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一) -- 井底望天

共:💬99 🌺90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主要是其他地方都太穷,买不起好货。

主要是其他地方都太穷,买不起好货。

家园 世界就是自己的镜像。

世界就是自己的镜像。

自己也是世界的镜像。

家园 出书吧,出书吧

这回要多买几本。

家园 刚找了找

发现有个历史达人是sbanzu网站中,id "水图区安抚制置使" 。(刚看到后面,这个网站似乎人人都脾气不小?讨论方式有点过于火爆... 不过肚子里面有货的人不少)

如果您有更多的一些资源能share出来,非常感谢。

各个网站都可谓藏龙卧虎,佩服佩服!

家园 再回一个

宋代在金融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

元代也发行纸币了,但是元代的钞法不是宋代的钞法,他们的发行与治理办法是从金人那里学来的。

而金人则是COPY宋朝但是没学到精神。所以是个不完全的山寨品的翻版。

再加上元代行政治理能力比较差,所以钞制混乱不说,市场上也没有信用了。

大明建立以后,倒是也想发钞,奈何宋朝的制度学不会,只能学元朝的。不过最终钞票竞争不过白银!

大明入超的白银硬是打垮了纸币,大明是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才最终接受白银放弃钞票的,这说明了“货币不天然是金银,而金银天然是货币”这个道理果真是颠仆不破。

假使宋朝也有入超的白银供应的话,那白银这种有保存价值的良币一定可以也把会自动贬值的纸币给打垮的。奈何宋朝时人类没有发现美洲。

所以,在宋代就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稳定发行的纸币把少量的白银和发行不足的铜钱从市场上逼走了。

美国人说宋代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学思想是超前性,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人都是逼出来啊。

有白银入超的话,那纸币绝对要垮台!

兑换务里,优先兑换的肯定是白银,其次是铜钱,再次是盐钞。

使用大额货币是经济发展大宗交易频繁,市场容量膨胀之后的必然需求,而金银都是作为大额货币的良好载体,奈何中国金和银产量都不很高。

自唐到宋以来,白银产量略有增高,但是始终不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一直无法普遍流通作为货币而是作为高价商品流通。宋朝有外贸,所以白银的情况比唐朝稍好,而且经济流通快,所以在南宋时白银有货币化的趋势,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白银供应不足。

本来有铜钱,但是铜钱大量流入金、高丽、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于北非东非。。。。。。

国家铸币不仅仅要应付本国需求,其实还同时是给金、高丽、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于北非东非的贸易活动提供辅币!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发行N个国家的货币啊!

缺金,缺银,铜钱外流,怎么办?只能印纸了,这是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宋代纸币在北宋一直保持稳定,在南宋时则前期比较稳定,后期贬值严重,但是,请注意但是!国家要求交纳税赋,必须钱钞各半,也就是说,你只要交税,就必须用一半的纸币。光用铜钱,或者光用纸币,都不行。

这就从国家信用的角度保证了纸币的流通。老百姓必须接受纸币,否则无法交税,而纸币贬值的结果,政府也同样接受。

明白了?从这一点来说,KMT政权连一个古代政权的金融水平都不如。

2.货币贬值的时候,国家通过发放金、银、铜钱、盐钞、茶叶等高价流通物对纸币进行收兑,市面的纸币就会减少,那么兑换铜钱的价格就会提高,这个就是所谓的"秤提“(使货币升值),与“折阅”(贬值)对称。

明白了?

金银铜钱茶叶这些是实物,收兑钞票实际回笼并且投入实物,而用盐钞来收兑就是转移支付,因为盐钞出售的不是盐的本身,而是你购买期盐的权利。

盐钞可以选择兑现或者进去兑换务进入期货市场。。。。。。。。。。

准备金?

在神宗皇帝那里,准备金太过时了,他是直接发展到国家信用担保的层次了。

南宋维持会子币值的最根本的底牌不是什么准备金和提秤,而是赋税的货币部分一半征收会子这样的国家信用担保。

对比一下前面有人举例的KMT政权。

想用金元劵银圆劵来兑换硬通货,其实从财政技巧上来说,并无错误。

而且发行也并不是不可以超量的,只不过要有一定限度和计划。

奈何KMT基本就是只发行,不回笼,最后干脆还不许自由兑换了!

说实话,这财政运作得连一个古代政权的水平都不如,简直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了,被GCD推倒了还真TM不冤呢。

宋朝发行业过量,而且可以说发行得非常过量,但是都还会组织收兑,允许用贬值的货币交税,或者用盐钞这种期货兑换,今天花明天的钱搞转移支付。

KMT呢?那就等于说是不准备过了!

黄仁宇在他写明代财政的书里说,中国自古没有数目字管理,简直就是荒谬。

他自己没看到史料,那是他自己无知,无知也就算了,还非要喷。

假如中国没有数目字管理和数目字管理的制度,咱家还真不知道期货这种二级市场是怎么个运作法,国家是怎么今天花明天的钱的。

真要按他说,中国自古以来的都没有财政。

拜托,黄老爷,你说的那是KMT吧!

家园 您这是采用柏杨的说法吧,出处呢?
家园 宋史卷312韩琦传,看看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

  契丹来求代北地,帝手诏访琦,琦奏言:

  臣观近年以来,朝廷举事,似不以大敌为恤。彼见形生疑,必谓我有图复燕南意,故引先发制人之说,造为衅端。所以致疑,其事有七:高丽臣属北方,久绝朝贡,乃因商舶诱之使来,契丹知之,必谓将以图我。一也。强取吐蕃之地以建熙河,契丹闻之,必谓行将及我。二也。遍植榆柳于西山,冀其成长以制蕃骑。三也。创团保甲。四也。诸州筑城凿池。五也。置都作院,颁弓刀新式,大作战车。六也。置河北三十七将。七也。契丹素为敌国,因事起疑,不得不然。

  臣昔年论青苗钱事,言者辄肆厚诬,非陛下之明,几及大戮。自此,闻新法日下,不敢复言。今亲被诏问,事系安危,言及而隐,死有余罪。臣尝窃计,始为陛下谋者,必曰治国之本,当先聚财积谷,募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故散青苗钱,使民出利;为免役之法,次第取钱;迨置市易务,而小商细民,无所措手。新制日下,更改无常,官吏茫然,不能详记,监司督责,以刻为明。今农怨于甽亩,商叹于道路,长吏不安其职,陛下不尽知也。夫欲攘斥四夷,以兴太平,而先使邦本困摇,众心离怨,此则为陛下始谋者大误也。

  臣今为陛下计,谓宜遣使报聘,具言向来兴作,乃修备之常,岂有他意;疆土素定,悉如旧境,不可持此造端,以隳累世之好。以可疑之形,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谀,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充。若其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矣。

  疏上,会安石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契丹,东西七百里,论者惜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抛弃了毛统的文化复兴,就是另外一个南宋

现在的中共政权,是一个伪政权。抛弃了毛统,抛弃了工农,利益阶级和官僚资本相结合。因此,独裁无胆,民主无量。

因此,这个伪政权投鼠忌器,对很多其实对国族/自己统治很有帮助的事情,都采取掩耳盗铃的应付过去。

我觉得,中华文明要复兴,恐怕要循着毛统的路子,结合自己的文化传承,才真正有希望。

抛弃了毛统的复兴,是脆弱的,短命的,没有骨头的,很容易成为另外一个南宋,女人被人搞,男人是耸包。

家园 鹿姐复活鸟
家园 没有强大的核心,没有强大的声望

任何上台的继任者,都不敢动利益集团。我是看明白一点,似乎这个转向,自小巨人向前看的口号发出后,便不再存在转回的可能。说得刻薄点,就像处女一样。

家园 南宋,太高抬了吧。

南宋可是文化输出大国,现在呢,是文化输入大国;南宋挂的时候,有那么多的文人志士殉国而死,现在能看得到吗?

家园 鹿大回来啦

弹冠相庆

不管出口啥,能用工业品换回象牙,沉香这样的资源性产品就OK啦。

貌似……也有些眼熟……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文明复兴(四)

有读者认为,俺在传统文化和历史上面知识过于贫乏,不应该谈文化问题。但是俺在说文论武这个系列里面,主要是以一种平常人心和基本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历史,而不是拘泥于被某本史书上,某个特定作者的说法,来界定历史的事实。

但是这种看法,如果有偏颇之处,和严重曲解历史的地方,还请热心读者不吝更正。

比如说,看司马迁的《史记》,俺对周幽王和烽火台故事的解读,显然和司马迁的叙述不符。对汉朝七王之乱的解读,俺用了中国地缘政治的分析,对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做出分析,并没有拘泥于《汉书》等上面的描述,也是如此。

前面谈到北宋时候,新儒学的出现,是和北宋商业经济极度发达,社会享乐风气蔓延,道德水平大幅度降低,而刺激文化上的道德救亡运动,有很大的关联。估计对这个观点,很多人有不同见解。

当然俺只是粗略地指出北宋的市民社会的兴起,是可以从当时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上看得到的。也提到了中国妇女的裹小脚运动,从宫廷和王府等高级权贵之家,开始蔓延到知识分子们的家庭。

要看待北宋的经济发展,必须知道有几个大的社会变革已经产生。

一个就是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开展。大家知道中国在汉朝的高峰期,人口达到了6千万,大部分人口是集中居住在关中、晋中、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华北平原地带。后来随着汉朝覆灭,国家分裂带来长期战乱,人口锐减,一直到唐朝中叶,人口才恢复到这个6千万水平,但是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降低,而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由于衣冠南渡,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使得人口密度升高。

到了北宋的时候,不光是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了,连带四川盆地、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湖南和江西,都人口密度大幅度升高。整个北宋的人口应该是超过了1个亿,大概到了1亿2千万。而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以北的北方人口是4千5百万,在淮河以南的南方人口是7千5百万,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南重北轻的局面。

人口增长和密度增加,自然出现的结果就是城市化的出现。而为了满足城市里面的大规模市民的消费需要,必须在两方面有所改变。

一个是大规模生产消费品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网络。

低成本的运输,靠的是从隋朝开始,唐朝和宋朝都一直改进的大运河系统。通过对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江水道以及水道的其他支流和湖泊的连接,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交换市场被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可以说是有4个时间段的交通大建设。第一个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全国公路建设。第二个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挖。第三个就是从清朝末期到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全国性铁路建设。第四个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高速铁路建设。

这种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建设,对社会的变革影响是非常大的。

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出现,自然首先是为了应付大城市里的各种生活需求。因此在中国的北宋时代,大概出现了西方后来的文艺复兴那样的情况。

因为人口的增长,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用木材炼成的焦炭作为炼铁原料的生产方式,就被煤炭取代了。而铸铁技术的成熟,使得北宋在1078年的生铁产量达到了11万吨。要知道,后来工业革命的英国,到了700年后的1780年代的时候,大概才到了北宋产量的一半左右。

因此现代历史学家们,都赞成把北宋的工业发展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英国产生的工业革命,并不是人类首创,而是建立在北宋的各种科技发展,后来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而传输到欧洲的中国文明成果之上的。

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认知。当今天的西方史学家们,认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来源于东方的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这个事实之后,那么以黑格尔和马克思-韦伯等等为代表人物,认定西方文明是一种特殊的、天命所归,唯一可以带来人类进步和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的谬论,就值得抛弃进垃圾坑了。

当然真正在坚持这个论调的人,在西方真正的学术界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在政界就以美国新保守派的历史终结论调,就是说所有世界的文明,都会消亡而变成美国模式(好像希拉里刚刚说的殊途同归就是这个意思)。

在中国作为配合的就是普世价值派,一切以西方文明的取舍为标准,因此来断定非西方文明的存在价值。

其实当年出现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为了给西方当年施行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就是说只有西方文明才可以将世界带出蒙昧时代,进入所谓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因此任何西方国家,对非西方文明的灭绝和屠杀,都是这个历史必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情。西方人有历史的责任,来担当非西方人的统治者,然后通过将这些文明改造成西方类似的文明,才完成这个责任。虽然西方人扮演了丑陋的角色,那么也是为了进步的结果,因此这种行为被理解成为“白人的负担”。

点看全图

图一 白人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西方中心论批判的思潮,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是早于现在俺们看到的中国崛起这个历史大变革之前。关于西方崛起这个历史现象,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一种就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源泉。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体系分析。一种就是后来成为主流的西方自由主义。

这三种理论,都可以归纳到西方中心论的范畴里面。因此一旦认定了西方的现代化,是建基在中国北宋工业文明的肩膀之上,是在于西方社会成功的吸收和消化了中国的文明成果,从而创造出现代化工业文明,那么大家要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中国,可不可以在吸收和消化西方工业文明的有益因素之后,重新崛起,以中国特有的文明,变成世界的新的领袖?

而这种中国的领袖地位,会不会在全球非西方世界,导致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被因此而推翻,而导致西方优势地位的消亡?

这是西方思想界感到非常之惶惶不安的大问题。

通宝推:鳕鱼邪恶,老坏,履虎,
家园 这就叫文化思想上的软实力

希望这种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可以更加深入,让国人和世人更多的了解和发掘我们东方文明的深度和宽度.

如果真如井大所言,能够奠定北宋工业文明的论断, 这不就一下子釜底抽薪的把西方人的所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一下子给连根拔起了么?

算不上那么激动的民粹分子,但是,还是觉得让西方人好好的自我反省,东方重新挺直腰杆的这一天是或早或晚的应该到来了.

家园 那么, 敢问什么样叫有强大的核心, 有强大的声望

是美国么?还是欧洲?

奥黑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咔嚓米国的"利益集团"了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