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一 -- 俺老孫

共:💬81 🌺1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好像一般叫做虎牢之战吧?
家园 题目没显示完全,淝水和赤壁?
家园 说三家分晋,那也不能忽略田氏代齐等其他事件啊

一场晋阳就概括春秋战国的交替,太过勉强,太过片面拔高,同意前面有人说的,周郑交兵平王东迁都比晋阳之战来的重要。

家园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统一中国来说是决定性的,比晋阳重要。
家园 网络上没有,现实中有,俺就听到过
家园 只有标志性没有决定性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九、襄阳之战

这个襄阳之战是指蒙古人围攻襄阳的整个过程,包括蒙古兵对襄阳的整个围攻战。它虽时间跨越若干年头,但仍可视为一场会战。

大宋王朝在澶渊之盟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期间除了与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进行了一些局部战争,基本没有影响国家大局的大的战争发生,而国家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则一直未因为军事的不利而有任何改变。

直到徽宗时期,不务正业的艺术家皇帝徽宗赵佶引狼入室,与金人结盟灭辽,暴露大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引来金人入侵,结果和儿子钦宗赵桓一起被掳去北方。徽宗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并南逃至杭州(定名临安,以示不忘故国),建立南宋。

金人的入侵、抢掠和杀戮激起了一向被视为文弱的宋人的战斗意志,亡国灭种之危也使得掌权者放松了对军人的压制,几位出身行伍的战将充分表明中国人不是没有人才,更不是文弱成性。岳飞、韩世忠、刘锜、吴麟吴介兄弟等在与金人的做战中屡次获胜,说明泱泱大国人才从来都是不缺的,只看给不给人才以施展的空间。其中最杰出的无疑是岳飞,不但是岳飞,连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勇武善战,因此才能屡败金兵,号称“岳家军”。朱仙镇之战大败金兵,本来会成为改写历史的决定性会战,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人无权改变政府的即定政策。所以朱仙镇之战只能成为重大的而非决定历史的一战。而西子湖畔、风波亭上,英雄蒙冤、千古同悲,大宋王朝又回到重文轻武的即定国策上。其后金宋之间仍多次爆发战争,宋军北伐无不败绩;金人南侵也徒劳无功。其中最重要的的一次便是采石矶之战,金主完颜亮倾举国之兵南下意图灭宋,在长江边采石矶大战中金军的水军主力被全歼——这又是一场典型的文人领导的作战,金国国内发生政变,完颜亮被废,宋金再次议和,维持以淮河为界的局面。

归根到底,金人始终不能灭宋的原因便是长江天堑,金人虽骠悍凶狠,但以骑兵为主,长于奔袭、突击;但不习舟船水战,也不善攻城,金将宗弼(兀术)虽曾越过长江追击高宗赵构直到临安,迫高宗赵构入海逃亡,但骑兵突击无后继之力,被韩世忠水军断其后路,险些不能全身而退。其后虽又数度南下,但因缺乏攻城之术,江淮间许多坚固防守的城堡、要塞都不能攻下,只能以骑兵做长距离突击和抢掠,然后北返,不能长期控制淮河以南地区。而宋军则可利用江淮间水道运兵、运粮接济江北。所以终金之世也只能与宋隔淮河相望,而不能灭宋。金人骑兵在河网密布的江淮难以施展,所以金宋的主要战场为荆襄之地,辅助战场则为川北汉中,在这些战场由于岳飞、刘锜、吴氏兄弟等所率宋军的力战,金人仍未能取得胜利,才保住了南宋的偏安局面。

但百年的偏安给了北方胡人以足够的时间来胡化北方的汉人,因此当从北方草原杀过来的更加比女真野蛮百倍的蒙古人占领中原时,已经被胡人统治了一百多年的北方汉人便成为蒙古人的顺民和忠臣,蒙古人终能利用治下的胡化汉人建立起一支水军;特别是此时火炮开始使用,成为蒙古人攻城利器,游牧部落不善水战和攻城的弱点因而消失。蒙古人为灭宋采取了大迂回的战略,先灭西夏,进而经汉中取巴蜀,下云南,降大理,偏安的南宋王朝只剩下东南一隅。而这时的南宋朝庭却在偏安中变得更加腐败和无能,权臣当道,误国误民。

襄阳之战便成为蒙元灭汉亡宋的决定性一战。襄阳,包括周边地区,古为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欲保东南半壁,必守荆襄。自从东吴江南建立政权开始,历代建基东南的政权莫不以上游的荆襄为军事重镇,常派心腹重臣,统率重兵驻此以防御北方,拱卫江南。而每次从此地建立水军,顺流东下都能成功的攻灭江南政权。所以自南宋王朝建立便在此设重镇,派重兵驻守,岳飞的岳家军便曾在此经营多年。当蒙元发动灭汉亡宋之战时,襄阳便成为必攻之地。此时的蒙元军队不但已取得上游地利,还建有水军,长江天堑已与宋军共有。襄阳军民奋力守城,苦战多年,直到无力再战,绝望中投降。

襄阳丧于蒙元,便是南宋王朝灭亡的开始,虽然仍有无数的孤臣孽子、忠义之士前仆后继的战斗都不能挽回华夏民族亡国灭种的命运。

一批最后的汉族人保着赵宋王朝最后的继承人为了躲避野蛮的蒙古人的追兵,一路逃亡,天下虽大,仍有尽头,他们一直逃到陆地的尽头,最后逃到海上,蒙古人的追兵也一直追到海上,在崖山外海发生了最后的一战,忠臣陆秀夫背着小太子跳海自杀,十万军民蹈海殉国(俺老孫曰:读史到此,气堵于胸、悲愤莫名)。华夏民族第一次遭受全面的亡国之苦……

华夏民族在经过了千年的抵抗北方蛮族的入侵战争后,终于战败亡国。但国虽亡,民心未死;民心不死、复兴可期……

通宝推:煮酒正熟,
家园 金军水军在陈家岛就被干掉了,导致采石矶无兵可用

结果采石矶之战时,甚至连宋军都没有正经派出水军作战,光民兵的渡船冲撞和岸上弓弩压制就让金军无法渡江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十、鄱阳湖之战

此战为蒙元帝国末期,两支汉人政权间的决战,即朱元璋军与陈友谅军之间在鄱阳湖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胜利决定了朱元璋政权兴起,奠定了朱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的基础。

蒙古人建立了元帝国后,移居大都为都城,以便于统治,另在北部设上都,以统治分封于草原的蒙古各部。蒙元王朝虽历时百年,但几乎没有过太平之世,即使是统一以后也仍然在不断的进行着各种战争,对外如两次失败的征日本的战争;对内则不断的进行着叛乱和平叛的战争。就在红巾起义之前不久还为皇位继承而发生上都诸王的叛乱,可以说就在这不断的战争中蒙古人强大的军事势力一点点的被消耗掉了。所以当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贾鲁修黄河引得民怨沸腾之机起事,曾经无比强大的蒙古骑兵已经不复当年,无力平乱了。

蒙古人不到百年的统治应该说是把所有统治者能犯的错误全犯了,把老百姓得罪全了,所以民怨一旦爆发,便成星火燎原之势,这时蒙元政府纵然全力镇压尚且难以平定,而其内部却又不断的进行着内耗。

而在众多起事的义军领袖中朱元璋并不突出,但却逐渐显示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也就是成大事者所必有的远见。他起家于淮北,却率部南下渡江占据金陵,并以此为基地开始问鼎天下的事业。当时由于元兵主力正在北方与称王的韩林儿、刘福通等激战,根本无力南顾,江南之地便成为各路义军争战的战场。朱元璋部的东面有盘踞苏南的张士诚,西面则有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其他还有方国珍等等。这些对手中以陈友谅实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是朱元璋的劲敌。应天府一战,朱元璋击碎了陈友谅消灭朱部的打算;洪州围城战又使陈友谅倍受打击。

终于陈朱两军在鄱阳湖摆下战场,赌上各自的前途,进行了一场决定本部前途和未来历史的大决战。最终的结果是朱部战胜了陈部,陈友谅输掉了这一战,也输掉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后来陈的部将保着陈的儿子向朱元璋投降,结束了朱陈争霸战。

朱元璋却由此一步步走向成功,在消灭南方较大的割据势力后,定都金陵,始称明帝,并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开始了北伐。对早已腐朽、衰落的蒙元军队的做战基本未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宛如摧枯拉朽一般,所到之处,民心归附。蒙元最后一个皇帝妥欢帖木尔黯然退出元大都,逃往北方草原。征服中国近百年的蒙元王朝悄然落幕,一个华夏民族建立的新的王朝开始了它的历史。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十一、山海关会战,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从一开始就不太平,因为作为太子的长子朱标早亡,明太祖朱元璋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因此史称建文帝,谥号惠帝。

因开国名将已所剩无已,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成年儿子封为藩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各自统兵。其中尤以北方的燕王朱棣,为了防御逃到北方草原,但仍觊觎中原天下的蒙古人,所配属的实力最为强大。建文帝朱允炆为防诸王尾大不掉,行削藩之策,引起燕王朱棣的反抗,遂发生所谓“靖难之役”,结果小皇帝允炆被他的亲叔叔赶下了台,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燕王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谥号成祖。由于肩负防御北方草原蒙古人的重任,明成祖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天子戍边、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在在都显示明成祖朱棣因其获得权力的非常方式而耿耿于心,想要向唐太宗李世民学习,做一个勤勉的皇帝,要用文治武功来盖过对他批评。

明成祖朱棣在他最后一次北伐蒙古的路上去世,“天子戍边”成为绝响。他的后代,另一位也想统率大军与蒙古决战的皇帝,却把指挥权交给一位太监,于是发生了“土木堡之战”,数十万明军被蒙古骑兵击溃,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蒙古人借势一直攻至北京城下,幸好北京城高墙坚,城中还有一位于谦,他指挥若定临危不乱,国家赖之以安。

在以后的百多年里,蒙古人渐渐的放弃了对中原的觊觎和对大元帝国的幻想,“壬午议和”后,北方草原对大明王朝成为和平的睦邻,不再是军事威胁。严重的军事威胁来自东方,来自海上,来自倭寇。从史书上看到在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就已经有倭寇侵扰,只是数量尚少,到明中叶,由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大量失去主家的武士成为浪人,与海盗结伙侵袭劫掠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为祸达百年之久。这时的明王朝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派舟师宝船七下西洋的时候了,无法御敌于海上,只能在陆地上抵抗倭寇的侵袭。在对倭作战中表现最出色的无疑是一代名将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皆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在打击倭寇的战斗中发展出一套战法和阵法,并训练出一支敢打能战的“戚家军”,从而屡建功勋。

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倭寇也逐渐从中国沿海消失了。并不是丰臣秀吉对中国友好,他的野心更大,他不满足于海盗的抢掠行径所获得的利润,他要征服整个中国。他为征服中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侵朝鲜。丰臣秀吉派十几万日本武士跨海入侵朝鲜,朝鲜李朝皇帝向中国求援,大明王朝倾全国之力援助朝鲜,兴灭国、继绝世,经数年浴血苦战,中朝军民才共同将日本侵略军打退。

当日本的威胁除去后,新的威胁又出现,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海洋霸权被芬兰、英国取代,向中国输入美洲白银的洲际贸易中断,大明王朝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又加上为支援朝鲜而消耗国力,增加赋税,引发国内矛盾加剧,大量人口失业,出现许多所谓“流寇”,随着更多的失业农民的加入,这些流寇势力日渐强大,开始攻城拔寨,取州破府,有的更僭号称王,问鼎天下。

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领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充满财帛、女子的大明王朝,不断的侵蚀大明王朝所有的山海关以外的领土,并与蒙古结成同盟,绕过山海关从宣化、大同等地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华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十室九空、城郭为墟,每次抢掠所得都会激发起更强的抢劫欲望。

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中,大明王朝却陷入党争之中,东林与阉党之间的斗争直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处死大太监魏忠贤才算暂告一段落。可是此时,在外部,女真人已经建立后金国,攻取了全部大明王朝的关外土地,松山一战,洪承畴率领的大明军队全面崩溃,后金军已直抵山海关城下。在内部,昔日的流寇李自成已经发展壮大,建立大顺王朝,自称大顺皇帝;再加张献忠等流窜、攻掠,糜烂了大半个中国,大明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大顺皇帝李自成从陕西出发,一路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这一年就是甲申年(西元1644年)。

大顺皇帝李自成在招降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未果后,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讨伐吴三桂。后金摄政王多尔衮把握时机,率女真精兵直扑山海关的同时,也派出使者招降吴三桂。遂爆发了“山海关大战”。

这场会战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王朝为一方,以大明遗臣吴三桂与后金联军为一方,会战在山海关内侧摆开战场,初期大顺军略占优势,吴三桂见情势不利,遂飞马至关外向早已守候的后金摄政王多尔衮请降,并请救兵,于是养蓄多日的后金精锐骑兵开始通过这个多年来一直阻挡在他们到中原抢劫之路上的大明雄关——山海关源源不断的进入,首先在一片石击败大明降将唐通的部队,接着绕至大顺军侧后,打击在大顺军的侧面,大顺军遂一败涂地,李自成这一败便一直败到湖北,并从这里退出历史舞台,而大顺军的余部一直退到南粤,多年后才被彻底消灭,但已对历史不能起任何作用了。这场会战的结果导致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中国从此走上了彻底被征服、被胡化的不归路,二百六十余年的异族统治,变服异俗,对华夏文明的摧残是以往历次蛮族入侵所没有达到的;其破坏程度不但是空前而且也是绝后的。

没人能预测如果换一个战争结果,历史会如何发展,但这场战争的胜败导致的结果却是令人痛心的,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都是重大得无论用什么言词来形容都不过分的。

家园 怛罗斯之战没那么重要

对世界历史而言很重要,毕竟这场战役把造纸术传到了西方。

唐朝虽然在怛罗斯战败,但对西域依然有控制力。真正导致西域丢失的,是安史之乱以及吐蕃的崛起。至于说这场战争失利后,“本来深受佛教和中原文化影响的西域地区变成了伊斯兰化的新疆——新开辟的疆土——地区”,更属无稽之谈。唐朝时,伊斯兰势力刚到费尔干纳,根本没翻越天山,到达新疆。即使在唐朝末年,依然有张义潮携四镇回归中央政府。

即使中原政府的势力自五代后没有到达新疆,但后世依然有西辽这样的佛教文化大国统治新疆。在西辽时代,伊斯兰教统治的地区一直维持在今阿克苏至且末、若羌一线,往东未能越过库车。这已经离怛罗斯战役多少年了?

新疆这个名称,恰恰是来自于中原,所谓“西域新疆”是也,与“伊斯兰化的新疆——新开辟的疆土——地区”何干?

家园 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有什么对中国历史决定性的不同因素么?

这场战役称为决定中国历史的会战,也太夸张了。

家园 三家分晋是不错

但赵魏韩三国在分家时都不弱于秦国,秦国在战国早期还被魏国夺走了西河之地。认为分晋必然导致三国被强大起来的秦国灭亡,这是结果论。

家园 唐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汉族政权力量对比变化的原因

我觉得不仅仅是丢失了华北北部山区屏障那么简单。还要从中西亚发生的深刻政治文化的变化来看,唐季到辽金南北的力量对比只是中西亚游牧民族整合变强,并向周边扩张的大环境下一节。

家园 鄱阳湖之战决定了什么?

鄱阳湖之战决定了什么?

我想仅仅决定了随后的汉人王朝是姓朱的明还是姓陈的汉

如果陈友谅胜了,谁有能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徐达、常遇春保着朱元璋的儿子向陈友谅投降;

张定边北伐定边;

坊间流传有大汉英烈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