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天主教来到了我们生产队 -- 逐日夸父
天主教是原教旨主义的,不让普通信徒直接阅读圣经,而是由神父牧师之类的讲圣经给信众听。
还有就是看他们对待圣母玛利亚的态度,天主教崇拜圣母玛丽亚,认为可以通过她与上帝沟通,而新教认为她只是普通的凡人。
以新教为主流的国家一般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天主教为主流的国家相对落后一些。
以前那些教会学校好像大部分都不是天主教,教堂也是什么派都有。现在可能大部分人也不知道自己信的是哪一派,都叫基督教堂
精辟!信仰的中国本土化其实就是去神圣化,所以我坚决反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任何尝试!
杨:
只要是有知识有忧患意识的穆斯林都能看到这一点。我在博客里对中国文化的酱缸特性和功利主义本质做了大量分析,这样的判断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王:
也许,有些穆斯林知识分子抱着良好的乜体,希望伊斯兰文化和主流文化融合,使伊斯兰教从边缘走向庙堂,不仅利于宣教也能掌握话语权,达到辩诬的目的;可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纯粹的一神信仰的庸俗化、风俗化、御用化和去神圣化;我们必须树立自信:用伊斯兰化社会、化民族、化种族!
从古代的天朝大国理念到今天的读经热,中国文化一直在此岸世界里打转,从来没有建立关于彼岸世界的关怀也就不可能有纯净的精神场域;因此当有一个信仰超绝神明的文明出现在面前时,他们首选的举动就是把这个异端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去;当这个异质文明在中国自己体系中找不到对接点的时候,他们的办法则简单多了:把这个异端刷上一层黑色再浸入酱缸让它慢慢崩解自动嫁接,最后变成酱缸的一部分。
杨:
加之伊斯兰教的完美性是无懈可击的,一个人只要坚持着自己纯正的穆斯林身份就不会使伊斯兰异化。而非穆斯林们总是攻击伊斯兰教不与中国文化融合,也是看出了这点,把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是他们灭绝或者驾御伊斯兰的阳谋,只是提法很堂皇罢了,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文化对其他文明的同化恰恰是一种异化,是对外来文化的功利主义剪裁,而不是没有利益目的的包容和接纳;
王:
在中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尚处于边缘的时候采取保守主义的策略是明智的。西北的先贤们在这方面厥功甚伟:语言教育的独立、婚姻的限制、远离庙堂保持高贵的孤立;
非穆斯林所主张的融合论的确是一种阳谋;佛教融合了,中国佛教已经没有印地的精髓;基督教的刻意迎合只是多生出几个中西合壁的邪教怪胎;而穆斯林抵制融合所以伊斯兰化了中国的突厥民族,而且在西北西南伊斯兰化了偌大的汉族地区;
杨:
伊斯兰是全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是某个民族的单纯宗教,所以用伊斯兰教化社会,是每一个穆斯林的宗教义务,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全文见外链出处
没说伊斯兰教就怎么怎么开明。天启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敌人,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中华文化是地球上世俗社会的领导和代表文化。
已经彻头彻尾疯掉了
这些对话属于三无产品,疑点颇多。造谣挑拨嫌疑颇大
现在国内流行的这种不是天主教,严格意义上来说和基督教也有一定差别,但是还是偏基督教,以团体聚会为主
相对来说,我对过去的天主教清楚点,因为我外祖父母是天主教徒,当年也是文盲,洋神父到中国偏远农村一传教就把个穷山村的人全给忽悠了。后来来到上海信仰就更坚定了。。。他们本身具体思想思维我不了解——和我年岁相差太大没交流过,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长辈已经故去了。但当年的行动还是知道的——捐钱,不停的捐,早年捐给教会,还有买地赠送给当年村里的人——这里我觉得善良和信仰应该都有点作用
早年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英法租界,理所当然是天主教的天下。宋氏这种去“美国”吃洋墨水的家庭或者去美国学校读书的人才会去信仰“新教”,但比起英法的势力还是差了点。解放后,天主教是在国内还有继续,但是应该已经是偏向中国式的宗教了。就像“石工”提到早年利玛窦和后来的教廷都有解释“圆话”以利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徐光启开始上海就有天主教徒了,后来外国人多了,势力也大了,教廷恩准“本地化”传教,所以徐家汇那个教堂就是此间代表,主教府设在那里——对于原教旨信仰来说,主教神父就是肩负使命解释上帝(其实就是教廷)的话给教徒们。所以徐家汇确实如下所说相当于“分舵”,而解放后和梵蒂冈断绝关系的中国天主教(主教都不是教廷任命的)很"本地化"了
对于过去的基督教就不太清楚了,主要还是美国人的影响力,还有就是去美国的留学人士。当年美国人在上海最爱办学校——女中也好,大学也好,几个教堂或多或少和学校有关系。解放后也就不了了之。
我个人不才出外游学了一段时间,美国不清楚,但几个英联邦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基督教在我一普通留学生眼前“飘过”的次数太多了。每个留学生去学校报到,不出意外都会收到一顿基督教会的晚宴邀请——刚出国面对汇率差异抠门极致外加本着“不吃白不吃”精神的人如我也不出意外的都会去赴宴。因为英联邦中国人留学生众多,所以基本这种开学宴会会有很多讲中文的(含大陆港台以及华人留学生和移民)负责接待演说。整个宴会基本程序如下:吃饭,上课(解释基本的教义),倾听教众演讲(上帝在我身边,我信教后XXX),唱圣歌(流行歌曲味道,蛮好听的也易唱) 参加的人最后留下联系方式
然后基本以后就会有人发email联系你邀请你参加聚会(dinner!一般在教徒家里),送你圣经,诸如此类。然后基本上留学生会选择去华人的聚会,流程和上面差不多,不得不说中国人聚会吃饭还是很嗲的。除此之外我还特地去了次“老外的聚会”——还是一神父办的,参加聚会成员是当地居民和日韩留学生(基本就在教徒家里homestay)中国人就我和我一同学——老牌基督教徒从小就是,一直没放弃我。和华人相比就是吃饭变成了普通的茶点,增加了材料精读时间,还有多了提问回答。还有个不同就是华人说感受就是“自从我成了教徒后,我XXX了(受过教育的当然说不出什么癌症好了话,不过还是偶有沐浴圣光,病痛减低的说法,其他基本是心胸视野开阔了,大度了,人善良了,从里到外身心不一样了,看世界多角度了诸如此类,忧郁症好了是很多人讲的事例)”老外基本是“从XXX语句(基本上是基督被迫害还爱世人相关的材料)看出神是那么那么的伟大,我们是多么多么的幸运”参加了几次千篇一律,我就不去了(连dinner!都没兴趣了)。大浪淘沙(我就是那沙),几次聚会下来,就会有人壮大这样的以“聚会团体为单位”的所谓的信仰力量。然后再下批,周而复始。你说他/她读了那么多圣经材料,到底知道个什么所以然来,也不一定,反正中文直问“您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他们不清楚,反正坚信自己是信上帝的(信上帝的就是一家),英文描述是Christ,基本教义是基督的,但是真要规划成传统的基督教,又有那么点差异。
至于说到中国人怎么会信这外国教,信教当然是“有所求”罗。留学生初到外国,比起过去前辈虽说钱袋鼓了,但是还是难免碰到生活问题,出门在外要靠朋友,基督教会办的聚会无疑是最好的交朋友的地方,一般教徒也会非常的热心:没车,开个车送你;没地方住,联系介绍个新房东;这点点滴滴,人哪能不“动情”特别还有孤独,举目无亲一下子好像有很多知己一起办读圣经读书会,一起唱歌,一起信仰,能不“忧郁症好起来了?!”还有,别以为出了国就了解老外了,一般留学生你去参加当地年轻人的聚会,还蛮困难的,人不带你玩(实话说那无聊的啤酒音乐吵闹会一般中国出去的也不太爱玩)基督教会就是个好地方了——至少在有一份打工工作之前的时间内,练英语,了解当地民众(虽然年纪比较大),没有比这接触老外社会更好的窗口了。虽然我对教义抵触,但是我承认基督教会(尤其这种聚会性质的)变成了一种人际关系纽带。除此之外,其他改个信仰甚至转去神学院读书,找个人写写推荐利于移民之类,大家心照不宣。
在话说国内,出去前,我真不清楚西方宗教,十字架还是纯粹摆着好玩的。回来的这几年就是国内信仰基督教开始流行了,很讶异的就是再起这个风潮的不是当年去教堂听“神父布告”的天主教,而是基督教——或者说是几乎照搬国外这种“聚会性质的”偏基督教,撇开传统迷信那部分,看看上海这些所谓受过教育(长期的唯物主义教育啊!)的年青人信仰基督教,说“崇洋”是肯定有; 说“小资新表现”也有点,但我觉得总体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空虚了,精神生活不佳,吃饱了没事找事了。有些人成群结队去游玩,有些人成群结队去FB吃喝,而有些人成群结队就去拜上帝了。
科学水平不够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就会找上帝解释;精神空虚我们无法度过的日子只能找上帝填补,哎!
目前盛行的应该是新教,老教的人应该是很少了。
历史文化的因素很多. 中国人是什么教都信,可实际上什么教都不信. 不排除有少数人真信.可大多数人是真不信,顶天就是有些人为了寻求心理慰藉骗自己信罢了.
其实我觉得这挺好,宗教嘛,本身就是一个给人解闷,稍带着治疗治疗抑郁症就算做了善事了. 从世俗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做一些实际的善事,比如少林寺的永信ceo给穷困孩子捐钱,给灾民化缘. 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
当然会有人说,那你看他赚钱也老鼻子了. 不错.是这样. 可你得这样想,人家永信ceo赚钱可没杀人放火贪赃枉法不是? 人家造福一方百姓,提振一方经济,捎带了还给受苦受难的人掏钱解难. 这不是佛是什么.
能够“博施济众”的,就算成圣了。
大红十字架旁的那副对联写的什么?
对联,快板,妇女群口表演,印在白袍上的红十字架.....确实很有中国特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