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93) -- 江南水

共:💬190 🌺7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偶对很多东西感兴趣的...就是都不精通.

给讲讲跖?

链接出处

家园 May not as you think, suchAs

Li Mu in ZHAO, his 骑兵就搞定了匈奴. As for Qin's troops, they have the war experience against Zhao, it is natural, Qin defeated 匈奴 and occupied He Tao Area.

家园 疑问:秦昭王十一年(前296年)时中山国居然还没有

灭亡吗?我怎么记得有史料记载魏文侯时,大将乐羊灭了中山国,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离赵国近而离魏国远,中山的土地最后落到了赵国手里。

家园 李牧似乎不是以骑兵对骑兵吧

而是编队战法,匈奴十几年没敢来犯赵国边界。

查九原和云中大致上就是河套的包头和呼和浩特这一代。不过我知道阴山确有汉长城遗迹,但是没有战国长城发现。

家园 看看青色兄怎么说的

青色水:中山国曾经参加过五国相王

家园 这个判断可能有些不妥

秦国统一六国前,养马业和骑兵都发展得很好,加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作战,应该说秦军积累了很丰富的对游牧民族作战经验。象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举措——“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可见其运用骑兵的战术达到很高明程度。而统一六国不久,秦军能腾出手来,蒙恬只以十万兵(《始皇本纪》说三十万,《匈奴列传》说十万,后者更可信)就大败匈奴、夺取河南地,震慑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更可见秦军对付游牧民族很有办法。以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秦军的兵员素质、作战能力,相信如果他来指挥那十万兵,表现会比蒙恬更好。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94)

中原,我来也

自从秦孝公以后,秦国人就走上了一条实用主义的不归路,反映到土地上就是,嘴边的一定要做到盆干碗净,绝不浪费一粒粮食,用俩字儿来说就是,蚕食。

秦昭王这一次在中原腹地,一个劲儿的搅和,看上去跟他哥哥秦武王一样,有大跃进的嫌疑,严重不符合他们的一贯作风。

难道秦昭王也要学习哥哥好榜样?

这里要再回顾一下秦国人拿下上郡的历程,首先切断上郡跟魏国本土的联系,然后嘛,坐在家里,等魏国人乖乖的把上郡送过来。

秦昭王深得老爸的精髓,他那么折腾,就是想让魏国人也给他送点儿东西。

公元前316年,秦国攻占赵国的中都,挑着魏国东西两部分的那根扁担,被狠狠的砍了一刀。

白起拿走那二十多万颗首级后,我看了一下魏国的体格,不得不说,他要想打通通道,重新控制西部的领土,只能寄希望于老祖宗灵魂附体喽。

算了吧,别等着秦国开口要了,还是自己自觉一点儿吧。

魏国很有眼色的把韩国以西、黄河以东的领土,打包送给了秦国。

这下,韩国就倒霉了。

韩国的武遂,就在韩魏的西部边境,魏国大方的送走西部领土后,武遂就成了秦国这只狼嘴边的肥肉。

一咬牙一跺脚,你魏国大方,我也不小气:秦国,武遂周边二百里土地,以后就是你的了。

就在魏国割让领土的同一年,公元前290年,韩国主动放弃武遂,虽然这地方离自己的祖陵仅有七十里。

收到韩魏联手送上的六百里土地后,秦国人笑了:黄河,我终于突破你了。

这六百里土地里,包括了晋国最原始的封地,晋国当年争霸中原的老本儿。

秦国拿到这个老本儿后,顺便建立了前进基地,东方诸侯的日子再想好过,那就只能祈祷老天爷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苏老泉也许没有看过战国时代的地图,只看到韩魏崽送爷田不心疼,不知道,即使心痛,这两个国家也早就没有了止疼的能力。

即使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不知道祖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的艰辛,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的“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谁不知道土地是好东西啊,但是没有守住领土的能力,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任何时代混,都是需要实力的,有实力,别人的也会成为自己的,像秦国,没有实力,自己的也会成为别人的,就像韩魏。

单凭知识分子坐在书房里发发牢骚,有个鸟用啊。

既然有了前进基地,那就别浪费了,向着东方继续前进吧。

公元前289年,大良造白起和左更司马错(拿下蜀地的功臣),以武遂为跳板,来到了魏国的轵(今河南济源县),一举拿下大小六十一个城池(估计也就是“邑”这种级别的城池)。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打通了武遂和轵之间的通道后,秦国以后进军中原,就可以走最短的距离了。

秦国终于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若干领导人的梦想,在中原站住了脚。

当年秦惠王拿下河西地区后,为了表示自己跟老祖宗不一样,同时也为了跟风,给自己提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王”。

老子秦惠王只是恢复了老祖宗的光荣,就可以表示跟老祖宗不一样,儿子秦昭王完成了老祖宗都没搞定的事业,要是没点儿奖赏,实在说不过去。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觉得自己头顶上这个“王”已经不过瘾了,有了称帝的念头。

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王”就是“士”加了冠。

用“王”来指代天子,是周立国之后改的,在周之前,天子都是“帝”,从传说中的五帝,到有点儿影子的夏、商,天子的称号都是“帝”。

周王室走的是人文路线,把天子也当人来看待,不称“帝”而是用了“王”。

“帝”就不是人吗?

“帝”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也就是说,帝不是人,或者说是人神合体。

二战前的日本天皇,也是这个德性,明明是爹生娘养的,非得说自己是神,战败后,才羞羞答答的承认自己是也人。

从传说中的时代,到二十世纪中叶,神权始终在东亚的上空游荡,这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啊。

用了不到八十年的时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中原各大国闻风丧胆的强权,完成了很多国家永远完不成的任务,这不能不让秦国人相信,他们就是神。

秦昭王有个称帝的念头,也能说得过去,不过他不得不考虑一下国际上的形势,东方那个巨无霸,从来就没有遭受过什么惨绝人寰的打击,现如今,也就只有他能够跟自己掰掰腕子了。

秦国贸然自己称帝,齐国不会打酱油,没事儿他还要找事儿呢,何况是秦国主动往火坑里跳呢,万一齐国给其他国家做后盾,那就是又一次合纵。

东方六国只要一认真,秦国的日子就要紧紧巴巴的。

有了,拉着齐国一块儿往火坑里跳。

当年十月,秦昭王派舅舅魏冉前往齐国,商量G2的事儿。

齐湣王看秦国这么看得起自己,也很高兴,不禁感叹,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自己这么牛,还戴着一顶跟那些瘪三一样的帽子,是个“王”,太掉价儿了。

既然秦国来商量着称帝,那就,同去,同去。

就这样,一个西帝,一个东帝,飘扬在战国的天空。

过了两个月,齐湣王开始使坏,主动摘下“东帝”这顶虚无缥缈的帽子,而是去做灭宋这件很实惠的事儿,让秦昭王一个人背黑锅。

没过多久,这个使坏的东帝,竟然让齐国遭受了灭顶之灾。

报应啊。

秦昭王一看齐湣王这么不地道,也赶紧摘下“西帝”的帽子,还是称王,他也不想为了这个没啥用的头衔,去背黑锅。

那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你就是自称“天帝”,那些国家该不尿你还是不尿你,你这顶西帝的帽子,纯粹是在给自己找事儿。

摘下西帝的帽子后,秦国打扫了一下韩魏还在河东地区的势力,把还在魏国旧都安邑的居民,遣返到魏国,自己移民接管了安邑,秦国算是在这地界儿扎下来了。

接下来,秦国利用难得的档期,前往东方,去给燕国复仇记捧场,自己也弄了个商业中心,陶,算是参演这部大片的盒饭。

这个陶,对秦国是福还是祸,还真不好说。

秦国人心满意足的从东方回来后,回头一看,奶奶的,你燕国的胃口好大啊。

啥也别说了,坚决不能让天下出现一个比自己还牛的国家。

从公元前283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国的士兵一直都很忙。

在林中,燕、赵、魏让不可一世的秦军,栽了不大不小的跟头。

东出函谷关,走捷径去掺和齐国的事儿,看来是不靠谱了,秦国人想到了很多年前齐国人玩儿过的一招儿,去掏燕国的老窝儿,蓟。

白起同志是秦国的大良造,公元前280年,为了帮助齐国的抗燕战争,受秦昭王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赵国的代地。

一个来自纯粹实用主义国家的外国人,毫无占领土地的动机,把齐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搅和主义精神,这是决不能看着别人比自己强的遏制主义精神。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的身后出现了一只黄雀,楚国搞起了小动作。

楚顷襄王搅和燕国失败后,起了先发制人的心思,打算来一次合纵,想乘机在秦国的背后下家伙。

奶奶的,老子百年不遇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次,你个兔崽子还来搅和,燕国和齐国折腾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吧,老子也不管了。

秦国要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始终困扰他的大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我是这么看的,兼回复楼下的dahuahua兄

从《匈奴列传》来看,游牧民族始终是农耕民族的大敌,不过呢,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的是抢劫行当,规模还不大,农耕民族扎紧篱笆,就能凑合了。

李牧在赵国边境,采用的也是诱敌深入的战术,沉重的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并没有跟匈奴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是以防守为基本策略,修长城就是明证。

蒙恬率十万秦军夺回河套,占据了防守的制高点,还是立足于防守。

(按:三十万和十万,我是这么理解的,三十万是沿长城布防的秦军,这么长的防线上,安置三十万大军,不算太过分,十万是征讨匈奴的兵力,面对当时的匈奴,十万从战火中走出的秦军,就够了)

后来,匈奴出了一个冒顿单于,把游牧民族整合成一个整体,在政治体制上虽然比中原松散,但是对一贯散漫的游牧民族来说,算是一个飞跃。

就在匈奴飞跃的时候,农耕地区陷入了秦末大乱,天时地利人和,匈奴人占了一个全,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汉立国之初,国内空虚,只能认怂,认匈奴为老大(汉王朝和匈奴的兄弟之交,汉王朝处于下风)。

到了汉武帝,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决战,双方的骑兵对决堪比后来的坦克大战,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具体怎么回事儿,我现在正在收集材料,欢迎兄台不吝赐教

家园 农耕帝国的扩张(即进攻)

是向适宜农耕地带的扩张(即进攻)。秦汉以来,中华帝国实际主要是向南扩张,附带的是向西边西域绿洲地带(一样是农耕区)扩张,向东边辽东、朝鲜北部的扩张。向北的扩张极限就是农牧分界线,即降雨量400毫米线,历代长城实际跟此线基本相当。超过此线,得其地不能耕,得其民不能牧,对古代农耕帝国,实际是得不偿失的。灭一游牧帝国,则再兴一个游牧帝国;而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建立政权后,基本上而言,不出一两代就农耕化,反倒成为农耕文明的捍卫者。。这些都是自然气候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如果想写这类文章,建议首先参看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这本书是少数不以农耕社会视角写的学术专著,且许多观点至今仍对人极有启迪意义。

最后,农牧对抗,双方的兴衰强弱,主要看双方的社会组织程度如何,而具有极强军事动员能力的游牧民族,组织程度稍强都能极大放大其战争潜力,农耕民族稍不留神就吃大亏。。。而游牧民族又是极为脆弱的,一场时间长些的严重雪灾就可能摧毁一个极其强大的游牧帝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文明延续等方面,农耕是农业文明的主要代表。。。

最后,游牧民族要建立相对稳固、有凝聚力的政权,起码要有一两块半农耕半游牧的地区作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河西、河套这些地区对游牧民族的意义非常重大,秦夺河南地(即河套)是项非常重大的战略进攻胜利,并非一定要打到草原封狼居胥才算伟大的胜利。

家园 农耕和游牧的纷争,也算是中华大地上的另一个主旋律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因为政治正确(民族大团结),没法展开。

兄台提供的这本书,我会好好看的,多谢

家园 中原骑兵

其实是典型的轻骑兵,就是把打遍六国无敌手的秦国弓弩手放到了马上。这种打法,讲究速度和机动性,远距离非接触杀伤。几百步外就用弓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然后迅速机动,避免正面冲突,如是往返,在力量天平完全倒向自己后,发动致命突击。

这使得那些重甲骑兵打不到,追不上,只有当活靶子。

被汉朝军队赶到西方的游牧骑兵也学会这一招,杀得西方一片昏天黑地。

家园 呵呵

为什么高知女性都对这种带着原始男性魅力的坏坏小子感兴趣呢

家园 有些夸张的

我觉得是诗人的夸张手法,就像李白“三千尺”“三千丈”一样。这个斩首百万是文学上的。

公元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仍然维持在約3000萬。这之间不过23年时间。

从秦朝严苛的户籍制度,这种人口统计水分不是很大。秦统一六国确实死了很多人,但估计没有斩首百万。那时候的军队基本没有职业化,平时务农战时入伍的军户是各国军队的主力,这种军队一般伤亡到一定程度都会溃散,不可能全部死战。秦王也不是要搞种族灭绝,基本原则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杀完了,谁来臣他啊,呵呵。

而且战争时期人口的减少,绝大多数是非战争人员,妇孺老幼等等。从这点看,任何时候,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平民。

家园 看一下白起的成绩单

昭王十四年,左更白起在伊阙打败韩、魏联军,俘获联军主将公孙喜,夺得五座城池,斩首二十四万;

昭王二十七年,大良造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斩首三万;

昭王三十四年,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客卿胡阳,在华阳打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并把两万赵军赶入黄河;夺取魏国的卷、蔡阳、长社;

昭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的韩国,夺取九座城池,斩首五万。

再加上长平大战时“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说白起斩首百万,并不是太夸张。

太史公的数字都是来自秦政府的统计(萧何把秦政府的图书档案都搬走了,太史公的说法应该就是来自秦政府的统计)。

战国时代,是一个血腥的时代。

家园 下辈子投胎一定做个流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