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淮阴侯列传》 -- 履虎尾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样看待对待马仔的上司有几个能够让部下出死力的?
按说你就算不敢庇护,至少送点钱让他逃跑也成,韩信可好,不仅逼着钟自杀,而且拎着他的脑袋去讨好刘邦,韩信的部下看到听到能不寒心?如果韩信真造反不成,为了推卸责任,借用部下脑袋的事情不是做不出的。
我看到这段也很奇怪,按说钟离昧是条汉子,韩信收留他是英雄惜英雄,这道理刘邦应该懂。刘邦来要人,你韩信跟钟离昧说一声:【大兄弟,刘三来要人,我留不住你了】,钟离昧想必能理解,毕竟收留你人情,不收留是本分,好吃好喝供你这么长时间,也够意思了。钟离昧到刘邦面前,以老钟的人品,也不会给韩信说坏话,就算刘邦要整韩信,需要老钟咬人,我相信钟离昧的骨头不会比贯高软。
可韩信的举动,让我很不理解,你杀了钟离昧,不仅寒了人心,反而让刘三狐疑。我要是刘三也得想,这俩人一定有不可告人的勾当,要不咋会自绝于人民自杀了捏,这下韩信百口莫辩。就凭这个,刘三就有足够的口实杀掉韩信,多让他活几年已经对得起他了。韩信不知收敛,还在长安看不起灌绛、蔑视樊哙,当面让刘邦下不来台,分明是寿星老吃砒霜 -- 活得不耐烦了。
就韩信这人品,前脚造反,后脚就得被手下宰了,人头送给刘邦换万户侯。
说的好,后面魏延的例子就是明证,据小道消息,文革中在毛主席不知情的情况下,贺帅调了两个团进驻清华大学,此事是导致贺帅悲剧的重要原因。用公司比喻,韩信、诸葛亮、林帅仅仅是个经理人。
刘备托孤那会儿,诸葛亮的确没有班底,不过一个谋士。所以刘备还是很放心的。但后来诸葛亮独揽大权,蜀国上下基本就都是他的班底了。《出师表》的语气已经不是臣子对君主的语气了。而是在敲打后主,要他在诸葛亮出征的时候老实点,别搞小动作的语气了。
至于诸葛亮为啥没反?曹操的例子放在前面,“吾欲为周文王”而已。但诸葛亮比曹操的军事水平差了不是一点点。除了打南方蛮族算是百战百胜,对上魏国基本就没胜利过。所以篡位的基础不够罢了。
很多人说刘邦薄情寡义,逃跑路上多次把惠帝、鲁元公主踹下车,只顾自己逃命,幸亏夏侯婴多次下车把俩孩子捡回来。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老刘舍得孩子,舍不得赶车的夏侯婴啊。
大概在老刘眼中,妻子如衣服,臣下才是真正手足呀。就这态度,就够夏侯婴等人为老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了,纪信就甘心替刘邦死了一回。
不要夏侯婴,难道老刘自己赶车?
说句实话,我对推食解衣之类的不存好感。这种说法没有绕出君臣之辩,没谁天生是君,也没谁天生是臣。
所以,在土共,从来没有推食解衣的说法,相反经常是一票牛人自己和自己运动得天昏地暗,唯一的凝聚剂就是平等。
凯申公倒是经常地做推食解衣的秀。
韩信的人品另论。
君臣关系是不能按世人的常理思考的。你当臣子的成功了,不是你能行,是君主有德,真命天子,上天眷顾。君主对你的封赏,是赏赐,不是你应该多嘴和讨价还价的。你越是功劳大,越是应该谦恭,因为你的成功都是因为君主的恩赏的缘故,和你自己的努力一毛钱都没关系。
听起来很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概念,但是古代等级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稍稍有点人人平等观念,那就等着诛九族吧。
其实现在公司文化也是一样。
朱家和季布的关系几乎是素昧平生,看看人家做的多么漂亮。
比李书福会做人的多的是,比他成绩大的多的是。比如,光墉。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肩膀,怕是白搭。
btw:不争论。
不论本土企业还是洋人的企业或者其他的什么组织在创业之初,创业者大多都有这样的个人魅力,但一旦创业成功就不能靠这个了。
诸葛亮、诸葛谨、诸葛恪、诸葛诞,都挺能折腾的。
诸葛家可是权倾一国,乱了二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