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93) -- 江南水

共:💬190 🌺7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2)

远交近攻

看到秦昭王这么虚心的查找自己的不足,范雎也打了一个冷战,别看房子里面就是他们两个人,鬼知道外面有多少只耳朵在倾听啊,万一哪个着三不着两的听了一耳朵,再拿出去显摆,秦昭王不一定有什么事儿,他范雎肯定会有事儿。

现在还不是讨论内部问题的时候,那就谈一谈秦国的对外政策,顺便也掂量一下秦昭王的斤两。

虽然说的是秦国的对外政策,范雎还是没有放过穰侯,穰侯越过韩、魏攻打齐国,就是最大的失策(对秦国是失策)。出兵太少,很难拿齐国怎么着;出兵太多,劳师远征,严重拖累国内经济,万一让韩、魏趁势反弹,后果就大大不妙了。

指出秦国对外政策的软肋后,范雎拿出了自己的法宝:远交近攻。

冲身边的国家下手,拿到一点儿,是一点儿,不管多少,都会紧紧的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对当时的秦国来说,远交近攻的确是个好主意。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出主意的人,每个人的主意,看上去都像那么回事儿,但是把像那么回事儿,变成是那么回事儿,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了。

像那么回事儿和是那么回事儿之间,还需要一点儿东西。

可行性方案。

范雎不但拿出了一个好主意,还拿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

第一步,控制住处在天下枢纽位置的韩、魏。

第二步,控制住韩、魏后,威逼南北的楚、赵,在他们之间玩儿平衡,扶持弱势的一方,对抗强势的一方,以此胁迫这两个大国。

第三步,搞定这四个国家后,齐国就不在话下了。

还没有完呢,第四步,齐、楚、赵都听秦国的吆喝了,那韩、魏两国,还不得让干啥就干啥啊。

这一步一步算计的,只能说四个字儿,叹为观止。

主意是好主意,可行性方案也非常完美,但是,实施起来有实际困难,第一步,就不那么容易做到。

秦昭王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怎么控制魏国呢?

自从秦国武力崛起以来,魏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然在形势的逼迫下,经常向秦国表达友好意愿,但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立刻就翻脸,比翻书还快。

也不能怨魏国水性杨花,曾经的超级大国,愣是让秦国折腾成了破落户,你让他死心塌地的爱着秦国,这有点儿不讲理。

饭是要一口一口吃,不过呢,要是第一口就难以下咽,这一桌子大餐不全瞎了吗。

针对魏国这个老牌滑头,范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总结起来,四个字儿,先礼后兵。

第一个方案,秦国要放下大国的架子,好话要说尽,硬通货要送足。

这个方案的成本,比较低,没本钱的好话和不值钱的钱财。

什么,魏国人聪明,看出了秦国人的虚情假意,不吃这一套。

那就上第二个方案。

秦国不要太葛朗台,把边边角角上的土地割让给魏国。

这个成本也不太高,反正魏国也送给秦国不少土地,以后再让魏国继续送就是了。

什么,还是低估了魏国人的智商,糊弄不了他们,他们连这一套也不吃。

敬酒不吃,那就给他来杯罚酒,最后一招:揍他小舅子。

这个成本有点儿高,但是秦军将士闲着也是闲着,消遣一下魏国也不错。

主意、方案、第一步的套路,要啥有啥,秦昭王感觉,收获大大的:就按你说的办。

这次会谈后,范雎捞到了一个新身份,客卿,专门负责秦国的军事工作,从穰侯的手中分了一点儿羹。

政策和策略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毛泽东

既然这个远交近攻是范雎提出来的,那就让他来负责实施吧,事实上,秦昭王也没有其他的人可用,朝廷上下都是穰侯的人。

事实证明,魏国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顽强的顶住了秦国糖衣炮弹的攻击。

糖衣炮弹你不吃,那我就把糖衣剥下来,直接扔炮弹。

秦昭王三十九年(前268年),秦国拿下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涉县)。

魏国人一看,跟纯炮弹相比,还是糖衣炮弹好一点儿,多少还能尝一下甜味儿不是。

魏国相信了秦国的好意,不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决定跟着秦国混。

为了证明自己的信誉,秦国还是很下本儿的,派太子到魏国做质子,表示秦国对魏国的善意,绝对是真心真意的,假一赔十的。

可惜,太子殿下不争气,在魏国出了事儿。

秦国人比楚国人还彪悍,但是秦国的太子,并没有像楚国的太子那样,在魏国惹是生非。

在向魏国表达善意的时候,太子殿下以身殉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这是值得让人尊敬的。

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此时的秦昭王已经五十七岁了,是秦孝公以来寿命最长的秦国领导人。

秦昭王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体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他把目光投向了秦国未来的政治格局。

爷爷秦孝公和老爸秦惠王,都只活了四十来岁,如今儿子又死了,从遗传学角度看,秦昭王能够活到近六十岁,简直就是奇迹。

虽然这会儿离秦昭王去向祖宗汇报工作,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此时的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

如今,秦国依旧是内有宣太后,外有穰侯,朝廷上下左右,有点儿地位的官员,都跟穰侯有扯不清的联系,秦昭王所能倚重的只有范雎,一个外来户。

如果秦昭王短时间内就到列祖列宗那里去汇报工作,那秦国的未来会怎样,恐怕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舅舅,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关键时刻,范雎加了一剂猛药:您如今在朝廷上就如此孤立,后世子孙的处境恐怕连您都不如,说不定什么时候,秦国就变天了。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王首先拿穰侯开刀,封范雎为应侯,并任命范雎为丞相。

也是老天爷帮忙,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外戚最重要的支柱,断了。

临死前,这位高龄美女,还在一板一眼的安排自己的后事,发布了一个公开的命令:为我下葬的时候,一定要让魏丑夫陪葬。

魏丑夫,另一个跟宣太后关系不一般的人。

宣太后简直就是一个绯闻女王,除了跟义渠部落的头领生了两个孩子,还跟魏丑夫打得火热。

魏丑夫,虽然名字是丑夫,但应该是个帅哥,否则很难入太后的法眼。

看到宣太后的这道命令,我只能说,被一个人爱到骨头里,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没多少人愿意陪着别人,一块儿去另一个世界,何况是陪一个高龄美女呢。

不过,让魏丑夫亲口说,不去,估计他也没这个胆儿。

让个第三人去说一下吧,这个第三人就是庸芮。

庸芮找到宣太后,先问了一个哲学问题:人死后,还能知道什么吗?

在鬼门关前徘徊的宣太后,老老实实的说出了答案:啥也不知道。

庸芮一听,着啊,等的就是你这个答案:太后这么英明的人,都知道死后什么也不知道,那又何苦再搭上心爱人的一条命呢?

这会儿,宣太后要是突然改口,刚才是我没想明白,人死后,其实啥都知道,那庸芮就彻底瞪眼了。

必须不给宣太后改口的机会。

庸芮帮着宣太后改口:如果人死后,啥都知道,先王(秦惠王)对你的所作所为,早就积攒下了几十年的怒火,单是平息先王的怒火,你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闲工夫搭理魏丑夫啊。

不管人死后还能不能知道什么,魏丑夫都不用去陪葬,这就是传说中的两头堵。

宣太后一听,罢罢罢,黄泉路上,注定是我孤单的身影。

宣太后从容的安排后事,再加上她老人家的年龄,我认为,她老人家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极大,这也避免了秦昭王母子反目的悲剧,秦昭王的重孙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

宣太后的去世,不仅让秦昭王避免了跟老妈摊牌的尴尬,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扫除了障碍。

同年九月,穰侯被勒令离开咸阳,前往自己的封地,陶。

秦国的历法,十月为岁首。

穰侯魏冉搬家的场面,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官员给穰侯提供的牛车、马车,多达一千多乘,跟这场面一比,几十辆车迎接藏獒,算个啥呀。

出函谷关的时候,要例行通关检查,函谷关的守军们算是开了眼,见识了什么是富可敌国,穰侯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比秦王室的储藏还丰富多彩。

比起后来他的重孙,秦昭王对待重臣还是很厚道的,以后再也没有为难他的舅舅。

在秦国这次政变中,范雎到底做了什么,没有史料支持,但是我可以肯定,应该不是仅仅贡献了一通口水,范雎还亲自参与了各种行动。

这次政变,也改变了秦昭王和范雎之间的关系,两人不再是普通的君臣了,而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私人友谊。

秦昭王对范雎的称呼实在不一般,叔父。

不是今天叔叔的意思,范雎的字是叔,所谓的“叔父”,就是范雎爸爸。

秦昭王也不只是动动嘴儿,仅仅给范雎一个“名誉父亲”的称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表现,除了给他安排了高爵(应侯)厚禄(丞相),秦昭王还帮助范雎干了一件私活儿,报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挑一个字

自古以来,间不疏亲,在骨肉之间搬弄是非,很可能把自己搭进去。

估计应为 “疏不间亲“

家园 魏国不是把扁担的西半边都割让了吗?

看你前面写的,魏国把扁担的西半边都割让给秦了,那就只剩东半边了,这样国土恐怕比韩国都不如,还能有啥作为啊?可是你又说魏国韩国割让的领土加起来才600里,似乎又远没有魏国领土一半那么大。到底昭王末年,魏国有多大领土呢,还是扁担型吗?

还有,说昭王被穰侯舅舅架空,但是实际看起来还是大权在握啊,说收回权力就收回了,根本不是傀儡嘛。似乎根本上,还是昭王因为亲情而让着宣太后和舅舅罢了。

家园 穰侯和后来唐高宗时的长孙无忌一样

看起来势力很大,但是至关重要的军队调动权没有掌握,之前他的军事行动都是打着秦王旗号的,从商鞅变法时期就确定了军随君调的原则,这使得穰侯在对抗君权时处于绝对弱势,他如果不想像商鞅那样被车裂就只有乖乖听话。昭王不是没有能力解决他,而是必须找到解决他所需要的心腹,否则除了外戚,又来权臣,外来没有根基的范睢是最好的人选,后来秦始皇对于嫪毐也隐忍了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也只有在宣太后死后才能彻底铲除穰侯,从投鼠忌器的角度也是不得不然。

家园 惭愧。。。

连这个举荐范雎的家伙都忘了,光记得他姓王。

不过我还是对云梦秦简的记述持谨慎态度。主要是我一直没明白他为什么把这些辛苦抄写的竹简都拿来陪葬,因此也就不清楚《编年纪》到底是属于官方布告的收录还是墓主人(包括他的祖先/前任?将近90年呢)的私人日记。如果拿这个秦简证明范雎(张禄)和王稽死于同年我大致相信,那么要证明他们的死是直接关联而非碰巧还不太够。

话说那是一个老故事了。萨达姆被美国人吊死了,一星期以后美国各地普降半旗。

家园 求同存异吧

林先生已经逝世,无法回答你这个问题。但是先秦时期陪葬各种资料是一种常见现象,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秦汉简大部分都是墓葬,对于曾经身为政府官吏的墓主来说,工作文件可以算是他最重视的东西了,引用资料的秦简记载的是墓主生活时代的编年。以我个人的想法,范睢以魏人身份,在秦国没有君主支持,失去权力要被政敌整死太容易了,他驱逐穰侯的行动除了昭王以外,得罪的人可不在少数,逼死白起又得罪了军方,推荐的郑安平让秦国丧失了数万精兵,能有好结果么?

家园 原来如此
家园 多谢strain兄提醒

当时打这个成语的时候,就觉得别扭

家园 有些事儿,没法说清楚

可是你又说魏国韩国割让的领土加起来才600里,似乎又远没有魏国领土一半那么大。

魏国西部的领土的确很大,远远大于四百里

在割让这四百里之前,秦国已经侵占了很多了,到割让的时候,剩下四百里,也是可能的。

毕竟,那么多年,秦国人没闲着。

战国后期,秦国几乎天天打仗,地图的变化,差不多就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弄个精确的地图,估计谁也做不到

家园 不知魏国在东边占了多少土地

攻打齐国,魏国应该是占了好处的,不知道占了多少土地,多少能补充点西边的失去的土地吧?还有,后来秦国在齐国的飞地怎样了?

家园 商鞅的封地在哪里?

前面说商鞅的封地是商,於之地,大约600里,这个在哪里?那时还是秦国扩张初期,河西,上郡还在魏国手里,汉中郡还在楚国手里。600里这么大的地盘,大概在今天的哪里呢?

春秋战国时期说一个国家占地多少里,到底是怎么个概念,怎么把长度单位换算成面积单位的?如果说魏国西半边只有400里,那商鞅的封地真是太大了。

家园 看一下地图吧,没图没真相:)

攻打齐国,魏国应该是占了好处的,不知道占了多少土地,多少能补充点西边的失去的土地吧?还有,后来秦国在齐国的飞地怎样了?

攻打齐国的时候,魏国拿走了以前宋国的土地,多少弥补了一下西部的亏空。

至于穰侯的封地,陶,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面积和长度怎么换算,我也不清楚,那位大牛,介绍一下。

江南水:以前贴过一个战国形势图,再贴一次

家园 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白起

白起是穰侯推举出道的,在白起没有被打倒的情况下,昭王也不敢把事情做的太绝。

家园 白起也调不动兵的

长平之战后他手上掌握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完全可以对抗秦王的撤兵令,但是他明知是范睢的主意也只能罢手,何况是带兵政变呢?穰侯毕竟姓芈不姓嬴。战国的变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对君权的加强,没有君主的虎符,任何人哪怕是王储都调动不了军队。

家园 但是昭王不能不考虑白起的态度

改天有时间写一写昭,范,白之间在长平的博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