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随便写点什么:李相日记读后感 -- 雪里蕻
上班时间,不一一驳了,没这个时间。
就说一点:李锐和肖春秋,仅凭他们在动乱中的表现就可以处理,他们有何处分吗?
相反,李锐在17大成为特邀代表,政治生命又发了一次光,这难道是
要再举一个例子的话,就是动乱中搞投机的胡启立,9年后又获得了政协副主席的身份。
我知道你想为那啥辩护,只不过你在国外,很多情况不了解。
看来温相以此事证明了
他不是赵船上的人,公事公办而已。
赵倒后他不倒的原因就在这里啊。
肖克这个开国上将七十六员第一,79后老人全面复辟,他除了捞了一个顾委常委外,还有啥,他一直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这谁都知道,可除了秀书法,厚着脸皮抢茅盾奖外,你看他在政军经社里哪块有权插手搅和了。
李锐更等而下之了,一直到邓陈等元老或去世或昏后,靠着南方系大力吹捧他“主席秘书反戈一击揭露真相”才浪得虚名,在高层权力圈里他还是不过是个走卒而已。
激愤归激愤,但我还是要说,当年对党内动乱支持者的处理很轻,主要还是历史惯性而不是邓对右派心虚的问题,文革的教训让那一代人近于天然的不愿把党内路线斗争结局弄到肉体上的你死我活,一般就是贬斥出权力圈闲养起来,连赵真人最后都逃脱了法律追究,何况他人。当然他确实对一些人还是有感情,可能愿意手下留情,可他当时声望在党内严重受损,并不能一手遮天,你也看到书中提到,邓杨甚至李本来都还想保住胡启立留在局里,但多数人反对邓也就没有办法了。而卷入动乱中态度不明的高层人物并不少,肖就鼓动了七位老将,不管是不是真受了蒙蔽,要处理肖李,他们还有人大政协等等的一大帮子也都跑不了,这样一起处理动静太大,当时第一要务是重塑团结,自然最好的处置就是内部申斥、严肃检讨、下不为例。
当初上广场的人就不是铁板一块的。。。
与那些高官“被团结”相比,街上的学生,每个人都在档案中记了一笔。。。
肖春秋,其实文革后还是得势过一段时间。在军队里,军科也算是一个基地,有发言权的。
还有,李锐当17大特邀之事,远不是那么简单。
江爷爷说好不秋后算账的。还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样的话。
底下的人执行则是另一码事?
是我喜欢的类型。
是不是能看出某人的一斑哪?都说影帝如何如何,俺就老觉得根子还在主席台。
特别是李锐曾炫耀过,自己选拔了主席台。
是不是他“指证”赵家就没有意义了呢?
那些老头老太个个说起来曾经有过功劳苦劳,怎么算都是“自己人”,只要认输求饶了,自然容易被放一马。当年的学生可是明摆着还没有一个服气的呢,不控制使用那才见鬼了。
李锐17大被特邀,一个呢,他老啊,现在比他资格老又还能也愿意出来作秀的确实很少了,活得比别人长命可是政治斗争的绝学。另一个呢,也是风头过了,知道他根底的人大多数也都退出一线了,这个更没法直接联系到当年的处理上。起起落落是说不准的,汪道涵也不会想到他离休后居然影响力会反而登上更高的一层吧
她老妈是老师,当时跑到她宿舍叫她不要参与,可是她决然冲出宿舍走上街头。
本来她成绩很好的,毕业却被分配到某不怎么样的军工单位了。
赵氏口头而且是电话口头给胡启立,胡启立又第二天口头给温,胡无法证明自己说的是中央集体的决定,又无法证明自己说的是赵氏个人愿意承认的决定,这样,恐怕只能证明的是温比较透彻“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意思,自保是第一要义,其他的就很难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