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报国欲死无战场 – 记东北军名将黄显声 -- 萨苏

共:💬125 🌺2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九一八时的东北军不论是装备还是人员

均强于关东军,可惜一个不抵抗,让关东军长驱直入,甚至用东北军的装甲车攻击自发抵抗的东北军

:)
家园 这种现象可能跟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有关系

中国积弱已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丧权辱国。很多从军的人是冲着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想法去的,尤其是对先进思想敏感的知识分子。GCD的理论有先进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有可操作的一面--发动组织群众。而KMT的理论的可实践性比较差,靠的是JY,看看KMT的历次起义就知道差距了。北伐的结果也只不过换来一个妥协。搞到最后,连孙中山也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了。这些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作为一个团体,黄埔军校发红一点也不奇怪。中国文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和共 产主义的主张的无私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在精神思想上有先天的优越感。很多国军将领对共军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换到自己身上做不到而已。想想看也是,共军这边的毛、朱、周上上下下的这些人,随便挑哪个,只要不再信共 产思想,到国军这边都会是高官厚禄,可人就是愿意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出生入死,较一个真,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这样的人和组织的思想境界,的确值得人仰视。陈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人格魅力,不是盖的。这也是TG虽土,还有大批留洋的知识分子愿意投靠,因为,看得到希望。到解放战争,无论从思想境界、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军事能力,两个阵营的差距都已经到了极致,才有那种摧枯拉朽、土崩瓦解的现象。这种现象很难用各种联系来解释。至于现在的TG总给人一种既爱又恨的感觉,就不多说了。

家园 中东路事件

好象比这种说法要复杂一些吧。我觉得用买办来解释也比用“攘外促安内统一,用外争压抑内争的策略”更为恰当一些。当时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比老毛子可要猖狂的多。一个是主动进攻,一个是防守反击。

用主动挑起中东路时间来追求“攘外促安内统一,用外争压抑内争的策略”,思路也有问题吧,与老蒋的一贯作风也不合。

家园 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在战场,应是与张自忠一样的狠硬角色。蒋的心胸不够开阔,其实,扣一个张学良足矣。兵谏之人,并非想反。用之得当,事半功倍。而何应钦、贺衷寒之流,倒是真的有篡位之心。

家园 我自首……

看到“湿带”,瞬间想歪了……

家园 我给一位朋友写信的时候提过自己的看法

不过是繁体的,在日文系统中转换不易,我发去您且将就看来吧。

“關鍵在於,國民黨的真正軍事體系,是黃埔軍校出來的,而黃埔軍校呢?它的招生卻主要是共產黨負責的!

當時黃埔軍校招生,共產黨在各地的動員活動,遣送學生都起了主要作用。您要問了,當時共產黨全國不過幾萬人,國民黨組織了這樣多年,爲何要讓共產黨幫忙招生呢?

這是因爲國民黨對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外來政黨”,它是最初是華僑爲主組織的,從海外滲透到中國然後活動,所以在國内基礎不深。到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黨始終有兩個不及共產黨的地方,第一,組織鬆散渙散,好像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比共產黨還晚,更沒有共產黨那種對黨員的審查,批准,監督,雖然自由,卻難以發揮組織的力量;第二,國民黨人員缺乏深入基層的習慣,所以在社會下層基礎不深。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工作深厚,又組織能力強的共產黨幫助國民黨來招生,那就真是強強合作,雙贏。

問題是當時大概誰也不會想到兩家幾年後會分裂,而且打成死對頭。所以國民黨也很信任,共產黨也很盡心,黃埔軍校很好地開辦了。

經過共產黨招收來的學生,無法避免的是共產黨比較欣賞,比較親“紅”的,這未必是共產黨故意,換了國民黨給共產黨招生,只怕也同樣會帶自己的色彩。

因此,這些黃埔軍校的老底子,天然就比較容易有通共的親友關係(否則怎麽會招上來?),也比較容易接受共產黨的理論。於是什麽黃埔三傑,什麽十三太保,都能找到和共產黨的聯係,即便是蔣的嫡系,如宋希濂,李默庵,也個個有發紅的歷史。蔣介石也太不容易,自己的學生,要和自己站在一起,竟然還要一個一個地爭取過來。

我原來還有些奇怪,有些將領明明和共產黨有千絲萬縷的聯係,老蔣爲何還要用呢?後來發現他也是沒辦法,他的人才大多來自黃埔軍校啊。所以,國民黨是不敢清查“歷史反革命”,不然大家都要進監獄了。

黃埔軍校的底子,就是發紅的,蔣介石在這個底子上建起一個藍色王國,所以是青天白日 -- 滿地紅(這句話我是開玩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最终伤害了国民党和国民革命
家园 记得招生好象是各招各的

以前在哪儿看到过。不过不排除主要是GCD负责招生的可能。黄埔军校创校初期的确是比较红的,从教员到学员,因为主要讲究的是革命性。对联摆在那儿呢。老蒋后来能争取到那么多学生跟着他,是不容易。问题出在老蒋这儿人是凑了一大堆,心不齐。

说实话,青天白日满地红,这面旗本身就预示了红色将是主流,青天白日倒是显得小得多。倒也反映现状。冥冥中有天意?呵呵。有时,可真难说。

家园 还有飞机

最初轰炸锦州的飞机就是缴获张学良部的。

不过,东北军要打,确实未必打得过,这主要是一个军事素养问题。

奉军一向是装备好,战斗精神不行(它是劫械起家的装备当然好!),第一次直奉大战就是如此。兵员素质,指挥官素质都是各军阀里除了直鲁联军最差的。郭松龄在的时候还能整顿一番,郭鬼子反奉,不但自己死了,也给东北军内部留下了深刻的伤痕。最优秀的东北军军官此后都被排挤,当权的都是土匪出身的老家伙,军队的暮气很深。

九一八的时候,唯一进行了主动攻击的部队是卫队二总队汲绍刚部杨春昱营。他们在向北平撤退途中,在乱石山火车站南方道口,发现日军在路基上做工事。连长张占元说:“铁路上的敌人不多,我们攻击它。”就指挥部队绕到日军背后冲了过去,敌人发现后惊呼并开始射击,结果很快东北军这支部队的连排长就先后负伤败退下来,连长张占元阵亡,两个排长负伤。由此可见,日军的训练水平和作战素养,确实比东北军高一些。

东北军的所谓不抵抗,本质上也暴露了东北军的蜕化。31年的时候,东北军很多将领根本不愿意为了东三省拼命,不抵抗正是乐不得。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华北的地盘,相对于整天夹在苏联和日本中间束手束脚的样子来说,都觉得这里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九一八当天,荣臻电话打到北平司令部,居然只有一个小参谋接电话,支支吾吾半天也没反应。荣臻急得大喊 -- “出了大事儿啦,日本人占了沈阳城啦,还不赶紧找副司令听电话?”这才去找张副司令。

张学良当时是陪伴英国公使看戏,他未必喜欢看,属于社会活动,倒也不必深责。然而北平东北军总部显然是毫无应变准备。

九一八之前,日本有很多动手的迹象,留守关外的将领迭次报警,这种危险时刻,北平就是如此光景,可见东北军当时文恬武僖的状况。

所以,东北军的将领入了关就不愿意再出去。张学良自己也不例外。只有亡省之后,才慢慢体会到破国破家的痛苦,逐渐走上了西安事变的道路。

家园 的确是各招各的

但因为国民党基层组织极差,在北洋军阀控制区招学生基本没收成,相反共产党宣传,组织报名,安排预备生去广州,做的有条有理,所以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是共产党招来的,还比需要的人数多了很多。

家园 东北军确实有实际困难

比如小张的嫡系精锐部队在29年与苏联争夺中东铁路时伤亡惨重.但九一八时关东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这次行动并未得到日本政府授权,完全是军部的私下行动,这就意味着一旦失败所有行动人员都将被放弃,而且因为是私下行动所以一开始参战兵力远少于东北军.若是东北军上层能坚决抵抗的话凭借装备与人员数量的优势完全可以抵消日军军事素质上的优势.毕竟,忐忑不安的关东军的士气一开始也不高

家园 那些高级将领不愿意抵抗也就是了

他们的家眷和个人财富肯定在关内,有点奇怪的是那些中下层将领和士兵为什么没有反抗,他们大部分都是东北本地人,连家属都来不及带走的撤退怎么没有大规模的哗变?难道他们想不到一旦撤走落在敌后的家属可能的命运么?如果有中级将领抗命矫诏率军反击的话,以关东军和东北军的数量对比,即使赶走不容易,打成一二八那样的僵持应该还是没有问题,那样划地区停战也比东北全境都沦陷好。

家园 于学忠曾主张集中几个旅

牺牲三团人打出个交待,当时张学良也同意。下来却给他作工作,不主张打。

有几个中级将领在东北组织抵抗,比如朱子桥,李春润,邓铁梅,只要一拉就上万人马,但是没有训练,特别是缺乏弹药,使他们的抵抗不能持久。

家园 大少爷就是大少爷

毫无权术,对下属的心理一点不了解,对自己的地盘和资源都不心疼,指望靠老蒋和其它军阀借师助剿,可能么?他至死没有回东北是对的,否则一大堆的幕后东西不断挖出来,那么大年纪脸往哪里搁?

家园 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