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关键在于吕不韦那种做法是限制君权

同韩非无限加强君权的理论相比哪个更能吸引秦始皇很自然的。

家园 其实六国被灭,也就在那么几年时间内发生的

从公元前228年赵王迁投降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

一直以来我的觉得齐国还真沉得住气,就那么不怕秦国来找自己,等最后就剩自己了才着急。也可能是知道结局,但已经完全麻木了或者幻想着自己没事。

跳跃了一下哈

家园 平原君和商鞅比不合适

商鞅在失势后召集私兵反抗,不但是不受宠,简直就是造反,被镇压很正常。而平原君因私怨而动粗,那可以看作纨绔子弟为非作歹,只要靠山足够硬的话没啥事,而他的靠山就是他的哥哥赵王。这两件事性质很不一样,可比较性不大。

家园 齐国是不是觉得自己是秦国认证过得东帝啊。
家园 太史公不知道是不是搞好了前后校对工作

好多事情前后矛盾,他觉不出来么?

家园 看到这段想到了寻秦记。
家园 这个?也不好说做没做前后校对

编纂历史典籍,不是写小说,还是得以事实为依据的。

但是呢,同一个事实,在不同的人笔下会是很不同的,今天的报纸报道不也是这样吗。当然我们有威力无比的新闻主管部门,能够做到让报道尽量一致,但是细节上还是有差距的。

在太史公编纂史记的时候,时光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官方档案跟民间传说,有什么出入是正常的。

一个历史编纂者的主要责任,是把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前后一致,强行修正信息。

我认为太史公的态度是正确的,尽量真实的保留各种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之间有矛盾。如果太史公强行统一各种信息,那就等于他一个人垄断了战国史,后来人只能按照他的说法来认知战国,这就麻烦了。

家园 你说的没错

太史公以个人力量著史,在那个交通和通讯不便利的条件下可以做到把一些明显荒谬不经的东西剔除,但对于那些似真似假的细节只能兼容并蓄,让后来人修正,很多细节如果不是他记载下来就可能失传了,这种笔法后来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同样采用,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那本历史同样是传说和真实并存,这是口述史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家园 好吧,举同样的例子

孟尝君两件事情:

第二件事,秦将吕礼逃亡到齐国,被任为相,成了孟尝君的政敌。孟尝君为了打击吕礼,竟然写信给秦相魏冉,请秦兵来攻破齐国,秦兵破齐后,作为秦亡将的吕礼只好又逃亡。孟尝君为了私人利益不惜牺牲齐国利益,其人的卑劣无耻不是很明显吗?

  第三件事,由于孟尝君尾大不掉,齐缗王就想除掉他,孟尝君一害怕就逃到魏国,“魏昭王以为相,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又一次借助于外国力量攻破自己的祖国,逼死同宗的国王,孟尝君哪里还有一点家国的观念呢!

这样一个家伙封地照常,到死后才被取消封地,商鞅能有这种待遇?

家园 同看过东周列国连环画的人飘过

握手

俺小的时候也看过,记得这是一套画册,不过都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回忆起来似乎只记得“闹朝击犬”这一个故事了。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3)

先纠正一个错误,前文在荆轲刺秦时,说“当时,秦王政还没有把手伸向遥远的燕国的打算”,是不对的。

《始皇帝本纪》: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国是想对燕国下手的,是我看书太粗,想当然了。

抱歉!

——————————————————————————————

姜是老的辣

楚王负刍接手的这个摊儿,怎么说呢,不是太烂。

不是太烂的意思就是,自从搬家后,楚国没有再损失更多的土地,只是在楚考烈王刚即位那一年(前262年),楚国把州(今武汉附近一带)割让给了秦国。

失去了这个江汉三角洲后,长江就再也不是楚国的天险喽,反而成了楚国腹地的一道大口子。

秦国人完全可以沿着长江两岸“军队向前进”,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大量物资,沿着长江的支流、干流,大模大样、保质保量的完成后勤保障,根本用不着远征的秦军“生产长一寸”,再加上秦人本身固有的纪律性,很快就“革命无不胜”啦。

所幸的是,秦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埋头跟中原的三晋过不去,长江这道大口子,倒也没有给楚国带来什么麻烦。

除了长江这个没法量化的负资产,楚王负刍接收的固定资产,还是相当可观的,在整个长江下游流域,楚国人还是能说了算的。

摆在楚王负刍面前的形势,当然说不上是大好,但也说不上有多么糟吧,至少跟三晋相比,不是更糟。

守着这么个还能说得过去的摊子,楚国交出了一份说不过去的成绩单。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发小太子丹,给秦王政来了一个图穷匕首见。躲过斩首行动的秦王政,缩短了秦军的准备时间,马上展开报复,让王翦前去教训那个送上门儿的燕国。

第二年,燕国前线的事儿还没整利索呢,秦王政安排另一支人马南下,又跟楚国人干上了,并且还拿下了楚国的十余座城池。

率领秦军一南一北忙活的是爷儿俩,老爸王翦在北方折腾燕国,儿子王贲在南边修理楚国。

因为自己的家门口还有魏国这么一块绊脚石,秦王政也没有让王贲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继续修理楚国,而是让他回来踢开这块绊脚石。

收到了太子丹的人头后,秦王政也见好就收,从前线召回了王翦和李信,这会儿他的目光又调整到了楚国身上。

那些年秦国很忙,还没有完全忙活完赵国,就开始忙活燕国,还得看着家门口的魏国,防止他闹事儿,现在领导又惦记上了楚国。

有的国家在中东搞了两场局部战争,就累得呼呼直喘。

秦国呢,同时开辟三个战场,还轻松愉快。

这是什么?

这是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开始,老天爷也跟秦国人磕上了,地震、饥荒、暴风雪,隔三差五的就到秦国来串门儿。

拖着老天爷这么个油瓶,秦国人依旧能够潇洒自如,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瞅瞅楚国那还不算太糟的形势,秦王政知道,要想彻底摆平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且得费点儿劲呢。

秦王政把王翦、李信这两位从任务繁重的燕国前线叫回来,就是要跟他们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够给楚国来个一次净。

自古名将如美女,不能白发见世人。

男人喜欢黑发的MM(今天有点儿不一样,金发碧眼的也不错嘛),领导人(这个似乎不分男女)喜欢年轻能干的小伙子,都是人之常情。

男领导秦王政也喜欢年轻能干的少壮派,首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年轻的李信,我想拿下荆国(避老爸的讳),你看多少人够用?

虽然率领数千秦军迫使燕王喜献上太子丹的首级,但是李信并没有忘了自己姓啥,他也知道楚国是块难啃的骨头,不过呢,他也没有妄自菲薄,随口报出了一个价位,有个二十万就够了。

二十万,不少啦。

除了长平大战可以推测出秦军的数量,应该不少于赵军外,在这之前,我还没见过比二十万更大的数字呢。

李信也是料敌从宽啊,给楚国的待遇是二十多个燕国才能享有的。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秦王政还要听一下王翦的报价。

也许,秦王政觉得李信的这个报价有点儿偏高,希望王翦能够给出一个比较低的价位,造成竞价,从而降低成本。

这就是秦王政举办的一个政府招标会,报价越低,中标的概率越大。

出乎秦王政意料的是,老将军王翦却逆势操作,报了一个高得离谱的价位,少了六十万不行。

王翦将军把政府招标会当成政府拍卖会了。

看到王翦老将军这么不领会领导的精神,秦王政也很无奈,看看这两个报价,一个是最多二十万,一个是最少六十万,答案还用多说吗。

李信中标!

王翦非但在竞标中失利,还让领导调侃了一把,王将军太老了,竟然这么胆小!(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一看领导是这个态度,老将军也有点儿伤心,借口身体有病,申请退休,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养老。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

打发走了年老的王翦,秦王政像以前那样,满怀信心的期待着年轻的李信送来好消息。

刚刚从燕国前线回来的李信,又一次走上了战场,这一次他有了一个副手,蒙恬。两个年轻人怀着大有作为的美好理想,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来到前线后,李信跟蒙恬进行了分工,李信负责攻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蒙恬负责攻打寝(今河南沈丘)。

一切都很顺利,这两个地方没有什么意外的失陷。

扫清外围后,李信挥师南下,来到了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后来改名为郢的寿春。

楚军真的很菜,在家门口也没讨到什么便宜,又被李信修理了一顿。

李信并没有继续跟楚国人纠缠,反而引兵向西撤退,打算与在城父(今河南宝丰)的蒙恬会师。

一看该死的秦国人要扯呼,楚国人紧紧的贴了上去,不离不弃的悄悄跟在秦国人的屁股后面。

楚国这贴膏药的粘性还不错,三天三夜,愣是没有被秦国人甩掉。

是时候了。

跟着秦国人跑了三天三夜后,楚国这条盘踞着积蓄力量的毒蛇,迅速的吐出了自己的毒信子,攻陷了秦国人的两个防御工事,斩杀七名都尉。

该死的秦国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自商鞅变法以来,这是有记载的秦国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

这仗打得啊,怎么说呢,极其诡异。

占据优势地位的秦军,为什么要主动后撤呢?

面对楚国人的突袭,一贯剽悍的秦军咋就这么不抗揍呢?

从当时的战斗场景来看,秦军没有非撤不可的理由啊。

从后来李信的下场看,秦军这次主动撤退,应该不是李信本人犯了多大的过失。

我觉得是秦军的整个作战体系出了问题,最有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是后勤。

秦国这次是大兵团超远距离作战,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的话,后勤上出点儿状况,不是不可能。

臆测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前方顺风顺水修理楚国人的秦军将士,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后勤供应跟不上了。李信只好放弃跟楚国人继续纠缠,进行战略收缩,到城父跟蒙恬会师,积蓄力量,然后再彻底给楚国来个一次净。

急着回去填饱肚子的秦军将士,也没有回头看一下屁股后面,就往城父赶,结果让楚国人捡了一个漏儿。

肚子里没食儿,又面对着不要命的楚国人,秦国人再彪悍,这会儿也不好使啦,收获了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认为,在进行战略收缩的时候,李信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战术上又没有对楚国人表示出足够的重视,才收获了这么一个完美的惨败。

如果说李信犯错的话,只有这么一个战术上的错误,这也给自己争取了一个不错的下场,后来还跟王贲一块儿搞定了燕国和齐国。

满怀胜利期待的秦王政,收到的却是一个惨败的噩耗,腾的一下,火就上来了。

低成本运作,害死人啊!

李信这个家族,似乎有低成本运作的基因。他的后世子孙李广,喜欢低成本管理部队,行军打仗的时候,什么正步走齐步走,统统的没有,驻军休整的时候,更是放羊,士兵自己觉着怎么方便就怎么来,连个警卫哨都不设,只靠外围的斥候来预警。

李广的孙子李陵,更是牛气冲天,声称率五千步兵就可以扫荡单于王庭。

有意思的是,秦王政同意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去搞定楚国,汉武帝也点头让李陵去试一下。

唉!

秦皇汉武,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秦王政多少还靠点儿谱,刘彻那孙子,就让人没法说他什么啦。

对国家来说,低成本运作是好事儿,但是低成本建造的都是豆腐渣工程,那就是灾难了,尤其是军事行动。

对于李信为秦国建造的这个前所未有的军事豆腐渣工程,秦王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也得负领导责任。

领导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纠正了,还是好领导。

秦王政就是这样的好领导。

正常情况下,秦王政把王翦召回咸阳,当面认个错,再派他去楚国前线,连本带利一块儿捞回来。

领导人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是十分到位了。

秦王政认为,到位是远远不够的,要出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握手握手!

其实那套连环画还是不错的,只是人气远远不如三国。记得后来新华书店清仓时一本三分甩卖,小姑丈掏了一块五提了两摞回家,全送我了。

家园 是啊,很好的一套连环画

我的那套是父亲出差买给我和弟弟的礼物,可惜现在一本儿也找不到了。

家园 看样子,你对李广,李陵有厌恶之心啊。顺便再贬

一贬李敢嘛。

家园 我对任何历史人物都没有什么看法

对自己身边朝夕相处的人,我都摸不着人家的脉,怎敢靠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就对历史人物产生好恶。

不过,人是活的,事是死的,做出来的事儿,就放那儿了,这个可以说一下吧。

李广的带兵算是低成本吧,李陵的计划算大胆吧,这不是由我的好恶来决定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