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上海早晨(一) -- GraceUSA

共:💬308 🌺4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我知道你在说什么

但我发现付款还是老式店铺的规矩,先是店员给我“开票”,我拿着那三联张的小票去一个小柜台付款。。。。

小时候去江边码头的布店第一次见到这种付款方式,当时呆呆的看了很久。房顶下方的线以收银台为中心向各个柜台延伸,象一张网。不停的有夹子夹着发票和钱飞来飞去,很有意思。现在这种店少多了,不过还有。

家园 俺还记得的是

中央派来查陈良宇的专案组就安营扎寨在马勒别墅,不过最近二号楼又开始对外营业了呵呵。

家园 那个东西在北京应该叫飞子

我以前也以为是上海特色,后来才知道很多北京的老字号(好像有瑞蚨祥)解放前就这么做了。

家园 【原创】文学期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整理片片,发现这两张可以秀一下。因为当时看到这些编辑部的牌匾,一下子就想到读中学时每年寒暑假在家恶补杂志的情形。

父亲从78年(也可能是79年)起订阅文学期刊,每月都有8-9本,其中《收获》、《上海文学》订阅历史最长,持续不断十几年。

当时我在重点中学,学业繁重,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读物,所以家里的文学期刊都是利用假期读完的。我阅读不属于善于思考型,读得足不出户废寝忘食昼夜不分完全是被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吸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心灵愉悦是我穷于语言表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崇拜并享受文字的原因。当自己的所思所感被他人用美妙并恰如其分的文字清楚准确地呈现出来的时侯,那份因共鸣带来的感动和快乐会让人感到空前满足。

对文学期刊的喜爱一直延续着。上大学后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都是在图书馆中文阅览室度过。因为是常客,和工作人员混得很熟,他们总是把新到的期刊给我留着,让我先睹为快。

刚来美国那会儿,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没有中文可以阅读。那时,没有互联网,图书馆没有中文图书,加上英文听力是专心听使劲听才能听个“大概齐”的水平,所以捕捉信息的能力与使用母语相比简直是一天一地! 当时的感觉就是自己被block掉了,与外界和社会脱节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逐渐习惯用英文了解世界在发生什么,并开始体会欣赏英文美丽的时侯,互联网横空出世了!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现如今,点点“老鼠”就能阅读中文期刊,轻松快捷;可为什么我发现文字带给我的快乐与之前相比打折扣了呢?是因为缺了一册在手墨香扑鼻的踏实?

家园 【巨鹿路675号】大兴里恰对过(gu)
家园 巨鹿路还有一个空军招待所

我一个同学就住在那里。估计葛公也知道那里。

家园 这里我还真进去过,嗯,当初是谈一小小小笔合同意向

里面建筑很老了,不过内部保养不错

家园 后来为了特殊需要,团市委从这里被赶到了虹桥路上

用一家假日酒店的房子!苦啊!

家园 参加相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

最热闹的是搞“两新”团建!

家园 80年代的《收获》还是很好看的
家园 现在的没法看
家园 那时《当代》《十月》《收获》《钟山》《译林》都很棒。
家园 真是好女儿啊

你回到上海,有没有给父母露一手好厨艺?

家园 还有《花城》、《世界文学》、《文汇月刊》

不过后来回国时,再看就觉得隔膜了……

家园 没有,我回去不烧的,

我回娘家做回小姑娘,样样事体都不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