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折翼的幽灵4、黑蝙蝠中队(下) -- 独孤鸿影

共:💬25 🌺1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折翼的幽灵4、黑蝙蝠中队(下)

独孤鸿影:【半原创】折翼的幽灵1、从刘德华的歌说开去

独孤鸿影:【原创】折翼的幽灵2、“黑蝙蝠”中队(上)

【原创】折翼的幽灵3、黑蝙蝠中队(中)

改进后的P2V-7装备了应答式的干扰设备,而早期的战斗机上的雷达非常的简陋,性能非常低下,很容易被P2V-7上的干扰设备致盲,因此,尽管当时解放军空军已经装备了米格17的夜间型战斗机米格17D(装备了早期的雷达,主要对付大型轰炸机,作用距离短,还有,前苏联的电子装备的水平大家都知道吧?),因此,用装备了雷达的米格17D对付落后的B-17还可以,但是对付P2V-7的可行性只存在于理论上,实战中,依靠雷达发现并攻击电子装备齐全的P2V-7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P2V-7还可以侦听地面和空中的通讯,发现威胁后会迅速的溜掉。

除了电子干扰,P2V-7当时还有一个新鲜玩意儿,就是全景搜索雷达,该机在300-900米的高度上能探测到前方10Km以内的地形,并且装备了早期地形匹配系统和安全驾驶系统——对飞行中的威胁或者地形的突变可以自动规避,这样,可以使得P2V-7在漆黑的无月夜里以非常低的高度飞行而不用担心撞上山梁或者障碍物。

可以说,对于当时的解放军空军来说,P2V-7就像浑水里的泥鳅一样难以发现,偶尔发现了,一不小心,就给溜了。按照和P2V-7交过手的飞行员的说法,要打P2V,比大海里捞针还困难。

但是有人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拿战斗机把P2V-7给捅下来,谁啊?空6军24师副大队长王文礼。

关于此人,笔者了解的不是很多,萨苏兄在上一篇的回复中有精彩的评述,不才这里也就偷个懒,引用一下:

王文礼又是一个类型,他的飞行动作特别怪异,拐弯的坡度极大,属于“愣拐”的。如果他不是王文礼,早就让停飞了。别人也没法模仿,这才真叫个性呢 -- 你在长安街裸体过马路不叫真个性,你在长安街上搭根钢丝走过去,那才叫真个性,王文礼就是这种有真个性的。不过,他的飞行特点特别适合夜间打P-2V,因为他这个动作反应快,发现目标后转向及时,捕捉战机的能力是别人比不了的。

王文礼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大心细,属于能操绣花针的猛张飞那种类型的,看似鲁莽的动作背后其实是绵里藏针的细活,反应速度快,沉着而冷静,这样的人不做飞行员就太可惜了。

但饶是王文礼这样的天才型的飞行员,为了打P2V-7也动了不少心思,吃了不少苦头,足可见打P2V-7有多难。

要打下来P2V-7,首先要在漆黑的“无月夜”里发现P2V-7,飞行员虽然可以依靠地面指挥台的指挥到达P2V-7所在的空域,但是,在两眼一抹黑的夜里,即使在最简单的气象条件下,即使对方近在咫尺,也很有可能会擦肩而过,在真正的全天候战斗机出现之前,要发现“无月夜”里通体漆黑的P2V-7,只能靠是飞行员的双眼,而这也是为什么1963年6月19日夜间在王文礼之前的3批拦截飞机均没有找到P2V-7的原因。

在“霹雳战术”投入使用之前,虽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米格17的机首处撞上了一部小型探照灯,但是由于探照灯的光束窄,除非运气,否则很难照到“黑蝙蝠”身上(个人感觉这个探照灯在发现障碍物方面的作用可能更大一点,但是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要想发现这只暗夜里的“黑蝙蝠”,就只剩下提高飞行员的夜视能力这一条途径了。

练夜视能力,办法其实挺简单,就是在无月夜里看远处的景物,直到看清楚为止,但是却不容易,这个狙击手跟练观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最难的,就是眼镜很长时间不能眨动,而且,夏天野地里的大蚊子也会赶来凑热闹……,几个月下来,据说其夜间的视力已经可以和“夜猫子”一较高下了。

但是练好了视力,能发现P2V-7还不意味着就能把它打下来,P2V-7的低空机动性好,而且飞行高度低,经常以低空或者超低空做蛇形规避,尤其是在山区(它有地形匹配系统),跟踪者稍有不慎,就不只是跟丢了目标那么简单了,很有可能撞到山梁上,要想逮住这只滑不溜手的泥鳅,还得有极好低空、超低空飞行技巧和反应能力。

萨大那句“如果他不是王文礼,早就让停飞了”,点出了王文礼的飞行特点,王的飞行动作大胆泼辣,反应敏捷,属于“糟蹋”飞机的那种,训练的时候没事了就往山沟里钻,慢慢地摸透了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动作要领。

然而,能咬住对方还不意味着真的能将对方打下来,当时的解放军空军并没有装备空对空导弹,战斗机的火力完全依靠机载火炮,但是夜间射击的火光却会影响飞行员的视线,一旦一击不中,很难再次发现并攻击对方。当然练这个的危险性要远比前两个小,没事了拿手电筒朝自己眼镜照两下,然后继续观察——总感觉这人有自我强迫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架P2V-7载到王文礼手里并不冤枉。

而王文礼击落P2V-7的过程也是异常精彩。

1963年6月19曰晚,“黑蝙蝠中队”出动一架P2V-7(机长周以栗中校,飞行官陈元讳、黄继鑫、领航官李文骏、王守信、傅永练、汪洽、电子官黄克成、冯成义、薛登举、通信官汴大存、机工长彭家驹、空投士程克勤、杨思隆等空勤14员),从台湾新竹基地起飞。数小时后出现在浙江外海。

20时42分,该机从浙江路桥三门湾进入大陆,随后经仙居,九江,新淦等地飞向南昌地区,飞行速度300-330km/h,高度2000米。

从21时11分起,解放军空军先后起飞2架歼-5甲战斗机,一架图-4轰炸机进行拦截,均被P2V-7施放干扰而未取得任何战果。

随后该机掉头向南,进入空24师的防区,王文礼接到上级命令后驾驶一架米格17起飞拦截,地面方面,由领航员张健负责指挥。

23时29分,根据领航员的暗语,王文礼在相关空域用机载雷达发现了这架P2V-7,立即上去咬住,P2V-7发现身后的战斗机后,施放干扰的过程中做蛇形规避,突然一个减速,王文礼反应稍慢,米格17战斗机冲到了P2V-7的前面,第一次攻击宣告失败。

10分钟后,领航员张健再向他报告P2V-7的方位,高度1000米(海拔,距地面高度540米),指挥所引导王从P2V-7侧后下方进入,在距离1800-2000米左右发现目标,在接近过程中,P2V-7频频释放干扰,目标不清晰,王当即采取“急速转弯,改平搜索”的方法观察,在左前方11点钟方向,距离1500米再次发现目标,但是,由于航向交叉角大,很快进入机载雷达盲区。此时,王文礼根据目标丢失前的位置关系,向左前方进行目视搜索,在距离300米处。发现了P2V-7的排气管(疑为P2V-7辅助喷射发动机)的火光,既而又看到机体轮廓,但因为航向交叉角和速度差都比较大,又丢失了目标。

凌晨许,师指挥所第三次引导王文礼接近P2V-7。鉴于前两次采用大角度进入的方法未奏效,张健即改用为尾后进入的引导方法,令王取航向70度,高度1000米,左转弯从后下方进入,距离4公里时,王放下20度襟翼,开通机载雷达,并通报当地标高460米。此时,机上雷达又发现了目标,距离800米时开炮射击,第三次失手。

第三次攻击失败后,王文礼改变了搜索策略,关掉雷达,在地面引导的帮助下,沿着P2V-7转弯的角度用大角度切入,依靠目视,在左前方200-300米又发现P2V-7排气管火光,首次开炮仍未命中,0时6分,王文礼在接近至100米时,再次开炮射击,P2V-7当即起火,坠落于江西临川东南20公里处大窝坑,机组人员14人无一生还(2001年12月4日迁葬回台)。

1964年9月,王文礼和张健在北京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空军授予其“夜空猎手”的称号。

这一战在当时来说有2个非常大的收获,一个是在P2V-7的残骸中搜获了4枚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从而解开了“响尾蛇”之谜——此前的空战中,解放军空军的战斗机曾经有几次被莫名其妙的击落。此外苏联方面根据中方提供的“响尾蛇”导弹,改进了AA-2“环礁”空对空导弹(AA-2“环礁”1962年就服役了,但是早期型号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前苏联代号R-3R,经过对响尾蛇的分析发展了红外型号,前苏联代号是R-3S),后者成为前苏联的第一代空对空导弹。

另一方面,王文礼击落P2V-7证明了只要战术正确,地面和空中配合默契,用战斗机击落这种暗夜里的“黑蝙蝠”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用高炮伏击P2V-7的战法在当时近乎是守株待兔办法,在高炮时代,组织高炮群进行伏击所需要的时间和协同能力要求非常高,“近快战法”虽然能够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但是机动能力太差,事实上,真正把“近快战法”的威力发挥出来的,是543部队——中国最早的一支地空导弹部队,此乃后话,先按下不表。而相对于地面防空力量,战斗机对P2V-7的威胁显然要大得多。

这次P2V-7被击落,距离接替陈嘉尚出任台湾“空军司令”的徐升焕上任不足20天,而“黑蝙蝠中队”每次被击落惨重的人员损失(2个机组,平均13-14人,且几乎都是精英),让这位新任司令不得不重新审视“黑蝙蝠中队”的存在意义,徐掌权后,逐渐减少了“黑蝙蝠中队”对大陆的侦察活动。

1964年6月11日,在山东青岛的平度、莱阳上空,海军航空兵用演练已久的“霹雳战术”——轰炸机在高空投弹,战斗机实施攻击,由陈根发击落一架P2V-7,由于先前对“霹雳战术”已经做过介绍,这一战就不再累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相关的资料。

随着大陆方面防空力量的增强,使用低空侦察机对大陆进行侦察无异于驱羊羔入虎口,1966年,台湾方面终止了“黑蝙蝠中队”对大陆的侦察,但是“黑蝙蝠中队”仍然在活动,只不过把眼睛瞄向了防空力量薄弱的越南,然而防空力量的薄弱并不意味着航行就是安全的,今1965-1968年三年不到的时间里,“黑蝙蝠中队”损失了四架飞机,其中一架C-123B在降落西贡新山峄机场时,在场外被地面炮火击中坠毁,(如果该机机长幸免的话,可以去买彩票了……)另有三架失事,1974年,“黑蝙蝠中队”正式解散。

至1974年12月34中队裁撤停止侦察任务为止,“黑蝙蝠”共执行特种任务达838架次,先后有15架飞机被击落或意外坠毁,殉职人员达148名,占全队三分之二。由于保密的关系,有些资料至今没有公布,相信我们所接触到的,不过是整个“黑蝙蝠中队”的冰山一角。

34中队是解散了,但是,那个在夜空中偷窥的幽灵真的不再来了么?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王文礼打掉P-2V之后

第一个赶到现场的空军指挥员是曾幼诚,曾老有一句不好上台面的回忆 -- “一开车门,先闻到一股烤肉味。。。”

曾是老通城少爷,经常语出惊人,这回也不例外。

当时飞机上发现有女性用品,所以认为乘员中应该有女的,大家都有点儿恻然 -- TG有传统战场上不打女兵,大家看马甲文章中刘春雷刀砍了敌阵中的女军官手软,以及大决战锦州之战中看见女电话兵流血共军发慌都是有背景的。这个规矩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才给废了,因为越南的女兵比男的还狠,不杀不能立威。

您说的那个山东击落P-2V的飞行员疑点,我下个月回北京可能有机会和曾将军的女儿见面,再证实一下。

家园 献花做好标记

这个坑萨大可不能忘填了。

家园 不明白啊?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不明白?怎么说偶:提示:请不要发重复的帖子!】??

家园 也许确实是我的资料有误或者遗落了呢

真的很羡慕萨兄的人脉,有这么多的地方可以发掘,不才每每想写点历史方面的东西,经常有搜肠刮肚、捉襟见肘的感觉,看的东西挺多,也不是记不住,就是没有独特的史料,前些日子也发了点牢骚【讨论】有感于历史的难写

呵呵,这个系列写完,不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写历史方面的了,即使写,估计也是评论性的东西,毕竟,肚子里独特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也几乎没有什么途径获得这些独特的史料……

很期待萨兄的台海空战系列,还是您的笔锋洒脱,呵呵(不过貌似偶的这个有点抢风头的嫌疑,哈哈)

家园 送花,夜间侦察机为什么带响尾蛇啊?

一个是在P2V-7的残骸中搜获了4枚AIM-9A“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从而解开了“响尾蛇”之谜

P2V-7 绝不会尾追敌机缠斗啊

家园 P2V-7确实没有本事主动攻击敌机,但是

要是追击它的战斗机一下子冲到了它的前面去呢?

家园 服了,人缘那么的好啊
家园 那也稍纵即逝啊

而且还得打开导弹探头来锁定,也得要时间...

家园 我也搞不明白山姆是怎么想的

其实不只是搜索的问题,早期的空对空导弹不具备大的离轴发射能力,P2V-7要拉起来对准战斗机的屁股也是不太容易的,问题很多,也许有一点可以解释,那就是当时美国军方对空对空导弹相当的迷信,因为那个时期,美军的战斗机上都取消了机炮了。

不过,P2V-7确实携带了这种导弹,上一篇也曾经提到过在山东的那次战斗中,也从P2V-7的残骸中搜获了4枚这种导弹。

家园 这是挺奇怪的

可能是让台湾人做小白鼠,看看能不能打下来。

正常想象,侦察机看到战斗机冲过头,肯定是一个转向让你摸不着,追战斗机的屁股或者按照原航向飞好像不太可能。

家园 安装响尾蛇导弹也是不得以为之。

在P2V-7上设置自卫武器也只有自寻的的响尾蛇是个较简单的方案吧,我估计在P2V-7上设置雷达制导尾射机炮是不可行的。但是P2V-7一弹未射,看来在低空和米格17缠斗中使用响尾蛇是很困难的事情,相比是把导弹发射出去都难。毕竟要保持咬尾米格17对P2V-7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家园 问个问题

“此外苏联方面根据中方提供的“响尾蛇”导弹,仿制出了AA-2“环礁”空对空导弹,后者成为前苏联的第一代空对空导弹。”我认为这个时候与苏联的关系很差了,怎么还会有这么高层次的军事交流?我不懂,举个小手,呵呵

家园 当时的中苏军事方面的交流并没有完全结束

从苏联方面当时开始向中国提供先进的米格21这件事情上可以看的出来,或许,这几枚导弹也是双发交易的筹码之一呢,呵呵,当然,这一点历史并没有记载,有没有这样的桌下交易也不好说,毕竟对当时的中国的武器研制水平来说,中国很可能不具备消化这样技术的能力,因此这几枚导弹对中国的意义不大,但是对当时的前苏联来说,意义重大。

美伊交恶期间依然能用人质换武器,更何况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没有完全决裂的时候?

家园 谢谢,长知识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