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辛弃疾为什么不提岳飞?回复更精彩,敬请多关注。 -- 王小棉她妈

共:💬221 🌺894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继续商榷

金史讳败扬胜不是可能,而是出了名的。随举一例,金史列传第十七记李成“在降附诸将中最勇鸷,号令甚严,众莫敢犯。临阵身先诸将。。。以此士乐为用,所至克捷。”李成这号的都敢这么写,那这老兄作流寇时被岳飞撵着打和绍兴四年丢失襄阳六郡的事怎么算?还是说降附的将领真是太渣了?

回到宗弼传,以老兄所引这处来说,绍兴十年宋金两国的交锋无论对传主宗弼本人还是对宋金两国都是很有分量的一仗,尤其中路是宗弼亲自统军与岳飞部交战,怎么能二十来个字就带过呢?对比同传中所叙的黄天荡之战和富平之战,铺陈叙述颇有声色,显得这一处实在过于简略以致文笔不类。何况富平之战对金国不是败仗;黄天荡之战,如果仅从宗弼传的记载看就是韩世忠仗着水军“数倍宗弼军”想围困他,结果还没困住,只能看出兀术英明神武临危不乱,完全看不出韩世忠占了啥便宜黄天荡都能这么写,岳飞这一处写的这么简略很容易让人想到是想诲但是实在不好多说了~

另外“现代考证的结果颖昌、朱仙镇等只是很普通的遭遇战”这句话不知何处得来?所谓岳飞战功夸张甚多只是网上炒得厉害,实际宋史学界在这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争议,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而邓广铭先生只考证过岳珂对拐子马的解释不对,并认为朱仙镇一役不存在,并未质疑偃城、颖昌,还以宋廷诏书赏赐之巨证明这两仗的确是罕见的大捷。而且近期学界对朱仙镇一战又有新观点,王曾瑜先生和朱熙瑞先生均认为这场大捷存在,完全否认岳珂的观点过于武断。

至于招降诏书,前面还有“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之句,可见举的例子,首先要战功显赫,其次结局要惨,两者缺一都不足以形成说服力。何况吴曦出身簪缨世家,其祖中兴居功甚伟,如果岳飞战功尚不及二刘张韩之辈,拿出来给他说有点寒碜吧?当然这只是个人对文字的感觉,有些抠字眼+抬杠了挑这个诏书是因为当时看到以后印象比较深,要铺开说的话,金军对岳飞的畏惧和南宋军民的岳飞崇拜还有N多史料可证,要不我换个例子?

最后,关于岳飞战功还有一则史事可为旁证。即秦桧把持朝政时令其子主持国史编纂,删改销毁相关史料甚多,并且禁民间修史。倘若岳飞战功不显,则何必为此蛇足~所幸诏书他不敢动,所以还是删的不彻底~岳飞平反后其子请求赐还诏书,也有这个原因

关于岳珂,我也很烦他。这小子不知兵事,那本书多是他爹的功劳,他寻访故卒遗老钩沉英雄遗事不尽心不说,还替高宗遮掩,给武穆种下个“愚忠”的由头,着实为他祖父的风烈减色~吴曦也没什么好说的,父祖英雄一世,宋廷固然对他不厚,然昧于大义不知轻重,连累的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自己身死名污,实在令人嗟叹~

家园 对了,俺也想起个问题:稼轩公在词里提到的南宋名将有哪些?

正一下楼~

也非常喜欢辛弃疾的词,不过刚才忽然想起来个事,辛弃疾不提岳飞,那么有没有提过南宋其他中兴名将或是同代将领呢?

辛弃疾写词最喜掉书袋,但是经lz一问再这么一想,发现他用的典故多是前朝的,MS不大用本朝故事

只是很久没看诗词这种高雅的东西了全凭印象,望大牛解惑~

要不说西西河好,初中就看辛词了,从没想过这问题

家园 考证严谨,上花

对历史我是没什么太多的研究,所得到的知识仅教科书而已,前几年看到有人在网上有人要把岳飞从神坛拉下,心中很不以为然,然所识有限,无从开口,北溟兄反驳甚为有力啊。

家园 这个问题有意思,支持关注中。。。

稼轩见过岳飞吗?

家园 稼轩真英雄

他用典都很有政治韵味,近人的比较敏感.

家园 战功要看怎么算

如果论杀敌数量无疑是吴氏兄弟;

论敌强我弱是韩世忠的淮阳军,兵力在四大帅之中最弱小(只有4万左右),对阵的是10万左右金军,却能守住整个淮东战线还常有小胜,岳飞当枢密副使之后去视察韩世忠的军营也大为叹服;

淮西在刘光世主掌时常不敢战,而张俊接手后重用王德,在作战上还是有很大提高的,枳皋之捷也不小。

但论对战略形势的贡献,当然是岳飞最上。

具体作战,目前比较公认的是郾城之捷,但朱仙镇则存疑。另外,郾城的战果有多少也有争议,因为兀术的精锐兵力上在顺昌之战中折损很大。我认为很有可能的一种形势,就是兀术在几次规模不大的野战中失败后主动地收缩了兵力。岳飞收复伊、洛、郑、许一带,都没有经过战斗。

家园 殆所谓小恶直言,大恶隐

从孔子作春秋,古史里就讲究这一套。记述传主,一味吹嘘拍捧,文欺相如武压韩白扺掌赛诸葛动脑袋堪比一休,这也太难为人了。就算秽史也下作不到这份上。但是呢,啥玩意都直通通的捅出来,也不是所谓传略的本分。所以就有“小恶直言,大恶隐”这一说。所谓小恶直言,因小隙不掩大节。大恶隐,因不隐则对传主有重大伤害。——不隐不等于否定。只是轻描淡写,不彰显这重大的恶迹、过错、失败等等等等。即所谓春秋笔法。

举个例子。曹操一生用兵也没少败。曹操传里一五一十都详加纪略,临了到赤壁之战,是这么写的:

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瞧瞧,多举重若轻啊,我们这还有“大疫”。好像不过是一时不顺。可是回顾一下前边曹操旌麾南指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的气焰。再展望一下这一仗就打出后来鼎足三分几十年的气数。中间再瞧瞧周瑜就因为这一仗的胜利名震天下,曹刘皆忌之。就知道赤壁这一仗实在是曹操空前绝后所未有的大败仗。

败仗败到一定的份上,就不能明明白白写了。

家园 多少年后看人们蒋先生怎么看

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三年堪乱之战,国军先后有全面进攻之败,重点进攻之败,辽沈之败,平津之败,淮海之败,屡战不利,然蒋公高瞻远瞩,共歼灭共匪过亿,国军顺利转进台湾,开启中华民主之先河。

这直言小败,讳大败。

家园 按理说,陈寿是在晋灭蜀吴之后写三国志

既然不需要在传主手下讨饭吃,何必如此隐晦呢?!

家园 【讨论】这个。。。俺是觉得战功只有一种算法

就是杀敌数。史学界所谓的岳飞绍兴十年后抗金战功超过吴玠,也即指杀敌数的超越。

(ps:不好光说结论不举证据,雪里蕻兄和财迷兄都推重吴玠,不知是否读过《吴家将》和《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两书?即使在两这本研究吴氏家族的史学专著里,著者也都承认“纵观南宋抗金史,军事成就最大的当属岳飞,吴玠则居其次”。)

首先宋廷封赏将领的凭据是杀敌数目而非其他,岳飞绍兴十年的第四次北伐,将领转官文书保存甚多,可为佐证;其次,所谓战略贡献,不大量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也无以达成。至于韩世忠以弱势兵力屏障淮东,这自然可敬;但评价战功看的是最后结果,不看过程多不容易(不然血战到底全军覆没最不容易鸟~);何况吴玠和尚原、仙人关之战,岳飞偃城、颖昌之战,兵力与金军相较的劣势并不次于韩世忠,但战果却辉煌的多,史书上对岳飞也有“善以少击众”的评价,故这条也不好算老韩的专利~

说到底,分歧点和关节处还在岳飞绍兴十年北伐的杀敌数上。

关于偃城,岳飞当时发给赵构的捷奏现在只有一封存留,最关键的第二封,也就是最后清点战果的奏疏已经遗失,但是赵构给这份捷奏的批复留下来了,与第一封批复相比,这里面对偃城大捷的评价由“已获胜捷”提高到“实为隽功”,认为是“神明助之”,并提到“戕其酋领”(可惜随第二封捷奏的遗失,这倒霉孩子到底是谁已难考~),随之颁发的奖谕诏也说“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 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一来诏书不可篡改矫冒,即使权势熏天如绍兴十二年后的秦桧也不敢,所以是比较可靠的证据;二来岳飞当时的北伐是违命进兵,如非空前大捷,赵构的诏书不会给如此高的评价,更不必拉出宋军以前打的仗单替岳飞一部扬名。

另外,从金军方面来看,其参战人数仅第一波攻势投入的骑兵即有一万五,以后陆续增兵以致到“全军接战”的地步;双方交战时间则从下午两三点持续到天色昏黑,“鏖战数十合”。战况如此惨烈,金军又向以连续冲锋和秉性坚忍闻名,号称不打一百合就不算马军,最后仍然败走,足见折损甚重。所以我以为偃城之战虽然统计数字不全,但通过其他史料相互佐证,仍不难看出战果之大。

还有,不知兄台为何只说偃城而不提颖昌?颖昌即使只据王贵的初次捷奏,也是杀敌五千,擒获二千,夺马三千。仅这一仗单论战果即已与刘锜顺昌大捷不相上下了(顺昌也是杀敌五千,夺马三千)。何况从遗存的一些后续战报相关文字看,此战擒杀敌军将领很多,结合金军军制军法,实际的战果可能更大。

另从偃城颖昌交战的情况看,兀术在顺昌吃了大亏不假,但其兵力到偃城颖昌之战时已有补充。如岳飞第一封捷奏中提过的虏首盖天大王,之前在后方驻守,绍兴十年七月则在偃城参战,显是增援而至。兀术头脑很清楚,他是把与岳飞部的交战当作决战来打的,否则不会“集重兵于京东”,更不必在偃城新败后的第六日便又集重兵攻颖昌。同样的道理,兀术在顺昌之败后,虽然攻势受挫,但也不会将兵力收缩到听任岳飞所部占据开封外围的地步,老兄“兀术在几次规模不大的野战中失败后主动地收缩了兵力。岳飞收复伊、洛、郑、许一带,都没有经过战斗”的假设似过于大胆了。即便这个假设成立,也只能说明他那个时候就盘算着毕功于一役,更加显出偃城颖昌二战不是什么遭遇战而是名副其实的会战。最关键的,史料也不太支持老兄的假设——兀术当时对河南诸要地的防卫是有精心部署的,例如当时镇守颖昌(后被宋军攻占)的即是金军悍将韩常,这个配置相当高了~

ps:说了半天抗金战功,其实俺对那种只计金兵的战绩评估法有点意见。伪齐军固然战斗力不及金军,但威胁长江中游,也是大患。如不是岳飞在中路取得突破,金军就可集中兵力针对东线,那又是另一番格局了。再者伪齐兵不经打也是兵,以前宋军与之交战也有败绩,光以金兵论,我老觉得有点像统计朝鲜战争战果时光说美军和志愿军的伤亡比而忽略南棒,后者死多少都木人管。。。好歹也是性命,咋说不算就不算了咧

家园 谢花

惭愧,考证严谨不敢当,最近比较清闲,又翻了翻相关东西,恰好看见这个帖子,文科废柴管不住嘴的毛病又犯了而已

家园 岳飞对于辛弃疾尚未古老到成为典故的程度

稼轩用的典故怎么着也得是数百年前的人和事吧。

以用典较多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其中提到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以及“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都比岳飞古老的太多了。

家园 是这样

但是其他诗人如陆游用而稼轩公一点不用,还是比较个性的

讨论了这么久,还是觉得蝎子兄的答案最接近真相:

他用典都很有政治韵味,近人的比较敏感.

家园 不完全是这样

辽沈、淮海、平津是这边的说法,合称三大战役,也不是小败。至于【然蒋公高瞻远瞩,共歼灭共匪过亿,国军顺利转进台湾,开启中华民主之先河。】有给蒋公推卸之嫌,已失中正,也不是史笔的作风。

但多少年后人们对蒋先生的评价和定位与今日当有不同。则是可以肯定的。大抵因为他们所处身的时代更加超脱。实际上不用多少年后。红朝建国到现在也不过六十年而已。而当年那场战争的意识形态外衣已经越来越破蔽不堪。如果说我们的父辈那一代还能在他们的时代找到某种代入感。我们这一代基本只剩下回忆。我们的下一代连回忆都是模糊的。再过数代之后,意识形态本身可能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了。就像我们今天评论三国之间的战争,很少考虑到所谓嗣继汉统和废汉篡立在当时的意义。即使考虑到也必然找不到那种真实的代入感。因为时代已经不同了。

家园 即使排除意识形态的考虑……

三年内战这段历史实际上也是放在整个百年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看的,而不仅仅是像三国时期一样简单的内战。而蒋在三年内战中的所做所为是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的最后挣扎,而蒋就是这个社会形态的代表性人物,随着蒋的彻底失败,中国也完全摆脱了近百年的屈辱。

这一点,即使人们在超脱,别的时候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相比,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这种屈辱的感觉,并不会相差太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1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