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战场上的蒲公英(三十九) -- 王外马甲
因为写好了陈赓部队的两个团级干部,也就解释了解放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俺顺便把吴森博客关于杨围子之战的内容也贴上来吧。。您看看:
“
李围子、沈庄相继被攻占,在黄维兵团整个防御体系上打开了缺口,敌14军军部所在的杨围子已失去屏障完全暴露了。杨围子比李围子、沈庄大不到哪去,有三十多户人家,背后一里远就是黄维兵团总部所在地小马庄的最后一道防线杨文学庄。熊绶春在这里除了驻有他的军直属部队以外,还将第10师的28团和第85师的255团调来加强防守。杨围子的防御体系与李、沈两点最大的不同就是防御纵深大,在西北、正北、东北和东南四个方向各伸出一个壁垒据点,距离土围子都有二百米左右。每个据点放一个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加强连,据点外设有铁丝网和雷场。各据点之间又形成交叉火力,可以互相支援,工事复杂而坚固,防御能力远强于李、沈。
陈赓不让敌人喘气,命令各部队当夜进行土工作业,两天之后向杨围子发起进攻。陈毅也把华野炮兵调来了。攻坚战分两步走,第一天扫清外围集团工事,29团为预备队,第二天打主阵地,突破前沿后,29团往纵深插,打得心应手的村落战。
10 日夜,经一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四个突出的壁垒阵地全部被端掉。11日上午,熊绶春在飞机掩护下组织了两次反击都给打垮了。16时30分,百余门野炮、榴弹炮、迫击炮对敌前沿实施猛烈轰击。整个村庄都在颤抖,随后变成一片废墟。17时,兄弟部队五支突击队从东、西、北三面冲进了敌前沿。为扩大战果,加强突击力量,各旅预备队投入战斗。吴效闵带领2、3营像两把利剑,径直插进村中,连克八个碉堡。伤还没封口就回连的李金桥边跑边亮着大嗓门喊话,敌人的士气已大幅衰减,成批的举手投降。
越往里打,前面的敌人顶得越硬,火力也猛,吴效闵心中一阵激奋,这两个院落肯定是敌军部!他调来1连和9连把院子团团围住,与敌进行逐墙逐屋地争夺,一排手榴弹响过后,9连炸开围墙冲进院子,往碉堡里塞进一颗手炮弹,震耳欲聋的巨响使熊绶春的神经彻底崩溃,纵身跳起来,狂叫着冲出碉堡,被9连战士李俊一枪击毙在壕沟边。梁岱心有数,缩在掩蔽部的最深处。他的卫士问他:“参谋长,咱还跑吗?”梁岱没好气地回答:“还往哪里跑?到哪还不是混碗饭吃。”
面色如土的梁岱被带到指挥所,他对吴效闵说:“我服了,贵军的攻坚战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我们最头疼的是你们的不可捉摸的壕堑战术和迅猛的攻击速度。你们的炮火现在一口气能炸一两个钟点,我们人被震昏了,工事轰塌了,刚一清醒过来,贵军的攻击部队已经冲到面前。贵军的壕堑战术更是闻所未闻,头天看还是一两千米的开阔地,计算一下火力和兵力密度,估计你们无论如何也上不来。可过了一夜再看,交通壕已像蜘蛛网一样把我们围到中间了,相隔距离还只有几十米,手榴弹都能投到我们阵地上,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
梁岱被送到团政治处,朱光海一下子认出了他,大笑道:“你不是书记官吗?怎么才半个月就升成少将参谋长了。”
“上一次我骗了你,说到底是心里还不服气,以为凭你们的装备是啃不动12兵团。这一回我是彻底服了。”梁岱不隐瞒身份的另一个原因是将官的待遇比书记官可强多了,有肉吃有烟抽,就连卫士也还是原来的,似乎一切都和从前一样。然而有一天,卫士突然告诉他:“参谋长,我不能再伺候你了,你多保重,我要上前线去啦。”这可让梁岱摸不着头脑了,小卫士是他的表亲,一向待他不薄,正是因为不敢上火线才把他调到身边。当俘虏没几天,竟主动去和共军一道打冲锋。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到底失落了什么?一时又想不明白。
敌14军的地下指挥部现已成了29团指挥所,团长嫌太靠后,警卫排给他修了个前进指挥所。这个指挥所构思很巧妙,既简单又牢固;挖一圈深沟,圆木盖顶,再压上土,迫击炮弹打不垮,这里距黄维兵团的主阵地杨文学庄仅五百来米。重磅炮弹打来,指挥所像小船一般颠簸晃荡。吴效闵紧颦眉头,衔烟伫立在瞭望孔前,烟雾遮住了他的脸庞,不时咳个没完没了。
自战役开始后,29团多次担任主攻,守敌均是国民党精锐,场场是血战。全团伤亡过半,熟面孔越打越少。战前三个营十二个步兵连已经缩编为两个营八个连,眼下不得不再次进行缩编。团长让赵存有参谋(注)算出历次战斗中敌军毙伤和俘虏的数字。(注)后任沈阳军区作战部长
赵存有一参军就到团部当缮写员,打表格、刻蜡板是团长手把手教的。他知道只要团长一锁眉头抽闷烟,脑袋里就像钱庄掌柜拨算盘珠子哗啦啦在算帐。马上就该要数字了;敌我攻防兵力,运动距离,甚至用几发炮弹,全要算计到精确。赶紧掏出小本,不一会,赵参谋递上一张纸条。
村庄 毙伤 俘虏
李围子 3800 600
沈庄 2000 1000
杨围子 1000 1800
从毙俘的比例看,敌军士气在衰减,死打硬拼的劲头在下降,他的心情宽松了许多。黄维死心塌地,要当又臭又硬的茅坑石头。可眼下他的十来万人马已被挤压在东西不到十里,南北不到五里的狭长地带。刘司令员打了个比喻,好比十五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挤在一堆啰,我们一发炮弹就要伤他几十个。这是一场空前激烈悲壮的血战,是一场拚狠劲、拼意志、拼耐力的硬仗。黄维兵团在劫难逃,覆灭之日已指日可待。
陈赓和周希汉进了29团指挥所,战役到了最后也是最艰苦的阶段,他们想了解部队伤亡和战斗力的真实情况。
“效闵同志,你们在攻打沈庄时,五分钟突破前沿,纵深战打得更漂亮,只伤亡二十来人,纵队把沈庄作为模范战例向总前委报了,你们可要再接再厉。”一番勉励后,司令员发问:“全团还有几个连,多少人?”
“我团正在搞战役以来第二次整编,把部队缩编成六个步兵连,加上两个机炮连,一个炮连,共九个连,有一千一百人。”
“你们团伤亡多少人?”
“一千八百多人。”
“那怎么还会有一千一百人,账是怎么算的?”
周旅长插了话:“不会错,28团有个营原有五百多人,连续战斗伤亡了五百多人,现在还有五百人。根据地的担架队上来后,我把兵团和旅担架连都补给29团了。”
“你俩把我闹糊涂了,开战以来还没补过新兵嘛。”
吴效闵掰着手指给司令员解释,轻伤不下火线的多少,第二次负伤的多少,伤未愈重上前线的多少。有个数字让司令员眼皮垂下,目前,即俘即补的解放战士占全团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全旅减员很大,30团编了四个连;28团伤亡2344人,只能编为两个连。司令员,你的老二团战前有战斗人员1635人,战斗中减员1527人……战前干部293人。眼下只剩下66名干部,战士108人……”周希汉哽咽住,泪水溢满了眼窝,赶紧转过身。
陈赓心如刀绞,竭力克制住不流露出来,一阵静默之后故作轻松地说:“我明白了,我说嘛,贵山西遍地都是钱庄票号,你不也差点成了个晋商的小掌柜,怎么能把帐算错。‘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此情此景用上鲁迅的诗再贴切不过。在以后的战斗中,我们纵队还要在主要方向担任主攻任务。我要下道命令:所有干部官降一级;旅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没想到几场血战下来,你们团还是个‘壮丁’。在打杨文学时,继续担任预备队。我得赶紧去看看老二团,你和华青同志在沙盘上把战斗程序再推演几遍。”吴效闵欣然领命,他明白打这样的仗,预备队的任务也同样艰巨。
行至半路,陈赓突然问道:“14军军长的尸体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我只顾带部队追敌人,没过问这事。”吴效闵有些不解,双方杀得死去活来,司令员怎么还关心这些枝梢末叶的事?
黄维兵团的高级将领,多是陈赓的同学和下级。黄维就是他黄埔一期的“同窗”;胡琏则是陈赓当四期连长时的学员;熊绶春是黄埔三期学生,陈赓当过他的副队长与他熟悉。在抗战中,他们都曾有过建树,为民族做过好事。梁岱被释放时,陈赓曾以学友的身份分别给黄维、熊绶春、张用斌(第10师师长)各写了亲笔信,让他捎去。熊看了信后,把三封信都给撕了,狂叫:“生而辱,不如死而荣。我宁为玉碎,也决不背叛校长!”。
我军打到了杨围子,陈赓又让一被俘排长捎去亲笔信,让他在一天内作出决择。熊这次没再撕信,而是交给梁岱,绕了几个圈后,问:“像我这样杀过红军的人会不会被枪毙?”经梁岱劝说并晓以利害,熊绶春心中产生了动摇,可是一直下不了决心。其间,陈赓还叫电话兵连通与第14军的电话线,准备直接劝说,但未成功。就在熊绶春犹豫徘徊时,总攻开始了。军人的生命有时就像火边的飞蛾,全悬在一念之间。
这时,一队俘虏被押至后方,和陈赓一行逆向而行。在杨围子再次被俘的梁岱就在其中。他在日后写的《第十四军被歼纪实》提到了这次巧遇,还是用他自己亲历的所见所感来叙述,更能展现陈赓将军广阔的胸怀。
我被送往后方收容所的路上,碰见一位骑马的解放军军官,戴着眼镜,后边跟着卫士。他高声问我:“你是那个部队的?”我说是十四军的参谋长。他又问:“你们军长呢?”我说已经阵亡了。他又问:“尸体在哪里?”我告诉他在村里。他叫我留下熊军长的卫士,并吩咐那个卫士说:“我派人协同你去找,一定要找到,好好埋葬,立个牌子,以后让他的家人好查找。”据我所知,熊绶春的尸体找回来后,埋在南坪集附近一个土堆上,立了个木牌,写有“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之墓”几个字。解放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动了所有被俘官兵。后来据说我碰到的那位骑马的军官,就是陈赓将军。”
为了摧毁那些化学炮,王疯子还派了个绰号半仙的侦察英雄潜入定位。
当年看这部小说时对一个叫刁南升的国军旅长印象挺深,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这样顽强的国军形象。
在今天写这样的纪实小说,您算是抓住脉搏了。
只有从这个角度去写,才不易落入先行者的套路,也会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渲染那些战争的残酷”有点语义不详。
战争,不是游戏,也不是温文尔雅的娓娓而谈,怎么可能不残酷?
俺觉得,和平时期写点战场真实有些必要。
没有战争的全景,只是数数武器库,算算会计帐,怎么理解“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意义呢?
俺认为,小布什和他的新保守派的哥儿弟儿们,就是富家子弟温柔富贵乡里过昏头了,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和致命伤害,只瞧见人家脚底下有财富,才会悍然发动战争,侵略伊拉克。
看这描述,黄维的兵力部署很不合理。。。被围之前又不是被TG的刺刀顶到鼻子上了,连合理的距离都留不出、野战工事都修不了了吗?非要缩进村庄里?。。这是黄维还是刘峙啊~
还没来得及展开,几次反击均告失败,
手下队伍又多次哗变起义投诚,结果占据地盘越来越小
转帖自人民网:
钢铁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某部第1营的荣誉称号。该营1939年10月组建于太岳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参加战役战斗200余次,勇猛顽强,敢打硬仗。1947年7月进军豫西时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38团第1营,在南营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突破国民党守军2道外壕攻入城内,经2小时激战,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国民党守军胡宗南部新1旅第2团和第1团1个营,缴获一批装备和军马。1948年4月,参加豫东战役,担负打援任务,于上蔡以北地区阻击国民党援军,以迅猛动作抢占小庄阵地,截断国民党军援兵2个师的行军纵队,顽强抗击国民党军第23旅在100多门火炮和10辆坦克配合下的连续攻击。该营利用残垣断壁,分割敌坦克与步兵间的联系,集中火力于步兵,采取短促出击和穿插迂回等战术,击退援军11次进攻,毙伤500余人,生俘200余人,圆满完成阻击任务。战后,纵队授予第1营坚守阵地,稳如泰山锦旗。同年12月,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作战中,该营担负坚守小张庄阵地的任务。被困守的国民党军以2个团的兵力进攻小张庄,企图夺路突围。在双方犬牙交错的态势下,该营发挥近战夜战特长,以攻为守,组织阵前出击,与敌白刃格斗,毙伤敌千余人,生俘200余人。在向国民党军杨围子外围据点发起攻击时,全营迅猛突击,一举歼敌2个连。国民党军在坦克配合下疯狂反扑,该营第2连阵地后路被切断,腹背受敌,仍沉着应战,连续打退敌5次进攻,巩固住了阵地。总攻时,该营第1连尖刀班连续摧毁敌8座碉堡,全班8人中有7人负伤,仍顽强战斗。全营突入国民党军第14军指挥所,击毙军长熊受春,又协同友邻部队全歼第14军军部和1个师。战役结束后,第4纵队第13旅授予该营智勇双全,寸土不让锦旗,记集体大功一次;淮海战役总前委授予该营钢铁营荣誉称号。全营在历次战役战斗中,先后有25人获战斗英雄称号,7人被评为工作模范,营长张英才3次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9月,营长张英才、孤胆英雄侯永福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军事百科研究部提供)
化学炮弹依靠弹体内装填的化学战剂杀伤目标,所以其作战效能取决于弹体内化学战剂容器的容积,口径一定的情况下、弹壁越薄(结构重量也就越小)就能容纳越多的化学战剂——但是这会造成弹体结构强度不足、不能在膛压比较高的火炮上发射。二战期间,由于技术、成本的限制,最适合于发射化学炮弹的火炮就是迫击炮了,所以当时有专门设计的大口径迫击炮编制在化学兵部队、可以用化学炮弹执行化学战攻击,美制的107迫、日制90迫(PS:日本陆军因为观念问题、嫌迫击炮设计精度低、“浪费弹药”,所以在二战中前期不装备迫击炮,90mm化学迫击炮堪称日军装备序列里面的独苗,不过战争中后期日军也开始大量生产和装备各种口径的迫击炮而不仅仅局限于化学迫击炮了)都是这样的型号。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看得出来,化学迫击炮在结构原理上和普通迫击炮是一样的,同样可以发射普通弹、而且真正用来发射化学炮弹的机会堪称凤毛麟角,所以在实战中主要还是当作大口径迫击炮使用,在中国军语标准里面、在作实力统计的时候,经常被计入重迫击炮而不单列。
二战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方面是弹体材料的不断改进、能够使更薄的弹壁承受很高的膛压,比如说中国80年代定型生产的155榴弹炸药的装填量达到9kg,而二战期间的水平是3~4kg、50年代的水平是不到5kg;另一方面是以沙林、塔崩、梭曼为代表的新一代神经毒剂成为了世界各强国化学战剂的骨干力量,杀伤能力较二战期间的刺激性(催泪瓦斯)、糜烂性(芥子气)毒剂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化学战剂的投送量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巨大(对于战役级的行动,芥子气的投送量动辄以万吨计算……)。由于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化学炮弹不在需要专门的低膛压火炮来发射,普通的榴弹炮乃至膛压更高的加榴炮都可以发射,这样,“化学迫击炮”这个名词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其实这和昙花一现的“原子炮”是一样的——早期核炮弹难以小型化,于是用专门设计的大口径榴弹炮发射、这就是所谓的“原子炮”;随着核弹头小型化的长足进步,普通的203榴弹炮甚至155/152榴弹炮都具备了发射核炮弹的能力,“原子炮”也就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并不稀罕……射程近、精度差,也就是在中野围歼黄维兵团那种比较独特的战场环境下大放异彩。不过这玩意生命力蛮顽强的,直到今天,炸药包抛射器都还是共军工兵的必修课程,实战中用来抛炸药包或者反坦克地雷,破障、扫雷乃至于在复杂地形下攻击敌方工事,都很有用。
那本小说的名字好像是《特务中将》,里面的化学炮真的是发射毒气弹。
不是简单的汽油桶装上炸药包就能发射的。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中野战士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http://tieba.baidu.com/f?kz=311196696
否则恐怖分子拿这个来制造自杀攻击太容易了。
和马甲兄商榷,淮海战役时的重机枪盾牌可能不止这一种。
我爷爷当时是机枪排排长,他们排就是两挺马克沁重机枪。爷爷说护盾是一块钢板,中间掏了一个洞,平常行军时护盾可以卸下来,两个人扛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