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2010世界杯笔记之一--看着看着就老了 -- 烟雨一蓑
不过不深,就记得我们家大人边看边批评:太粗野了,太不礼貌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都不懂,这运动没法儿看!
现在来看,荷兰阿根廷那场球还。。。真是挺粗野的。
只记得是早上10点钟踢的,在一个邻居家看的,看完以后大家就站在马路上乱聊。那时的娱乐场所就是马路。
迷惑,为什么巴西对荷兰的比赛,巴西要穿蓝色上衣白色短裤?!
因为巴拉圭的白色短裤?!
BTW,西班牙这款深蓝色赛服很正点!
这是多么富有历史意味的结尾,短短10分钟足够我们想起1976-1986那10年当中最著名的三个点球主角。
第一个当然是阿根廷的民族英雄肯佩斯,1978年6月14日,当波兰前锋拉托的头球飞向球门时,门线上协防的肯佩斯用一个不太标准的腾身侧扑,只手将球挡下,随后,菲洛尔将对手的点球成功扼杀。假如波兰人罚进,阿根廷人后来的一系列辉煌,包括对阵秘鲁时的龌龊也许都无从谈起了,要知道当年的波兰可是赫赫有名的东欧铁军,他们以1974年世界杯季军的身份前往阿根廷,并且在与东道主的较量中丝毫不落下风。但历史不能假设,我们知道的是,当时阿根廷仅以1:0领先,在以这种令人瞠目的方式保持了领先之后,肯佩斯终场前12分钟再进一球,锁定胜局。
苏亚雷斯这个赛季头顶脚踢已经进了将近60个球,但那些只是球探电脑里的统计数据,哪一个也比不上这个自杀式的手球——注定要成为足球的记忆。通常后卫在这种情况下会下意识地起跳用头来解围,但苏亚雷斯的职业是前锋,玩“上帝之手”是家常便饭,而且直接动手也最大程度避免了解围失误的可能。反正是垂死挣扎了,何妨挣扎得彻底一点呢?
有意思的是,苏亚雷斯和肯佩斯,名字当中都有一个“阿尔贝托 ”。
第二个主角是济科,1986年6月21日,在对垒法国的四分之一较量中,他将自己创造的点球踢到了巴茨怀里,当时比赛已经进行到73分钟,巴西占优。极少点球失手的济科就这么失去了改写历史的机会,要知道,那届夺冠的阿根廷,一直到进入决赛之前,都不是最热门的球队。但遭受如此重击之下,在最后的点球决战中,济科又一次站到了点球点前,并且用同样的球路击败了巴茨。
球星必须有一颗大心脏,帕勒莫一场踢丢三个点球,下一场还是继续主罚,罗纳尔多上演点球帽子戏法,如果再有机会面对门将,操刀的也仍然是他。在这种时刻,退缩意味着彻底完蛋。所以,当吉安在不到5分钟后再次登场的那一刻,他已经展露了非洲球队以往少有的另一种强悍。那以后的胜负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吉安完全可以高昂着头离开。
巧合的是,吉安和济科一样,都曾效力意甲的乌迪内斯,只是时间上相差了20年。
让我们把日历向前翻到1976年6月20日,在贝尔格莱德的那场令人窒息的欧洲杯点球决战中,最后出场的捷克人帕年卡用一个轻巧的“勺子”戏弄了大名鼎鼎的西德门神迈耶,他就像那个揭穿了皇帝新衣的小男孩,告诉我们,原来点球大战也不一定非要弄得紧张兮兮。
毕竟皇帝的新衣常有而小男孩不多见,近20年来,能在大赛当中玩一把“勺子”游戏的寥寥无几,强如马拉多纳,当初罚点球也只是以假动作骗开门将为主。阿布鲁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会踢“勺子”的球员,在这场神似英超的比赛中,1米93的高佬不过是给英超二流前锋加一个注脚而已。但是,皇帝在游街的时候,可曾想到会有小男孩来捣乱呢?
说起来,阿布鲁还能和我们扯上关系,1996年7月17日,他的国家队处子秀,对手正是中国。
打破了蓝色球衣必遭淘汰的恶例。
在他们之前,法国、意大利这个个最著名的蓝色军团已经覆灭。
巴西和阿根廷的客场球衣也是蓝色。
巴西抽到客队,只好穿这个。俺这个巴西球迷,当初是选择性地失明啦。
德国爆出了本届比赛的最大冷门。
这样说似乎有点不靠谱,以德国队的实力和状态,他们赢谁都是正常的——即使从历史交锋记录来看,他们面对南美两强都处于绝对的下风。我的意思是:赢球不奇怪,但这种压倒性的赢法,未免骇人听闻。阿根廷全场被压制,几乎没有还手的力量,这是自1978年以来,我看到的阿根廷队最虚弱的90分钟——就算是在海拔3600米的拉巴斯被玻利维亚血洗的那一仗,他们起码还有些像样的攻势。
乌拉圭拼到了最后一分钟,苏亚雷斯在终场前一刻,不惜堵枪眼一般做垂死一博;巴拉圭到88分钟还有将欧洲冠军拖入加时的机会。阿根廷人做了什么?巴西好歹还有个流畅的上半场,阿根廷整场就没有正常过!
这不是防守差的问题。防守确实是阿根廷人的弱点,地球人都知道,但那是相对的,到了阿根廷这种层次,所谓的差,也就是相比于他们在进攻方面的实力而言。足球比赛,本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当进攻足够强大时,完全可以掩盖后防的空虚,对手即使明知道你的弱点在哪里,却找不到足够的机会偷袭。1970年的巴西,6场比赛丢了7个球,以这种防守状态来踢如今的世界大赛,根本就是玩笑,但你知道当年巴西人一共进了多少球?19个。增加防守人数,以量取胜是另一条思路,1998年的法国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本已经拥有了一条超级防线,居然还要再投入3名后腰,这样的防守厚度为他们最重捧杯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师级的马拉多纳来说,这么浅显的道理当然不用我在这里叨叨。但他教给了自己的球员们什么呢?以挤压式的进攻来减少后防的压力?可惜前面4场阿根廷人的对手都远算不上一流,制造压力的能力有限。马拉多纳可以给这支阿根廷队带来家庭式的温暖和某些象征性意义,但至少在对垒德国时,我们不知道他想做些什么,他的球员们踢得茫然无措,当克洛泽完成第二个进球时,我甚至在想,马拉多纳在赛前是不是只交待了一句话:孩子们,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去踢吧。
有人说,如果带上状态正佳的坎比亚索和萨内蒂,而不是只有不到10场国家队经验的奥塔门迪和本赛季在英格兰二级联赛效力的古铁雷斯,阿根廷队防守上的弱点也许不会那么刺眼。但是,即使老马拥有世界最佳的防守组合,但如果对防守没有针对性的强调的话,那也就是个漂亮的摆设而已。
马拉多纳显然没有从1986年的胜利当中吸取更多的经验。很多人以为那届世界杯是老马个人的胜利,其实没有比拉尔多的防守战术和鲁杰里、布朗等人的出色发挥,老马个人能力再强,又如何能和组织严密的团队抗衡呢。但不幸的是,马拉多纳已经走上了神坛,网络上质疑他几乎等同于质疑上帝。国际足联在评选世纪最佳球员的时候,玩了一把平衡的花招,把专家和网络投票的结果并列,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专家的评选更靠谱一些,在那个名单中,排在马拉多纳前面的,除了贝利,还有克鲁伊夫、贝肯鲍尔和斯蒂法诺。
做球员可以是神,做教练,以成王败寇的球场现实而言,老马可能也就是个小鬼吧。
阿根廷队没了老马 ,不会走的这么远。这个定海神针至少还有些超级粘接剂的作用吧。
但是,4:0?????
我觉得西班牙客场的蓝色和意大利的蓝不是一种蓝,没有那么耀眼,很正点。
现在我们说的,都是回头话了。
成王败寇,是球场上的铁律,只要赢了,就什么问题都没了。
马拉多纳对卡斯特罗评介很高,所以我对老马评价也高。
本人伪球迷一个。
呵呵,大家看球的角度不同而已。
西班牙的蓝色偏黑,意大利的蓝色偏青,至于那个好看,嘿嘿,要看你是哪个队的球迷啦。
1978年的决赛,如果伦森布林克终场前一刻的射门不是被门柱阻挡的话,也就没阿根廷或者肯佩斯什么事了。昨天的这场半决赛,荷兰人毒辣得可以钻牛角尖,好像把郁积了32年的火一下子全泄了出来,三个进球,三个门框,就算是卡西布冯塞萨尔一起附体也没得救。斯内德最佳射手的赔率即刻暴涨近3倍,其实泰晤士报两天前的评论已经很有预见性了:“well,如果国际足联总是把别人的球都算在他头上的话……”
英国人的酸葡萄口吻令人想到世界杯上两大定律,一,嘲笑英格兰永远不会错;二,玩悲情谁也玩不过荷兰——至于后来阿根廷人非得较劲,也想无冕悲情,对不起,那首《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只是七十年代的创作歌曲,人家“飞翔的荷兰人”可是源自中世纪的传说,中间差着几百年呢。
“狂妄的马拉多纳,飘逸的卡尼吉亚,潇洒的雷东多,奔放的巴蒂,灵气的奥尔特加,失望的阿根廷……”这基本上是阿迷的制式悲情,其实把人名替换一下,就可以直接阿材荷用:“狂妄的克鲁伊夫,飘逸的伦森布林克,潇洒的内斯肯斯,奔放的古力特,灵气的范巴斯滕,失望的荷兰……”但荷兰人的悲情还是要深得多,七十年代的那两场决赛,他们都是实力更强、表现也毫不逊色的一方,却一再败倒在东道主脚下。
失败者反而登上神坛,世间最奇妙的事情莫过于此,有点像当年西楚霸王输了天下,却仍能在史记的本记和后生的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就算是无冕之王,也没见过这么世袭的,36年了,荷兰人回回顶着无冕之王的小帽招摇过市,其实中间有好几次,他们根本连边都沾不上——预选赛死在比利时、爱尔兰这样的角色脚下,说他们是王吧,这不跟骂人一样嘛,荷兰人自己听了都得找块豆腐撞死。
但赢了球还卖乖的,也只有荷兰球迷才能悲情到这个极致,典型的说法是丑陋了,功利了,全攻全守不见了,颇有点“官人我还要”的缠绵。短短一篇千字文,没必要在这里探讨全攻全守或者所谓的功利足球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仅以丑陋而言,说荷兰丑陋的,能不能说明一下丑陋在哪里,或者,究竟什么是美丽的?其实都是看精彩剪辑看多了,当年欧洲杯纪录片《这就是足球》在CCTV初放,令人叹为观止,加上其后三剑客成就的米兰辉煌,让荷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问题在于,这种经过精心剪辑的片子哪能这么轻易相信啊,中超中甲都可以包装得行云流水一般,何况欧洲杯15场比赛压缩在一个小时里,那都是精华中的精华,你试着一口气把1350分钟比赛从头到尾看完试试?
荷兰队其实跟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跟随足球的潮流而已,以合适的人选,合适的战术,取得应该取得的战绩。当然当年是引领,现在是跟随,但不管引领还是跟随,都是潮流。潮流是什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更合理,针对性更强,攻守更平衡,这是足球自身的规律,套用一个万金油式的说法,“这就是足球”。
想找到1974或者1988感觉的,只能等官方纪录片出来再说吧。