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在西西河的收获 -- wqnsihs
5层结构要点的记忆有效时间是多久呢?想看看忙总的工作日记,哈哈。
还是要对工作熟悉和善于抓住重点,记忆时间基本上是长期(至少现在我还记得15/6年前的工作大纲结构,如果需要,随时可以还原)我想是熟能生巧吧。我的工作日记与其他人没有区别,都是流水账。工作构思都是草图,类似装修设计图。与旁人无区别,特点我想是对工作的理解和专注程度不同。
大棋士的名言了。
有人问石田芳夫,每一步他要算几手,石田回答道,一瞥千手。
后来另一个问成就最大的赵治勋,每一步怎样计算?实诚的赵君说,任何一步,第一感有几个点,每个点后续有十几种下法,每个下法要算十几步。所以每一点大概是三百步的计算,连上最佳点的判别,是600手左右。
思维清晰是最重要的,师兄这样层层抽丝剥茧的方法,不容易离题万里,有时可能会流于细节过多。
铁矿石的问题正如你所说,没有可能在短期内在内部协同来解决了。那为什么不从外部协同来考虑呢。
中国什么耗钢材最大?我好像看到房地产基建约占50%(请纠正)。如果把房地产价格打下来,让房地产耗材降低30%-50%,总的钢材需求量下降15%-25%,那么理论上能少进口多少铁矿石?
加上相当一部分的钢材可以用废旧钢铁制造,就是说去年生产的钢铁有30%左右来自进口铁矿石。钢材需求量下降15%-25%的话,就只需要进口1-3亿吨铁矿石了。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
这就是忙总所说的全局整合能力。
,根据瓶颈找到关键路线,我全力以赴跟踪关键路线执行进度和质量,其他非重点问题定期巡视,并有人监控异常,出现异常我才会介入。就像机长只对起飞和着陆要介入一样,其他巡航路段副驾驶负责,有异常才干预。所以一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不过3/5个而已。整体把握,重点控制,细节清楚,过程监督。这就是我的工作模式。精耕细作,低成本扩张就是这个模式的目标。
差点以为没命了,于是想干脆死了就报仇,当天去野外杀了七条蛇。。。还好不是毒蛇,后来居然没死。
最多只能是7个。很多地方都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却没有人能严格的证明。
忙总的思路很清晰,一个不留神就会被你的思路拽走。谈判的时候要遇到您这样的对手会很头痛。所以才说您梳理过。
估计您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梳理。天才大多如此,呵呵。这个马屁有点赤果果
精力旺盛
我不知道你的数据的可靠性和提议的可行性,
但想为你的思路方法来献花。
有些时侯,打破常规是从困境和绝境中脱身的好办法,我这辈子亲身实践过,是奏效的。
若实在无法在短期内用内部协同来解决,当事件迫在眉睫时,从外部协同来考虑,确实是从系统上来搞全局整合的方法之一。
直观方式(也就是解析方式)无法描述其演化动机(时间太久了,忘记是在那篇文章中看到的)。
我的思维方式的确是训练出来的,不是什么先天的。而且对我不熟悉的领域或工作,基本就是白痴水平,天才肯定不是这样的。
不过跟我在我熟悉的领域谈判,一般人都很难占便宜,这倒是真的,因为我会高度专注,抓住对方哪怕一个小小的不自信的表情而穷追不舍,把一条缝变成一扇门。
先向忙总表达一下景仰,习惯潜水,从您那学了非常多东西...
以前学习老是觉着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后来尝试用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想法,很多东西画过以后就记得特别清晰,逻辑很清楚,大方向上也很好把握,宏观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把书扔一边。但是和忙总差距还是大大地,现在最多只能记住3层东西,还要继续修炼...
记得最牢的还是自己最熟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图,看书的时候按照书的框架结构画出来的东西就差远了,自己也把握不了,看来关键还是您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