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胡不归管窥传统戏曲(序) -- 科大胡不归
腔调嘛,只要唱准音就行了,最难的就是这个韵味,因为戏曲用地方方言,每个地方的方言你要说准那个韵味可就难了.
这个印威廉难得就难得在这个地方,韵味不错,比一般中国北方人学南方戏还好.至少比侯宝林学得象多了.不管是上海的沪剧,浙江的越剧,苏州的评弹,甚至是苏北的淮剧,都挺有那么点韵味.特别是淮剧和沪剧.我想这跟他媳妇儿是上海女子一定很有关系,他丈母娘家一定是南方戏曲爱好者.
他的京剧嘛,那个调和韵就很一般了.
所提这几段,恰恰是某家平日里最喜哼唱的。
乔国老的那段大忽悠,呵呵,百听不厌啊!从来就跟着唱得摇头晃脑,尽管心里清楚,也就一句“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渔利收”是实打实的真话 :P
[UR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5MzMyOTY=.html
[/URL]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此时间不可闹笑话”
还有“昔日有个三大贤。。。”
还有“我主爷起义在芒当。。。”
当然,于我,还有“这都是神话凭空造”
还有“藩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的兵”
。。。。。
至于那薛某人么~
现代也好~,古代也罢~
总是有些个莫,流氓无产者的意淫也哉啊~
啊?啊?啊?
哇哈!哈!哈哈哈啊!
意犹未尽,找到孟老板的《珠帘寨》录音:外链出处
遥想那秀丽女子,如此气宇轩昂啊。。。 。。。
戏剧不算,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不少尝试进行这种突破,可惜审查制度严重影响了这种探索,而且哪怕是探索中也存在东施效颦的现象,比如模仿莎士比亚的《夜宴》就完全不如黑泽明的《乱》和《蜘蛛巢城》,缺乏自己的思考。
古代因为化妆技术不发达,以及化妆要花钱,所以就弄了个简单的脸谱,现代化妆技术好了很多了,还跟那样一个非常形式化的面具挂在脸上,确实给人以很不真实的感觉
节奏,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快节奏的唱段呢?
其实中国乐曲里面很多都有节奏很快的段子的,想学笛子,发现里面的快板手指都跟不上去了
要是能够把西洋的一些节奏和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些节奏结合在一起就比较好了----当然,这还只是我的想象,毕竟自己还基本上不会唱
另外,中国戏曲的旋律感觉更能够表达人物的那种不断起伏的心理,多种心理微妙的交织,这跟西方音乐--i love you 简单的几个音符,几乎不变的节奏比较起来,确实是对各种处境中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自己的家人,考虑自己的国家等等,这样思想感情更复杂很多,也就中国旋律的不断起伏,一唱三叹更能够表现人物的深长的情感---所以央视11套我这里的收视效果不好了以后,我几乎是不看电视了,新闻电视剧节目我本来就不爱看
我的看法是当人物处于一种单一化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可以更多的采用西洋式节奏,因为更简单更容易学---实际上黄梅戏的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节奏就很简单,而这一剧中的其他唱段都要复杂很多
东瀛的能乐和歌舞伎也有脸谱。传统的戏剧中脸谱是人物性格刻画的一个补充,而西方戏剧中则是通过大段大段的独白来表现,后者需要有相当功底的文学底子,两者的风格不同,不能简单否定。
第一次知道王佩瑜是女士的时候,大吃一惊。后来又听说了孟小冬的事迹。山木姐也喜欢唱老生,看来是逮到个活的的了~那就请问一下,为什么会有女老生的存在?在技术上,女人发男声有多少困难?跟男人唱旦角相比,哪个更难?能反映什么文化现象?
个别现象,估计还是声线比较适合。
女老生也是解放后才存在的吧。要说反映了什么,最多算是男女平等,女人也能唱戏了。
我知道有很多唱段的样板戏流传得很广---比如智斗之类的
其实国家应该拿出专项戏剧创新基金来扶持中国戏曲的现代化
当年是用政治推动,所以创作者可以全心创作,现在搞创造是要钱的,如果搞砸了怎么办?---毕竟创新本身很不容易,很可能付出了心血,却基本上没有回报,需要一个积淀---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话就可以实现艺术和市场的双赢
郑智化曾经唱到歌仔国戏和摇滚乐会不会相同,如果懂得包容的道理就会相同----《大同世界》
而要市场化就更难,打破传统戏剧模式的荒诞派戏剧在刚开始的时候照样步履艰难,观众稀少,传统戏剧在中国的受众太大了,他们可以接受老外学京剧,却很难接受京剧中伴奏吉他,夹杂洋文。
众星捧月出精品固然可以,但为了样板戏摒弃其它剧目也必然导致样板戏无法不断学习更新,正当竞争压力同样是必要的。
可以多听几遍《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程派的经典唱段啊,好听那是不用说了,关键是也可以上升到你所说的“生命体验”上,关于生命本源上的不平等,命运的奇怪轮回,自助和助人的神秘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