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继续高华文摘】上数据·后人鉴之 -- 陈郢客
呵呵。看人列书目,往往知道人深浅。:)
这种书,绝非和建国史研究无关的。
不多说了。
,世界和平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祝福你!
我们从《决议》说起吧。事实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台的过程非常有了解的必要。
1980年:
邓小平的考虑显然高人一筹:
《决议》的出台是4000名高级干部参与的种种博弈——产生的一个结果:
胡乔木的说法是:“要考虑到党内有各种感情,各种要求,要找到这中间的最大公约数,在那个基础上来说话,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
(胡乔木:《关于民主和专政的问题》,《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决议》的成功就在于它的“权宜”——而30年后,有限亦在于“权宜”!
这无损于它当年的成功,但是直面它的“权宜”,是我们新一代人的责任。
你不明白这个机制,那也没法说了。
那本庐山实录和《决议》有莫大关系——是在“决议”的框架和指导下写成的。:)
至于事实,我就挖几条邓选出来,——邓是什么样的心胸,呵呵,大多数普通人岂是能及的?!到底谁不能面对历史呢?!就因为自己被如此教育了多少年?!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6页。)
(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7页。)
八卦下:章小姐的新书《顺长江,水流残月》的“反右”“父仇”可是冲邓去了,和几年前事事均毛有些不同了。
《决议》这是个“权宜中庸”的产物——
1.不公开彻底反毛非毛,代价太大,亦不可行。
2.但在具体行为上,集体行为以及有些人的行为,是要打发在毛那里的。死人后遗症小,不影响活人。
当前情况,我们需要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和反思。无非是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或者尚不糟的未来。
当“权宜”的负面效应慢慢出现的时候,——直面历史,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史学界很多人,已经就此下了很多功夫和努力。
不过,很多人犹在梦中耳!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把建国之后的一些事情掰开细细说,责任分清楚,某些人的信仰会崩溃的。。。
不做决议不意味着我们不探究历史真相
看在不同人眼里,评价是那么地不同,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实时求实的基础里.用非政治的眼光去考虑.那才会有全面的答案.
此处逻辑有问题。
1、4000名高干——4000名经历过革命、战争、建设、内乱、批斗、浩劫而后重生的TG高干,他们对毛的看法不一样,但是他们奋斗一生,为的就是你挂在口边的民族独立、国家安全、富强与自尊,这批人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就成了“权宜”?请论证一下。
2、明明是“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可见这是邓最用心的部分。亏你又说“邓是什么样的心胸,呵呵,大多数普通人岂是能及的?!”以邓的心胸,就写出个“权宜”?您是觉得邓的心胸不够宽广吧!
3、引用了《邓选》里实事求是的话,可是这些话里的思想,不就是决议的指导思想?您是在为《决议》作辩护吧?
有良心不容易 有知识的良心更难
相信总比不相信容易的多 我一个朋友最近总说也许基督教统一了世界也不错 因为改变人民已经相信的东西太难 不如大家都信一个东西就没有困惑了 我虽然和不同意他 但是有的时候把人民已经相信了东西改变 不是到了已经切肤之痛了是不会接受的 有的甚至要毁灭自身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老爸这辈人亲历文革。他曾对我讲这么个故事:“开大会,投票,总理问:‘谁同意毛泽东,谁同意毛泽东?’最后以一票险胜。”
所以我就觉得真实世界不是书里写的那么简单。他们那辈人现在也快要死的差不多了,历史还能不能真的还原为原样,很怀疑。因为叙述文字的权力被文革时代自认为受苦最多的人所把持,这河里就有,他们愿意把所看到的,所相信的,当成大众应当接受的真理传下去罢了。
是否“最短时间里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诸强之中”的必然代价?
这个布局,还是很细腻的。不过沐猴而冠,终是可笑罢了
毛粉?那和玉米一样,只是一种描述。有人被李宇春迷得找不着北,也有人被老毛的光芒晃得看不到被饿死的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
老毛的年代,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他确实给百姓造成了不必要的苦难,虽然他不是有意的。
无论是多少万,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后不要在发生这种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