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代于阗在帕米尔的理由 -- 泉畔人家
造起来,那可真是功德无量。有些人在自己的固有思维里面跳出不来,由他们去。
你的这个题材越琢磨越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巍峨的群山、广袤的草原、荒芜的戈壁组成雄壮的背景,西汉、帕提亚、罗马三个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无数传奇的国家为主角,颠覆性的情节层峦叠嶂气势恢弘,展现我汉家儿男纵横驰骋的英姿。
面对否定的证据,你还有决心去抛弃你的观点吗?
从卡莱到大宛到于阗,你要否定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至于西汉派出“志愿军”隐姓埋名帮助帕提亚击败罗马这种罔顾基本时间和空间要素,先射箭再画靶子,大胆假设却不小心求证的东西,贴钱给我,我都不出。
他们只是嘴上说班固。我要否定的东西,都是不符合班固原文的东西。而他们的很多观点,恰恰和班固原文是矛盾和冲突的。于阗问题最明确,如果在和田,班固说的那个西海在那?在塔里木盆地沙漠里,不可能找出个西海来,河流从葱岭流到西边,更不可能。
不知道你看过楼主写的那些主文章和后面的辩论文没,里面大段大段引用的依据来源不正是史书么,还是原话带注释的。。。你别和那几个反对的朋友们犯同样的错误哦。
估计大牛们不想讲“车轱辘话”了,我前面看了,后面没看完,但感觉如此。
btw:我觉得越讨论越发散的帖子,不会有结论,类似歪楼。
做研究做学问,首先要懂得做学问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就楼主那种先射箭再画靶子的方法,和说中国人是巴比伦人后裔的苏三没什么区别。从这个角度说,楼主需要的不是读书,而是搞明白什么是做学问的方法。放着成堆的不利于自己观点的史料不看,只挑选少数有利于自己的情况,然后加上什么秘而不宣之类的词语来圆自己的话,这根本不是学术讨论,整个就是和《奥秘》之类的地摊杂志一个档次的东西,无非是引了一堆古书来蒙人。
正经用史书做论据的,看看老芒的整理贴就知道了。
楼主写的这些东西,出现在西西河的春秋史话就是个笑话,要是在演义书场还马马虎虎。
也是做历史的范,很认真。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镝或见便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马搅地,敌阵鲜有不败。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待其兵寡,然后则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地,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城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或因其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其败则四散迸,追之不及。
蒙古军或重骑冲阵,或下马步射,或诱敌深入,关骑射嘛事?
最大路的史料片断,看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
骑兵突阵:“金兵号四十万,阵野狐岭北。木华黎曰:“彼众我寡,弗致死力战,未易破也。”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僵尸百里” (元史 木华黎传)
步兵下马射击:“时金兵屯黄陵冈,号二十万,遣步兵二万袭济南。木华黎以轻兵五百击走之。遂会大军,薄黄陵冈。金兵阵河南岸,示以死战。木华黎曰:“此不可用长兵,当以短兵取胜。”令骑下马,引满齐发,亦下马督战,果大败之,溺死者众”
步兵下马射击掩护骑兵突击:“蒙古不花引兵趋之,驰报,木华黎夜半引兵疾驰,遇于神水县东,夹击之。分麾下兵之半,下马步战。选善射者数千,令曰:“贼步兵无甲,疾射之!”乃麾骑兵齐进,大败之,斩东平及士卒万二千八百余级”
试试,中外的都行,结果必然会是我所说的,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学术论文是咋写的,或者说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学术论文。
劝你一句,你最有用的也就是出出书,自己high一下。
才有高的命中率八。个么倒好理解
我觉得要是汉朝军队真那么容易就取得胜利,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回来,直接占领波斯就好了,那可是留着奶和蜜的好地方啊!
不会是学雷锋,办好事不留名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