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高考 1977(上) -- 时光行走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是一个手持式可编程计算器,TI59。今天这类东西一堆堆的,那时是上世纪70年代,物稀为贵。成立了个TI59的协会,似乎山东矿院是主办单位,办了个培训班,使我一睹泰山风光。
不过比您晚了二十年吧
当年学测量学时接触过这类“高级”计算器,记得好像是可以编80行程序的。感觉那时候这种东西的应用已经是在高校里比较“普及”了,很多院校都有课程涉及它的应用和编程。
电脑普及之前这东西确实就是部分扮演计算机的角色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叫您给整蒙了。
您这是参加1977高考,还是蒋南翔那次搞得1973工农兵学员考试录取?
似乎是后者?
无论如何,还是和您握握手吧。
俺也是那年的工农兵学员,1973级呢。
那不叫扛麻袋,那叫背麻袋。
导演也不想一想,就算背得动,俩手抓着麻袋角,几百斤重量,两只手的力气,根本抓不住的。
你们那里130斤的麻袋,应该不是标准袋。标准袋是150斤,不封口180斤。俺在兵团那阵子,知青第一年是不准扛麻袋的,怕压坏了。
但是在国家粮库和车站扛麻袋,知青比粮库工人干得好,虽然一开始不及人家。
也是觉得假。
当然,他们那里似乎是兵团第一师,和俺那疙瘩离得老鼻子远了,不一样也是可能的。
那年头,不像现在这样正规。到了边远的小地方,晚点误车司空见惯。个把晚点十几个小时,大家也不会奇怪。
当然,小地方有小地方的人情味儿。俺当年在北大荒施工的时候,常拿火车当公共汽车使唤。站在路基边儿上老远的招手,火车就会停下来让俺弟兄们上车,接着“哐嘁哐嘁”地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继续前行。
那地方当时地广人稀,大家都差不多都是认识的。电影里站台上的两位苦苦哀求,那机车头的“大车”师傅不理不睬,那叫没人味儿,是要被众人指着鼻子骂的。更何况是年轻人赶考呢。东北边远的小地方,土是土,办事不讲政策不守章法,但是很讲人情友情,不像大城市人情冷淡,不理不睬的那个样子。觉得导演换个方式吸引大家的眼泪,更厚道点。
俺比您运气好,读完了全部初中,所以不必复习就能够对付了。
当时建高压输电线路,电线杆子要稳住,就要绑上四根钢绞线做拉线,拉线地底下埋个大石盘。
为了合理计算拉线长度,节约用线,就成了个“很技术”的活儿。老电工里只有二人会此“绝技”,整天价捂着盖着不叫别人师法了去。
但是天长地久,大家都住在一个施工帐篷里,毕竟纸包不住火。才发现他们居然是把小孩子练字的方格纸,沿着直角边数方块,画出来之后,连上斜边,就“算”出来啦。
结果,有一天因为在外施工期长了一点,他们的方格纸用尽了,正在发愁的时候。俺们几个知青凑到一起,树枝在泥地上算起了“勾股定理”,开方后告诉他们,该裁多长的钢线就不多不少。他们起初不信,苦于没别的办法,权且一试。不禁大惊小怪起来。原来不用方格纸,居然也可以算得出来。
从那以后,知青被当成了“神仙”。
唉,那年头,苦乐的事情真不少啊。
您的ID让我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
话说当年我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状就是您的ID。
咱们是同辈啊。
在野外跑惯了,干惯了,歇下来就打瞌睡的时候。
忽然坐在教室的板凳上,老毛病照犯,改起来很难啊。
---我说的是77,78,79这老三届呵---都有自己铭心刻骨的"高考"故事.许多人自己的"近代史","现代史",都是从那几届高考开始的.那些高考,完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和命运.中国也从那时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几届高考绝对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我的当年只是“十年前”
虽说我们没有恢复高考时候的窘迫,但通过的人也都是脱了层皮的。
大学室友的伯伯叔叔和他父亲,三个人中学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小平的三起,于是都能上大学。也是人生奇景。
你们那里130斤的麻袋,应该不是标准袋。标准袋是150斤,不封口180斤。
你说得对,我写时实在想不起来时多少斤,应当是不封口180斤,平时扛150-180斤,比赛时,扛两袋封口,四百斤左右。
看到人家演高考,不由想起我们1973年所谓的高考。
你大学室友的伯伯叔叔父亲,中学毕业就上大学,都有很好的运气呢。
俺大学室友里,有这些叫人羡慕的同学。
一个寝室的同学里,最小的16岁,最大的32岁。最小的那一位高中刚刚毕业,最大的那一位是高中数学老师。
这样的同学奇景,也就是那个时候看得到啊。
400斤,俺绝对没敢试过。
最高试过270斤,勉强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