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身边那些真正的高智商们 -- dreamflyer

共:💬320 🌺1671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种人一般都沉浸在精神世界的快感里,物质世界对他的刺激不

"就穿军训带回来的两套军装,脚蹬解放鞋(一般后跟搭拉着。每天都娱乐活动是饭后从42楼一个人哼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小曲,散步到三角地,再走回来。"

家园 太对了,国内教育确实是一种淘汰机制,或者叫选拔机制。

但为什么教育机制会变为淘汰机制或者选拔机制呢?是不是和资源和历史有关?

历史上,江山是皇帝的,一方面要选择人才为他所用,另一方面,官位有限,不可能录用所有学者,用各级考试淘汰人,剩下的就是精英,被选拔上了。而且,有能力的人都把时间、精力花在抠书本上,皇帝的江山也就保险了,一举两得。

现在是人多资源少,怎么分配资源,淘汰-选拔机制!90年代以前,大学学生少,只要录取了就有工作,是精英式教育,所以,高考竞争激烈。后来大学扩招,上大学很容易,可是好像竞争激烈度一点儿也没下降,反而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了,目标不光是上大学了,大家争的是好大学的好专业、热门专业。其实就是社会资源平均到人头上较少,抢的是资源分配上的优势。

对比看北美或澳洲的情况,就没有国内那样的竞争激烈度,他们人少资源多,大家能让的开,都有饭吃,没必要学那么狠。其实学了那么多内容是今后工作中用不上的,考试的很多部分是为了拉开分数,为了淘汰而做的,比如小学的算式1+2,写为2+1就是错的,这样教出来的,方向上看一定是向工匠上去了,很难出大师级人物的。

家园 花最后一句
家园 应试教育是对天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天才们浪费了年轻时最宝贵的时光,陪太子读书,在中学教室里熬满六年,是非常可惜的,美国有AP course,不会有天才吃不饱的情况,虽然国内现在有奥赛什么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也只是在有限的学校了,从人口分布来讲,中国的天才们大多在农村。

家园 非常赞同,应该压缩中学学制

因为学过大学知识的人都知道, 中学的那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相对于大学而言,实在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大都是用几年的时间反复地滚一些固定的简单知识点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如果连这点能力都达不到,那么应对大学里不断快速构建新知识体系的挑战是很成问题的.

淘汰的瓶颈应该放在大学,像美国一样,宽进严出,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退学率是相当高的。

当然国内大学的教育特别是数理教育也有问题,总的来说是没有尽快地将学生引导到高的视点看问题,下面这篇文章讲的非常好:

都说中国学生数理基础NB,呵呵,中国只是中学数理比较好,到了大学就甭提了。

中外工科高等教育有巨大差异,尤其体现在数理基础课上。

国内而言,首先是数学工具对中学思维的极端迁就。

中国工科教材除了基本的微积分运算之外,像中学生一样喜欢用标量式,喜欢只考虑大小,忽略方向,甚至还出现过 “略去负号不写,只考虑大小”这样的语句,尽量避免使用矢量式。而欧美的力学课程中一开始就使用大量的矩阵理论和线性空间知识,强迫学生以比较抽象的思维从比较高的视点看问题,摒弃中学思维中的部分陋习 。

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奇怪为什么老外出题不懂的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如此复杂的问题。虽然他们中很多人是清华、西工大或者上交前几名的尖子。这就是中外工科教育的另一差异。我们培养的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优秀学生也只是解决简单问题的熟练度比较高而已。我们在一些常见的简单问题上有很多结论,要求学生背下来,对这些结论的熟练与否决定了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老外很奇怪中国学生怎么背了这么多结论,而且都是他们没有刻意强调的。最重要的是,中国学生觉得这些结论很有价值,很高深。而老外觉得... 进行一下张量运算,这根本就是显然的嘛,高深个屁。

总而言之,我们长期以来“背结论”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结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理论力学课程中我们非常强调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套这两个公式一下子就能解决很多中式题目。 但如果一个模型,他既不是动量守恒,也不是角动量守恒,中国学生中的尖子也会很烦。因为这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外才不管这些,算了满满一页纸,告诉你:我不懂什么狗屁动量守恒或者角动量守恒,因为它的动量和角动量的一个线性组合是守恒的。

还有助教谈到几个经常被中国学生问到的问题“角速度怎么能算矢量呢?它不是转圈的嘛,向量应该是直的”面积什么时候都成矢量了?中学的时候可是一直把他当标量的”一致连续和连续到底有什么区别啊,一致收敛和收敛呢?” 难以摆脱中学逻辑的阴影,思维高等不起来,是中国学生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缺陷

学了实变函数之后,中国学生仍然天真的认为求导和积分互为逆运算,仍然信奉“先积后导全抵消”。 在国内学了一年线性代数(这还算好的,有的只学了半年),竟然不知道对称阵可以正交对角化(这种学生在国内的线性代数考试中可能拿了90多分,国内只考个算行列式,特征值特征向量什么的,当然水)。当课上涉及这些内容时,面露惊讶神色,张大嘴做见上帝状的,只有中国学生。

再举一个揭中国学生伤疤的:中国学生对 “场”非常没概念,对“梯度,旋度,散度”的了解只停留在定义式上,应用尤其不熟练。中国学生虽然中学的代数运算技巧、三角变换技巧非常高深,让老外瞠目结舌,但上了 大学之后对那些蕴含着大智慧的高等工具却有强烈排斥倾向。除了基本的微积分运算之外,中国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中学巅峰时期的水平,甚至还差些。

中国学生认为柯西不等式是不显然的,是一种技巧,是少数人的专利,有畏惧心里,更遑论 holder和minkovski不等式。工科学生99%不知道柯西不等式,剩下的1%中又有99%不会用。而国外教学大纲是按照高屋建瓴的线性空间思维建立的,无论柯西,holder还是minkovski不等式,根本就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样显然直观。

OK,不举具体例子了,太多了。一说凸函数,随便交换极限次序之类的笑话,80%都是中国学生整出来的。以后谈谈体制问题。

又忍不住了,再举一个例子:

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不是我首先发现的,以前也有不少人抱怨过,包括国内某些教授。他们的回应就是加强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把工科的“高等数学”改成“工科数学分析”。数学分析好啊 ,有大智慧的,但这时咱们的“山寨文化” 又起作了:谁让你名字前面挂了“工科”二字,于是数学分析比高等数学优越的内容一删再删,最后变成了和高数没什么区别的东东,除了名字挂着个数分。

我们批量生产的人才,自称学过数分,连柯西收敛准则都不知道,分不清逐点收敛和一致收敛,自称学过傅里叶分析却只会套公式而不知道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把助教都快整疯了。她眼中的中国留学生从来就不以数学水平著称,法国人和匈牙利人才是。

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比老外的中学生数学物理都强,而且不止一星半点,到了大学却不仅被迎头赶上,还被远远超越?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对高等思维、高等工具的排斥感?

我们的中学教育到底靠什么领先:

我们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练习初等数学中一些较为非主流的,近代数学毫不感兴趣的技能(比如初中几何的辅助线,三角形全等,高中的三角函数代数变换,降幂扩角,倍半角公式,怎么样又勾起大家的痛苦回忆了吧)。而国外会强调一些空间知识,比如把长度的概念拓展成“模”,初步引入其他空间的三角不等式之类,略显抽象,但在我们看来毫无用处,因为这些东西不能帮我们算出椭圆或者抛物线的方程,而高考就靠这些。多记忆一些结论之后,乍一看起来我们的中学生比老外要多一些“形式运算”的数学技能。但这些技能在高考后会被迅速忘却,这方面的优势没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劣势还在,“形式运算”的习惯还在,于是“随便交换极限次序”之类的笑话便不足为奇了。

同时,中国中学的教育只展示了数学最丑陋的一面,而不是优美的一面。无尽的题海使学生厌倦或者恐惧。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没有了高三那样的压力,学生逃避或抵触高等思维、高等工具已成必然。而反观国外,已有概念在新的空间的推广,前后的相似之处,联系和区别,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告诉学生数学是优美的。中学数学技巧无论如何高深,终究也只能解决简单问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看美国中学教育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外链出处

都说中国的学校魔鬼。都说美国的孩子游手好闲。其实美国孩子的幸福生活只到初中毕业为止。如果有重点高中要考的地区,只到小学毕业为止。美国考学,不以一考定终生,要全面考察。查GPA,查社会活动,查体育,查获奖,还要教师推荐信。基本从一入学就要开始变着法儿攒RP。个个都削尖了脑袋要在某个方向出人头地。那个辛苦,真是一言难尽。

女儿10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上数学分析,也就是升级版的高数,她班上一个同学更凶,才9年级。昨天帮她选课,叹了一下,她说她的课业不算啥。她有个同学同时上了两门文科的AP,另外还要参加课外活动和运动队为将来申请大学攒RP,一天只有4个钟头好睡觉。整个悬梁刺股。相比之下。中国孩子还是比较幸福。

重点中学更了不得。现在正是各学校注册下学年的课程的季节。看了一下小二的选课表,厚厚地150页。不告诉你,还真看不出来是高中选课表。数学那块,高数,线代不用说了。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概率统计,都赫然在目。偏门的还有量子物理,计算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人工智能,三维动画,自动化和机器人,神经生物学。科技课需要4门才可以毕业。平均每个孩子修8.5门。最多的修到12门。从前在中国上学,称苦学的孩子牲口。米国高中,整个就是牲口棚。

晒一晒150页纸的选课表:

http://www.tjhsst.edu/curriculum/dss/docs/csg-2010-11.pdf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考试竞赛偏重于反应速度

因为考试竞赛有时限,思维灵活,反应速度快就能在其中占优。但是智商所涵盖的范围远大于此。反应速度快的人只不过很容易在人前给人以聪明的印象而已。

有的人属于深思熟虑型的,需要时间仔细考虑,会把事情想得非常深入,在人前却可能显得迟钝拙言。比如象爱因斯坦,波尔,陈景润都是这类人。其实科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往往是由这一类人做出的。

还有的人善于看大势,而不喜欢钻研奇巧。这类人能摆脱各种细节纠缠而找出正确的大方向,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慧,此类人适合当统帅或政治家,比如毛主席。一个典型的是三国里的鲁肃,在阴谋诡计上被诸葛亮耍得一来一来,但是在大事的决策上决不糊涂。

智商实际是个综合指标。而竞赛考试智力测验只偏重杨修一类的小聪明。所以现实生活中有所成就的往往不是那些考试测验的高分者。

家园 不知道积善兄是否在北美,有没有子女在上高中?

据我所知,不否认有例子中的这种狠人,但这种例子是个别的现象,主要是他们自己愿意。其实即使他们不这么努力,也能进很好的大学(世界排名前200)。

我这里的省排名前三的高中,早上9点上课,下午4点不到就下课,具体到某个毕业班的学生,这个时间一周还不一定能全排满,可能有几节课是空的。

12年级的同学,不少还有时间打工,其中很多还是比较难的IB program学生,平时打球和娱乐时间比国内高三不知道要多多少。而其中很多最后是会入很不错的大学的,如果说在世界上的排名,这些大学会比北大、清华要高。国内那样的学法,对他们来讲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对学习成绩均分90分以上的,可能花费精力也未见得有国内同年级学生的一半。那些课外活动,看上去很多,但做起来肯定比课堂学习轻松,也有趣。

家园 说得很透彻

要大智慧,不耍小聪明。

很多事情,积累够了才能够突破,也就想明白了。

家园 美国的AP课也就那么回事啦

不过我在美国大学里见过一个数学教授,有次他说起自己的经历,说丫很小就开始在学校里学习微积分,因为有种数学教育理论说小孩一开始(12岁?)就应该用高等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直学到18岁到大学里才接触到真正应该有的思考方法。不知道这种教育要什么学校才能接触得到。

家园 综合看了一下,有感于大圆和积善的观点

其实您两位说的观点并不冲突,说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美国实行的就是这种差异化教育,因为美国国力雄厚,所以这种差异化的教育起点很高,这就造成了大圆兄说的平平的学生轻松进前200学校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美国就没有选拔,如果要进更好的学校,我得到的信息和积善兄是相同的,选拔都是很严苛的,基本上选的都是各方面素质平衡的精英或者某一方面的天才,这种竞争在高中就达到了白热化,进入大学也没有放松.

说白了,教育的两大作用就是培养公民,培养基本生存技能和选拔精英,推动社会进步这两块,在这两点上中外的教育在本质上没有不同.

家园 坚决反对单纯崇拜智商

坚决反对单纯崇拜智商

高智商和美女帅哥的脸,

猛男的肌肉一样,

无非就是人的属性之一。

家父是研究理论物理的大学教授,

我从小就见识过许多在人群中属于top 5%智力的人

早些年的高智商是研究物理的

现在的高智商是搞计算机的

他们往往不掌握资源,又不想吃苦,

成就一番事业的毕竟是少数

反而是其他类型的人, 勇于奋斗

最后成就事业的比例高些。

家园 谢谢smartsmann兄,

可能我周围这类选拔很严苛的很少,不太了解这种情况。

国力雄厚、资源丰富使得大多数人能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而给肯刻苦学习的尖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现代科技大部份发现和发明都是西方人实现的。

家园 不客气,我应该向你们学习,大家就事论事,相互启发,看你们

提供的资料很有收获

家园 成就一番事业的毕竟是少数

不相干的。一个人能解决一个前沿中的问题就很不错了。考试出来的智商并无多少实际的意义。因为我对智商测试的那个东西很熟悉,我得出非常惊人的分数有啥奇怪呢?

在实际中脱颖而出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我以前的一个同事是个公认的聪明的人(有非常灿烂的受教育历史)。能有很多非常翻西的想法,但是离解决问题就差远了。说起来,他的这些想法能发不少pr系列的paper,但是对于实际问题毫无用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