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世界从来不简单 历史何尝会温柔?后记 -- 马前卒
宣布共产党永不执政,永远在野,永远做监督,永远做先锋队……
“马兄多次强调唯物主义史观是科学的,不讲感情只讲逻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是楼主文章的题目,楼主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最重要的理想和武器——摆脱物质竞争规律对人类社会的控制,让人类自由发展”,“20世纪科学共产主义的主流理论过于强调物质力量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强调人类自由发展的理论却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找到自身的“先进性”和“必然性”,这是一个严重的矛盾。”
马克思有句话,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楼主的唯物主义系列,却把两个不同的逻辑拼接在同一篇文章中。我猜测,对于已经过去的历史,楼主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解释了;对于未来,则想用新的逻辑去探讨。
以我的理解,‘购买力不足’的理论比较适用于黄金做货币的前提下,尤其适用于货币总量不变的理想假设下。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假设下,讨论一个封闭的完整的物资生产体系,可以得到购买力不足的推论。马前卒兄已经说明了,对于所有的商品,它的售价总和等于所有人的工资加上资本家的利润。如果资本家花光利润,则可以等式平衡,但是在市场经济下这种资本家必然被淘汰。剩余的利润也是扩大再生产的来源。马兄还介绍了,对于短期,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也是一种消费,它可以暂时平衡等式,但是新的生产仍然是在扩大生产能力和消费之间的差距。直到危机爆发,产品卖不出去,大面积失业近一步缩小消费能力,形成恶性循环。马兄以失衡的受压杆来比喻这种破坏。马兄还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老牌帝国英国是通过了对全球殖民地的出口顺差来弥补平衡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生产过剩,而殖民地消费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消灭的工业生产能力很快被美国和日本填补,所以就有了29年的大危机,并进一步引起了二次世界大战。
马兄以上的讨论是完全符合历史的,但我认为这是在金矿不足,黄金总量变化缓慢的前提下的,否则失业的人可以去挖金矿,购买过剩的食品等,而市场会自然协调物资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获得了印刷钞票的权利,消化吸收了全球过剩的生产能力,避免了危机的发生。日本德国都是在以出口为导向,美国市场平衡了本国生产和消费不等式后,快速的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另外,93年后的中国,同样以出口为导向来平衡生产过剩。尤其是过去八年,中国货币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出口顺差,外汇占款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总量(M2)由十几万亿增加到四十几万亿,年均增长接近20%,当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但是如果这两年出口出了问题,政府也愚蠢的采用以前西方忽悠的货币紧缩政策,那么大家就有机会见识到马克思描述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了。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政府腐败,直接将印刷钞票的钱分光,进一步增加少数人的财富,即使他们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只是拉大了生产和消费的差距,让生产过剩的危机提前。所以如果未来中国有危机,不在于出口,而在于消费的不足。以中国的经济个头,将来越来越不能指望美国来提供市场,来平衡生产的过剩。所以我相信将来要么tg提升大众的消费能力,平衡过剩,要么将来有一天危机不可调和,形成恶性循环,逼大家走上马兄所说的革命,那以后就难说了。
对于所有的商品,它的售价总和等于所有人的工资加上资本家的利润,这是事实,可是我并不觉得这能推出多么高深的结论。除非加上限制条件:物价不变,而且货币总量不变。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下,如果货币总量不变,产出增加,物价就会下降,同样多的货币对应更多的物品,所以扩大再生产可以进行下去。或者物价不变,货币通过向中央银行借贷不断增加,扩大再生产也可以进行下去。南泉兄以为如何?
另一个可以质疑购买力不足理论的问题是:这个理论用的是全称判断,那么看起来应该是普遍有效的,可是为什么不是每年都发生经济危机呢?所以我说,只有能给出购买力不足的定量数值,并用以解释历史和预测未来,这样的理论才是有用的。
这个问题你可以仔细想一下,以平均水平而论,资本家不可能在支付了工资后,再以低于成本(原料机器等于其它人的工资和利润)的价格卖出。所以过剩与价格无关。价格低于成本时会导致资本家停止生产。所以商品售价大于工资总和会导致过剩。在没有其它途径来增加货币的时候,生产必然是过剩的。至于消费和生产在时间周期上是错位的,你可以仔细看看马兄的文章。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理论要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来理解。货币总量不变时,所有商品的售价总和大于所有人的工资,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不等式。定量的解释比较难,需要深入调查十九世纪或者29年的数据。但我想危机本身还是展现了一个生产相对过剩的场景。再比如说,在出口不足的情况下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当然事实上政府做不到这种理想的情况,但是你可以看到,对于相当一部分出口,比如说鞋子等,如果出口不畅,其实中国底层老百姓是买不起。这本身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场景。
虽然前面的讨论是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但是实际上,以黄金做货币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也确实发生了过剩的危机。我认为那是由于金矿不足,黄金总量变化缓慢,否则假设有足够多的金矿,失业的人可以去挖金矿,购买过剩的食品,而市场会自然协调物资生产和货币生产的比例,就不会有那样惨烈的经济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有两种办法增加货币总量(请专家评论下我琢磨得对不对):一是从银行借钱,存到下一家银行,贷给别人,又存另一家银行,这个机制的关键是银行准备金率;二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钱,再通过信贷关系转移到个人手里。所以传统的货币总量不变时购买力不足的理论,我看不出来有多少意义。也许它指出了一种社会疾病,但增加货币总量岂不就是一种现成的治疗方法?现在发生经济危机了,但不是每年都发生经济危机,可见购买力有时是不足的,但不足是少见的,经济增长才是常态。
我还是个学生,也在瞎琢摩。
如果没有出口顺差,政府也不投放货币,那么银行的贷款还是需要资本家去扩大再生产来赚取利润,那么就意味着有人手里钱在减少,也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历史上从大英帝国,到美国,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在快速发展阶段,都是对外出口顺差的。以消费来引导扩大再生产。中国93年以前没有大量的顺差,但货币增长也不慢,那就是在印刷钞票,大于扩大再生产的速度,物价上涨,实际效果不好,那时候总认为生产不足。93年后,货币贬值,以出口为导向,tg也控制了货币印刷,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再生产。但是,这种出口顺差对于中国来说,也不能不断的扩大。未来就需要投放大量货币。货币的流向可以有两个,一个是消费群体,另一个是投资群体。错误的流向只会扩大而不是减少生产过剩的矛盾。
正如前面所说的,做一个假设,假如政府印刷钞票来购买出口缩减的部分,并发放给中国原来消费不起的穷人。那么这与真实的出口的区别仅仅在于外汇储备没有进一步增加,而这对中国目前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政府腐败,直接将印刷钞票的钱分光,进一步增加少数人的财富,即使他们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只是拉大了生产和消费的差距,让生产过剩的危机提前。
真实的情况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所以我在观望。在我的眼里,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那么悲观,当然如果tg不争气,那该来的总会来。
另外,你所说的两个增加货币总量的方法,最终都要借给资本家,并分享资本家的利润。而资本家借钱来扩大再生产是预期将来产品的售价可以获得高于利息的利润。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该不低于利息率。否则,从总体来看,资本家不愿意借钱。当然,在某些时期,一些人赚钱的同时,另一些人亏钱,可视为洗牌,但不可持续。
还有,比如像个人住房贷款,它透支了个人未来的工资,也就是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它有助于平衡现在的生产过剩,却加剧了未来的过剩。所以,适当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平均工资的真实提高,有助于解放房奴的消费能力。
看看国家的公报就知道了,M0、M1、M2的增长经常是两位数的,显然高于利息率。
所以过去八年是个好时光,外汇占款大致等于M1的增加。出口为导向,美国的消费平衡了中国的生产过剩。未来如果出口顺差减少,或者占中国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小。那么中国还是需要回到拉动内需上。
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最终还是需要比贷款规模大的消费来埋单。而个人消费贷款,则是对未来工资(消费能力)的透支。这些的可持续都需要消费能力来支撑。如果政府能投放适当的货币来提升大众消费能力,避免住房等过快的吸干消费,那未来当然是美好的。tg满世界的寻找原材料和能源,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本身就是在为扩大再生产准备。再能提高消费,平衡过剩,那就完整了。
还有,很赞同你提议的尽早结束计划生育。完整的物资生产体系中,大面积的失业,是由于消费不足而不是其它。中国未来技术的追赶还是需要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人力资源。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