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与阿壳--每天一乐(四月) -- 南方有嘉木
这个校区集中了学校的理工科,所以男生特别多,幸好不像另外一个人文校区那样,男生把自己打扮得很粉.
威武
刚来北京的时候,我也特别不喜欢,有2点,一是我们学院那个地方风好大,老学员说一年就刮2次,一次半年。二就是北京太大了,办点事情累死人。我知道我也不能算是北京人,可是时间来说,在家乡生活17年,在北京反倒20多年,但是我现在也算喜欢北京了吧,因为这里有我自己的窝。
我感觉北京人挺好的呀,刚来北京的时候,人家一看我就是外来户,手里老是拿着地图,不然北都找不到,可是他们真的很热心,耐心的告诉你怎么坐车,怎么倒车,最好的就是居然有出租车司机肯免费带我一段,那个时候一公里可是要6毛钱的,公车才5分起价啊,还有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可热心了,你想看看平房是怎么回事,他们都肯让我去看,有什麽小吃也肯请我吃,像芥末墩,豌豆黄,豆汁,果子干,我都是没花钱就吃到了,可惜,找不到这些可爱的老人家了,不然我真想好好感谢他们一下,就是他们的热情,我才决定留在北京的。
我去上海和厦门也一样,我想看最典型的南方民居,他们都是一样的热情,虽然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我读到了他们心的真诚,我只能说有爱就有一切,没有人种的差别,没有地域的不同,有颗爱心就拥有了一切。
哪有那么多的黑脸大妈呀??
好人还是多的..
您原本想说四种人,我看了看,是三种嘛~
不要总歧视北京人,尤其是乡下的.
当年住在西城,胡同里北京人外地人各占一半儿,大早上出来,要么去西边儿的浙江人的摊儿上吃包子喝粥,要么去东边儿山东人的摊儿上买呛面儿馒头给良牙。胡同口的两口子是陕西来的,小夫妻俩都长的清秀,摆个水果摊子。
真是怀念哪个时候的生活,简单,自在。
刚学会点北京话,混一个北京户口,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头,纯粹败坏了北京人好客、宽容的好名声
本地都有点八旗遗风。当然,对熟人来说,北京大妈真不错。可是,我可见了大妈售票员欺负外地小夫妻的场景。印象太坏了。那个掐死老教授女儿的著名公交案例,决不是个案。北京为什么雇这么多慈禧太后级别的售票员?
北京小妞还都不错。为什么到了中年就这样?不是让北京男人给气得吧?哈哈
我现在平均下来一周至少1-2天要在这边做实验,有时候也住在这边。
俺想了半天,确认至少最近三五年没遇到过这种人。当然,在这儿俺生活圈子也小,来了就忙活,赶紧干完赶紧走人。
楼下的,你们君子的不是。不小心数错数罢了,你们要悄悄提醒,打枪的不要。
看人嘉木多有风度。
盖棺才能定论,才能定论。
唔,我前面说的不是很严谨,那就再解释一下……
首先,上海当年是比较特别,考试总分为600分,而全国高考总分是750分(上世纪90年代)
其次,上海虽然独立出题,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比如当时上海市高考是同时有两套卷子存在的,一套是全国统一命题的,一套自然就是上海市自主命题的。具体原因就太复杂了,比如上海知青子女外地上学,户口却落在上海(比如外公外婆处),然后又回上海参加高考等等。看过九十年代电视剧“十六岁花季”和“孽债”的可能对这一点会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直接看上海那套全国高考试卷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上海分数线比较低的结论。
最后,上海和北京的分数线比全国其它许多省份地区都要低许多是不争的事实,独立命题并不能简单的拿来作为借口。比如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上海本地总分600的高考分数按比例折算为总分750分的全国高考分数,仍然可以看出上海的重点本科分数线往往仅相当于山东等地的普通本科分数线,或者是比这些地方的普通本科分数线稍高而已。当然,这个转换考分的土方法其实并不严谨。实际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在高校招生的数量分配上向这两座城市倾斜造成的,分数线只是这一政策的表现而已,政策倾斜才是原因。
以上所述,均指上世纪90年代情形。
另外我还想解释一下。高考于我,是人生中早已翻过的一页,这次只是随兴所至,跟着翻翻旧黄历而已,并没有替山东等地方的兄弟鸣冤叫屈的意思,更没有贬低上海同学的想法。即使在当年自己参加高考的时候我也没有羡慕过京沪的低分数线。因为羡慕别人不会对改善自己的境况有任何的帮助,既然没本事逼着中央改政策,那还不如省下时间来干该干的。同时我也不认为考试分数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分数驱动的应试教育被人诟病的已经够多了。记得好像素质教育这东东就是九十年代对应试教育大讨论大批判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还有一点是,高考分数线地区差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上海北京两地格外突出一点而已。比如一般人总喜欢拿上海北京的分数线和山东湖北等所谓高分省份比,但其实这些省份内部各地区之间还要再各自划线,考生真正面对的是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来讲,大城市比如省会等总要比周边其他地区的分数线低一些,多少不定,可能有几分到十几分。这几分对于高考考生的意义自不必说。这还没完,这些只是地方分数线,还有个特别的企业分数线。在某些省份内有大型甚至特大型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动辄几十万的职工家属,在地方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着所有功能的社会,包括有一个完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体系,所以“汽车城”“石油城”之类的叫法一点也不夸张。在高考时,这些大企业获得和地方上一个地区相同的地位,同样单独划线,而且往往比本省内其它地方的高考录取线要低几分,大约是省内大城市的水平甚至更低。
所以分数线地区差是个普遍现象,只是上海和北京坐拥大量的教育资源又享受低分数线,落差太大,所以目标格外大些。就是在各省内部不同的地区之间也是会为这个发牢骚的,只是不会像针对上海北京那么激烈罢了。这个没什么好解释的,低就是低么,分数是死的呦否则为甚么上海知青的子女一定要千里迢迢的跑回上海去高考?90年代坐铁路绿皮车从新疆或者黑龙江跑去上海,再看着亲戚的冷脸子三伏天挤那个亭子间为什么呀?
其实呢,很长时间里,全国范围内高考分数线最低的是青海,但是山东湖北这些省份哪个好意思把自己跟青海比,分明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么。所以最不希望全国统一划线的肯定不是北京人或者上海人……
ps,你是MM么?一直想对你说——
[FLY]好彪悍的ID[/FLY]
家里断了两天网,回来发现楼已经盖歪了,现努力往回推一推。
在我看来,歧视源于差异,城乡差别、地域差异为不可消除的客观存在,此客观存在作用于我们的主观,则或反映为一方的骄傲/歧视,或另一方的企慕/艳羡,户籍制度不过是此客观差异的制度表现,恐并非不可变更的根本原因。就比如在尊重迁徙自由之美国,曼哈顿人同样歧视布鲁克林的居民一般。因一时一地的遭遇而对某地之人群做道德评价,可能并不合适,不要说考察单个个体在其间的表现意义不大,便是考察群落整体的表现或进行更细化的分析对消除歧视本身恐也无多大建树。
户籍制度之遭诟病,关键在于此制度未对地域差异之下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行有效而公平的矫正。便如楼下所讨论的,京沪等地相对拥有较多的资源,拥有两地户籍者等于是拥有了享受更多更好资源分配的合法资格。渴望获得此种资格从而进入资源共享或利益分配,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就我自己而言,认为不必摆清高的架势----所谓对城市的贡献可能到底是追求主观福利的溢出效应而已。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少数拥有户籍者所表现出的排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差异带来的优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需要更努力去和新进入者争取资源的恐惧。
-----既然差异不可消除,则利益享有者和渴望进入分配体制者之间的竞争也必不可避免。这时我们恐需要一制度来帮忙确定标准,并矫正其间分配的正义,从而能有效率地鼓励有才能的人进入竞争,又能保证城乡或地域之间的衡平。但是我们现在的户籍制度却未能很好的实现这两个目标,这恐是其备受诟病的真正原因。
关于户籍制度历史功用及如何改革的讨论,是个极大的课题,河里论争很多,我的认识很浅薄,这个问题就在此暂且打住吧。
我自己想说的是,被歧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还是那句话,我们并不因他人的定义而成就自我----而且大部分时候我们遭遇的是来自当地居民的帮助和善意;更关键是自己要存一份善意和尊敬,不要轻易用了些标准或理由去歧视他人。
--------------------我是不争执不歧视的分割线------------------------------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好脾气的人,和前男友相识十年从未有过任何争吵,当然,我后来明白是他脾气比我还好的缘故,如果一个人处处让你,你做什么都只是微笑着说可以,则自然不会有争吵。但是后果就是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是否需要你的存在,累积的疑问和抑郁最终导致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决绝-----这恐是最大的发脾气。
和阿壳相识的第一年,我们天天吵架,阿壳和我前男友便如两个极端。阿壳脾气暴烈,如果他给我说话,我没及时搭腔,他便要用了凶凶地语气大声质问。我性格大而化之,他思虑缜密,见我丢三落四他必要发言责备,两个人在性格磨合的阶段,实在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每两三个月就要闹一次分手。那时我想绝不能助长他这种气焰,所以吵架的时候毫不退让,而且我认为他很多生气实在无稽地很,生活中那么多的小事都要辩出一个是非对错,实在很烦人。
我不退让,阿壳生气之外竟添几分绝望的痛苦。他如认为他是对的,而我不能赞同,并用了不可妥协的架势与他对抗,他便又气又痛直欲一死了之,虽幸得理性的控制,不至于做最极端的事情,但其反应也足在我所能预想之外,他曾一脚踹裂了家里的真皮沙发,或在开车时因和我生气要往电线杆上撞(幸亏我死死拉住方向盘)。几次之后,我只好无奈地承认其生就这样认真执拗的性情,以暴制暴估计没戏,还是以柔克刚比较可行些。
此后,便多避免和他正面冲突,他要咆哮我听着只当是狗叫,左耳进,右耳出就好,犯不着计较。如他说得对,便柔声细语地慢慢和他沟通。后来又读一些医学书籍,明白他暴烈的脾气和他肝肾不好恐都有些关系,便想清楚,如他要发脾气,不必劝服,让他尽情地发出来就好,让他改变性情,有了不爽却不爆发恐更不宜其养生。另外又明白我不能以我之心度他。我是个极难发脾气的人,不会对他人太苛责,所以以前看他为一点点小事生气总觉得不可理喻,经常他在一边愤怒地指责,我就用一种你真无聊的冷眼看他----他因之更为怨怒。现在知道他生就那样的性情,对他来说,生气便是正常,应以其视角去理解他的心情。再后来更想清楚生气时双方所争不过一口气,都比着说更伤人的话来获得快感,而心意却未必如此,所以两人都要求了自己克制言辞。如此几年下来便大为和谐。同时两个人年龄渐长也逐渐成熟,时常进行自我反省,阿壳的宽容和忍耐度也在不断增长(呵呵,以柔克刚的招术见效了........)。
我们这一年来大吵过两次,起因都很琐碎,一次是他召唤我陪他看电视,我没理他,他一怒之下砸了我的MP3;另一次是陪我买鞋子,两个人意见不和吵了起来。我后来发现,像这种时候,其实多半是因为我们俩都非常疲倦,极需要对方的安慰和体贴,却不能得到满足,因之找了理由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总想着索取而不是给予,自然容易起冲突,把自我的需求先放一放就好了。
实话实说,有时候我难免感到委屈,毕竟大多时候是我在让步。所以每次大吵,我就会一甩门走出去游荡。想着去机场买张机票随便飞到哪里都好。可是每次游荡个一小时,便想到底能去哪里呢?偌大的北美,我连个娘家都没有,阿壳早说过,从此是我们两在这里相依为命。于是长叹一声,自个走回家去。阿壳是易激动易怒的人,但其脾气去得快,我游荡的时间里,他已然气消,然后觉出生气的不好,所以见我回来,就怯怯地看我,然后说我都没敢吃饭,等着你回来呢。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他那样表情忍不住要笑,心里生出怜惜。然后两个人坐下来絮絮叨叨地交流,把事情前因后果都分析一通,得了感想和教训便好生记下,说起来也是两个人一起在婚姻中成长吧。
写了这么多,想想阿壳是个很简单的人,他虽然易怒,但不是蛮不讲理。以前我不愿意深入去摸清他的脾气或不愿意去顺着他的脾气来相处,现在知道婚姻是需要用心经营的,很多面子上的计较实在无谓,便找到了适合我两的相处方式。我们两人看似一切都他说了算,往深里想想其实不是。一来很多时候实在是我逻辑没他好,便被他说服了而已。二来家庭中相对大的决策最后是我在定夺,比如是否进入股市,拿多少钱进入股市。阿壳太关注细节太计较风险,有时候做事少了点决断和魄力,因此大的决策上需要我推一把。他去具体执行时,我便再不主动过问,因为以他的谨慎和思密必不至于犯大错,真犯错有了损失只当是买教训,也没什么关系。
我们两个自不是什么完美夫妻,我也始终认为婚姻是对个体精神自由最深入的介入。未来殊难预料,只是现在都存着做好自己这一部分的心思,因之愿意为了我们的婚姻去调整自己。既然摩擦和争吵是任何亲密关系都难以避免的,那就该摩擦时就摩擦好了,刻意地压抑和毫不退让的吵架一样,恐也不利于家庭的健康。
---------------我是不说大道理的分割线----------------------------------------
阿壳买的股票一直在跌,这几日颇为忧虑,每天早晨一睁眼便是抱着电脑去洗手间看股市的行情。我就给他说:
嘉木:买股票就像娶老婆,娶了放在那就行了,不用成天盯着。
阿壳:那不一样,老婆不能换手,股票还可以卖出。
嘉木(大喜):这话我爱听。
阿壳:而且老婆只会贬值,股票则有可能升值
嘉木: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雪君姐说得好,
其实我在贴里头提到的只是特例,大部分时候遇到的都是善意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