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抢银行水平的演讲 -- 同人于野
话说我最早认识演员王志文的时候不是他演言情剧《过把瘾》,而是之前,他在中央电视台当主持人。
好像是个环球节目,介绍的是各国风情,他老兄翘腿坐在椅子上,笑眯眯的,挺有派,结束时还来句:给你一周的时间来想我,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老老实实地说下周再见。
我一下就记住这个小伙了,觉得印象挺深挺好的。后来看电视剧,哦,不是那谁吗?记住了。
后来听访谈节目,原来人家潇洒地一挥手,都是刻意设计的,挥手的幅度甚至用皮尺量过,哪儿合适哪儿不合适,人家在台下已经排过数十次了。------------这才明白,难怪人家挥的那叫一个潇洒。
细想想,我就从此不再羡慕演员比我们常人风光了,当然对明星闹丑闻也能理解了,明白了人家那也是一种工作,包括见fans,都是要精心打点的,真正卸了装,也应该同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吧。
老百姓的耳朵早就听出了茧子。大家对于央视晚7点的新闻联播的评价就是3点:1领导很忙(整天不是忙着开会就是忙着访问);2中国发展很好;3国外很混乱。
所谓的百家讲坛按照央视的搞法我看是快要关门了。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就是犯忌了
抱头鼠窜中,俺跟大牛也不沾边啊!
我也很喜欢同人于野兄的文章。他写的话题,往往会引起一番感触,有时是“嗯,确实是这样”的共鸣,但更多的是“哦,原来是这样”启发,在这样的启发后,往往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颇为受益。
能经常找出能让人思考的话题,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至于作者对这个话题谈的深浅,读者自己思考的深度,却不能、也无法强求。
人家玩的就是心跳,就像刘德华演的贼那样,知道自己快死了,故意留点破绽给刘青云演的警察,玩鼠鼠戏猫猫不是一般的肾上腺激素剧增,倍增的快感是曾轶可变的!非任何游戏可比!
但如果是被突然袭击了,或者是经常性的即兴演讲,就要求必须培养相关能力,比如不管场合,只要给机会就能够从容的满嘴跑舌头。这个能力对演讲的情绪稳定,集中注意力在内容上,在观众上很重要,许多人准备的头头是道,但临场去发挥失常,紧张之余该说的忘了说,不该说的全说了,这是很常见的。这一点上不能不夸老印的民族特性,我几乎没见过一个老印是不能侃侃而谈的,而且是越是人多越是气氛重要的场合越是发挥的好,这个大概是传统。另外,美国长大的人这方面也普遍不错。
以上是基本功,临场这关不能过,其他都免谈,这是需要平时自觉多加煅炼的。此外,如果演讲吸引人,口才也很重要。满嘴跑舌头不代表说出来的头头是道,遣词造句朗朗上口,这有赖于一个人的文字水平,这方面老中的英文是劣势,但也不应该出现“So”开头的现象,那个还是临场紧张的多些。对这一点,事前的准备显然很重要。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有些演讲后面都带有大段的问答,是不能事前编好台词的。个人的感觉是,英文说的熟练与否不全在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常用语与习惯表达句,这些要养成口头禅的习惯,尽量不要让造句影响注意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很生动,很有水平。可是那种场合下老百姓难得在场。
临时表达如果不修改,肯定会鸡蛋里挑骨头。看看论坛里的吵架骂战就知道了。
想当年我上大学第一次要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只需要讲三分钟,我对着镜子和电脑的麦克风练了三天,加起来得有十小时八小时的.
最后一次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连讲我的部分带回答相关的问题讲了得将近二十分钟,除了写slide没做任何准备,直接上去看着slide现编...
结果两次得到的分数都差不多...
可见练得多了讲得多了,临场也是能练出来的...
在镜头前整个人坐着,翘着二郎腿作主持的。那时候其他的主持人不是坐在桌子后面,就是像后来的天气预报那样站着。
那些站着的和坐着的基本属于两大不同的类。从观众参与,嘉宾身份,到说“政治不正确”的话的频率都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