有毒成分,当然不包括什么童子尿,人中黄。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就向上面说的一样,明明有毒的成份只是里面"使"的作用,你非要它担纲当皇帝,那别说现代医学不答应,传统中医也不答应。而且中药药物制备中还有一种叫炮制的说法,炮制的过程就是降低药物毒性的过程。不要以为咱老祖宗傻。在常年的摸索中,中医对于天然药物的毒性和疗效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尽管他们阐述的方式和理论无法和科学理论相融合,比如说药物的升降说。想想在完全没有微观手段和药物示踪的条件下,我真是想了解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这种理论的,根据有在哪里,这一定又是个有趣的故事。
据本人所知,目前对于中药复发的研究方法还是和单方差不多。以分析复方中有效成份作为研究的方向,希望可以获得复方中有药用价值的单体作为潜在的新药研究方向。另一种和此方向相似的是改进其中某些已知作用的单体,或者提纯其中某一味药。通过这种部分纯化来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目前世界上,特别是中国研究此方面的专家,对于复方的态度是不问过程,只看疗效。而且我知道的老板中也有人在改进复方的过程中的确增强了药效。当然我这里说的改造是在复方本身的药物里改造,可不是指在复方中添加已知的药物分子。关于复方和科学研究的讨论还有很多,而且不论在讨论会上还是在实验室里,这种讨论甚至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不过有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就是如果有一天复方的药物原理真的有什么可以启发现代基础研究的话,科学是一定不会放过它的.有时候我也觉得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好像两条平行线,都在自说自话的解决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寿命。但是谁又能说这两者象平行线公理说的绝对不相交哪?所以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去回答吧。下一部分还是说说中药现代化吧。
于是中药继续着以理服人的道理。但是很快在现代医学检验的道路又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据说还是和FDA有关。大家知道,现代药物一定要进行药物毒理实验。药物毒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发现药物本身的毒性,进而了解药物毒性的性质及程度,和造成的损伤,以及损伤是否可逆,或者能否防范等。至于药物毒性的原理以及损伤原因和意义想必大家都清楚,就不展开了。而据说在FDA规定中有一项实验就是将药物的成份放大后检验每个成份的毒性。当然这种放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增加,否则的话,正常人给他喂个二斤切糕也得出毛病,何况试验用的白老鼠。这个实验原理就是基于上面说的有毒物质的累加效应。如果一种药物成分放大个几万倍都没有毒性,或者没有明显毒性。那么,一般人用这种药,一次只用那么几万分之一的话,就算一辈子累加下来也不会造成由这种药物毒性引起的其他疾病或者损伤,我想这种说法想必大家都是能认同的。
有人说了,您这是急毒试验,这种短期实验也不能保证长期结果也相同啊。您说对了,所以现代药物还有个中长期药物毒性实验,以及药物跟踪不是?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现代药物的毒性在可控范围内,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负责。这点大家应该不会反对吧。
但是我们又知道,很多中药成份即使是来自天然,也是有毒的,或者致癌的。这方面例子不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想必也有了解。但是问题是这种时候这些成份连起码的急性药物毒性实验都通不过,更别说什么中长期毒性试验了。因为有的药方里据说还会含有少量的砒霜成份,那东西的LD您不知道,武大郎怎么死的您知道吧?那就成了。
对于这些成份中医当然有解释了,当年教我们的老板就说过。中药复方讲究君,丞,佐,使。虽然有些中药里面有有毒成分,当然不包括什么童子尿,人中黄这些,而是诸如马钱子,雷公藤啥的。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就向上面说的一样,明明有毒的成份只是里面"使"的作用,你非要它担纲当皇帝,那别说现代医学不答应,传统中医也不答应。而且中药药物制备中还有一种叫炮制的说法,炮制的过程就是降低药物毒性的过程。不要以为咱老祖宗傻。在常年的摸索中,中医对于天然药物的毒性和疗效还是有一定认识的。尽管他们阐述的方式和理论无法和科学理论相融合,比如说药物的升降说。想想在完全没有微观手段和药物示踪的条件下,我真是想了解到底是谁第一个提出这种理论的,根据有在哪里,这一定又是个有趣的故事。而且有时候正是这些有毒甚至致癌成分被认为是有效成分。这种情况在中药里不算少见。这里讲一个听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种现代化的中药,当然我在这里就不提这种中药的名字了,反正当初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那年头哪怕家里有个收音机都知道那个药。那个药物的特点就是生发,所谓抹到哪里头发就长到哪里。这东西据说当年还远销日本受到追捧。这个我还真信,乱马里面不是还有个桥段就是说什么珊璞的洗发水的吗。不过这日本人和中国人就是不同,有个日本人,不记得什么来历了,就对这种生发水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居然被他发现这种生发水有一定几率导致癌症,而且还被日本有关部门证实这个结论。结果消息一发回中国的公司,公司傻眼了,从来没听说过长头发还能致癌,没人反映阿。但是证据就摆在那里,有没有办法反驳,于是据说只好去掉有害成份。故事的结果就是虽然不会致癌了,但是抹多少也不能长毛了。如果说爱美一定要拿命去冒险,反正我是没那个胆子。这里也说明了现代医学和中药学对于毒性的认识不同。这个还是见仁见智吧。
目前对于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还是和单方差不多。以分析复方中有效成份作为研究的方向,希望可以获得复方中有药用价值的单体作为潜在的新药研究方向。另一种和此方向相似的是改进复方中某些已知作用的单体,或者提纯其中某一种或者几种成分。通过部分纯化来达到提高整体药效的目的。目前世界上,特别是中国研究此方面的专家,对于复方的态度是不问过程,只看疗效。而且我所知道的也有人在改进复方的过程中的确增强了药效的例子。当然我这里说的改造是在复方本身的药物里改造,可不是指在复方中添加已知的药物分子。关于复方和科学研究的讨论还有很多,而且不论在讨论会上还是在实验室里,这种讨论甚至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不过有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就是如果有一天复方的药物原理真的有什么可以启发现代基础研究的话,科学是一定不会放过的。因为科学的是最讲究实际的。有时候我也觉得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好像两条平行线,都在自说自话的解决人类最关心的问题,寿命。但是谁又能说这两者象平行线公理说的绝对不相交哪?所以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去回答吧。下一部分还是说说中药现代化吧。
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宽心丸”。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宽心丸”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这种“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
中药研究的论文(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2年04期 )中提到由于中药的剂型、颜色、口味及服药方法的特殊性,临床试验有时难以采用双盲设计。也许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一看药就知道哪个是测试药,双盲就失效了。
另外,“宽心丸”的要求是要剔除有效成分。但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谁知道?
最后,从网上搜索资料看,有一些中药品种是做了双盲的。比如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