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重新整理,弹道导弹打航母的可行性分析,欢迎指教! -- 陈王奋起
导弹再入时减速到不引起黑樟 (7-8 mach),不就可以持续制导了吗?
1。如果不利用弹道导弹的高速度,要重创大型舰船就必须要大战斗部,比如500kg高爆炸药。搜寻目标需要一个足够尺寸的雷达,以及响应的电池,还需要一个控制航向的弹体,还有给弹头减速的伞具,弹头本身还要有耐高温和防止高温传导到弹头内部,损害导弹的绝热结构。所有这些加起来,重量体积都不小,一枚弹道导弹顶多投送一个这样的弹头。
2。NMD、TMD虽然还很不实用,但是其中的早期预警部分还是不错的。弹道导弹从发射就已经落入了美军的视线。如果最终扔过来的是一个高空低速目标,则航母编队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起多层次的防御,从容的干掉来袭目标。
3。这样一来,就要发射足够多的弹道导弹,才能送过去足够多的反舰导弹,目前看,弹道导弹很是不够用。
4。反舰导弹除了极个别型号,其它的都需要发射后继续给予引导,才能打中目标。用弹道导弹投送的反舰导弹,这个引导工作谁也干不了,所以导弹的命中率就会很低。
5。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时只有弹头,没有地方安装足够大的气动舵面。另一方面,黑障也导致再入大气层后的弹头很长时间不能自主寻的。所以弹道导弹一般不追求再入以后的弹道修正。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其他几个网友跟你争,估计是先前把你认作教主的马甲了,所以语言有些冲撞,请不必介怀。一旦知道您不是教主,我看讨论还是挺理性的。
我喜欢看这种理性讨论的帖子,谢谢你!
你说的这两枚“倾斜卫星”,它们的轨道高度如果是一万公里,那它们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它们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是多少比较合适?这些具体数据你考虑过吗?
首先,它们是赤道卫星吗?如果是,它们观察东海就不可能是垂直观察,而是小于50度,分辨率几乎只有赤道的一半。而且,因为它们高度远低于地球同步卫星,因此相对于地球的角速度势必要比同步卫星快得多,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定点”在赤道某个经度上空,而只能沿赤道方向,以比地球自转速度快得多的速度飞行。那么在它们飞离东海南海的经度范围后,谁来接着观察?
如果不是赤道卫星,它们能观察东海的时间就更短,因为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南半球上空。
极轨卫星的问题我以前就提到过,但似乎没引起你的注意。这里再重复一下:
我感觉你把所有卫星都想象成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定点”在地球任意经纬度的上空了。
东风21c在发射前安全么?会遭到打击么?
4~6次, 6小时航母的最大行进距离不过200~300海里,一旦捕捉,基本不会超出覆盖区。
预设的倾斜轨道应该是25度左右,可以兼顾台海或南海。当然由于地球自转会使得普通的倾斜卫星和赤道平面的倾角存在周期性的变化,回归周期太长。在动力学上可以考虑固定倾角卫星,本以为是异想天开,仔细一查,网上大把的倾斜轨道的同步卫星,他们每天经过同样的地点,说明轨道倾角是不变的。而我的设想是轨道比同步卫星低的中轨卫星,每天能扫描目标区域4~6次,这样构成了纵横监控定位网络。这样的卫星网除了目标区域的几乎全覆盖,而且可以对其他区域进行打击。
一般光学侦察卫星都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特点就是,掠过特定地点上空时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掠过上海上空的时间总是6点和18点,这样可以保证太阳入射角相等,这样照片的光照条件一致,就有利于前后的照片做对比判断,有利于目标识别和变化对比。
但是太阳同步轨道的重访频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卫星公转轨道平面是不和地球一起转动的。比如设想中的1万公里高的卫星,公转周期6小时,比如早晨6点从上海上空掠过,等12点卫星转过一圈后,地球已经转了60度,卫星下面已经是中亚地区了,上海已经转到视野边缘去了,几乎肯定已经超过卫星有效侦察幅宽了。
这个是受基本力学规则决定的,除非可以不惜工本发射大量卫星组网,否则很难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
弹道导弹打航母在理论上确实可行,难的是工程实现和成本。
目前技术条件下,变轨通常是用来侦察新确定的固定目标,对于移动的战术目标侦察,变轨还不能满足需要。
另外,卫星变轨类似于火车变轨,是从一条固定轨道到另一固定轨道,而不是汽车那样可以随时机动。前面的固定轨道可以推算,变后的固定轨道同样可推算。考虑到美国航天测控网的能力,变轨后的轨道同样会很快被确定,航母就可以通过机动避开卫星运行轨道。
地形匹配需要对预订飞行路线的地形做侦察,需要的工作量大,很不适合打击临时出现的移动目标,所以在GPS出现后已经基本不用了。而且海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地形变化,不可能用。
至于导弹上的雷达制导,一定要搞清楚是不是雷达相关制导——所谓雷达相关制导,就是先获得目标的雷达发射特征,开机以后如果反射特征一致,就攻击。所以这种东西只能用于可以事先获取目标雷达发射特征的目标,首先是固定目标,而不适用于打击临时出现的移动目标。中国的东风21,美国的潘兴2,基本都应该是这样的。雷达相关制导,通常没办法用于对于舰船的打击。
“雷达相关制导,通常没办法用于对于舰船的打击” 不知道从何说起? 大量反舰导弹采用末端雷达制导。
极地卫星不管一天绕地球多少圈,是不可能每圈都经过同一地区的。原因就是地球在自转,而极地卫星的轨道平面不会跟着地球的自转而旋转。所以,假如一个极地卫星24小时绕地球6圈,也就是4小时一圈,而4小时后地球向东自转了60度,所以,第一次如果经过东海上空,第二圈就是经过中亚,第三圈经过欧洲,第四圈经过大西洋,第五圈经过美洲,第六圈经过太平洋。只有24小时之后,地球自转一圈,卫星绕地球6圈,卫星才会再次经过东海上空。
当然,这是在不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前提之下的假设。如果加上公转的考虑,地球24小时并不是自转360度,而是360度加上360/365度。卫星轨道平面必须也随着地球的公转而调整,才能保证24小时后重新经过同一地区上空。这样的轨道就是太阳同步轨道。世界上绝大多数遥感卫星,选的都是这样的轨道。
但是,太阳同步轨道可选的赤道夹角、轨道高度和速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可选的参数范围很小。不可能达到你所设想的一万公里高度。
地形匹配系统 又称地形辅助导航系统。它以地形轮廓线(等高线)为匹配特征,在飞行器预定航迹所经过的地区选择若干区配区,绘制成很多长方形的地图(例如宽2公里、长10公里的图),再将其分隔成许多小方块(100×100米),在各个小方块内,预先测出该地区的平均标高,就得到以标高为特征的数字地图,将其存储在飞行器计算机内作为参考图。飞行时,飞行器上的俯视雷达高度表实时地测出航迹经过匹配地区的高度,并与参考图相比较,即可确定飞行器实际航迹对预定航迹的偏差。地形匹配系统是全天候的导航系统,由于它辐射的信号是垂直向下的,飞行器能很快地飞过任何地面干扰机的有效作用范围,抗干扰能力较强。这种系统适用于起伏不平的丘陵和山岳地带,但不适用于海上、沙漠和草原地区。
雷达区域相关系统 用相关管把预先拍摄的侦察照片处理成电信号并存储在相关管内。飞行时,外部景像通过光学设备投射到相关管的阴极上,将光电阴极发射的反映真实外景的图像与存储在网屏上的侦察图像相比较,然后由电子倍增器中的传感器输出反映真实外景与存储图像相关程度的信号,并用它作为控制飞行器的误差信号。美国的“潘兴”Ⅱ导弹即利用雷达区域相关系统,当弹头再入到15250米高度后雷达开机,天线绕垂直稳定轴扫描,其扫描频率为2赫,其中1/2秒用于地形测绘和存储,1/2秒用于高度测量。
航母是移动目标,小型目标,根本不适合地形匹配制导和雷达区域相关制导。反舰导弹的雷达末端制导是根据反射信号强弱进行的,没有地形匹配和区域相关这么复杂。
车载导航仪是确定你自己的车的位置,但是你要用GPS确定一个没有装gps仪器的其他车辆的位置,还是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