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鹿事件,后面有黄雀 -- 老马丁
还有这个:
三鹿完了谁受益我们可能说不清,但是老百姓是不会受益的,上次阜阳奶粉胖脸娃受害人不是也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这次结石娃的结果也好不到那去。我们真是气愤的没有办法,据说早就知道奶粉有问题就是不纠正,企业是为了利益不纠正,政府是也为利益不纠正,老百姓就哭天无泪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北京
麦克阿瑟登陆日本后发现日本小孩体质很差,便在日本的小学校的午餐里强制推广牛奶饮用,当时很多日本的小孩不习惯喝,但强制饮用的结果是日本人体质有很大变化尤其是身高方面。
现在牛奶在日本的普及及饮用程度不低于米国哦
肇事企业的主要股东和及其实际控制人永久市场禁入,都别再有什么想头
我当然相信别的企业也有可能存在这个问题,就像三鹿董事长说的那样。可是,患儿是近一年来突然大量出现的,而且吃的都是这个牌子,针对农村市场的低价品种。所以,以市场问题为理由,解释三鹿的问题,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这会使消费者彻底丧失对国内品牌的信任,绝对属于找死的行为。当然,可能说了真实理由也是绝对要完蛋,所以他们什么也不在乎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http://cn.reuters.com/article/asiaNews/idCNChina-2323020080915
本来估计是让三鹿自己扛,如果顶不住让石家庄市政府抗。
现在一捅,至少省里要有人出面。
更麻烦的事新闻发布会中省里已经撇清关系。
另外,新西兰拖这么久才向捅到中央,也有点故意做局的感觉。
说实话早上看新闻时候,很不理解卡拉卡女士到底说了什么。
为什么要求地方政府召回产品?这本来就是你企业的责任。也许三鹿没有能力要求所有经销商不再出售,但是公布一下自己产品受到污染,总可以吧。是不是三鹿本来想要政府偷偷帮助回收,而地方官员不肯。还是说三鹿要发布消息,地方官员强行阻止?
然后就都和谐了。
看了葡萄兄和尼伯龙根·蜗藤兄的回复后,试着扔块石头:
奶粉属于快消品,快消品的特点是品牌很重要,但是渠道更重要。新方在最初为什么不和国内第一流的品牌厂家合作?为什么选三鹿?为什么当初一定要50%的控股?为什么自己还在国内另树品牌?我想全是营销战略所为。
国内的第一流品牌,有很多直属的奶场,也有很多产品干脆就是用新方、澳洲等的乳粉进行配方添加再加工的,要品牌有品牌,要渠道有渠道,要奶源有奶源,要配送有配送,欠缺的是资金和高超的配方技术(离国际先进还是有距离的),在疯狂的扩张中,如果外方加入其中,强强连手,应该比和三鹿合作更有效益。但是为什么选三鹿呢?
那么看看三鹿的情况,老厂,有一定品牌影响力,有渠道,但是活的不好,资金和技术欠缺,在扩张中非常吃力。这个时候,外方来了,肯定的是,外方要求控股,但是很遗憾,没有谈成。最终只所以43%股份成交,我想与7名董事里的三个名额以及对市场方向控制权等方面的条件有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外方的战略目的。
外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两招:当头一棒,釜底抽薪。
所谓当头一棒,就是另树一品牌,利用三鹿渠道走高端,以获取品牌溢价,也许前期要有所付出,但是在中国市场上,费效比太划算了,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来实现。
釜底抽薪就是目前我们在化妆品市场上习以为常的,收购国产的品牌,用来横扫中低端,压价销售,打价格站,把国内其他品牌的利润打掉,使得国产品牌缺乏长期发展和品牌运作的资金,从而不的不缴械投降。
这个其实也很简单,说穿了就是双品牌战略,百事和可口可乐已经对打了N多年了。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就是这么回事,小护士和接下来的大宝都是外资手里的重机枪,横扫天下。他们就是乳品里的三鹿们。(楼下有个夏至欧锦兄提到的可蒙倒是个异数,下次有空提着水桶来灌),以后就是牺牲的主。
由于三鹿的低端策略,使得在市场爆炸时期,就早早地进入了白刃战,国产品牌一面要在日益长的蛋糕里去抢一块,一面还要和三鹿展开白刃战,于是非常容易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蒙牛的上市终于跳出了这个怪圈,特仑苏高端品牌说明他们已经看穿了这个阴谋,提前布局。其他的很多品牌尤其是地方品牌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即使看穿了也无力招架。所以才有了工厂、奶站、奶农的一级级的压榨……
我个人的看法,新的要求召回等是真心实意的,因为这是他在中国的很重要的一着,但是棋子刚刚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突发事件使得外方会前功尽弃的。他们需要三鹿继续发挥杀手的作用。
接下来,无论原因是什么,我觉得理顺乳品产品价格体系,控制各个环节的合理利润(注意是合理利润,拼命的从供应商里榨取利润只会出现更多的三鹿),恐怕是更应该考虑的事情,这个,可以参考早几年的乳品价格限制令。
口渴了,躲防空洞里喝水去了,看着洞外哗哗的下起了砖头雨……
而是中央政府制。 国际势力要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我国政府部门, 本来就应该通过中央政府。
这件事其实是一个代表性事件,凸显了TG一系列管理体制上的老毛病: 责任不清,用人不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要改变, 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