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重读水浒之数字杂谈 -- 桃李不言

共:💬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重读水浒之数字杂谈

数字在水浒随处可见,譬如一丈青、孙二娘、镇三山、郁保四、阮小五、王定六、阮小七、八臂哪吒、九纹龙(人名)、二龙山、十字坡、百谷岭(地名)、连环马、四斗五方旗、六花阵、九宫八卦阵(军事)等等,极有趣味。

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认为,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黄金分割律”就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论据。明代徐光启说:“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可见,古代人很重视对“数”的思考的。

景阳岗上武松喝了多少碗酒,这些数字好像是随意给出的,似乎跟美学扯不上关系。武松打虎前倘若不是喝了十五碗,而是十四碗或十六碗,打虎英雄照样还是打虎英雄。如果这样来考虑问题,那么叙述中的一切数量关系似乎都是偶然确定的了。其实不然,在作家的写作实践中,作家决定着人物形象的一切生杀大权,因此作品涉及到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对数的处理,都不会是毫无意义的。

通常,作家们比较看重“三”这个数字。

小时候读童话,故事中的小英雄总是排行老三,老大老二的失败导致了他的第三次出征;他常常在三岔路口费尽踌躇,最终选择了最不起眼的第三条路;他常常拥有三件宝贝,以此去对付他的三个敌人,最后证明那个敌人是最厉害的,而他的第三件宝贝又是最了不起的;他最终获得了胜利,并因此将得到三件奖品,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第三件,却最终被证明恰恰是三件奖品中最好的一件。作家的这种“三”字经,往往令主人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作家们为什么比较看重“三”这个数字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意三个点,我们通常会看成一个整体,但如果再增加一个点,许多人就会将其看成是二个单元了(每组两点)。又比如我们的姓名绝大多数为三个字,理想的家庭只有夫、妻、子(或女),所有的比赛都有开场、中场和结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结构,可见“三”已牢牢地固定在我们的生活、观察与思考之中。

事实上,“三”在这里成了一个“度”,“标准”和“分水岭”。因为那些一蹴而就的故事多半显得单簿无力,而那些一波三折终获成功的故事却更能引人入胜,它们创造了读者阅读中的悬念,使读者能得到悬念解决之后的满足与快感。

以水浒为例,人物的行动(即事件)就常常与“三”有关。比如“施恩三入死囚牢”,“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太尉”等等,这些都是运用“三”的典型例子。正是通过这些“三”的叙述,从而突出了施恩的知恩图报,宋江的英明豪杰。当然,这些“三”都是作者在作品中点明了的,一目了然,而更多的“三”则是隐性的。比如高俅发迹前,先由柳世权转董将士处,再转小苏学士处,最后转附马王晋府处,尘埃落定。通过高俅“三”次迁转,众人都不敢接洽收留这样一个事实,把高俅的劣迹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来了。比如,水浒第十三回,梁中书有心抬举杨志,恐众人不伏,于是传下号令,东郭门演武试艺,杨志与索超师徒比武“三”通,使得大家对杨志心悦臣服。又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通过“三”辱郑屠挑起争斗,说明了鲁智深胸有城府,善于计谋的性格特征。

除了人物的行动以外,人物的数量也是叙述中“以数取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阮氏三雄(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单八位将领,这些数量常常是三的整数倍,给人以完整、圆满、和谐的感觉。

“三”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数字,在中文中“三”常常代表多(如“三申五令”),又常常代表少(如“三言两语”)。因此,把握了“三”就等于把握了好几个数字。

比三大的数字往往是三的倍数,因此常常含有夸张的意味。比如,九天或九霄常用来形容天之远天之阔;而十八层地地狱常用来形容地之深或罪之重。回过头来看上面的问题,武松景阳岗打虎前连喝十五碗酒,也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因为十五是三的五倍,它充分地突出了武松的豪爽善饮的性格特征。

除了三的倍数以外,四也是叙述中常见的数。既然“三”常常被视作一种“度”,那么,比三多一的四就含有“超度”、“过份”、“特别”的意思了。

????譬如,宋江的诗词,水浒提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瑞龙镇作《浣溪纱》,赠别武松。第二次是在浔阳楼上作《西江月》,题造反诗四句。第三次是在梁山菊花会上作《满江红》,抒心中之愿。第四次是东京作《乐府词》,欲向李师师诉心腹衷曲之事。这几首诗词,可以佐证宋江“刀笔精通”,给人以“其诗词还有可取之处”的印象。而九纹龙史进和没没遮拦穆弘在阁楼上酒后作歌:“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虽也有些英雄气概,但因为只是一次行为,具有偶然性,因此一般不会认为这两人是精于诗词的。

基本上,同类事件越多,激发的人物性格特征印象就越强烈。不过,人的耐心是有限的,行为事件重复超过了三次,便有引人厌烦的危险,菊花会上宋江的遭遇便是个教训。三木为森,三人为众,三口为品,“三”是群体之中的最小的一个单位,已足够构成多数的概念了,若再增加数量就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俗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比“三”少的数字是“二”和“一”,通常意味着不足或欠缺。明白了“二”的深层含义,我们就会对某些叙述的理解就会加深一些。假若故事中出现二个同样的人物时,我们应该明白他们决不可能和平共处或者他们可能会留下一些隐患。比如“真”“假”李逵。李鬼假借李逵之名剪径劫单身,后被李逵所杀;比如“真”“假”方腊。宋江征讨方腊,攻入清溪洞时,阮小七曾戏穿方腊衣服鞋帽,假扮方腊取笑,后因此被皇上复为庶民。

“一”是所有数字中最重要的数字,万数由它开始。越是复杂的、繁索的故事,就越有必要寓多于“一”。比如说林冲落草、杨志卖刀、宋江杀妻、鲁智深剪径、武松上山等等事件都是由同一个模式――逼上梁山――复制出来的。这是水浒的一个大线索。这种由“一”生“万”而又万变不离其中的叙述方式,达到了丰富性和透明性的统一,值得写家们认真的学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