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朝廷派遣大军出征,前方说打胜了,总得带回点俘虏之类的回帝都交差吧,不然何以证明他们的战果。
是从波斯学来的
汉书的记载,是匈奴的会结鱼鳞阵的军队,黄毛蓝眼的白人。
不是在乌孙大宛方向作战的战果。
大食不比美帝怎么说?人当年可是刚刚兴起时的上升期,又是地头蛇,加上宗教思想武装,相对实力可不一定比美帝差。
何况这次伊朗也不要想一战大败MD,我们也只要求再加个陷阱坑住美帝就行。这个差不多可以做到吧。
网友天地的 ”我—— “ 发了副汉代回马射的砖石画像的图片。
图片地址
另外借这里说一下马镫问题。如果你相信中国的一些专家,有些专家一直说孙武和孙膑是一个人,他们就是不相信史书记载,2个相差不下百年的人他们就认为古人会弄错,结果山东汉墓出土的竹简,一本孙子兵法,一本孙膑兵法,得,这些专家们不言语了。 同样的,这些专家们说,附和西方学者,说夏商是传说,没有考古证据就是传说,结果后来出土的夏商金文上,夏商的二十四帝什么的,名字和司马迁史记上记得一字不差,这些专家们才没言语了。
也许西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马镫,但他们肯定有其他办法来做到骑射,做到冲击步兵。比较起现在的几个专家,我更相信晁错,贾谊,司马迁他们。现在的专家,更像赵本山。 下边引用晁错《言兵事疏》里的文字,你看了之后再下结论说当时西汉军,匈奴军能不能骑射。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13)。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14);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15);险道倾仄(16),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17);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18),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19);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20),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译文:我又听说小国和大国的表现不同,强国和弱国的形势有异,险要之地与不险要之地的戒备不同。谦卑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势均力敌的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的马匹不如他们;道路险要,地势不平,一边奔驰一边射箭,中国的骑兵不如他们;经历风雨的疲劳,忍受饥渴的能力,中国人不如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轻车突骑,那么匈奴容易被挠乱;劲弩长戟射到远处,那么匈奴人的弓箭之弓不能抵御;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十个五个一拥而上,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用强弩的骑射之官,同时射向敌军,那么匈奴的皮做的铠甲和木做的盾牌就不能支持了;在马下格斗,剑戟相交,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就不能支持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
这里边晁错写的很清楚,匈奴之兵是”险道倾仄(16),且驰且射“。 他们不但能骑射,而且是在道路险要,地势不平的情况下,一边奔驰一边射箭。
另一段:
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6),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支叶茂接,此矛铤之地也(7),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隘相薄(8),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懈,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9),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10);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11);此将不省兵之祸也(12),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译文: 兵法说:一丈五尺长的沟,可以湮没战车的水流,山林中积满石头,有长流之水,有丘陵土山,草木繁盛,这是步兵的战场,两个骑兵抵挡不了一个步兵。土山丘陵,绵延不绝,到处都是平原广野,这是骑兵的战场,十个步兵不能抵挡一个骑兵。远远望去是平坦的丘陵,中间隔着河流和山谷,居高临下,这是弓弩手的战场,一百个拿着短兵刃的士兵也抵挡不了一个弓弩手。敌我双方的阵地相隔很近,地势平坦,没有深草阻碍,进退自如,这是持长戟的士兵的战场,三个持剑盾的士兵也抵挡不了一个持长戟的士兵。芦苇蒿草丛生,草木茂盛,枝叶相交,这是持矛铤的士兵的战场,两个持长戟的士兵也抵挡不了一个持矛铤的士兵。道路弯弯曲曲,十分隐蔽,各种险要的地势相互重叠,这是持剑盾的士兵的战场,三个持弓弩的士兵也抵挡不了一个持剑盾的士兵。士兵不精选加以训练、使之熟悉,日常起居不熟练,动作不整齐划一,不懂得如何利用机会、如何避免灾难,前面金鼓击响,后面的士兵却十分懈怠,和金鼓的命令相违背,这是不严格训练士兵的过错,一百个这样的士兵也抵挡不了十个精兵。兵器不锐利,和空手一样;盔甲不坚固,和没带盔甲一样;弓弩不可以射出很远,和短兵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和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没有穿透,和没有箭头一样,这是将领没有检验兵器的后果,五个这样的士兵抵挡不了一个精兵。所以兵法说:器械不锋利,是将自己的士兵送给敌人;士兵不会打仗,是将自己的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了解自己的士兵,是将自己的国君送给敌人;君主不精选将领,是将自己的国家送给敌人。这四点是战争的关键。
这段更是把西汉如何使用各种步兵,弓箭手和骑兵写的很清楚,那种地形下是那种士兵的战场更写的明白。"土山丘陵,绵延不绝,到处都是平原广野,这是骑兵的战场,十个步兵不能抵挡一个骑兵。" 卡莱战场,显然就是骑兵打击步兵的绝佳战场。罗马军的兵团一直就是夹门鱼鳞阵一个套路,碰上按《言兵事疏》里培养训练出来的汉军骑射精锐,不大败才怪。
而看了这段文字我还有一个感受,汉军真的是支非常专业话的部队。”草木茂盛,枝叶相交,这是持矛铤的士兵的战场,两个持长戟的士兵也抵挡不了一个持矛铤的士兵。“。 长戟和矛铤我是没想明白有多大差别,但显然按晁错所写,矛铤是丛林战利器。不同作战环境使用不同武器,不同打法。即使今天的米帝,也未必装备的起啊。
是战国期的车战兵器(不是吕布的那种画戟),可刺可啄--在树丛中容易挂住--很快就消失了。
矛铤不带横枝--在树丛中不容易挂住--所以有晁错的说法。
在你的帖子1分钟内,连得两宝,再潜水得呛着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综合分析
果然是想象无极限啊!先花后看!
晕了,把楼下的兄弟推了两宝,可怜俺这个穷人哪!
花之。看来还真是一蟹不如一蟹,西汉专业化的精兵,到了唐朝以后专业化水平就越来越差。以至于女真敢说女真不满万,满万天下无敌。如果西汉的轻车突骑,劲弩长戟,坚甲利刀,材官骤发,下马地斗五长技(不需要他们掌握汉武时期能以骑对骑建立起庞大的骑兵突击部队)宋明能一直掌握,女真又那敢有那么大的口气啊。
这2天大致看了下汉书。陈汤传,感觉有几个疑点能解释的更清楚了。
汉书.陈汤传的全文我就不贴了,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去http://tieba.baidu.com/f?kz=198794872 上或者找纸版的汉书来读。
陈汤传里我发现了几个地方,我感觉还是可以用来八一八的。
。。。。。
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城上人更招汉军曰“斗来!”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
。。。。。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凤言:“汤多筹策,习外国事,可问。”上召汤见宣室。汤击郅支时中塞病,两臂不诎申。汤入见,有诏毋拜,示以会宗奏。汤辞谢,曰:“将相九卿皆贤材通明,小臣罢癃,不足以策大事。”上曰:“国家有急,君其毋让。”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上曰:“何以言之?”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时解?”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因对曰:“已解矣!”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一决于汤。汤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说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这里边尤其明确的写出,郅支单于的地盘,就在大夏之西。而安息则也是东接大夏 。估计郅支单于的地盘应该是和安息交界甚至不少地盘就是抢的安息的,否则陈汤怎么会说“西取安息”。显然,陈汤对安息的战斗力根本不指望。这样汉书记载郅支单于有摆鱼鳞阵的罗马兵也可以解释了,这些俘虏被安息安排在东边,结果这些地盘被郅支单于抢了。而安息把罗马俘虏放在最东边,防止逃跑是一种可能,更可能我猜测是这些俘虏是被汉军远征军抓的,带到安息东界后就都安排在那了。带一小部分先跟随主力回师,向宣帝交差,至于剩下的怎么处理,带不带回西域都护境还是直接带回内地,则需要再向宣帝请示了。
这样做还是很合理的,远征军只要一出安息境,那后勤补给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如果俘虏有几千人,那是一个很大的后勤压力,尤其是中亚那样的地理环境。而给朝廷的密报上肯定要报上斩首多少,俘虏多少,这样才能计算军功。而卡莱距离长安如此远,可能携带首级回来比较难,俘虏就是证明军功的重要证据了。而把俘虏和首级安置在安息的最东界,先把少量俘虏和罗马将领全带回去交差,然后朝廷的核对军功的官员来的时候就直接去安息东界清点俘虏和首级数量(西汉对军功的计算极为严格,斩首数,俘虏数半点来不得马虎)。如果朝廷不要求把俘虏带回了(应该是这样,带回来还得养着),那就直接把俘虏都移交给安息了。古代不是现代,不讲什么日内瓦公约,这几千罗马俘虏在安息的东界生活的肯定不是什么好日子,当苦力,作奴隶是应该的。等郅支单于夺了这片地方的时候,应该也10来年了,战争加上恶劣条件减员,只剩下1,2千人也正常。这么多年,他们应该也学会安息话了,估计是向郅支单于说,我们以前都是罗马战士,是被安息压迫的,我们能给你打仗,不要让我们再做奴隶,苦工了。郅支单于于是收留这支罗马残兵,让他们重新制作武器装备起来,用来对付周围的一些小部落或者和安息打仗还是有点用的。
所以陈汤才会遇到“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的情况。如果卡莱战役是安息自己打的,即使考虑防止俘虏逃跑,也不应该放到最东边的边界地区来,以至于郅支单于能轻易打进来然后把这些罗马兵带走了。安息那么大的国家,放在国家中间地区,或者找个四周沙漠的地区之类的更合理。在卡莱抓的俘虏,不远几千里的运到国界最东边,不合常理。古代几千人穿行几千里,可不是个小成本的事情,这一路的后勤保障压力还是很大的。安息人不应该为了防止逃跑就把几千人全弄到东部边界地区去,而西汉远征军这么干,就好解释了。
另外一点也更能解释罗马村的问题了。如果网上那些什么罗马村墓碑都朝西等是真的。原因也就明确了,他们都是克拉苏军中的将领,可能不少级别还都比较高。所以他们在做了俘虏,被西汉安置在甘肃软禁起来( 估计当时肯定有部队看着他们,免得逃跑,而且位置应该远离贸易路线)不得不当了农民。对这些在罗马当将军过人上人生活的人来说,这生活反差还是挺大的,怀念故土和留恋过去人上人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尽管罗马士兵多是公民,贵族,但如果都是普通士兵,可能感情还不会那么强烈。都是些将领,头头,一直过的都是要么打仗,要么当奴隶主的日子,现在确要干他们眼里奴隶才干的活,尽管明知道不可能回去了,但怀念罗马的感情肯定会很强烈的。这样,罗马村的一些风俗,也就理顺了。
从里面还可以看出,陈汤假传圣旨的情况下,都可以组织起4万人的汉胡军队。而且,里边明确写到了郅支单于有西击安息的可能。从陈汤对甘延寿的描述看,那么17年前罗马大举进攻安息,安息如果拍使臣来求援,那么郑吉估计也会这么样对宣帝说。而陈汤时期的元帝爱好儒学,所以陈汤直接不请示(因为请示也肯定不批准),直接矫诏了。另外按陈汤的描述,即使胡兵有汉军一样的装备,也是3不当1,显然,在那个时代,汉军战斗力远强于其他军队。这样克拉苏在卡莱败的如此惨,也是合理的。
另外,晁错《言兵事疏》里明确写着“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 意思就是“弓弩不可以射出很远,和短兵一样;射箭不能射中,和没有箭一样;射中了却没有穿透,和没有箭头一样。” 显然,西汉弓弩的要求第一是射程要远,第二是精确度高,第三是穿透力强,要能穿透铠甲,盾牌。卡莱战役里那支打败克拉苏的军队,弓弩的穿透力实在太强。如果安息一直掌握着这方面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那罗马兵团的打法什么的也就应该因此而相应改变了。 但卡莱之战以后到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好像还是一直那么个编成和打法,也一直没装备远射程,强穿透力的弓弩。
那时候只有摸金校尉的干活?要是当时的政府也能组织起专业考古,说不定还能挖出点军事方面的东西来参考下前代军队的作战方式来改进自己。话说回来,后代宋明时期,军队的作战能力,在开疆前期还是不错的,可是在后期守成的时候,政治力量对军队的钳制过于紧了。你说宋朝打仗的时候,前方大将得按照出征前皇帝颁发的布阵图来打,还有那些宦官监军,搞这些乱七八糟的规定,军队不变弱才有个怪。
沈括挖出过秦汉的弩机。感慨“今不能及". 从西汉以后,大规模的强弩(蹶张机)的使用貌似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而像秦赵长平那样,把箭头山附近地区射的地下现在都能轻易挖到箭头的情况,貌似也没再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