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将军百战觅封侯(一)天宝初年,安西四将的聚首 -- 驿寄梅花
尤其是讲解地势的时候不要假设别人已经知道“赤佛堂路”是怎么回事,“三路进军”又是怎么回事。
当然,作为历史爱好者玩票怎么写都无所谓... 不过如果还想往“通俗易懂”方向靠拢的话,注意一下前后连贯也是起码的要求吧...
因为思考不详细,读史不细,越来越偏重于写出自己的思路,写作描写范围,越来越窄,让人看来越来越枯燥,越来越莫名其妙。抱歉。现在思路蒙你点拨,谢了。
坦驹岭和小勃律王城的位置都比较确定。
达驹岭,现在的Darkot Pass (36° 44′ 42″ N, 73° 25′ 59″ E),海拔4703米。
小勃律王城,现在的Gligit (35°55′18.71″N, 74°17′21.15″E),海拔1500米。
贴几张地图。
图一:从安西都护府到小勃律王城。
坦驹岭,婆勒川和娑夷水,地图上都标注了。
(可点击放大)
图二:从连云堡到坦驹岭(地形图)。
注意红色的虚线表示道路(包括难走的山路)。
连云堡在今天阿富汗巴达赫尚省(Badakhshan Province)的Sarhadd附近。
Sarhadd(地图上标的是Sarhad)左边的Patukh被我用来定位(红框标识)。
图三:从连云堡到坦驹岭(更精确的地形图)
上面的蓝框是连云堡,下面的蓝框是坦驹岭。红框中的Patukh是用来定位的(便于和上幅图比较)。
连云堡和坦驹岭都是比较险的地方。
图四:从连云堡到小勃律王城(地形图)
当时没有找到你推荐的地图,自己想当然了。
我标的连云堡离坦驹岭太远,崎岖的200公里直线山路,高仙芝大军在海拔3500米行军,六天走完估计够呛。
连云堡的位置相对来说是最准确的,只是略嫌靠东一些。坦驹岭和小勃律王城的位置偏差要大些。坦驹岭被标在了Chilas和Abbottabad之间,比正确的小勃律王城(Gilgit)的位置还靠南。小勃律王城位置自然被迫跟着下移,被标在了Srinagar附近。
另,分别走北谷、赤佛堂和护密国的三路部队在连云堡下已经会师了。图中“赤佛路行军路线”我没太明白是怎么回事。
从连云堡(今Sarhadd附近)出发,到爬上坦驹岭隘口(今Darkot Pass,海拔4703米),唐军用了三天。
从隘口下山到阿弩越城(今Gupis附近),唐军用了三天多,部队在下山后的第四天进入阿弩越城。
从阿弩越城到小勃律王城(即孽多城,今Gilgit附近),用了多少天没有记载。这一路海拔已经降低了一些(不到3000米),比上下坦驹岭应该快,估计最多三天就到了。
从坦驹岭下山的路特别陡峭难行(“直下峭峻四十馀里”):
坦驹岭附近卫星图
沿着赤佛堂路线回军一个月到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合,然后回国内。
旧唐书
新唐书 列传60
所以我在文中认为赤佛堂路线是一条行军路线
还有小勃律的位置,我思考这文章时,以为在克什米尔地区,就是地图中平坦的地方,而不是山区。克什米尔地区那地方战略价值大。先前写文章时我认为,连云堡的作战最忌分兵,在唐代还要约定时间三路进军协同攻击。这是不可能的。
小勃律战役贵在突袭,突袭失败后要给自己后路,所以我还突发奇想认为还有一路大军直接沿赤佛堂路线进军小勃律,作为高仙芝进军突袭失败的后路。不知怎么回事我老是有上面的想法,理由是葱岭以西既然好多国家迫于吐蕃压力不向唐朝纳贡,那么吐蕃军队在他们境内应该是有武力威胁存在的。败退的军队没有战斗力,没人接应,必死无疑。这也是我在现在文章中修改没有写出来的
唐军长途奔袭半年,远征小勃律的战役能打的这样漂亮,高仙芝的随机应变以及统帅能力了不起。
没读过书的这点小乐趣也被剥夺了。。。哎。
对他们在西域的事可能有所不了解,但安史之乱不会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