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少林内功五行拳法历史与真传 注解·点评 -- 京城马国兴

共:💬6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少林内功五行拳法历史与真传 注解·点评

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少林之拳法如下左:

(一)五拳之发源

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久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

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都十八式。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静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朝天直举

(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动

(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黑虎伸腰

(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

(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揖肘勾胸

(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法,河南西江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挽弓开胸

(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鵰,正复相类,其少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金豹露爪

(解)以上均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左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是)此为一手。

▲腿力跌荡

(解)前式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

(一)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

(二)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侧,收腿宜速。

(三)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在在堪虑,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四)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题名解】

先讲南少林的“龙、虎、豹、蛇、鹤”的五拳之源,再说五拳之传承脉络。最后论述八个内功、拳法修炼的姿势及其建立攻防机体、机制秩序和攻防较技的运用法式。

然此篇文章确实没有谈出“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的精辟见解,似乎有些遗憾。

【注解】

①、此依世俗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其实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况吾少林,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练习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从未有五指全握者,盖以平拳一出,见笑方家,即以实用言,平拳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少林之拳法如下左:

此依世俗常人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拳法者:“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其实,凡明家巨子,俱少有用拳头者,况吾少林宗派,为南拳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修炼演习之攻防手法,有一百七十余式之多,用拳头者不得十分之一也。即然运用拳头者,亦不过握如虎爪之形态,从未有五指全然握紧者。盖以平直拳头一出,见笑方家也。即以实用言,平直拳头之制胜,力分散而不能中要害,又何有益于至用乎?现将少林之拳法论述如下:

②、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悟,或工夫欠缺,气力未纯者,皆不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久从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传人也:

少林拳法的攻防技击术的功夫,乃以“龙、虎、豹、蛇、鹤”五拳为上乘功夫的功法,至精至神之攻防技术功夫。非于此道的内外功夫双修之修炼而有所体会领悟,不能得也。或内外双修的工夫欠缺,或气力未精纯者,皆不可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修炼,功久从事于斯道,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妙的差异、分别和诀窍,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有传人也的原因也。

③、五拳之法,传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

“龙、虎、豹、蛇、鹤”五拳之修炼、至用的方法,传承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所传之艺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之徒;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也。

④、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俟诸何日:

就因为只有躯壳强健松静自然,而后灵魂容易醒悟。果然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的状态,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夫,俟诸何日乎?

⑤、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都十八式。

先排步直立,呼浊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静气,正体努目,此为入手之内功:

我今天为诸生先立一强身健体的技术功法:每日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刻,虽即起床而精心修炼演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德矣。于是乃为徒众示范一套修炼演习的功法,其前后左右,各都是十八式也。

先排步直立,内中真气运行,先行呼放浊气吸提清气,挺腰沉肘,凝神入气穴以静气,正体而目光含蓄返观内视,此为入手之内功法式也。

⑥、朝天直举:(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朝天直举: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三焦:医学术语,通指上焦心肺气化功能,故曰:“上焦如雾”;中焦脾胃气化功能,故曰:“中焦如沤”;下焦肝肾气化功能,故曰:“下焦如渎”。

⑦、排山运动:(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排山运动: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

⑧、黑虎伸腰:(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黑虎伸腰: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气力充沛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⑨、雁翼舒展:(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雁翼舒展: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真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⑩、揖肘勾熊:(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法,河南西江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揖肘勾熊: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真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法,河南西江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⑴、挽弓开胸:(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鵰,正复相类,其少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挽弓开胸: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鵰,正复相类,其少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⑵、金豹露爪:(解)以上均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练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左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是)此为一手:

金豹露爪:解:以上均为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 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修炼演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左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法式,此为一手。

⑶、腿力跌荡:(解)前式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

(一)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

(二)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侧,收腿宜速。

(三)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在在堪虑,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练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

(四)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练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腿力跌荡:解:前式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也;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侧,收腿宜迅速,迟则为弊病也;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实在堪虑,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修炼演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修炼演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译文】

此依世俗常人之称谓,故名之为“拳法”。拳法者:“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其实,凡明家巨子,俱少有用拳头者,况吾少林宗派,为南派开山之祖乎。试观少林所修炼演习之攻防手法,有一百七十余式之多,用拳头者不得十分之一也。即然运用拳头矣,亦不过握如虎爪之形态,从未有五指全然握紧者。盖以平之拳头一出,见笑方家也。即以实用言,平之拳头之制胜,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有益于至用乎?现将少林之拳法论述如下:

少林拳法的攻防技击术的功夫,乃以“龙、虎、豹、蛇、鹤”五拳为上乘功夫的功法,至精至神之攻防技术功夫。非于此道的修炼而有所体会领悟,不能得也。或工夫欠缺,或气力未精纯者,皆不可轻易传授。固非吝惜隐秘,盖此中三昧,不易通晓,即朝夕修炼,功久从事于斯道,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妙的差异、分别和诀窍,亦不过袭其皮毛,终无是处,此少林精技所以鲜有传人也的原因也。

“龙、虎、豹、蛇、鹤”五拳之修炼、至用的方法,传承自梁时之达摩禅师。达摩师所传之艺由北南来,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之徒;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昏钝不振者。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不重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也。

就因为只有躯壳强健松静自然,而后灵魂容易醒悟。果然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的状态,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心见性之功夫,俟诸何日乎?

我今天为诸生先立一强身健体的技术功法:每日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刻,虽即起床而精心修炼演习之,始能日进而有功德矣。于是乃为徒众示范一套修炼演习的功法,其前后左右,各都是十八式也。

先排步直立,内中真气运行,先行呼放浊气吸提清气,挺腰沉肘,凝神入气穴以静气,正体而目光含蓄返观内视,此为入手之内功法式也。

朝天直举:解:即以手朝上伸举,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名为朝天踏地,此为二手。

排山运动:解:上式演举,即将足排开一尺余距离,用柳叶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运,仍须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此为四手,按此与岳武穆双推手法相类,不过岳是双掌齐出,此是单掌,前推后应,似稍异耳 。

黑虎伸腰:解:前式毕,收足正立,再开短马,两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马变为高马,必须以腰用力,两手齐出,且伸满时,两掌心与后足心,更须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则气力充沛腰膝坚强,收效甚速,此为四手。

雁翼舒展:解:伸推毕,收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真气一口,下贯丹田,用手紧贴腿部,运腋力由下渐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两手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腰须硬实,足尖得力,两手起时,隐觉气实胸开,肱涨指热,方为得益,此为一手。

揖肘勾熊:解:先排正两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进一步,以阳掌平排揖下至膝为止,“先曲掌至膝变为平掌”,收转时以渐次作勾曲势,紧贴至胸,腰稍向后翻,使真气注丹田,力鼓两肘拐,但揖下时身须低伏,后足根不可离地,此为气功手法,河南西江派,及川黔楚湘等处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练习,亦少林宗法之衣钵也,此为一手。

挽弓开胸:解:此与世俗所传之八段锦中,左右开弓如射鵰,正复相类,其少有不同者,此系短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远,如练习时可依乘马射球之式,腰须后翻,一字地盆,即为合法,此为一手。

金豹露爪:解:以上均为掌式,此乃变为豹拳式也, 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节作勾勒形,大节与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紧贴掌边。修炼演习时如左手握护,则用左手作爪拳,尽力推出,两手循环练习,惟必须开声吐气,气出之时,必须与拳力相应。两足仍作半马,用力与前无异,即腋力法式,此为一手。

腿力跌荡:解:前式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足尖直踢,此踢足须稍低,高则无力而有弊也;横腿扫击,此出横腿,其势如扫,身须侧,收腿宜迅速,迟则为弊病也;长腿高举,此腿法不可轻用,因举起既高,身法虚空,实在堪虑,若遇名家,易为人制,须修炼演习精到,出落如风,方免意外之虞,演时左右前后习之,必须力贯足尖为要;)钩腿盘旋,此其法脚尖由外向内钩盘,修炼演习时两脚如画大圈,身法仍以半马为宜。

家园 沙发
家园 【原创】少林内功五行拳法·八段锦·注解·点评

【点评】

这一章的站桩和运动法式,基本上出自于古传“八段锦”功法,以资对照,故而下面专门命题介绍。

“八段锦”介绍

八段锦是一套由八种不同动作组合而成的内功导引为主要内容的运动方法。

八段锦是一套由八节动作编成的功法,具有简单易学,医疗保健功效显著的特点。锦为丝织品,有柔和优美之意,以此作为该功法的美称。其历史悠久虽然近代广泛流传及最有影响的动功八段锦套路是在清光绪年间定型和定名的,但八段锦在民间流传已有八百余年,期间功法和歌诀亦有较大的变化,现据存世文献资料,将八段锦的流传情况简述于下。

八段锦渊源于南朝梁代

八段锦是由两臂或单臂上举,马步左右开弓,头部左右旋转,摇头摆臀,弯腰两手攀足,马步左右出拳,足跟上提八个动作组成,是古代导引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算起,导引之术在我国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南朝梁代陶弘景撰有《养性延命录》,此书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书中的内容亦被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曰本《医心方》等书所吸收,其中《导引按摩篇第五》中“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顿踵三还”,以及书中所描述的左右挽弓势、左右单托天势、两手前筑势,与清末定型的八段锦中“五劳七伤往后瞧”、“背后七颠”、“左右开弓似射雕”、“调整理脾胃须单举”、“攒拳怒目增气力”五种动作相仿。书中叩齿、咽津亦被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所吸收。从中可以看出,八段锦的形成与《养性延命录》有渊源关系。

八段锦形成于宋代

八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北宋洪迈《夷坚志》。其文曰:“政和七年(1117),李似矩为起居郎。……似矩素于色简薄,多独止于外舍,仿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并称为“长生安乐法”,但未记载八段锦的具体功法。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刊行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故纳新之诀也”,但原书已佚。八段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南宋初年著名道教学者曾訸(字端伯,号至游居士、至游子)在汇集宋以前文献的《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词附注中有记载,原文谓:“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临江仙词,添六字气一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择诸家之善,作临江仙一阕,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绍兴辛未(1151年)仲春,至游居士曾訸记。”据此可知,宋时八段锦有四家,窦银青和小崔先生二家今已佚。曾訸在小崔先生八段锦基础上加六字气诀,并以词加注的形式创编了曾訸八段锦。钟离,指唐代钟离权(字云房),亦称汉钟离,传说八仙之一,其内丹术传吕洞宾。《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九载有钟离八段锦法。现将两家八段锦原文引录于下。

曾訸八段锦

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三十六)鸣鼍(鸣天鼓三十通),托天(三次,每次行嘻字气)回顾(握固按腿,左右各三。先右次左,左行嘘字气,右行稲字气也)眼光摩(挫挪手,摩眼七次,闭目转睛七次,以中指节捻太阳三十六),张弓(左右二三十挽,每次行呵字气)仍踏弩(左右各三次,每次三挽七踏,行呵字气),升降辘轳多(左右运转辘轳三十六,行吹字气)。

三度朝元(三次,每次按腿、闭目、咽气,名为朝元。每次行吹字)九度转(想气自丹田转九交),背摩(盘足,闭气,搓手热,摩擦肾俞上下,行吹字气)双摆(按腿,冥目闭气,左右摇摆身,不限数,名鳌鱼摆尾,行呵字气)扳(舒脚,以手低头扳脚,行呵字气)拿(跪膝反手,左右拿脚跟三次,每次行呼字气),龙虎交际咽元和(以舌搅取津满口,漱三十六,一气分三回,想至丹田中,如此三遍,行吹字气),浴身(鼻引清气,闭住,搓按两手极热,遍身擦令微汗出)挑甲罢(左右臂举手齐发,遍挑十指甲,不限数),便可蹑烟萝(凡行吹肾、呵心、嘘肝、嘻三焦、稲肺、呼脾六字,不可令耳闻声,出气欲细而长。凡行持皆闭气,行持罢,方吐气出,呼所行字)。(见《道藏》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影印本第四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二十三《临江仙》)

钟离八段锦

闭目冥心坐(冥心盘趺而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抑昆仑(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自此以后,出入息皆不可使耳闻)。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移两手心掩两耳,先以第二指压中指,弹击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微摆撼天柱(摇头左右顾,肩膊随动二十四,先须握固),赤龙搅水浑(赤龙者,舌也,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而咽)。漱津三十六(一云鼓漱),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所漱津液分作三口作汨汨声而咽之),龙行虎自奔(液为龙,气为虎),闭气搓手热(以鼻引清气闭之,少项,搓手令热极,鼻中徐徐乃放气出),背摩后精门(精门者,腰后外肾也。合手心摩毕收手握固)。尽此一口气(再闭气也),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觉热极即用后法)。左右辘轳转(俯首摆撼两肩三十六,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闭少顷间),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脚频(以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以候逆水上(候口中津液生,如未生,再用急搅取水,同前法),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谓再漱三十六,如前一口分三咽,乃为九也)。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摆肩并身二十四次,再转辘轳二十四次),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及鼻皆闭气少顷)。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箏。子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诀曰:其法于甲子日,夜半子时起首,行时口中不得出气,唯鼻中微放清气。每日子后午前各行一次,或昼夜共行三次。久而自知,蠲除疾疫,渐觉身轻。若能勤苦不怠,则仙道不远矣。”(见《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十九)此功法有歌、图二部分。歌诀是三十六句五言诗,附有小字注释。采用坐势,由叩齿、咽津、摩腰背、转肩伸脚、伸手攀足等肢体动作,结合意念活动组成。原书尚有坐位图八幅,图无名称,图下有动作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曾訸所撰《道枢》卷35《众妙篇》(见《道藏》第二十册)辑录了以文字描述的七式动作:“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载有“吕真人安乐法”,所题吕真人,原指唐末著名道士吕洞宾,后人认为此系托名。其内容和《道枢众妙篇》所辑功法基本相同,但用歌诀编成,其内容为:“昂头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髒(笔者注:髒通“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此两段文字虽无“八段锦”之名,和定型的八段锦歌诀相比,二者内容较为接近,可以说是后世八段锦歌诀的原型来源之一。

又宋元时道人托晋人许逊所编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云:“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见《道藏》第十册)末两句讲了鸣天鼓之次数和动作,八句概括了七个动作,此诀虽无八段锦之名,实为后世站式八段锦早期的歌诀形式。由此可知,早期的八段锦有站式、坐式、有单纯导引术,亦有六字气诀合导引术或吐纳兼导引等多种形式。

八段锦发展于明清

多种八段锦歌诀同时流传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别号馰仙)撰著的《活人心法》,他在《序》中说:“今述其二家之说,自成一家新话,编为上下二卷,目之曰《活人心》。”在上卷《导引法》中,载录了著名的“八段锦导引法”,歌诀和小字注释同《修真十书杂著捷径》的钟离八段锦法,另外画了八幅坐功图,每图有图名,即叩齿集神图法、摇天柱图法、舌搅漱咽图法、摩肾堂图法、单关辘轳图法、双关辘轳图法、托天按顶图法、钩攀图法,图下除了“钟离八段锦法”文字说明外,并详加注释。现存有明嘉靖二十年朝鲜刻本,尚见于《保生心鉴》(1506)附《活人心法》、朝鲜《医方类聚馰仙活人心》。《保生心鉴序》谓:“惟《活人心法》所刊导引八图,悉上古遗法,而为好修者宝之。”此功法是中国古导引术动静相结合的典范,在我国古代养生史与导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后的明清时期多种医学和养生著作,以不同名称刊载坐式八段锦。如明代《类修要诀》“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1592)、《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八段锦导引法”及“八段锦坐功图”(1591)、《夷门广牍赤凤髓》“八段锦导引图”(1579)、《修龄要旨》“八段锦法”(约1442)、《摄生总要》“八段锦导引图”(1638)、《万寿仙书》“八段锦坐功捷径”(1832年刊)、《三才图会》“八段锦导引图说”;清代《心医集》“八段锦”和“八段锦诗”(1656)、《颐养诠要》“钟离公八段锦”(1705)、《养生秘旨》“八段导引法”(1891)、《内外功图说辑要》下集“八段锦内功”(1918)和“八段锦口诀解要”(1920);朝鲜《医方类聚馰仙活人心》“导引法”(1445)、《东医宝鉴内景篇》“按摩导引”(1611),都引用八段锦歌诀或坐功图,掀起了明清导引大发展的热潮。由于此套功法动作全面、上口易记,便于操作,又特别适宜老年人练功特点,因此传播广泛,影响深远。除了上述坐式八段锦歌诀外,尚有不同的八段锦歌诀流传,明代胡文焕《类修要诀》引用宋元时期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引导诀》,并将其改名为“许真君引导诀”;朝鲜金礼蒙等编集的《医方类聚》辑录了南宋的“吕真人安乐法”;清代冯曦(字晴川,号汉炜、守和道人)所撰《颐养诠要》收载了“吕祖安乐歌”,其歌诀为:“双开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西胃须单托,五劳七伤四顾摇,髒鱼摆尾驱心病,手摩脚腿理肾腰,大小朝天安五脏,咽津纳气指双挑。一日若能四五作,自然法火遍身烧,十二时中频频作,管教延年百病消。”歌词与南宋的“吕真人安乐法”较为接近。清代娄杰(字受之)尝从山左徐君学八段锦立功,数年后又得坐功,经数十年研习,颇有心得,于光绪二年(1876)编撰《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书中图文兼备,现有清光绪二年芳草轩刻本。清末青莱真人撰《八段锦图说》,清广州守经堂刻本。近代流传最广的动功八段锦套路,定型的八段锦歌诀,据唐豪考证,均发生在清光绪年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的托名梁世昌《幼学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的《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两书所载的八句七言歌诀为早期版本。其七言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此歌诀与明清流行的八段锦歌诀相比,去掉了呼吸吐纳、意守丹田等意念内容,在继承《灵剑子引

导子午记引导诀》的基础上,强化了肢体导引部分,面向大众,使初学者易于学习。

歌诀问世后,成为近现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歌诀。后世把坐式、立式,分别称为坐八段、立八段。立八段又有文武、南北之分。锻炼时多采用马步,动作刚劲,称为武八段或北派;多采用站式,动作柔和,称为文八段或南派。

建国后于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家园 【原创】少林内功五行拳·十二段锦与十六段锦·注解·点评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种在八段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功法,其中以十二段锦、十六段锦最为有名。十二段锦,原名八段锦(即坐式八段锦),因有十二节,故名十二段锦。此功包括动功和静功,静功包括入静、存想;动功有鸣天鼓、摩后精门、攀足等。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刊徐文弼(字鸣峰)所编《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后载入清潘靇辑《卫生要术》(1858)、清王祖源编《内功图说》(1881)、清冯曦纂《颐养诠要》(1898)。

十六段锦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养生学家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旨十六段锦法》。它是在八段锦基础上吸收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十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等精华创编而成。由抱项、按项、鸣天鼓、按膝、开弓、摆肩、捶腰、排天、钩脚、曲脊、扳身、拗步、背手、扭腿、漱津、起火等十六组动作组成。明代河滨丈人撰《摄生要义导引篇》、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100《摄生要义导引》、清尤乘《寿世青编》均收载此功法。

总之,八段锦自宋代问世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少林拳法中存有八段锦的形式乃是正常的现象。

看看历史上修炼少林拳法的大家之认识、之论述,就明白少林拳法的修炼至用的精致妙谛了。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拳谱

总序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余窃疑之,诗书戎马可并习乎?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可以佐文也。大圣人轩辕氏①作兵端肇开。历代多有之:蚩尤征而垂衣裳,有苗伐而舞干羽②,汤放夏而辑宁③,武克商而大定④,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师、相⑤,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毋以酷戎为末,习练为细也,为粗也。

然肄武莫先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手搏技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不知弓矢矛剑之能卫乎身,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手与器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惟拳有身法焉,步法焉,手法焉,实武艺之根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欲精器械者,必先练夫拳。

盖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托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者,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顶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换腿,旋腿,踹腿,跟腿,躜腿,短腿,撤腿,插腿,颠腿之分别。或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跃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闪步、点步、顺步、反步、勾步、曲步、纵步、挺步、实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之不侔。

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抓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之错行而相资,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耶!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人之力⑥,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有余。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正以身丁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者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侠气,重携金赀,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余不敢没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云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尔。

【注释】

①、轩辕氏:就是轩辕皇帝。黄帝战蚩尤,结束暴乱而天下安宁。故历来认为是黄帝肇开用兵平暴乱之先例。故在古代三皇中,黄帝又称为人皇。“轩辕氏作兵端肇开”之典故。

②、干羽:干者,盾也,代表武舞;羽者,羽毛也,代表文舞。合而言之,表达的是:文治武卫者也。有的说是:“有苗伐而舞干戚”。干者,乃是盾;戚者,则是斧。合而言之,表达的乃是“耀武扬威”的意思。

③、公元前17世纪,夏桀暴虐,汤武王率兵往征之,汤武征伐之而得天下,天下文明得治,成汤放桀于南巢。此正“汤放夏而辑宁”之典故。

④、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暴虐,民不聊生。周武王吊民伐纣,而立周朝。“武克商而大定”之典故。

⑤、轩辕为皇帝;汤武王灭夏桀而为王立商朝基业,周武王灭商纣而为王立周朝基业,两者皆为王;周武王在位四年逝世,成王姬诵继位,周公姬旦为宰相辅佐之,故为相;孔子开学辧教育,传六艺,立儒家学派,故为师。此就是“帝、王、相、师,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一句之精义!

⑥、撄,音:ying,音:营。接触的意思。不撄人之力,就是拳术攻防变化过程中,自己的形体虽与对方的形体相互接触;但是,自己的力不能与对方的力接触。只有自己做到力不出尖时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功夫。做到外吃内靠、内吃外靠的敷贴法式或柔化刚法的黏走法式时,才能做到不撄人之力。

【题名解】

此序文似是张横秋先生著作之文章,说明张氏拳法乃师承陈松泉翁,而陈松泉翁集当时众家之长,描神摹巧而成之者。横秋先生将平时所录拳经拳法数百首及自身修炼实用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以为授拳传法之纲典。其于序文所述内容,张氏原作之面貌,通过曹焕斗先生的《拳经拳法备要二卷》和天都后学良轮整理的《张氏短打拳》谱,结合观读,可见其《拳经拳法备要二卷》的精髓之端倪了。这给我们今天精研张横秋先生所传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可使我们对明末清初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内容,有了可信的证据。尤其这篇张横秋先生自著的“总序”,真实的再现了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学术宗旨,及其对此的正确观念之论述。可使当今习拳者有了修炼、建体、至用的总法则之把握。自然不会误入岐途了。

此序文出自《张氏短打拳》谱中,有了这篇文章,使我们对曹焕斗所著《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中所阐述的内容提要,有了系统的理解、认识之可能。故将此序文放在拳经谱的前面,即放在“二十首歌诀”的前面。最为适当。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依序文的段落依次序来阐释其精旨妙义了。

总序:乃张氏所传跌打抓拿一书的总序。是指张横秋先生所编成一帙的序文。

且夫有文士者,必有武备。余窃疑之,诗书戎马可并习乎?然自昔迄今,用武未始不可以佐文也。大圣人轩辕氏作,兵端肇开,历代多有之;蚩尤征而垂衣裳,有苗伐而舞干羽,汤放夏而辑宁,武克商而大定,周公讨四国而洛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帝、王、师、相,莫不以钺斧而臻太平者。非武佐文之明验哉!慎毋以酷戎为末,习练为细也,为粗也。

阐释:

一般认为有文才者,必要有武艺功夫装备自己。才能文武双全,是为全才。我暗暗的怀疑这样说法是否可行,精通诗书文学和精熟戎马武学可并习吗?然自古致今,用武未始不可佐助文明之治。古时代多有用武而佐助文明之治的:黄帝战蚩尤,结束暴乱而天下安宁,武备不单征讨战事之用,尚有“流共工于幽洲,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四罪而天下咸服。”即种种“刑罚”亦是用武以佐文明之治的例证,《大禹漠》中云:“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齐憟,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史臣以禹班师而归。驰其威武,专尚德阳教。干羽之舞,雍容不迫。有苗之至,适当其时。故作史者,因即其实以形容有虞之德。数千载之下,犹可以是想其以武佐德教之一时气象也。此正“有伐而舞干羽”之精义。夏桀暴虐,汤往征之,汤武征伐之而得天下,天下文明得治,成汤放桀于南巢。此正“汤放夏而辑宁”之典故。商纣凶残,武王吊民伐纣,而立周。周,文王国号,后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此正“武克商大定”之典故。周公,名旦。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周公摄政七年的三月,始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此正“周公讨四国而洛营”之典故。“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此正是“孔子诛少正卯而鲁治”之典故。黄帝、禹王、武王、汤王,皆为帝者也,此为帝王用武佐文治之事证;周公为相,孔子为师为相,此为师为相者用武佐文治之事证。这些古代帝、王、师、相,无不是文韬巨匠,而又无不是佐以武备而达到除暴安良的目的,得到社会文明的发展,皆表现了“文安帮,武定国”的文韬武略兼备而行的文武相辅相成的必然趋势。既以武定太平的策略之可行性。这不正是武备佐以文明治国的明显证验吧!所以说,不要以为酷好修炼武术是为末流之事,也不要以为习武练拳是个人的细小之事,是粗鲁之事,实乃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社会的安定之大事。可见前人将习武练拳之事已经看得如何重要了。认识的如何清楚了。

然肆武莫先乎习拳。而说者曰:“拳,徒手搏技也。何如器械之坚利!”不知弓矢矛剑之能卫乎身,不能使身善为用,何也?身与手不习也;手与器不惯也。欲其得心应手也难矣。惟拳有身法焉,步法焉,手法焉,实武艺之本也。一法不备不足以精器械者,欲精器械者,必先练夫拳。

阐释:

然习练武术最好先修炼拳术。可有人说:“拳术只是徒手搏击的技术、技巧,功夫,就是将拳术攻防之道修炼的功德技艺很好了。也比不上各种器械之坚利呀!”有这样认识的人,不知道弓矢矛剑之能虽能保卫自身,又能用于兵战之中。但是,不能使自身达到最佳和最完善的发挥效用,即不能最完善的达到健身、技击并行不悖的最佳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因为徒习器械会造成身法和手法两者的不能相互习惯,会造成习非成亦非是的不良后果;由于器械的构造之特殊形状,也会使手与器械不能习惯成自然,便会习以为常的有错误之处而自不知。这样不先练拳术而直接修炼器械,欲其得心应手也就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困难。惟先习练拳术才能具备良好的身法之变化,步法快利敏捷之进退,手法出神入化之攻防能力;而三法合一的攻防变化至妙之自出。但以他力取法,自能含形随应至变而致神知。故曰:拳术攻防功夫实武术之根本也。因为三法中有一法不备不足以精熟器械之运用,欲精熟器械之运用能达出神入化之艺境的人,必须先习练拳术攻防功夫,是从根本之修。这正是历代众武术家们“拳成兵易就”的习拳练武之先后顺序的观念之表述。强调了习拳练武亦遵从“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传统修炼之观点的表证。

盖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或善于掌焉,有顺掌、反掌、拜掌,单掌、双掌,鸳鸯掌之不一。或善于拳焉,有顺拳、反拳、冲拳、撺拳、横拳、圈拳、披拳、填拳、牵拳、勾拳之不齐。或善于肘焉,有顺肘、反肘、直肘、横肘、冲肘、斜肘、顶肘、顿肘、挫肘之不同。有善于膝者,有左膝、右膝、撇膝、跪膝、顶膝、迎膝、缩膝、短膝之不等。或善于腿焉,有单腿、双腿、换腿、旋腿、踹腿、跟腿、躜腿、短腿、撤腿、插腿、颠腿之分别。或善于身焉,有进身,退身、反身、顺身、蹲身、跃身、偏身、闪身、伸缩身之各殊。或善于步焉,有长步、短步、直步、横步、勾步、曲步、纵步、挺步、社步、虚步、管步、偷步、雀步之不侔。

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则跌轻,打而又抓则打重,抓而不拿则抓松,拿而又跌则拿硬。若四时之错行而相资,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势与人同,筋节与人异,所谓拳之上乘者耶!

阐释:

盖言拳术是武术的根本功夫,然拳术的千古流传又繁衍的分门别派而非一家。因风格各异而各有其所擅长,或善于掌法的,如“八卦掌”拳种就是以掌法著称的。然具体掌法亦很讲究。

顺掌,就是姆指上,小指下的直出之掌法,亦名顺掌,三穿掌不翻手掌的用法就是顺掌之掌法。

反掌:亦名反背掌,以手掌背击人的掌法名反掌,如单鞭手就是反掌的用法之一。

拜掌:亦名盖掌,双手一起一落而用的掌法就是拜掌,亦名“锄田掌”。压打就是拜掌。

托掌:手心朝上托打对手肘,臂的用法就是托掌,有单托、双托之别。托抡式就是双托用法。

单掌:单手立掌以小鱼际击人的掌法,如劈锋掌就是单掌的一种用法。

双掌,有双撞掌、双扑掌、双捋掌、双砍掌、双消掌,皆属双掌的概念。

勾掌,属单掌范畴,只是有竖掌上勾,用大姆指外侧;有下勾掌,用小姆指外侧。

鸳鸯掌,双掌阴阳相辅相佐而用,如手挥琵琶式,就是一左击一右击,或一下击一上击的鸳鸯掌法。亦可用于掳带或是扑撞击出。尚有搬打的用法,提打的用法,分打的用法,皆属于鸳鸯掌法的概念。

善于用掌者攻防变化之手法,无不以掌法幻化而出,亦能出神入化,因掌法灵通善变之故尔。

或善于拳法的,如炮捶拳,以擅长双手握拳而施招用手的,还有太祖拳亦是,用拳者,拳拳沉实而有骨力,然拳亦有诸法之用。

顺拳:即虎口向上的直出之拳,是为顺拳。亦有出拳时虎口外旋手心向上为顺出直拳。

反拳:握拳以手背击人为反背捶,是名反拳。又有出拳时虎口内旋手背向上而逆出者,亦名反拳,此乃反顺向而出故名反拳。

冲拳:现名曰刺拳,冲击而出又速回,因此而得名。可连续冲拳而击,节奏疾快。

撺拳;抛掷而出的拳法,名撺拳,多用摔手劲,即梢节贯劲击人,有放长击远的效果。燕子穿梁手法,即可用撺拳法。

横拳:左拳左打,右拳右打,谓之横拳。此乃直横、竖横之横拳。如形意五行拳之横拳,乃直拳顺出,虎口外旋手心向上的横拳,有出手横拳不见横的特点,是天地骨水平横置之谓也,故与此条目广泛的横拳之义不能混淆矣。习拳者应于微妙处分解清楚为佳。

圈拳:摆拳的名称,弧线打法的拳,有上下左右圈拳之别。与直拳,冲拳从外形状态都有显著的区别。但又不是轮摆拳法,此圈拳走的弧线距离短促,但有明显的击打弧线迹象是其特点。

披拳,以手腕、肘、肩及半身之力所出的拳法,可有各种方向的用法。披拳势松沉,威力强捍势猛,是披拳的特点。常与挂揭法互补为用。故有披挂拳拳种,专以披挂法擅长。技法中有披揭法式。

填拳:非一定之拳式,属于用法的一种,而填虚补空为特点。所谓“一攻一防一补招”中的“一补招”,就是填拳的意思。形意拳中的“钻拳”,就有无孔不入之意思。但非填拳。填拳有“无拳不可填而用之”的特点。

牵拳:一切能够牵控对手的拳法,都可谓之牵拳。即一切防守拳法都有牵拳的用法之特点。如挎、捋、摘、採等拳法皆是。

勾拳:就是勾摆拳,较圈拳的动作大,迹线长,有上下左右等方向用法。

善于用拳的,攻防变化之手法,无不以拳法幻化而出之,亦能出神入化,拳法变化自能通灵善变之故尔。

然大多数拳种,多是拳掌互用的,如通背拳,就是一手拳一手掌,拳掌日月分阴阳而相互为用的。这样拳掌互用,肯定就较单纯用掌,单纯用拳的攻防变化致用的技法内容更为丰富了。

又有善于用肘,当然不会是单纯运用肘法来攻防的,而是爱用肘,善于接手用肘胜人而已。故没有单一用肘的拳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谚去:“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可见肘法的杀伤能力大,制胜的机率高。但用肘必能破门进身方能至用。故用肘攻防要求的技术能力就要水平高一些了。然具体肘法的运用亦有很细致详密的讲究的。必得决窍方能运用精熟。

顺肘;即水平顺势所用的钉心肘,名顺肘。乃左手入右怀的左肘直击,右手入左怀的右肘直击。用肘尖前钉击。

反肘:乃左手右伸复回曲肘用左肘后击打对手,右手左伸复回曲肘用右肘后击打对手的肘法,名曰:反肘。反肘之用,可抢里击打对手胸腹,亦可抢外击打对手腋下肋部。

直肘;亦名竖肘,即左手心掩左耳曲肘,用左肘尖直击对手胸膛,或以右手心掩右耳曲肘,用右肘尖直击对手胸膛。此直肘法最为简捷,可起手进身步即可击中,常有速胜之效。

横肘:即顺肘,反肘的左右横打的肘击法,上可用于左右横击对手的头、颈,中可左右横击对手的胸背,户头,臂胛。下可左右横击对手的腹肋胁部。

冲肘:可横冲肘,竖冲肘,直冲肘,亦名刺肘,冲击而出又速回,亦可连续冲肘点击,节奏疾快无比。冲击而如钉钉。

斜肘:肘法斜上斜下的扫击,划击,包括扣肘的砸击。都属于斜肘的范畴。斜肘的特点是变化多而疾快。肘尖前后里外皆可用之。两肘配合互用,可有对手防不胜防之效果。

顶肘:非有形之肘法,乃肘的用劲方法,当对手控我之肘时,以逆力法揭献击打谓之顶肘,所谓弓张把要顶之意也,肘为臂弓之把,用肘之顶劲将人对出击翻,就是顶肘。

顿肘:即下顿肘,下坠肘劲的方法,亦可用于空人,又可用护肋,还可袭击对手来击之膝上。还可砸击对手胸背。太极拳八劲别中的“肘”劲法,都含有“顶肘、顿肘、挫肘”的用法。

挫肘:多用于挫折对手肘关节,有水平挫肘和下切挫肘的用法之分别,挫折肘所用部位多是肘尖前三寸内的小臂地骨侧。用于反关节时须另一手配合,方可致效。然单用挫肘于对方手臂时只能起到挫败对手的进攻而已。如用挫肘法击打对手身上亦可有制胜的效果。如破解对手的反关节而用挫肘,则必用肘后大臂了。

善于 用肘的,必以手法为先锋,才能破门而入以用肘攻击对方。然用掌、用拳、用肘,必须以八面肩头的功夫为根基,方见运用之精妙,因肩为一臂之根节。而善用肘的,接手用招必是拳掌手出即用肘击。更有精熟者,能以肘接招而继之以肘法击人。常捷效。然用肘精妙者,可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已然用肘出神入化之妙矣!

有善于膝者,上用肘,下用膝,膝肘皆人才部位。击人常有出其不意之效果。但没有单纯用膝的。因为这是在拳术攻防中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膝法可作为主要的攻防手段之一,但其不能独立迎对对方的攻防变化,故善用膝者,也是以手法为首领而乘机用膝胜人的。故膝法亦很讲究技法的。正是“两手相加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横直撇膝因穴道,纵是英雄也着忙”。这就是善于用膝而胜人的秘诀。

左膝、右膝:左右双膝皆可用于击打对手,此左右膝乃言横膝之击打的。如左膝可横起右击对手少腹,环跳;右膝可横起左击对手少腹,环跳。

撇膝:左膝左撇,右膝右撇,可拦击对手的左右大腿的里侧。

家园 【原创】接上页

跪膝:可跪击对手小腿外侧,后侧。亦可腿勾跪膝用大腿臀胯切击对手膝关节处。正侧皆可用之。亦可直跪砸击对手大腿正面。

顶膝:顶击对手桩腿。或抬起顶击对手大腿外侧风市穴。提顶而出之。

迎膝:以膝迎面冲击对手少腹,全凭步法之精妙尔。可有捷效。亦可侧迎防守为用。

缩膝:不缩如何能伸。缩膝一为蓄势,一为化解对方攻击的用膝之落法。只有缩膝之妙,才有用膝胜人之巧。

短膝:提膝收胯,膝自然为短。是诸膝法之母尔。

一身各部位的攻防技法,除头以外,膝法是最少的了。虽然膝法最少。然膝法能熟练精妙、用之胜人。常有意想不到之敏捷的效果。膝法实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妙法尔。

有善于腿法者,腿法之用的攻防技法,数不胜数,然不外踢扫勾挂,蹬踩鞭跺,点拦切拌而已。然有擅长腿法之拳种,如戳脚拳就是。真是别具一番风格。腿法之精妙。难有出其右者。但腿法难练精熟,必从童年起练方能功成艺就,。这只是指腿法全面的技能而言的。

单腿:单腿的踢扫勾挂等技法娴熟,或只用单腿之技法胜人,皆谓之单腿。

双腿:双腿的踢扫勾挂等技法娴熟。或可用双腿之技法胜人,皆谓之双腿。如二起脚,一腿起踢,落地之瞬间另一腿接续踢起。如玉环步拐子鸳鸯脚,右腿穿心脚踢出未中,将右脚回落扣放在左脚左侧转俯身迅将左脚倒踢蹬撩而出之。

换腿:双腿互换连环实施的腿法。如右脚点踢对手少腹,对手凶猛无惧猛冲迎击而进,即顺势抽撤右腿回落身后,复起左腿点击对手少腹。无不中的。

旋腿:即鞭腿法,又称摆莲脚,有左右腿的里外旋腿。可分上中下三路运使。

踹腿:有踩、蹬、踏、跺之别。如;膝外辨的踩脚法,可下攻对手小腿,中攻少腹,上攻咽喉。蹬脚,有前后侧之分别,主要用足跟之劲势者为蹬。踏法,脚前掌后跟皆均匀着力者为踏。单用前掌者为踩,单用后跟者为蹬。踩、蹬、踏,外形可近似,然取用劲着力部位不同而名异。跺法,又名跺子脚,以脚法的外边沿,或内边沿的脚法,名为跺子脚步,取切跺立意。如横身跺子腿,即对手来攻击我面门,我后步立脚不动,身子侧俯,迅提原前足斜上直行疾出,以脚外边沿跺击对手腋下,喉头,皆可。盖步跺子脚,即后脚盖前脚而出,以脚内边沿跺击对手膝关节外侧。

跟腿:进前腿则后腿跟进;退后腿则前腿跟回。谚云:“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是说自己自身处处跟上,又说与对手亦要能跟进跟退,才能乘机而进,无隙而退。步法主进退,然进退之巧妙的关键在腿。故跟腿乃指跟进跟退之能力的。

躜腿:谚云:“腿似鞭”,可向上向前冲击的腿法,如穿心腿的正面上起之踢,水平的向前点踢对方小腹,皆属躜腿内容。如左右摆踢,则属于旋风腿或摆莲腿法了。属于鞭腿的范畴。

短腿;动作短小的腿法,谓之短腿。如曲漆点踢,抖弹,勾挂等诸法皆是。

撤腿;单腿撤回,有微撤法及前腿倒成后腿的全撤腿两种。微撤腿法有“步若收短寸许,亦能变更”身法之妙,具让中不让,不攻而攻之效果。前腿倒成后腿的全撤腿法,有侧闪空费拔山力的不争之妙。乘虚而入好用机之巧。故撤腿乃“知止止”者方能得其至用之巧妙的玄机。

插腿:腿法不外三盘之进,即中盘,外盘、边盘。而外盘之抢进,名为“套” 。而中盘、边盘之抢进,名为“插”。即进退之法不外“套插”二字。套者,套住对手,其必在我控制之中也。插者,插进对手空虚之地,其必在我圈之外也。抢对手中门则将腿插在对手双腿中间,有对面插腿;有已用背靠的后插腿;还有抡对手背后从其身后将腿插在其双腿中间的插腿;甚至有从侧面将腿插在其两腿中间的插腿。然边盘法的插腿,有其独特之处。即对手左脚前右脚后的站式,我可用左脚插在其左脚外侧而进;亦可用右脚从其左脚前侧插进。如对手右脚前左脚后的站式,我反之亦然。此乃插腿之基本内容。

颠腿:亦名颠脚之法,以脚踹人节缝处,以快为主,以后跟着力。属后足跟勾踢的方法,名为颠腿。

一身各部位的攻防之技法,除手法外,则腿法为最丰富了。正因为手法和腿法的攻防技能内容丰富,也就容易形成一般拳手所表现的那样之拳打脚踢的下乘之拳法了。拳打脚踢的拳法,之所以谓之下乘。一是因为其不知“身法”的中枢之重要作用,这样的拳法永远是散兵游勇的打法;一是这样的拳打脚踢之拳法忽视了全身整体的有机之协调性的重要,而不能达到上乘的周身一家。虚实相虚,内外一贯的大成艺境的,这就有了下面要讨论的身法和大成艺境的内容了。

或善于身法者,身法乃一身变化之中枢,上可用手,下可用腿,使一身攻防变化之动静互相为用而秩序井然。习拳者能不精通身法之运用吗?况身法有三诀之说:一曰伸缩,伸缩者,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二曰直射,直射者,如箭矢之快入也,迅雷不及掩耳!三曰一片,一片者,神形一片,左右烂熟,手到脚到身到之谓也。致此三者,则身法备矣,手脚则次之。说明拳打脚踢为下乘拳的第一个原因了。然身法亦很讲究技术章法,不得此窍要,亦不知练、用之秘诀尔。下面论之:

进身法:古传有六进法之论,“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能明此六进之精髓,则得进身之法的秘要耳。

退身法:拳法之进退,当进则进,乘机而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无隙而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此则明进退之机势,进退之身法矣!即能进则人所不及知,退则人所莫明速。皆因凭虚实而出入,不撄人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尔。进若猛虎,退若伏猫,身法之进退得矣!

反身法;反身顾后,后即前也,拳势所施,身法之用,无前无后,是因有定无定,全在自己得法精熟而随机用势者便是。对手偷袭自己身后,一转身形,即将对手置于面前受攻击的位置上了。乃反身顾后之法;亦可有转身而施招法,如背靠,胯打的擂天骨,虎尾腿,倒踢紫金冠等招法,皆是“后即前”的招势。两种反身之法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只在自己是否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能自心常警醒,拳弥六合,拳打八方,自然成为易事,何患反身法不精乎?

顺身法:自己之身法贵顺,所谓形顺气畅者是也,。然与对手较技时的一切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身法,都要做到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皆以他力取法,含形随应顺变不撄人之力的身法,是名顺身法。此乃拳中第一之身法尔。此即说明各种身法运用正确的当,皆可谓之顺身法,故顺身法无一定之式,但有一定之法势。

蹲身法:即低身法,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即一缩,一矮攒聚身形,犹如伏身扑鼠之猫蓄势之法。古论有“分威法伏熊”之说,即熊在扑食之前,俯身曲伏,以蓄前扑之势。低身法即此意。打人长身,而要防人矮身。长身攻击对手,蹲身伏缩亦可领带全身攻击对手。故后人云:“起也打,落也打”。即说手法招势之用,更说身法之长起,蹲矮之落也。皆可随势而施之,无不效也。

跃身法:身法纵横之跃起也,敌攻自己双足,不得不跃起以避之。又前打一丈,后退八尺,身不跃起何能为之。故跃身法必修之课题也。今人几乎不见习练的,嗟呼!技不绝人,人欲绝技尔!

偏身法:扁身之谓也,侧身之说也,即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左右一边站,单手克双雄中的“左右一边站”的身法是名“偏身、扁身、侧身”。拳术中身法不外“奇正”,正南对敌是名“正身法”,又名“重身法”;侧面对敌是名“奇身法”,又名“轻身法”。诀云:“重对重两无用,轻对轻一场空”。只有身法“轻重互换”奇正相变,方能得机乘隙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制胜。如偏身法出现宽不窄秀则易被击败。如左手一领右肩进,右手一领左肩行,皆是扁身而进之法;如对手进击,前步撤回为后步,亦是防守扁身之法。可知偏身法具进攻退守双重之作用尔。不可不精研之。

闪身法:诀云:“闪开正中定横中”。此乃大身法之闪法秘诀。然拳法中可有小闪法,非常实用,即古传“八切闪”法。即自身任何一个部位的任何一个方位的闪法都是恰到好处的让过对手之攻击,即可发动反击了。此闪身法就是说的此“八切闪“法内容的。

伸缩身法:尺蠖之曲,以求伸也。拳法不外乎攻防二字。一般的讲缩则化解蓄势,伸则展放击人。如能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则任何一个攻防拳势都是伸缩同时存在的,又能达到伸中有缩,缩中有伸的动变平衡,中正安舒的身法之状态的。能如此者,得伸缩身法之秘要尔。此法之中,尚有“折叠、吞吐“,等诸法存在其中,又不可不知。知之是为精也。

然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谓之身用之八法尔。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阴;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进则殚其身而勇往直前;退则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习拳练艺,有此八种身法之用,亦可谓之善拳者也。八法虽殊,实为一身之用尔。拳之身法无不皆然。

或有善于步者,步乃一身之根基,进退偏闪腾挪的攻防运动之枢纽也。所谓攻防机关者,变化者在心,察机知势短长者在眼,随机应变者在于手,而实所以身为砥柱者,而所以身手之转移者,实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而转转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必要精是技矣!攻防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步法有如此之重要作用,能不精细研究各种步法之秘要吗?然各种步法皆具妙用,最妙者是能将各种步法有机的相互转变以为用,才是最佳之艺境。故分析各种步法之窍要秘诀也就非常的必要了。

长步:即长马弓箭步,此步法开展大方,步距多在尺半以上,属于长拳打法的步法,多倒步法运用,起横落顺,退高进低为技术特点。运用纯熟,常有不招不架就打一下之速胜的捷法,及贴身靠打之妙法存焉,更便于放长击远的战略战术之运使。多高腿法。

短步:即疾步,亦名不丁不八之熊步,此步法圆融紧凑,步距多在尺二三寸左右,属于短打拳法的步法,多用跟步法,即进则前步先进,后步跟进,退则后步先退,前步跟回。进退步法多擦拭地而行。行招用手多磨转脐不转,有前足或后足定位为枢轴的拧转变化,运用此短步的拳法多肘法、靠法,故用必进身的贴身靠打,跌摔技法为擅长,变化圆活灵通者,常以步法胜人,故多运使低腿法为特点,而手法精妙者常不以腿法胜人,懂劲者多以跌法胜人,实乃短步之特点尔。亦有更短步者,步距几在五、六寸间,乃善于贴身靠打的上乘功夫者惯用的步法。

直步:长三步者,皆可以直步而进退,此步最迅捷,只有乘机入身而用之,或套或插皆可用之。但常配合其它步法方见直步之功效。

横步;横向拉开之步法,常用于避其锋芒,权变造势而用之,有左右之分别,如与直步结合而用,可形成“半步”打法之步法。而此论中的横步,亦含斜步在内,又不可不知。

闪步:步法用于闪法而用,是名“闪步”。故闪步无固定的步式,只有用法之名。故闪步有左右足的各八方闪化之用法,皆为避实击而没,又有闪进击虚之步法。故避实击虚的效用之步法,皆可谓之闪步了。

关键词(Tags): #【原创】接上页
家园 【原创】续上页

点步:虚点问虚实之步法,是指虚足之步法而言的。点步善变,式如骑马,二足尖点地,腰竖直,头提肩松,一足直立,一足点出,左右换之,点步精者,行如飞也。

顺步:顺势用步之法也。左对右、右对左,就近而用,此其一也。你从左来,我从右进;彼从右来,我从右进。顺势而用,此其二也。两种用法皆为顺步之法也。

反步:扣者为顺,掰者为反,此以虚足的扣、掰而分顺、反之步法也。

勾步:落步带勾,或起步用勾,皆可为勾步。步中有脚勾之法。有里勾之扒,之挑;外勾之拦、之拌;足跟勾之踢、之颠。

曲步:即起动步时成曲线而进退的步法,或步法连续的进退之蛇行的之字步、三角步、玄字步、掰扣的旋转步,单转、双转,皆为曲步,变化多端,妙用无穷。

纵步:有直纵、横纵的分别,能前进一丈倒退八尺。以直纵为例,疾步站式,左足前,右足后。后足前跃左足起跳,右足先落地,左足仍在右足前成原站式,所跃纵约一丈远;前足后跃右足起跳,左前足先落地,右足仍在左足后成原站式,所退纵约八尺远。此直横纵步虽然妙用无穷,可当今之习拳者确极少练习了。

挺步:虚腿变实腿的方法,原步不动变之步法,是名挺步。挺步用于对手边盘、外盘抢进未闯满之时,或对手靠击之时,用对手来击胸腹而来不及闪躲变势,只将前足由虚变实,重心微前移者,便是挺步。

实步、虚步:双足必是一实一虚,双足虚实转换则身法、手法虚实亦随之变换。虚实足的分工是:实如槁,虚似舵,才能步如载身之舟。但虚实步所用的劲力则是“实则满、虚非无”,虚实都留有转换变化的余地,方为至妙。双足不分虚实,则犯双重之病。如步法双沉,必配以手法的双轻,才是半轻半沉的功夫手。

管步:即中管、外管、边管的单管、双管之步法,统称为管步。运用管步主要在闯满,效果最佳,对手没有变化余地。

偷步:予先潜伏而进之步,亦名曰探步。是入身实施杀手的必用之步法。而点步、站步、抵步,皆从此步法化出。

雀步:似雀的双足而跃尔。如左侧前站式,双足跃起左转落地而成右侧前站式,此为180度雀步转向。运用雀步纯熟,可有90°、135°、270°等不同角度的左右转向施招用手,可前进、后退,左腾、右移、四隅斜向进退,皆可用于较技实用。

步法之数,可与手法之数媲美,各门步法之繁,数不胜数,各家皆以认为重要者论之,然实授之步法,任何一门拳种的拳师皆随即授之。此与手法之传授相似,但又都在所论重要步法中化出,故学拳者要有举一反三之能,方可能掌握的较全面,但最终自己也会约繁就简而实记重要之步法,其它步法只在运用中体现了。手法亦如是,这都是手法、步法的技术内容之丰富所致。也就不得不如此而已了。

此论“盖拳不一家,而各擅其长”中,确少了“靠法”之论,未免是为遗憾,今依本文之立意,本经谱中的靠法之精义,欲将“有善于靠法者,如俯肩靠,侧肩靠、肩后靠、背折靠、压下靠、腹肋靠、胯靠、胯切靠、翻臀靠”以补足,说明各有擅长之精义。

俯肩靠:诀云:“俯肩一靠破铜墙”,说明俯肩靠法之威势雄猛。俯肩靠就是太极拳中的“海底针”式的用肩之靠法。靠法讲究用“崩炸、抖搜”的劲势,行功诀中的“左手一领右肩进,右手一领左肩行、首尾相应尖头力,气贯周身便有准;左肩高提右肩垂,右肩高耸左肩低。前冲后撞尖跟力,挟山超海名甚奇”。就是说的俯肩靠法的。

侧肩靠:是用肩髃穴处的靠法,名为侧肩靠。

肩后靠:即用肩胛骨平面的后向靠法。

背折靠:即背向对手,向后插足到对手两足中间,用腰折背向后靠的方法,名背折靠。亦可向左、向右折背的靠,这样也就是或背之左侧或右侧靠击了,亦名背折靠。

压下靠:不管是俯肩靠、侧肩靠、肩后靠、背折靠,所用崩炸、抖搜的靠劲,都是水平方向的。如果将上述各种靠法,都用压下肩的靠法,则所用的崩炸、抖搜的靠劲,都是向下砸击的,故皆名为压下靠。

腹肋靠:如正面对敌的腹靠、侧面对敌的肋靠,合名为腹肋靠。腹肋靠亦用崩炸、抖搜劲势,所靠之劲势,具有排山倒海之雄猛的威力。

胯靠:有侧向的胯靠、有坐胯的压下靠。皆具崩炸、抖搜之劲势,但胯靠较肩靠难度大,必精习纯熟方可至用。

胯切靠:主要用大腿外侧切靠对手大腿部位,此胯切靠多用在边盘法的入盘之瞬间,胜敌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间隙中。

翻臀靠:又名擂天鼓,背后向敌,欲上击打疾速后翻臀胯,击敌腹部,用崩炸、抖搜劲势。

能如此者,可谓诸靠之法全矣!尚有用头击之法,又不能不论!但头击之法最少,只是三下、正击,左、右侧击。

正击:用额头正面天眼处,可撞击、点击对手的脸面,胸部。

侧击:左右额角处、左右甩头点击对手的脸面,左右甩头撞击对手的胸部。

上述诸法,各家皆有擅长者也。虽有独自擅长者也,也能胜人,但还是不如“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然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的功夫艺境又是何样的呢?

打而又抓则打重:即以定用手,一手采用掳、摘、提、托、拦、搬等类似抓法控制对手,心中有所知之而有准,另一手则打击的就沉重、即拳打如钉钉,具有一下摧毁对手防守能力而取胜的特点。

跌而不打则跌轻:沾衣如号脉,则具沾衣十八跌之能,施用跌法而不用打法,则更显得跌法轻灵迅捷。此正“见势因之跌更奇”的用跌比用打法更为巧妙精灵之精义。

抓而不拿则抓松:用抓敷而不用抓挠,是抓而不拿则抓敷的必定松静自然,对手无所变化,敷而敌不得动转之精义,是神拿的控制妙法,非反关节的擒拿法可比。

拿而又跌则拿硬:以拿法实施跌法,则拿法之劲硬方能跌的人出。

此“跌打抓拿”四法,具“轻沉松硬”四势,犹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具“升降涨渺”之四象,错行而相资。自然界四季四象错行而相资,万物生长化收藏。自身中四法四势错行而相资,万拳变化藏其中。拳势的“轻沉、松硬”犹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皆能胜人。

“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句,语出《中庸第三十章》。

虽然“跌打抓拿”的各种招法形势与他人的相同,然“筋节与人异”。究竟“筋节与人异”在何处?这从“内锦气血入门六章”歌诀“内壮形骸气作君”一句知道,原来是崇尚“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宗旨,运用的是“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的功夫。即“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方圆立体攻防发用之妙、悉委之以先天自然之神”的内家拳法。

而又达到了“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大成艺境了,此正“所谓拳之上乘者耶”之精义。大成艺境者何?再看其下文之妙论。

试言其手法,则凭虚而入,不撄入之力,乘时而逢适中彼之窍。若僚之弄丸,循环无端。如丁之解牛,游刃而有余。

阐释:

试言功到大成艺境施招用手的方法,及其所显示的状况。手法是凭虚而入,不触及人之力,故能乘时而逢机,发之用必打犯而不伤人,则对手无还手化解之能力。双手似同殿称臣之官僚,相辅相成,摆布对手,如同戏弄弹丸一样(因古有熊宜僚之捶九丸于手之能,故借以喻之),左右逢源,攻防变化循环无端,圆活灵通。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亦如疱丁解牛一般,双手之锋刃,只在对手的种种攻防招法的缝隙间游走而实施,则人击我不着,我击打人无不中的,此正是游刃有余之绝佳妙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最节能”的说法,在此论述的清楚明白了,此论可为证验矣!

此段手法的描述,正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一点子粘走相生、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化打合一的大成艺境。故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艺境。才能具备攻防较技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无上艺境。自然是“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不撄人之力,凭虚而入,乘时而逢机,适中彼之窍而及也”。手法如此精妙,真可谓大成矣!再看其又是如何描述身法的。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压,轻若鸿毛之飘。游扬处,花飞絮舞;变幻处,活虎生龙。

阐释:

手法精妙,必有身法为枢机,身法的大成艺境又是如何之景象呢?

身法之势,可沉重如泰山之压,可无坚不摧,其势不可抗拒,用于发人放人之瞬间;可轻灵若鸿毛之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犹如一团清风倏忽。其势不受人之力,用于化解对手攻击之时刻。

柔行气时,身法如花飞絮舞,飘忽无定,但有一定;变幻处的刚落点时,如龙灵便,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正较技时的“紧中急、急中猝;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舒以长其筋,缓以蓄其力,迟以运其神,含以招其妙,活以猝其式,短以应其变,长以发其威”的大成身法。为何会有上述大成艺境的手法、身法之体现?再看其又是如何论述步法之大成艺境的。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难。以觅踪亦长亦短,无能把作。进则为排山倒海,退则为雨散云消。

阐释:

若说步法,乃载一身进退之舟车,要具备步法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恰时切机而势势相承,节节相连之妙用,也是相当困难的。以寻觅步法之踪迹来论,亦可长步,亦可短步,亦直亦曲,没有精熟的修炼到随心所欲的圆活之艺境,是无有能力把握步法的操作之完美无缺的。如修炼精熟,步法运用达到至善尽美的境界,则进步之拳势如排山倒海,人所不及知,已自跌翻矣;退步则拳势为雨散云消,人所莫明速,早已脱离险境了。拳势万般妙用皆可由步法之进退腾挪中幻化而出之,正所谓:“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大成步法下生风之妙境。

由上述大成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分别论述,可知张氏所论“三法合一的大成拳法”之妙境,已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艺境了。张氏拳法之妙,已然合盘托出,真乃令当今的习拳者神而往之。

不图为拳之至于斯也,用之习技不须另寻。故曰:习技莫先于习拳。余业儒也,而辟性好武。从拳操技,盖有日矣。吾以谓有文章者必有武备哉!

阐释:

神拳之化境,不单为习拳而至于此艺境,有此神拳之艺境的功夫用之习练各种兵器运用的技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功夫基础,不须另寻它途了。故说:习练兵器运使的技能,最好的是先修炼好拳术攻防功夫为佳,此是“拳成兵器易就”的修炼之先后顺序。

吾幼年专攻习儒家的齐身持家的治世之道,而辟性却喜好武术,从习拳开始,继之操演各种兵器攻防运使的技能,也有十数年之久了。习拳练武,深有体悟,感触颇深,吾以为,有治世之文才者,必须有武备在身,才能是文武双全之通才也。只有文武双修,才能体现圣传的文武之道的精义,即文武之道皆遵圣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宗旨而行,方能彻底悟透文武之道是为不二之学,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之精神的表现之所在。故立言:有文章者必有武备,方可成为济世之全才。

正以身于兵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笔,即谓之武能佐文也。

阐释:

正值此身生于战乱之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必然不能以文章治世,治学作论,而只能提笔做些习拳练武之经验总结了,以宣武学之要义,此正是武能佐文之明证矣!此正“文安帮,武定国”的一文一武之一驰一张的文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道也。

余尝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械百法,编成一帙。实吾师陈松泉翁,少具狭气,重携金赀,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余不敢没其善,亦不敢私其美,出而云之。同志以为登坛一助尔。

阐释:

吾曾经记录抄写了《拳经》歌诀数百首,并附有诸械练用百法,汇编成一册书稿。此书稿,正是曹焕斗先生说:“得孔昭先生从其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之一事。看来张横秋先生确实有一部《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之著作,但这部原著至今尚未见到完善之原本,实为遗憾。

我之所以能成此《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一册,实乃我的授艺之师陈松泉翁之功劳也。陈松泉翁,少年尚侠仗义,习武豪气十足,重携资金,遨游海内,遍访习武名家,集众家之所长,描神摹巧而成之者也。我得其所授,受益非浅,此乃拳之善之善者也,不敢将其淹没,亦不敢私自享受其美妙者也而不能广泛流传,故造册而出示之,希志同道合者,参照修炼。而有德者,代为传点,化施后学。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小结

此序文全面的表达了张横秋先生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整体认识,并分清了武术中有拳术和械术两项基本内容。论证了一个人,习文要兼习武,习武要兼习文,才能成为文武双全将相身之通才。只有文武双全之通才,才具冶世安帮的真才实学之能力。又论证了习拳要达到大成艺境。必须“不撄人之力,方能避实击虚,较技时才能游刃有余”。这些论述,可使当今的习拳者知道应如何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了,也就不会妄用血气之横力了。读谱有益,亦在于兹!

通过这篇引文的论述,清楚的知道少林拳法奥妙无穷也!

关键词(Tags): #【原创】续上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