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章邯当时的处境,也是一言难尽

内部有起了杀机的赵高,外部有强悍的项羽,他当时所做的一切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项羽对章邯本人还是不错的,让他做了雍王

白起杀战俘和项羽杀降军,有异曲同工之处,秦国消化不了四十万战俘,项羽没有控制二十万降军的把握。

我们在谴责这两人是杀人魔王的时候,可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如果我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想过好多次,最后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答案,对这两个人的杀戮行为,我理解,但是绝不原谅!

家园 沙你个发!西河俺地一个沙发!
家园 呵呵,从现有史料看,秦国还真的没有被妖魔化

说秦国是虎狼也不算是妖魔化,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的

不过后世在实事求是叙说秦国的时候,自觉不自觉的美化一下其他六国,所有对抗秦国的人和事都会有人给他们披上一件正义的外衣,最典型的就是蔺相如、毛遂自荐。

这就有点不地道了

ps:后世对秦国的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两个人,一个是杀战俘的白起,一个是自己勤奋也不让别人闲着的秦始皇,其他更多不靠谱的事儿,很多人都不能耳熟能详,所以文中就拿秦始皇当典型了。

家园 章少府的军事能力到底是什么级别?

半路出家临危率领武装囚徒歼灭周文的乌合之众,为大秦打了剂强心剂,袭杀项梁达到个人巅峰。然后就是巨鹿溃败,当了雍王后又疏于防患,让老流氓暗渡陈仓。

家园 个人认为,章邯的军事能力很高

在秦末,怎么排也得是前三名

在秦汉(尤其是西汉初年)时期,朝廷的大臣没有文武之分,出将入相,很正常,不能说章邯是半路出家。

巨鹿之战,有广义和狭义的说,狭义的巨鹿之战,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充分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决绝,楚人的骁勇善战,堪称是战争史上的典范。

广义的巨鹿之战还应该包括后来的逼降章邯。

项羽携巨鹿之战的声势,也不敢跟章邯硬碰硬,而是用各种手段来逼迫章邯投降。

章邯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面对强悍的项羽虽然屡败,但是败而不亡,如果此时秦朝廷对章邯表示出稍微的关怀,后果如何真的不好说

项羽也很看重章邯,把封锁刘邦的重任交给了他

等到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那就是韩信所说的了,“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民心士气,都不在章邯这一边,手下的士兵想想那二十万降军的下场,还有多少愿意为三秦死战呢?

再高明的指挥能力,也得需要士兵们来配合啊

事实上,二十万秦军的死,就已经带走了章邯所有的精气神,以后的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再也不是那个睥睨天下,挽狂澜于即到的章少府了

家园 补充一点

刘邦在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还定三秦,直到汉二年六月才搞定章邯,此时三秦中只有章邯做出了最坚决的抵抗,抵抗了十个多月,近一年。

章邯在坚守废丘的时候,纵是韩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后来还是刘邦用水做武器,水淹废丘才拿下章邯

章邯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1)

公元前338年,在位二十四年的秦孝公去世,他把一个繁荣昌盛的秦国交给了后来人,他对得起列祖列宗,也对得起后世子孙,他的子孙也对得起他。

虽然在这二十多年里,秦国的舞台上到处是商鞅的身影,史书上没有记载秦孝公做一件事,说一句话。

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秦孝公在掌舵,只靠商鞅这个大力水手,秦国这艘航空母舰要想在正确的航道上航行,只有三个字,没门儿。

秦孝公是这个时代的幕后英雄,他甘居幕后成就了商鞅的盖世功名,同时也给商鞅种下了祸根。

秦孝公去世后接班儿的是他的儿子秦惠王。

秦惠王在公元前358年还没有出生,当然更不会违法乱纪,但是他出生后应该干过违法乱纪的勾当,并且还让自己的老师做了替罪羊,因为太史公屡次提到这件事儿,不由得我不信。

面对着一个处罚过自己的下属,任何人都不会很爽。

秦惠王也是人,当他面对处罚过自己的商鞅的时候,应该也不会很爽,但是政治家不该把个人恩怨带到政治事务中,不能因为商鞅执法严格就拿他怎么着,毕竟他也是为了秦国,间接的也是为了秦惠王自己。

这个不爽,秦惠王多少还是能够咽下去的,但是另一个不爽就让他难以下咽了。

据路边社消息:老爸秦孝公临死前,打算把国君的位置转赠给商鞅,商鞅很知好歹,没有接受这份厚重的赠品。

虽然这则消息的可信度不怎么高,但是也让秦惠王感受到了某种威胁,让他更不爽。

商鞅也知道秦惠王不待见他,新领导人一就职,他就辞去了所有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地,希望借此躲开是非,能够拥有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

毕竟他所能做的都做了,并且几乎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此时退休也算是功德圆满。

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躲清净,有人却不想让你清净。

前面说过,被商鞅收拾得生不如死的前权贵们汇成了一个太平洋,秦孝公去世后,蕴藏在大洋深处的怒海波涛终于浮出水面,呼啸着扑向商鞅:就这么着一走了之,窗户都没有,何况是门呢。

问题是,在商鞅二十年的蹂躏下,这些人还有多少报复的能力呢?

更前面我还说过,商鞅拥有令吴起垂涎的运气,时间站在他这一边。

二十年,让商鞅有充裕的时间来收拾那些刺儿头。

二十年来,秦国的前权贵们被商鞅折腾的奄奄一息,实在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来直接给商鞅一个好看,不过他们的目光盯上了那个年轻的领导人(秦惠王当时还没有加冠,算是未成年人)。

何况,这个未成年的领导人还跟商鞅有个人恩怨,肯定是一忽悠一个准儿。

负责忽悠的人找到秦惠王,说了一大通,虽然他说的每一句都能给商鞅带去无限的麻烦,但是我个人认为把商鞅送上了不归路的是这一句:

如今,全国的妇女儿童都在说,“额们(在这里用陕西方言应该是恰当的吧?)一定要高举商鞅大人的伟大旗帜,以商君法制理论为指导,为全家过上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从没有人感觉跟您有一毛钱的关系。(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半大不小的秦惠王一听,对啊,现在全国人民都高举你的旗帜,那把我放在哪个旮旯啊?

到底谁是老板啊!

商鞅虽然离开了秦国的关键岗位,但是他的身影仍旧晃悠在秦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这些身影就像一个个幽灵,时刻在提醒秦惠王,没有商君鞅,就没有新秦国。

一天,一天,又一天,如此这般下去,领导人的权威何在!

商鞅在不断加强领导人权威的同时,可曾想到也在为自己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商鞅,首先让我代表秦国的列祖列宗、子孙后代向你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您给秦国带来的一切。

另外,我个人还有个事儿需要你帮一下忙,用你的血带走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你的身影,以后的秦国只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我的,只有一个人的声音,那也是我的。

对不起了!

我真心的希望秦惠王在做下面这个决定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任何人的,括弧,包括历史人物。

从秦惠王体谅年老的秦国钜子腹憞来看,他的人生信条应该不是“杀人为快乐之本”,让商鞅流血,也仅仅是因为复杂而又单纯的政治原因。

摆在秦惠王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是,怎么才能够让商鞅流血呢?

黑社会清理门户还得走一个必要的程序呢,堂堂一国政府稀里糊涂的整死前政要,算哪门子事儿啊。

秦惠王的麻烦是,商鞅几乎掺和过秦国现行的所有律法,这些律法一条条,一款款都是从商鞅的脑子里面提取出来的。

好处是,保证了秦国立法的统一,避免了不同律法之间的相互冲突,坏处是,这些律法的优点、缺点,漏洞、补丁,商鞅都门儿清,真要打起官司来,秦国上下有谁能够让商鞅认罪伏法。

找啊,找啊,找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秦惠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造反!

简单方便易操作而且还实用。

大伙儿一直用了它好几千年,可谓是经久耐用。

且慢,商鞅人家老老实实的在封地安享晚年,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啊。

哦,多谢提醒,忘了在“造反”的前面还有个修饰语了,商鞅的完整罪名是“欲反”(原文)。

这个“欲”字实在妙得紧,一拿出这个字,商鞅就是再能钻大秦律法的空子,也得认栽了,说你“欲”你就“欲”,没“欲”也“欲”。

秦惠王已经举起了手中的刀,无奈的商鞅只好选择跑路。

秦国不是一个小地方,一时半会儿出不了国境,路上还需要住宿,住宿的时候商鞅大人体会到了自己法令的无边威力。

旅店老板瞥了商鞅一眼,出示证件吧,您哪。

跟今天住旅馆登记身份证差不多。

显然,旅店老板不认识商鞅,要是认识的话立马就发达了。

商鞅沾了时代的光,如果商鞅大人在秦国天天是报纸上见影,广播里见声,电视里见人,网络上见绯闻,手机里见段子,那他压根儿就不用麻烦国家贴通缉令,分分钟就会被民风良好的秦国公民扭送到有关机关。

这些表现良好的公民还能顺手从国家捞个爵位,这要感谢伟大的告奸制度。

讽刺的是,秦国如此优良的公民作风,还是商鞅大人不遗余力培养出来的,更逗的是,告奸制度还是商鞅大人的得意之作。

沾时代的光,逃犯商鞅躲过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但是在旅店这个小阴沟里,眼看他就要翻船了。

旅店老板向商鞅索要证件也不是欺负他是外地人,商鞅自己规定的,旅店要是不检查一下住宿人的证件,后果很严重。(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鞅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但是他并没有把证件递给旅店老板。

如果老板看了商鞅的证件,那么他做梦都会笑醒的,把这个要犯交给有关机关,就是不能封侯,也能弄个十几级的爵位(最高的是二十级的彻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还有一个理由

那就是极深层的国仇家恨,作为亡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带的兵核心是楚地子弟,叔父又刚死在秦兵手里,项羽很难控制的住自己的杀心,对子婴的灭门和火烧秦宫同样是这种情绪的体现,即使范增提醒了也不见得管用。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2)

人啊,都有双重标准情结。

别人犯错误的时候,都希望有关机关处罚得越严厉越好,自己出现同样错误的时候,却希望处罚得越宽大越好,最好是不用处罚。

商鞅也是如此,面对着自己培养出来的具有高度法制觉悟的旅店老板,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发出了一声叹息:唉!搞了一辈子法制建设,竟然落得这么一个下场!(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太不爷们儿了吧,徒留下“作法自毙”的千古笑柄。

不知道是商鞅伪造证件蒙混过关,还是风餐露宿仓皇逃窜,好歹是逃离了秦国。

刚脱离虎口,商鞅又自动跳进了狼窝。

不知道商鞅是怎么想的,他竟然鬼使神差的向魏国申请避难。

当年一腔愤懑的离开魏国,前去寻找舞台,如今又满心仓皇的回到魏国,前来寻求避难,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

造化弄人啊!

商鞅为他两年前的欺诈付出了代价,魏惠王很干脆的拒绝了他的避难请求。

商鞅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魏国能够行个方便,让他借道去他国寻找生机。

魏国的答复还是两个字,不行。

接下来,魏国做的一切很有幽默感。

魏国既不同意接纳商鞅避难,又不给他提供通往其他国家的便利,但是也没有把商鞅递解给秦国政府。

商鞅就这样不上不下的卡在了魏国,还好,他还有一条自己的路。

回秦国,到自己的封地去。

我猜魏国上下的心思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两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俺没有把犯人交给你们秦国的义务;但是俺们既不给他提供避难场所,也不给他提供继续逃亡的便利。现在他回去了,能不能抓住他,就是你们秦国自己的事儿了,跟俺没有半点儿关系。

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来看这一出狗咬狗的好戏,应该是魏国上下的真实写照。

到了这一步,商鞅即使不“欲反”也不行了,我没有“欲”,你说我“欲”,现在我干脆也不“欲”了,让你看看什么是真正的造反。

回到封地后,商鞅纠集自己的部属,起兵北上。

结果只有四个字:以卵击石。

商鞅本人也在黾池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到此,还不是商鞅的最终结局。

在中国诅咒别人最狠的是,死无葬身之地。

还有比较狠的四个字,死无全尸。

商鞅是不是死无葬身之地,我不知道,但是他的确是死无全尸。

商鞅死后,遗体被车裂,并且还在全国巡回展出,成了教育秦国人的反面典型:千万不要学商鞅造反啊!(莫如商鞅反者!

造反在任何时代都是天大的罪过,不会只处理他一个人,而是要捎带处理他的全家。

商鞅一生致力于法制建设,最后竟然成了不守法的典型,还殃及了全家!

商鞅对秦国的恩德比天还大,秦惠王赐给商鞅的下场比提供肉食的牲畜还惨,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秦国人竟然无动于衷,可见广大的秦国人民群众也不喜欢他。

说到商鞅个人的最后结局,很多人都把他归结于反动保守势力的猛烈的反扑,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推敲。

商鞅在秦国折腾了二十年,砸了无数人的饭碗,让这些失去饭碗的人对着商鞅衷心的唱赞歌,显然是不符合人性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些失去饭碗的人在心里让商鞅享受千万次的千刀万剐,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把内心活动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完全符合人之常情。

不过,此时这些人已经没有楚国贵族那样的能力了,借秦惠王的手来用一下,也算是中规中矩的出招儿。

年轻的秦惠王看上去很听忽悠,很轻易的就把手递过去,让他们用了一下。

然后,秦惠王缓缓的转过头告诉他们,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大忽悠。

商鞅死了,你们胸中的那口恶气也出了,一切到此为止。

整死商鞅后,秦惠王几乎原封不动的接受了商鞅的那一套,秦国的保守势力并没有得到更多他们想要的。

也就是说,年轻的秦惠王并没有被秦国的保守势力忽悠瘸了,忽悠傻了。

不用像范伟那样不看菜谱看兵法,年轻的秦惠王就狠狠的忽悠了秦国的保守势力一把。

秦惠王需要用商鞅的血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反动保守势力的猛烈反扑恰好点燃了商鞅之死的导火索,不过这个炸药包到底炸不炸,什么时候爆炸,决定权牢牢的掌握在秦惠王手中。

换句话说,只要商鞅还在秦国,即使反动保守势力不反扑,秦惠王也会让其他人在合适的时候来点燃这根导火索。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没有及时离开秦国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结局,任何一个手握主动权的最高领导人都很难容忍自己的身边整天晃悠着这么一个幽灵,跟反动保守势力的关系并不大。

保守反动势力猛烈反扑也罢,秦惠王有意为之也罢,总之,商鞅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商鞅的人已经死了,但是他的政治却比他长寿得多,多很多,达到了两个以上甲鱼寿命的接力,从郡县制的生命力来看,甲鱼们还得继续接力。

我说过,政治家,只要他的政治还活着,他就没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只有给他提鞋的份儿。

中国政治史上,能够做到这个份儿上的,商鞅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换句话说,只有这一个,唯一的一个。

唯一,除了商鞅没人担得起这两个字!

以十年为单位到人间来溜达一趟的,那是人才;以百年为单位到人间来溜达一趟的,那是天才;以千年为单位到人间来溜达一趟的,那是……?

神话!

商鞅就是一个真实的神话。

站在神话之巅的商鞅,首先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自己,如果不是他在秦国如此起劲儿的折腾,我们今天能不能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号人都不一定呢。

关于商鞅折腾成功的原因,主流的说法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历史潮流呢,主流人士没有给我一个答案。

要想丰衣足食,就得自己动手,要想知道答案,就得自己动脑。

在我看来,所谓的历史潮流就是人心。

都说人心似海,没法琢磨。

透过神秘莫测的海水,我看到在人心这个深海的海底写着四个大字,趋利避害。

商鞅比我牛叉N+1倍以上,不但看到了这四个大字,而且还把这四个大字使唤的俯首帖耳,他告诉人们,按照我说的去做,就会有好处,跟我拧着来,就要倒霉。

说实话,大多数人对虚妄的概念没有什么兴趣,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怎么让自己多占点便宜,少吃点亏,最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

商鞅在秦国的一通折腾,为想占便宜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也在这条康庄大道的两旁架设了电网,并且写上了“高压危险”四个血红的大字。

秦国人一看,到底该怎么做,心里马上就有底了。

保证绝大多数的人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切就OK了。

成功,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成功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吗?

已经沉睡了920多年的王荆公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提出深深的质疑。

看着王荆公那双充满疑问的眼睛,我不得不悲痛的说,王大人,您生不逢时啊。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利益分配体制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郡县制正在蚕食分封制,经济上,土地私有正在取代土地国有。

旧有体制这座大厦肯定要垮掉,不在这一天,就在那一天,迟早的事儿。

新兴体制这座高楼肯定也会拔地而起,不在这一年,就在那一年,也是早晚的事儿。

商鞅生逢其时,拆旧房子,建新房子,同步进行。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商鞅还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

商鞅的手艺不错,他建的这座新房子,竟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应该远远超出了他的设计寿命。

仔细考察一下这座房子就会发现,他能够挺立这么多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座房子有一个坚实的地基和粗壮的顶梁柱,地基就是土地私有制,顶梁柱就是郡县制。

在帝国时代,谁要对这两个东西动手动脚,都会死得很难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潜恒沙发!有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老大说的top3,应该是在章、项、韩三人之间吧?

(以出场时间为序)

家园 奇怪卫鞅为什么跑去魏国,关东哪个国家都可以阿

偏偏去有仇的魏国。

商于离楚国那么近。。。从武关出,还要隔着韩国才能到魏。。。

最后还真跑回去造反,真是想不明白,他又是怎么混进关的。是不是历史记载出了问题,或者,卫鞅根本就没有逃离秦境。

家园 对,就是这三位牛人

项羽和韩信是后世公认的名将,也的确是名不虚传

但是,从没人给章邯一个合适的定位

在一切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这三位的战斗力到底谁高谁低,真的很难说

当然了,所谓的一切条件同等是个伪命题,上帝也没法做到这一点

不过从这三位的作战经历来看,三人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前期的章邯,攻势凌厉无比,一大批牛人都死在了他的手上,中期巨鹿攻坚的时候,显示了他攻坚能力的不足,率领着秦军的主力,竟然没有拿下赵国,给了项羽表现的机会,后期坐困废丘又展示了自己的防守能力。

除了攻坚能力稍弱,章邯有点攻守兼备的意思

项羽的野战攻击能力天下无双,只要是摆开阵势,在野外开练,几乎没人能够逃脱项王的魔爪,并且还不需要很多的人马,破釜沉舟是一个案例,后来的彭城大战,更是做到了极致。

项羽也有一个弱项,攻坚能力不够,在荥阳、成皋一线,面对刘邦的老鼠不出洞,他也是一筹莫展,看来在当时城市攻坚是所有名将的阿喀琉斯之踵

垓下大战之前,面对不地道食言的刘邦,项羽以攻代守,展示了不错的防守能力,等到韩信来布下十面埋伏,那就不是人力所能为了

项羽的攻击力和防守力都很强,攻击力大于防守力

韩信跟前两位过多依靠“力”不同,他似乎更多的是在利用地势

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段,渡过黄河搞定魏国,背水一战搞定赵国,潍水大战搞定齐楚,每一次都跟水有缘,这实在是个有趣的现象

韩信既没有进行过城市攻坚,也没有做过像样的防守,很难说他这两方面的水平到底如何

有人说林总是当时的韩信,别说,在辽沈大战前,林总的作战经历跟韩信惊人的相似

家园 对商鞅的选择我也感到很奇怪

不过,既然史书上那么记载了,我也不敢轻易否认,具体真相如何,已经没法知道了。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只能这么解释了

家园 嗯,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楚国那些保守贵族未必容得了他,即使他不参政,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他不会楚国语。最科学的解释:他是路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