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肖斯塔科维奇的面具(一)wer ist wer -- 道孙吴

共:💬106 🌺14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肖斯塔科维奇的面具(二)1905

一个人出生的时代对一个人有多大的影响??一生中经历了7年战争,美国建国,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德意志民族崛起的沃尔夫冈。歌德对之的看法是,它塑造了我。而1905年也是这样一个年份

1905年在梅特涅和俾斯麦体系中享受着自己历时100年黄金时代的欧洲人不会想到,他们的瓦尔哈拉即将崩塌。

崩塌的开始照例是那个“欧洲宪兵”,貌似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亚利山大二世的改革虽然帮助了俄国工业的大发展,可被土地赎买费压迫的破败的农村和没有任何保障的工人所得到的只有嫉妒与愤怒。在20世纪初,革命一词对渴望新生活的俄国工人来说,充满了魔力。

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势力的盲目扩张,为我们带来了罢工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这股新浪潮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到达了第一次巅峰——1905,某个叫托洛茨基的人如是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沙皇尼古拉二世

沙皇陛下-上帝的使者,是英明而睿智的,是仁慈而宽容的。为了使竞争不过西欧工业品的俄罗斯工业品有一个良好的倾销地,在沙皇陛下的好兄弟,德意志皇帝陛下的鼓动下,与东方的小矮子,仍未“进化”成人的日本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全欧震动,当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访问丹吉尔来表示德国对抗法国在摩洛哥的兴趣,导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当年12月26日,受俄军战斗力的“鼓舞” 施里芬计划,这一施里芬伯爵的传世之作,问世。

国内当然也不好过,国内矛盾国外化已然失败。这时一位叫加邦的牧师带领了一群工人及家属上冬宫情愿,希望他们心中仁慈而又睿智的沙皇陛下能赐予他们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进行政治改革。那天沙皇不在家,又授命近卫军乾纲独断,于是流血事件发生了,死亡名单中有150名工人及无数工人对沙皇的忠诚。

老肖在第11交响曲中对之这一事件加以描绘悲剧的舞台就是白雪覆盖的空旷的皇宫广场,军号,战鼓和工人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阴郁,凝滞,肃杀并充满张力的气氛。当时列宁在苏黎世与其战友听闻此事所唱的送葬歌曲《你如受伤者倒下》穿插其中。

与以往作品的隐秘沉思不同,在第10交响曲至第13交响曲以及第8弦乐四重奏等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更多地直陈自己的思考。其中第11交响曲,被看作是其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标题性作品,它的四个乐章都各有标题,分别是“皇宫的广场”、“1月9日”、“永恒的怀念”和“警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引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的旋律,例如《听吧》、《囚徒》、《你们倒下牺牲了》、《发疯吧,暴君》 和《华沙革命歌》。在第一乐章中,首先出现了《听吧》的旋律,其主旋律由长笛吹奏,副歌由加弱音器的小号吹响,同时,加弱音器的长号和低音号与之相呼应。 在这首歌中,把沙皇的背信弃义比作黑暗而寒冷的秋夜,它再次出现时,主旋律转由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并自由地加以展开,其间还含有一个小小的高潮,在这个 沉重的乐章中显得尤其鲜明。接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歌曲《囚徒》的旋律,歌曲的词描写了一幅阴森可怖的景象,将黑夜比作锁住监狱大门的另一把锁。这一 旋律再次出现时,由长笛和单簧管演奏。

`

此 后,前面出现过的那些素材以倒叙的方式简短地逐一再现,先是大管奏出《听吧》的旋律,接着是开始的那个皇宫广场主题,定音鼓机械的敲击,预示战斗的号角, 如祈祷一般的皇宫广场主题变奏。其中预示战斗的号角声异常激烈,由两只小号吹奏而出。这一乐章的最后,伴随弦乐演奏出的带着忧郁与痛苦的旋律,小号轻轻地 吹奏出《听吧》副歌的回声,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 二乐章“快板”是交响曲的核心,它戏剧性地记录了“血腥的星期日”这一历史事件,先描写人民的游行行列以及他们向沙皇的请愿,然后描写沙皇军队的镇压。中 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如旋风般的急速演奏拉开帷幕,表现了涌动着的游行队伍的海洋;不久,在此主题背景上,出现了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的较具歌唱性的另 一主题,具有俄罗斯民间风格,表现了深受压迫陷入无尽痛苦的人民的形象,它引自肖斯塔科维奇自己的合唱长诗《1月9日》,这一旋律所配的歌词是:“哦,沙皇,我们的父王,看一看您的四周:沙皇的侍仆令我们的生活无以为继,我们无力抵抗他们……”。

主题的丰富变奏形成如涨潮和退潮般的两个高潮,在第一个高潮之后,小号低声吹奏出一个新主题,也出自合唱长诗《1月9日》, 并成为交响曲的主要主题之一,它在这里出现时仿佛预示着悲剧的降临。在更加强有力的第二个高潮之后,圆号和大提琴以更坚定的方式再次奏出经过变化的这一主 题,它由不同的乐器重复奏出,并随着“哦,沙皇,我们的父王”这一主题尾声的渐弱直至平息,由木管乐器演奏的冰冷无情的皇宫广场的主题出现了,它将音乐引 向对沙皇军队的镇压的描写。

定 音鼓与小号宣告了屠戮的开始,小鼓的敲击突然闯入,暴力与死亡的时刻降临了。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赋格主题,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以最强音奏出,它 将本乐章引至一个最大的高潮,在大鼓与锣的击奏中,小鼓强劲而急促地敲击着,整个乐队以最强音奏出皇宫广场的主题,铺天盖地地倾泻而来,顷刻间吞噬了一 切。主题已经被改变得面目全非,而当这一主题猝然中断,在各种打击乐器的背景上,定音鼓以最强的力度敲击出赋格的主题动机,宛如枪炮的疯狂发射,此刻,先 前冰冷的黑暗,在瞬间转为残忍与流血。然后,是再一次皇宫广场的主题,再一次疯狂的发射,广场上已经血流成河。前面出现的那个小号低声吹奏出的以合唱长诗 《1月9日》为基础的主导主题,由乐队全奏两次,而这一次,悲剧已经成为现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士兵向示威民众开枪

定 音鼓疯狂的发射嘎然而止,弦乐的颤音以最微弱的声音演奏出皇宫广场的主题变奏,不过非常接近于其最初的样子,仿佛是人们的轻声合唱,和低声的哭泣。在弦乐 颤音的背景上,第一乐章中那个预示战斗的小号吹奏,如祈祷一般的皇宫广场主题变奏,经过变化的《听吧》的旋律,宛如过眼烟云般地流逝而过。最后,随着弦乐 背景上定音鼓的轻轻滚奏,结束了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柔板”,是对1月9 日 被屠杀者的哀悼,它可以看作是一首葬礼音乐,以当时流传的一首送葬歌曲《你们倒下牺牲了》为基础。它以一阵低沉的拨弦开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气氛 抑郁,色彩阴暗。随后,加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歌曲《你们倒下牺牲了》的旋律,它未加改变地被引用,背景的持续不断的拨弦伴奏越发显得阴郁,加强了悲伤的情 感。歌曲的旋律第二次出现时,变得更为个性化,情感的表达较第一次要强烈,旋律线更为宽广,悲哀的色彩也更加浓重。

铜 管乐的出现,使音乐在加强阴沉效果的同时,也渐显微弱的光亮;随后出现的弦乐合奏,先是以平静而忧伤的姿态出现,然后逐渐变得高亢,最终将乐曲引向高潮 ——弦乐发出最强音,定音鼓的重击随之响起,与铜管乐器一起将高潮推向夺目的顶峰,这一段音乐有着近似颂歌的特点,让人联想到对牺牲者的颂扬。大管将音乐 再次带入低沉的氛围中,伴随着低沉的拨弦,弦乐的演奏充满了哀伤。这一乐章的尾声与开始相呼应,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拨弦作为结束。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抒情乐章中,作曲家并没有将思路停留在哀悼的情感上,而是将哀悼化作颂扬,并宣示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你们倒下牺牲了》这首歌的引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当年被放逐在苏黎世的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在听到1月9日屠杀的消息时,唱起的就是这首歌,并孕育出1917年的革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乐章所表述的内容,可以将第11交响曲与第12交响曲联系在一起。

末乐章“不过分的快板”以歌曲《发疯吧,暴君》的第一句旋律开始,铜管乐器与低音木管乐器奏出最强音,并如急风暴雨般地行进,不时响起定音鼓的敲击,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高潮处,由圆号和小号演奏出第二乐章中小号低声吹奏的出自合唱长诗《1月9日》的那个主题,但这次不是预示悲剧的降临,而是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乐章的中间部分主要以《华沙革命歌》的曲调为基础,以弦乐快速地演奏;接着,小号吹出苏联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歌剧《亚洲金莲花》中一段描写工人们唱着歌走向街头的旋律,它引发一种非同寻常的愉快情绪,那是对战斗所带来的快感的体验。

《发疯吧,暴君》的主题随后不断扩大发展,整首歌曲的旋律出现,由低音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与弦乐演奏,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小号与圆号吹奏的第一乐章出现过的那个战斗号角。接着,弦乐和木管乐器以最强音在《亚洲金莲花》那一旋律上演奏出高潮,第三乐章中那个颂歌特点的旋律闪现而出,然后又是小号与圆号快速吹奏的号角声,它引出了最后的高潮。

这一乐章终曲高潮的力度非常强大,采用的主题是“哦,沙皇,我们的父王”,它具有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式的悲壮,带着强烈的愤慨和斗争的精神,但却没有一丝哀伤的情绪。这一高潮猝然中断之后,弦乐轻轻奏出皇宫广场的主题,接着是合唱长诗《1月9日》中那个最初预示悲剧的主题,它的旋律抒情而悠长,在悲壮的高潮之后出现,显得格外的哀伤。随后,低音单簧管随后以强音演奏出第二乐章开始时那个如旋风一般的主题,象征人民的愤怒,以及人们消灭暴君的决心。这个旋风愈演愈烈,圆号在背景上响亮地吹奏出前述《1月9日》的那个主题,其它乐器随后融入其中,这一主题无限扩大,发展成一股巨大的洪流,象征了人民的力量不可阻挡,同时也体现出一种英雄的性格;钟声随之四起,仿佛是一种警示,而定音鼓的不间断敲击,仿佛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交响曲就在这样的钟声与鼓声中结束全曲。

以这一屠戮为导火索,当时正在与日本交战的俄罗斯,其境内的动乱火焰愈烧愈旺,可谓内外交困。5月份,受到日本重创的俄罗斯舰队再也无心恋战,于是爆发了叛乱,其中波坦金号战舰全体士兵发动兵变的著名事件恐怕已经尽人皆知,这里就不详述了。9月,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到了10月,俄罗斯境内已经因罢工而告瘫痪,同时,学生的示威与工人罢工相呼应,其中特别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十分同情这样的行动,而肖斯特科维奇的家庭就属于这一阶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舰波将金号,爱森斯坦导演

沙皇的统治风雨飘摇,不得不签署了《十月宣言》,被迫同意赋予人民以公民权,并承认任何阶级都有参与国会的权利,未经国会同意的法律视为无效,同时也呼吁遏制动乱,恢复平静。人们聚到圣彼得堡大学前欢庆胜利,然而这却是一个不完全的胜利,在随后的12月,莫斯科的一次工人起义遭到无情的镇压,最高当局下了一道格杀勿论的指示,以此作为报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民群众欢庆革命"胜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05年5月7日大臣会议,百年纪念

1905年发生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事件基本就是这样。革命尚未成功,可日子还要过下去。一年后也就是1906年。化学工程师,门捷列夫的同事德米特里·伯勒斯拉夫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与其妻子业余音乐家索菲亚·瓦西里耶夫娜·肖斯塔科维奇的儿子德米特里出生了

家园 只让送一次花!

有兴趣,接着说!

家园 写得好!

你是真有研究啊!佩服!

家园 好啊

东正教与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关系说完了之后,剩下的一些是东正教的节日及其宗教音乐资料比较杂,还要整理一下。主要是关于除复活节外十二大节方面,以后有空一点一点地写。

晨大的《凝固的音乐》我在以后的连载中可要用一些照片啊在此先谢过了。

我的1905感觉如何??这样结合历史大背景写老肖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脱离时代大背景谈mozart ,bach 可以,将老肖这种音乐家不可以。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反集权主义之类的思想陷阱。我一直很奇怪上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在文学(索尔仁尼琴),艺术(老罗,康德拉伸),科学(萨哈洛夫)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异议人士。最后这些人和国内的官僚里应外合,竟然毁灭了一个帝国。晨大身处过那一时代,知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希望晨大提点意见

家园 过奖

不过是幼儿园时拉小提琴(后荒废)留下的唯一遗产,现在连识谱都不会啦

好啊
家园 我对东正教很干兴趣

以前写回归锡安之路—犹太人回归以色列的心路历程的时候,就对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家产生过兴趣,对东正教的教义和与天主教的差别一直不甚了了。

《凝固的音乐》里的照片也是网上搜罗来的,尽管用。

这样从历史的大背景写音乐,我觉得很好。脱离历史背景的文化和艺术是空洞的,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艺术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70-80年代苏联异议分子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集中出现。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或许对中国的未来有用,哪一天中国也会集中出现这样的异议分子的,或许已经出现了。不理解他们的社会基础,就会帝国亡了都不知道怎么亡的。

家园 【讨论】正教文明从根子上说

与希腊文明一脉相承(俄罗斯语是保留希腊语成分最多的语言,有5个格三个性),我们一直喜欢希腊罗马一起叫,可这两种文明是有很大差异的。

罗马(拉丁文明)更关心外在世界,希腊文明更关心内心世界。比如说,罗马就没出过哲学家。这个问题我在东正教与音乐中写过一点,天主教系统的音乐家对神秘主义浓厚的东正教音乐非常不理解。并且东正教相对于天主教更保守,苏联改革乏力或许有这个因素。以上几个因素也是我的个人体会。

这是网上的一段关于二者区别的文字,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我看完后想到了一个问题??天主教=拉丁化了的犹太教,东正教=希腊化了的犹太教。

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在一千年前分裂之后逐渐形成的差异。

1 信仰和理性

追随着神父,东正教用科学和哲学来护卫和解释她的信仰。不象罗马天主教,它的信仰不是建立在哲学和科学的基础上。教会不去寻求信仰和理性的和谐,也从不努力通过逻辑或科学去证明,基督给他追随者的信仰。如果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或哲学的内容支持了教会的教义,她也不拒绝这些科学。但是,东正教并没有被人类的智力成功所胁迫,她不会向他们顶礼膜拜,也不会改变基督信仰使它与人类思想的成果和科学保持一致。

杰出的年轻修士圣·巴西里(St。Basil),认为如同一只蜜蜂在采用花朵,摄取的只是“蜂蜜”一样,从古希腊哲学那里吸收的也是真理,是那些上帝已经注入世间,并为人类迎接主的到来而准备的真理。

例如,希腊人有一个关于“逻各斯”的信念。约翰福音的开端就是,“在世纪之初有‘逻各斯’”。对异教徒来说,逻各斯不是上帝,而对基督徒来说,他是上帝,或者是上帝通过他而创造、统治世界的一个原则、力量或强力。神父们指出逻各斯或圣经里的逻各斯与古希腊哲学里的逻各斯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作为一种天意标志。他们的不同地方在于是否归罪于人类的罪孽或人的智力缺陷。他们记得使徒保罗的话,“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仍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2:8)

在另一方面,罗马天主教高度赞扬人的理性。它的历史显示出相信理性的结果。例如,在中世纪,13世纪的时候,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就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进了基督教里。从那时到现在,拉丁教父们在尊重人的智慧方面从没有动摇过。而这一点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神学、神秘主义及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 教义的发展

东正教教会不同意使基督教义经常改变的观点。他们认为自从主把信仰传授给使徒保罗的那一刻起(马太福音。28:18-20),基督教就一直没什么变化。她确信“曾传授给圣徒的信仰”(犹大书3)从开始到现在都是一样的。20世纪的东正教徒可以准确地推想出第一、第五、第十、第十五世纪的东正教徒们在信仰什么。

当然,东正教承认外部发生了变化(如神职人员的祭服、修士的习惯、新的节日及世界性或地区主教会议制定的律法),但她的信仰内容却既没增加也没有减少。外部变化的一个目的就是在新的环境下表达他们的信仰。例如,“圣经”和“礼拜”两个词从希波莱文和希腊语被翻译成新地方的语言,或者是形成了新的宗教习俗来解释改变宗教信仰的人的一种种族敏感性等等。虽然如此,但是他们的信仰一直都是“一个信仰、一个主、一个浸礼”。(《致厄弗所人书》4:4)

证明基督教传统的基本根据是《圣经》。《圣经》的最高阐释者是教会的神圣的、有权威的神父们。无论是希腊神父或拉丁神父,还是叙利亚神父或斯拉夫系的神父,他们在东正教中的地位是不可挑战的。他们的权威是不可被代替、改变或忽视的。

另一方面,罗马天主教没有显示出信仰的连续性。为了证明产生于上一世纪的新教义的合理性,就有了“学说/教义发展”的理论。

随着时代(红衣主教 亨利·纽曼时期)的哲学精神的发展,罗马天主教的神学家开始限定和传授这样的观念,说基督只给了我们信仰的“最初保证”,一粒“种子”,这个种子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得到发展和成熟。他们说,当教会移到了新的环境,并有了新的需要时,圣灵就扩充了基督教的信仰。

所以,罗马天主教把它的神学描述成在不同阶段成长的,渐次达到较高的,限定更加明确的知识水平。神父们的教义尽管很重要,但还是属于低于中世纪神学(经院哲学)的阶段或水平,而经院哲学又低于它之后的新的学说,如第二界梵帝冈大公会议。

每个阶段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都是资源。例如,神学家可能会向神父求助,但他们也会与其他一些东西相冲突,如一些高深的、新生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象“教皇永不犯错”的教条和圣母“无原罪说”(对此我们还要详述)等理论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介绍给信徒,并成为他们救赎的必要条件。

无论怎样,这些教条的真义一直都属于基督教的传统。他们的出现来源于基督教传统之最初作为“线索”的或只是期待着合适的时侯要开花的“种子”。

3 上帝

罗马天主教传授到,人类理性可以证明或推断出上帝是永恒的、无限的、最善的、无实体的、全能的、全知的等等。他是“最真实的存在”。人类长的象他,但我们是不完美的存在。罗马天主教的上帝出生于中世纪,采用了“Blaise Pascal”这个著名的词。他不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而是大学者和哲学家们的上帝”。

追随着神父,东正教认为,关于上帝的知识已移入人的本性中。这就是我们知道他存在的原因。否则,除非上帝告诉我们,人类理性是不可能知道多少的。关于上帝的有限知识来自救世主基督。他对天父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

罗马天主教还讲到,当末日到来时,人将带着他的智力和恩宠的帮助,拥有神性。教父宣称,人在其自身是无法拥有神性的。甚至神的恩宠也不会给我们这样的力量。然而,被拯救的人将会看到上帝以救世主的荣耀的肉身而出现。

从历史上来看,罗马天主教神学理论从来没有在上帝的本质(他是什么)和他的非创造性能源(他以什么来行动)之间作出过区分。乔治·帕勒马斯(Gregory Palamas )试图通过对上帝和太阳进行比较来解释二者的差别。太阳有它的射线,而上帝有他的能量(其中,仁慈和光明)。通过他的能量,上帝创造着、延续着、统治着整个宇宙。通过他的能量,他将改变万物,并使它具有神性。也就是,如同将水充满海绵一样,他将会把他的能量注入新的创造物中去。

最后,罗马天主教学派宣传圣灵“来自圣父和圣子”(和子句)。这样做就摒弃了那种通常认为上帝圣父是圣子和圣灵的唯一(君主制)来源的天主教教宗的传统。因此,拉丁神父们把“和子句”加进了《尼西亚信经》中。

“我相信圣灵、主,生命的给予者,发自圣父和圣子……”

11世纪,拉丁神父们不是在世界公会上,而是在教皇的权威下通过了这个改变。

4、基督

为什么基督要变成人呢?罗马天主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于东正教教会的教义。

据神父所讲,东正教宣扬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20:28)“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10:45)这个“救赎”是付给掌死权的。正如主向先知欧瑟亚(〈〈欧瑟亚书〉〉13:14)所揭示的,“我要从那掌死权的魔鬼中救赎他们,我要从死亡中拯救出他们。”某种程度上,基督给掌死权的魔鬼付了赎价,掌了死权。(〈希伯来书〉)2:14)

作为人的基督主动地将自己献身在十字架上。他为世人而死了。(“为多人”或“那大多数”救赎)但他又从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肉体上活了过来。死神既然没有力量控制他,那它也没有力量摆布别人。人种就从死亡、魔鬼中被拯救出来。从魔鬼中解救出来就是从死亡和罪孽中解救出来。从这些中解救出来,我们就变得如同上帝一样(具有神性),并且可以和他永远的住在一起。

根据罗马天主教神学理论,基督变成人是为了补偿,由于亚当犯错而被冒犯的神的公正性。换句话说,由于亚当的过错,他冒犯了无所不在的上帝,因此,他的罪就有无穷的后果。这不是由有罪的、有限的人可以补偿的,因为亚当的罪(原罪)遗传给了我们。但我们有义务去补偿,只有基督,他既是神又是人,可以偿还这个“荣誉债”。

他死在十字架上,偿还了这笔债务。他的死弥补了亚当所犯的过错,冒犯也被排除了。上帝不在生人类的气了。基督从死亡中、他的誓言或者从相信人类未来的热诚中复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拉丁人无论是普通天主教徒还是知识分子,都对神性这个概念没有给予重视。对理解这个教义的必要概念也没有过多注意。

罗马天主教神学通常是法律程序化、哲学化了。例如,进行有效的(法律术语)洗礼以成为基督徒就是在仪式中,正确的意象和使用正确的仪式和言辞的结果。所以,甚至一个无神论者,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给一个人洗礼。当水洒在受洗者的头上就已合理并足够了。

近来,一些拉丁神学家正重新思考基督教关于救恩的教义。他们开始非常严肃地思考“神性”这个概念(洗礼作为第一步)。包括奥古斯丁和其他一些神学家,他们确定地认为它是属于基督教的传统。事实上,如果天主教曾期望对基督和他的救赎获得正确的理解的话,如果它变得日益引用圣经和听从主教的话,那么对天主教神学的革命就是必要的。

5、教会

罗马天主教对教会的看法在几个方面有别于东正教教义。

天主教徒认为,教会里看得见的最高首领是教皇,彼得的继承者。主用这样的话亲自任命彼得这个神圣的地位,“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马太福音》16:18)

于是,教皇就成为“天主教会的主教”,她的老师,地上基督的代理人。他是基督教传统的阐释者。当他代表整个教会说话时,圣灵是不会允许他犯错的。所以,在道义和教义上他是永远不会错的。其他的主教是他的副手。他是主教统一的象征。

东正教教会认为所有的主教都是平等的。当然,主教有不同的级别(Patriarch,archbishop,metropolitan,bishop);然而,主教就是主教。这样的区分只适用于教会或不同教会间的行政管理,并不针对主教的本质。教会会议的主席被称作为“大主教”(archbishop希腊传统)或“metropolitan”(俄罗斯传统)。

根据拉丁教会学,每个地方教区都是整个教会的一部分。所有的天主教区形成了地上基督的身体。这个看得见的身体有个看得见的头——教皇。教会的这个观念暗含着地方教区有两个首领:教皇和地方主教。但是一个长有两个看得见的头的身体是奇怪的。此外,如果他的命令与教皇发生抵触,地方主教就似乎被剥夺了他的天主教使徒的权利。实际上,除非教皇同意,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主教。

东正教认为,由一位主教、“基督的活圣像”和他的教群就构成了某地的教会。正如上帝的信使依纳爵说的,基督教教会就在于主教、他的神父和执事以及那些围绕在圣餐,满怀着真诚信仰的人们中。所有的主教和他们的教群如此组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神圣的天主教的和使徒的教会。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主教就没有教会,没有圣餐就没有主教,但没有真正的信仰,使徒的信仰,即“从前交付圣徒的真道”(《犹大书》3),就没有主教和圣餐。迦太基的圣·西普里安写过“教会就在于主教,主教就在于教会。”

或者这样说,在没有主教的地方就没有教会;若没有自使徒开始的主教们的连续性,就没有主教;但如果没有使徒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主教们之间的延续性。

此外,如果没有圣餐、洗礼等全部内容,也就没有教会。因为教会就是通过它来形成的。基督的肉和血使上帝的信徒团结起来:这种关系是基督教的全部意图所在。同时,如果没有主教给受洗礼者传道,圣餐和其他一些玄义也就不存在了。

6、神圣的教规

教规是统治教会的“原则”和“方向”。教规由使徒、神父、地方或地区的和全国或世界性的大会(ecumenical,拉丁语)(Synods,希腊语)编写。只有教会的首领主教有权运用他们。他可以“严厉地”或“仁慈地”使用这些教规。一般以“严厉”著称。

与天主教会不同,东正教会并不把教规看作是法律,看作是控制人际关系和寻求人权,而是看作通过服从教规而铸造“新人”、“新创造物”的手段。他们在道德上正经受磨练。他们注定要产生神圣。

天主教会持续不断地改变他的教规,为了新教规而忽视了旧的。不到20年前,罗马重新修订了它的教规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它编写了新的教规。另一方面,东正教虽然也时不时地添加一些教规,但从来没有丢弃旧的教规。因为这些旧的教规也是由圣灵启发的。不管怎样,人的问题和精神需要并没有真正发生改变。新教规往往是旧教规的简单、精巧的形式。

7、玄义

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二者至少都承认七个圣礼或玄义:圣餐、洗礼、搽圣油、授神职礼、忏悔、结婚和为病人搽圣油(天主教徒传统上称它为“终极涂油礼”,是为快要死的人行的)。

关于一般的圣餐,东正教认为它们的物质成分(如面包、酒、水、圣油等)会通过召唤圣灵而使它们充满荣耀。罗马天主教教派则相信只要神父“以基督的身份”行礼,圣餐礼就是有效的。

同时,罗马天主教神父用一种法律的和哲学的方式来解释圣餐。所以,在行圣餐过程中,须使用正确的物质材料(面包和酒)和宣讲正确的仪式,以把他们的物质材料变形为基督的身体和血。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和所有其他的圣礼一样只是上帝显现的“标记”。

东正教称圣餐为“神秘的晚餐”。因为神父和信徒所吃掉的东西神秘地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了。我们以面包和水的形式承受他,因为若要吃“真的”人肉,喝“真的”人血,那就会完全不和协了。

根据罗马天主教关于圣礼的教义,一个人通过洗礼就可成为教会的一员。“原罪”就被冲洗掉了。东正教与之相同,但关于“原罪”或“遗传下来的罪”(从亚当)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并不占有多少部分。关于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述。

罗马天主教徒谈到“坚信礼”和东正教的“搽圣油”。“坚信礼”是与洗礼分开着的,由主教而不是神父来执行;但“搽圣油”是由从主教那里获得“圣油”的神父在洗礼过程中执行。“坚信礼”和“搽圣油”二者都意味着圣灵的给予。天主教神父延期受洗儿的“坚信礼”(第一个宗教团体),不多于七年,也就是直到这些受洗儿对上帝的礼物怀有一些感激之情时。

东正教会把浸洗礼、搽圣油和圣餐礼连接起来,首先把三倍的浸洗注入圣水中,当“新的基督徒”从水中站起来时,他就进入了引导他们与上帝同在的圣灵的关怀中。这就是成为基督教会成员的目的。

授神职礼是由于神的恩宠和拣选来把人提升为祭司的仪式。祭司制度的祭司有三个等级:主教、长老和助祭。所有的基督徒通过受洗成为信徒后都是神父,包括神父、先知和国王。由于这个原因,彼得指出教会是一个“君尊的祭司”(《彼得前书》2:9)主教是最高的神父,是圣餐和所有玄义的主席。长老和助祭是他的助手。天主教神父认为长老是以基督的身份行事,而事实上,他只是代表“基督的活圣像”——主教。

严格地说,忏悔有时称作“告解”, 信徒只是把它作为重新加入教会的手段的所接受。长期以来,忏悔或罪的告解、祈祷和禁食只是那些已经被驱逐出教会的或主动离开(背教)的人们使用。现在这种习惯只为一些严重的罪,在接受圣餐礼时,才向主教或长老忏悔。

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都把忏悔看作是一个圣礼,关于忏悔这个圣礼两教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例如,在罗马天主教中忏悔室是如此的普遍。

对于罗马天主教,神圣的婚姻是一个装订好的、表面上不能被破坏的合同。男人和女人在教会(主教或神父)的见证下互相结婚。因此,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婚。除非在婚约上能找到一些规范性的错误,将导致婚约的无效和取消,否则,离婚是不可以的。

在东正教中,神圣的婚姻不是合同。它是在基督和教会的效仿中,通过主教或长老使“上帝的所有子民”都在场的条件下,男人和女人的神秘结合。离婚同样被禁止。但是,作为对人类弱点的让步,通奸是允许离婚的。出自仁慈,而不是作为法律事件,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婚是允许的,是对人类弱点的进一步的让步(例如,在配偶死了之后)。正如古希腊雅典最高法院的法官戴奥尼夏说的,这个圣礼作为所有的圣礼或玄义都通过圣餐完成了。

上文已提到,天主教神父把终极涂油礼看作是最后的圣礼,为信徒准备死亡、涤罪和末日审判的圣礼。在东正教中,涂抹圣油是为了康复。疾病经常是由于罪孽引起的。所以,圣油或涂油礼意味着忏悔罪。在仪式的最后,施以涂油礼的人要接受圣餐。

东正教也承认王权、修道院制度、及圣水的祝福等为玄义。

8、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被创造出来是善的。这与三位一体的神创造“他”的信仰是一致的。男人和女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和样式”被造出来的。(《创世纪》1:26):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形象“意味着要合理地管理这地,要明智地、自由地行事。女人被造出来是为了帮助男人。(《创世纪》2:18)他们将和谐的、互相尊重的生活在一起。

到目前为止,罗马天主教同意教会。它和东正教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类堕落的性质和人的状况。追随着荷马?奥古斯丁,天主教神父认为,亚当和夏娃因吃禁果犯了罪,背叛了神。他们的这个罪已经传给他们后来的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所有的人对他们的“原罪”都负有责任。

追随着神父,东正教教会认为,当亚当犯罪背叛了神时,他把死亡引入了世间。既然所有的人都出生于同一人类祖先亚当,那么所有的人就继承了死亡。死亡意味着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结束;但同时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感情(生气、仇恨、性欲、贪婪等)、疾病和年老。

罗马天主教教派通常没有注意到东正教关于人作为死亡之奴,即死神通过控制人的情感来奴役人的概念。事实上,死神已被推到了后台。因此,天主教神父把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理解为他为人类承受刑罚(神人和一),当基督在十字架上遭受刑罚并死亡的时候,他就真正地征服了死神,并破坏了死神的死亡之权。

无论如何,东正教总是非常强调通过祈祷(公共礼拜和私人投入)、斋戒(自绝)和主动的服从、定期参加圣餐(有时称作“mysteries)等活动来“掌握自己的情感”。因此,基督徒生活的最高方式(最高哲学)是修道院生活。在那里人的所有精力完全献给了完善自己的努力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道院制度在罗马天主教中从来没有消失过。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宗教”,它已经变得日益“这个世界化”了。因此,罗马天主教已摒弃了中世纪的传统和对人的理解,他的本性和命运已变得更加世俗化了。

9、上帝之母

关于处女玛利亚及其地位的教义在教会里被称作“圣母玛利亚学”。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都认为她是“神之母”和“永远贞洁的玛利亚”。

但是,东正教否决罗马天主教关于“圣母玛利亚是完美无缺的教义”。这个教义是由庇护九世在1854年12月8日制定的一个关于圣母的信仰。这个教义认为从圣母玛利亚这个概念的第一刻起,神圣的圣母玛利亚就拥有全能神的一种最非凡的荣耀和特权。鉴于耶稣基督的美德,即他是人种的救赎者,使人从原罪的各种污点中保存下来。这个教义是神显示的。所以,所有的信徒对此都坚信不变。

这样的一个理论在圣经和神父那里没有根据。它包含了许多没有天主教根据的同类概念(如“基督的美德”);包含了主和他的圣徒提供了多余的荣耀,这额外的荣耀可以施给别人,甚至那些在炼狱中的人。

但反过来,教会不会接受神之母生来就带有亚当遗传下来的罪的观念。没有人是这样的。然而,由于亚当的沉沦,圣母确实把死亡遗传给了所有的人。

因此,没有必要去管罗马天主教神学家作了什么。也没有理由去创造一个理论去支持关于完美无缺的教义。也没有必要去宣扬,由于“基督的美德”,圣灵就能阻止她把亚当的罪遗传下去。

事实上,她象所有的其他人一样出生。圣灵为她准备好了成为神之母的角色。圣灵在她的身体里注入了非创造性的能源,为的是使她成为耶稣诞生的令人敬仰的??。但是,一些神父发现在她的儿子复活之前,她已经有罪了。约翰·(chrysosotom)提到了在迦南的婚礼,在那里她擅自教导他。(《约翰福音》2:3-4)这就是她必死的证明。

圣母玛利亚在五旬节多次接受圣灵,就可以无罪的死去。由于她在神圣的计划中(经济或施与)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她的灵魂和肉体都被带到了天堂。现在她坐在她儿子的脚下为那些向她乞求仁慈的人说情。东正教为纪念她所承担的奇迹,在8月15日斋戒。教皇的追随者也同样在这一天斋戒。

两教也都相信圣母玛利亚和所有圣徒的代人求情。这种代人求情反映出天上的和地上的教堂之间的统一性。

两教在某种程度上还都相信神之母就是教会。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些属于教会的人与基督是同等的。但基督又是我们的“兄弟”。(《罗马书》8:29)如果基督是我们的兄弟,那么,圣母玛利亚就是我们的母亲。但在受洗之后,教会也是我们的母亲。因此,圣母玛利亚也是教会。

10、圣像

圣像是对基督、圣母和圣徒的艺术刻画。圣父是不能被描画出来的,因为他从来没被人看见过。圣灵曾经以鸽子和“火舌”出现。圣父可能以这种方式显现。圣子变成了人,就可以以他人的形式被描画。

圣像不仅仅是神圣的画片。关于他们的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例如,圣像总是平面的。这样我们这些习惯了物质世界的人就会理解基督、圣母、天使、圣徒等居住的精神世界及我们已往的居住地。他们的世界不是我们五官所能洞察的神秘世界。

通常,罗马天主教教派在历史上曾使用雕像作为崇拜。这些雕像象真的,是三维的。他们看上去好象是仿效的古希腊艺术。两种艺术都属于自然主义。天主教神父描述基督、圣母、圣徒,甚至天使时,就好象他们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这种“自然主义”来自中世纪“荣耀使自然完美”的观念。

在圣像上的人或人们代表着神性。他或她不是完美的人,但比一般的人要完美得多。他们已变形和使荣耀。他们有一种新的、充满荣耀的人性。

重要的是要记住天主教关于荣耀的理论:它是由上帝为人类而创造的。我们回想一下,东正教认为荣耀不是创造的,它作用于所有的创造物。它是神性的一种奇观的延伸。东正教肖像学反映了这个事实,甚至当罗马天主教的雕像反映了荣耀的这个观念时。

而且,圣像是东正教虔诚的一个必要部分。东正教徒敬仰和亲吻圣像,是通过圣像传递到圣像中的人或被代表的人们的一种献身。圣像不是偶像。东正教不崇拜偶像。他们只崇拜上帝。在罗马天主教堂中树立圣像不仅仅是崇敬,他们还是一种看得见的帮助和饰物。

再附加一个中国正教会网站:http://www.orthodox.cn/forum/index.php?sid=1163973c187da2d8eca0d57736026d3e

80年代晨大不是在北大吗??听父辈说那段时期北大是自由主义泛滥啊。

不过中国的异议人士感觉总体水平远不如苏联的。苏联像萨哈洛夫这种相当于美国奥本海默的人物居然都开始反对苏联政府了,是苏联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吗??70年代的美国可还在黑白对立状态呢??这种国家也能骗到萨哈洛夫

通宝推:煮酒正熟,晨枫,
家园 肖斯塔科维奇不是说他是苏联国家领导人中唯一一个真正

懂音乐,而不是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吗。

据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就是为了纪念曾任列宁格勒的军分区司令的图哈切夫斯基所作,只是斯大林非要说成是为列宁格勒保卫战而作。连怀念被杀害的好友的作品都要被凶手曲解,自己还不能出面辩白,肖斯塔科维奇也真可怜。他自己就说过“我的大多数交响乐都是墓碑”。

家园 对于图大帅的能力深表认同

以上的说法:据说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就是为了纪念曾任列宁格勒的军分区司令的图哈切夫斯基所作,只是斯大林非要说成是为列宁格勒保卫战而作。连怀念被杀害的好友的作品都要被凶手曲解,自己还不能出面辩白,肖斯塔科维奇也真可怜。他自己就说过“我的大多数交响乐都是墓碑”。

我最近下到了《见证》,是这里面的吗??还没来得及看。

家园 OMG,要好好拜读

我哪有上北大的资格,我只有从北大摘取校花的份,嘻嘻。

家园 我也是最爱贝小

关于贝小的版本,曾经写过一点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967321

家园 写的很好,多谢

我记得多年前听贝小,是听施奈德汉,谢林,和奥伊斯特拉赫三个人的。我不太能理解前者为什么能吃花。谢林很高贵,让人觉得不太敢喘气。比较喜欢奥伊斯特拉赫的。

多年以后再找到奥伊斯特拉赫的东西,却已经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手头有帕尔曼的,很多人不喜欢他。但是我觉得中规中距,没什么不好的。属于一直听也听不腻的。

海菲兹太快,那个立体声的印象很一般,就是赶火车。后来搞了Naxos的和托老合作的单声道版。可能是过去受到立体声版的影响,没有很认真的比较过。

没有搞过Kremer的,不过他应该有至少两个。常见的一个是华纳和哈农库特的,好象也拿过三星带花。还有个在Philips,用了贝多芬第7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旋律做的华彩,这张已经不多见了。

家园 谢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好啊
家园 老兄有没有看过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和丹纳的《艺术哲学》?

对普通听众来说,音乐好听也就够了。但如果要深究的话,艺术必须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包括巴赫,莫扎特。

家园 老兄太过了,偶才大二哪!!

丹纳的《艺术哲学》中对古希腊艺术的评论堪称经典,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看过PDF,还是太泛。

艺术必须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包括巴赫,莫扎特。我不就把老肖放在大时代下了吗??

BACH,Mozart身处的时代导致他们的音乐更喜欢探究内心世界

你的ID很不错,什么时候蒸个莫扎特的包子??以前看过你写的关于数学方面的帖子,难道是数学系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