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蔡锷之奇(1) -- 熊腰
1902年2月,蔡锷以奋翮生为笔名, 在《新民丛报》连载了《军国民篇》。
在这篇文章中, 将军从教育、学派、文学、风俗(民俗对于从军的态度)、体育、武器、音乐、国势这八个方面, 全面地探索了西人强大而汉族积弱的“原因中之原因”, 并提出铸造国魂的主张, 深刻而醒人。如其论音乐对当时的影响:
其比较国人及西人体质及其影响:
其论体魄强健之重要:
其对中国应有军力之展望:
满篇警语, 须读其文而后知。
这篇文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时就引起日本人的高度重视。倭人下河边半五郎把该文编入军事编, 以示其国人, 至明治末, 已印七版。
当时蔡锷年方十九。何其杰出如斯哉!
孙中山后来要党员向他个人效忠, 这就怪不得费孝通说他想当流氓而不成了。比较蔡锷以必死之心, 毅然决然以少击多, 要"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所以, 国民党从孙中山开始, 就没有一个可以与蔡锷比肩之人。黄兴宋教仁不行, 余者更其靡矣。
宋是书生气,有谋而无断。
黄是匪气,凭勇成不了大事。
精彩的地方在于儒而没有酸腐气,他的所谓儒,是那种通达和东方智慧。因此,他无论为人还是用兵,都堪称经典。在那个时代,我们没有其他资源,靠的就是人文精神,而蔡锷,可算将其做到了极致。
有趣的是,蔡锷在日本军队中也颇受崇拜 -- 以日本人当时的骄横,对这个中国人的钦佩可是非常罕见的。有记载日军进攻湖南,打到蔡锷将军故居,曾特别下令保护。并有日军前往参观拜谒。
结果,中国炮兵看到日军出入将军故居,推测日军在那里建立了指挥所,当即炮击。。。
“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象把剑。”
只此一句,就让我想起了师大的灵魂高君宇。
惜哉,松坡,天不与寿。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公瑾成名时年33,赤壁一战,闻名天下,惜之天不与寿,36而夭。
松坡节烈相似,33岁时以诸侯而动袁世凯帝位,名震天下。若非松坡,孙总理将以何处?惜之天不与寿,34而夭。
周公瑾
松坡
蔡锷墓在岳麓山上,而岳麓山是国军守卫长沙的核心阵地。如果日军能够控制岳麓山和蔡锷墓,并且都有闲心去参谒松坡墓了(这一点本身就很可疑,除非是蔡当年的日本同学,否则其他日本军官有啥动机去凭吊他? 毕竟蔡的事功都只是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周围国军早就跑光或者被日军清光了,不可能据守能炮火射程笼罩蔡锷墓的外围阵地。
中日四战长沙,第一次日军根本没摸到岳麓山的边,第三次国军严守岳麓山,重炮阵地还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和第四次,国军失守长沙,其中第四次时撤出岳麓山时秩序混乱,被日军截击伤亡惨重,跑都来不及,更别说回身放炮了。
so,who when where的记载?
蔡锷故居有三:
邵阳,洞口,北平。
北平故居37年沦陷时,29军从城内仓皇撤退,不可能有冲日军打炮事件;
邵阳故居44年10月沦陷,当时只是旧屋几间,并未专门布置,很难想像日军会专门考证出这里是蔡锷故居并串流参拜;而且日军攻陷邵阳时,国军溃败,散兵、伤员被日军四处搜杀,哪里会有组织回身观测蔡家旧屋并大炮?
洞口蔡锷公馆么,45年湘西会战日军才打到洞口县附近,双方在这里血战连连,日军进攻疲敝,然后又赶紧撤退,咋会有余暇去参观公馆涅?
老萨照本宣科而已。
先不要着急说不可能。这本书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不是故意推托,因为我不在国内,当时的书早都不在身边了),但当时写芷江的书仅仅几本,并不难找。这本书有些特点,我略作记叙,如将来找到,应该可以看到这几个看点 -- 1。有邱维达修改反攻计划的内容,反对双方打成顶牛,改为大包围的打法。修改后的计划很精彩,十八军打穿插,七十四军阻击,新六军反攻预备队,可谓精锐尽出之战;2。阻击战中,七十四军有个连长被重点描写,绰号长臂猿,善于投弹和炒米饭,最后战死(这段我怀疑有YY的内容);3。日军有个小笠原中尉进入中国阵地内部侦察,误入苗区被杀,日军组织一只队伍历经千辛万苦才把他的尸骨找回来,找回的骨头都成了绿色。
蔡锷故居被炮击的内容,引自一名日军的回忆,称发现蔡松坡故居后即下令保护。他本人和数名日军入内参观,院内铺砖,很清雅的地方。正在此时,中国军队对此处的炮击开始了,这名日军一面骂一面逃走。
从文法来看,小笠原中尉的事件和蔡锷故居事件,很有日文的痕迹,推测作者是从日方资料中翻译过来的。即在日本,有时候想想说不定能找到原始文献,不过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吧。
提到此事,并不是说日军是什么文明之师,只说明此事言而有据罢了。
早知李靖是英雄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若有美人如此泪挽,做花花公子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